人力资本的理论、含义与特征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 投资、收入率和收益率
Wt1 未来净收益流 Wt0 Wo
间接成本C 间接成本 id 直接成本C 直接成本 d
Τ0=17
Τ1=21
Τ2=60
二、教育投资的决策
1.净收益的贴现值:假设个人大学毕业时 21岁,60岁退休。WT1表示上大学或接受 某种教育所获得的收入流, 某种教育所获得的收入流,WT0表示未经 大学教育所获得收入流。 大学教育所获得收入流。
2、文凭的信号功能 、
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假说: 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假说: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 具有一种发现哪些人具有高生产效率的信号功能。 具有一种发现哪些人具有高生产效率的信号功能。 这是一种运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来甄选、 这是一种运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来甄选、筛选求职 者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甄选成本, 者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甄选成本, 弊端是可能录用到有学历而无能力的人。 弊端是可能录用到有学历而无能力的人。 假设不同个体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且付出的教育成 本是不同的(尤其是心理成本)。 本是不同的(尤其是心理成本)。 选择受教育程度: 选择受教育程度:工资报酬的贴现值与其教育成 本之间的差距最大的值所对应的教育年限最为有 利。
社会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 社会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美国 90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 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42.1万美元左右, 万美元左右, 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 万美元左右 其中59%的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加拿大、 其中 %的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加拿大、德 国和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 万美元、 国和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 万美元 31.5万美元和 万美元和45.8万美元。从世界范围来看, 万美元。 万美元和 万美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力资本占人均财富总量的64%。 人力资本占人均财富总量的 。
人力资源(中级辅导):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

⼈⼒资本投资理论第⼗五讲⼈⼒资本投资理论考试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考⽣能够了解掌握⼈⼒资本投资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事和理解⼈⼒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能够理解和掌握⼈⼒资本投资的基本形式、成本收益分析⽅式,能够运⽤⼈⼒资本投资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释⼀些现实问题以及⼀些⼈⼒资源⽅⾯的内容。
考试要点:⼀、⼈⼒资本投资理论概述1.⼈⼒资本投资理论的产⽣及其发展2.折现、现值、净现值等基本概念的含义3.⼈⼒资本投资的成本构成4.何谓⼈⼒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5.⼈⼒资本投资分析的现值法6.内部收益率的基本概念7.⼈⼒资本投资分析的内部收益率法⼆、⼈⼒资本投资与⾼等教育1.分析⾼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的基本⽅法及其图形表述2.年龄、收益时间长短、成本等因素对于⾼等教育投资的影响3.⾼等教育投资与⼯资收⼊之间的联系4.能够运⽤⼈⼒资本投资理论中与⾼等教育有关的内容分析我国的⼀些实际问题5.何谓信号模型三、⼈⼒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1.在职培训的基本类型2.特殊培训与⼀般培训的主要区别3.在职培训的成本所包括的内容4.在职培训的收益形式5.⼀般培训成本和收益在雇主和雇员之间进⾏分摊和分配的基本原则6.⼀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对于雇员的就业和流动⾏为的影响四、⼈⼒资本投资与劳动⼒流动1.劳动⼒流动的定义以及劳动⼒流动的基本类型2.劳动⼒流动的基本分析模型3.影响劳动⼒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的因素4.劳动⼒流动的成本和收益5.⼯资率和失业率对产业内部劳动⼒流动的影响6.流动成本对辞职决定的影响内容讲解:第⼀节⼈⼒资本投资理论概述⼀、⼈⼒资本投资理论的产⽣及其发展(⼀)⼈⼒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资本投资分析的现代奠基⼈西奥多舒尔茨,获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加利贝克尔《⼈⼒资本》:这⼀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的各种活动。
这些活动就叫做⼈⼒资本投资。
(⼆)⼈⼒资本投资的概念及其含义任何就其本⾝来说是⽤来提⾼⼈的⽣产能⼒从⽽提⾼⼈在劳动⼒市场上的收益能⼒的初始性投资。
劳动经济学2

一、劳动需求弹性:1、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劳动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工资率的变化会对劳动需求量产生影响。
用E来表示劳动需求弹性,其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E=0时,劳动需求弹性成为完全无弹性,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量产生任何影响。
0<E<1时,弹性较小或无弹性。
,企业雇工数量对工资的升降速度变化不敏感。
E=1时,称为单位弹性,指劳动需求的百分比变动正好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E>1时,劳动弹性需求较大,或劳动需求有弹性,意味着企业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E无穷大,完全有弹性,其图形是一条水平线,是一个特例。
3、劳动需求工资弹性,指同质的劳动在工资率变动一定幅度时,将引起劳动需求量的变化幅度。
公式为E=△L%/△W%4、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指A类劳动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马歇尔的四大需求法则1、在生产函数上,若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则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2、若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3、若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越大,则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4、若劳动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则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三、家庭生产函数家庭经济:是指以家庭内部消费为目的的家庭生产活动。
家庭生产函数:是可以同时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三个问题的函数。
四、劳动参与率1、劳动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分类,如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不同性别人口等。
计算公式非别为: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某年龄(性别)的总人口*100% 2、劳动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一个国家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口参与市场劳动程度的指标,其本身并不是影响劳动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影响劳动供给。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舒尔茨教授与刘易斯教授是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先驱工作, 特别是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的重视.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由于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同时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还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造者之一。
他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舒尔茨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按照舒尔茨的研究,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
舒尔茨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38年中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进行。
一个受过教育的穷人会通过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率,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实现脱贫致富。
由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理论,对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论著大量出现,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频频被授予诺贝尔奖。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整体上已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我国还有很多穷困的地区和人口。
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低收入人口主要依靠农业为生,所以我国政府一向重视“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对农民的扶持,发放补贴,援助财物、免去农业税等,都有利于农民状况的改善,但却未必是治本之策。
因为长期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能一时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但最终无法提高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终究难跳出“低水平的陷阱”。
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增加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舒尔茨之后,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为15%,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20%;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和15%。
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投资 pPPT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 以资本决定的增长理论产生了一系列难解的
“经济之谜”:
• 索洛在1956年发表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
献》,提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劳动力的增长 和资本的增长。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产出增长要 大于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增长。产出增长与投入增 长之差,就是著名的索洛的“残值”。
文凭的两种功能:
• 第一种功能是接受高等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生产
效率,因此高学历的人能获得高报酬。
• 第二种认为学历只是一种发现哪些员工具有高
生产效率的手段,即信号功能。 • 文凭的信号功能:如果企业主认为那些善于学
习的人员,那么员工接收 的教育年限可以起到这种甄别的作用。
23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 以资本决定的增长理论产生了一系列难解的
“经济之谜”:
• 索洛在1956年发表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
献》,提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劳动力的增长 和资本的增长。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产出增长要 大于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增长。产出增长与投入增 长之差,就是著名的索洛的“残值”。
•
n Cn
j1 (1 r) j
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现值
26
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
• 人力资本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在实际中,人
们在计算内部收益率时,首先是通过使收益的
现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t Bi
i1 (1 r)i
= 求出内 n Cn j1 (1 r) j
部收益率r,然后再将这种内部收益率与其他投
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人力资本投资的内
• “库兹涅茨之谜”:美国在经济增长同时,净资本
形成却在减少,即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 出来的。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框架人力资本投资原理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产生与发展2.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基本模型2.教育投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信号模型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1.在职培训及基本类型2.在职培训成本与收益及安排3.在职培训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劳动力流动1.劳动力流动及利弊2.劳动力流动影响要素3.劳动力跨地区流动4.劳动力跨职业流动5.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及产业内流动知识点: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1.发展及其意义>>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概念问世。
>>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分析的现代奠基人。
“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
这些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加利·贝克尔>>结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
通常情况下,这些投资所产生的利益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的出现,而其成本则发生在目前。
2.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其含义(1)任何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能力的初始性投资。
(2)人力资本投资性活动——√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增进健康、加强学龄前儿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都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1.原则:并不意味着支出越多越好;应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2.人力资本投资类似资本投资,回报发生在不同时期,涉及贴现、贴现率(利息率)。
(1)贴现与贴现率: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作贴现。
【案例】假如当前利息率(贴现率)10%,某人借出去1元钱,一年后得1.10元钱。
0.10元为利息,1元为本金。
B0×(1+r)=B12年后价值:B0(1+r)(1+r)=B0(1+r)2=B2n年后价值:B0×(1+r)n=B n→B n/(1+r)n=B0例如:按照贴现率10%计算,1年后和2年后的100元钱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B0=B n/(1+r)=100/(1+10%)=100/1.1=90.90B0=B n/(1+r)2=100/(1+10%)2=100/1.21=82.64(2)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以终身收入为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 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 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 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 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很高. 可见,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的源泉,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本的收益递 增性,就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
4.舒尔茨人力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舒尔茨得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原因的结论,这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 深刻的影响,解开了战后日本、德国乃至西方国家 经济迅速发展之谜。 (1)对德国、日本经济复苏的奇迹解释:他认 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 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 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再加 上这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视教育的现代国策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两国的 经济发展得以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和高效益基础上。
随资本存量的增加,促使社会或政府建立健全相 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人口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 “有利于人力因素的权利”。(工伤,医疗,保 险,教育服务,就业公平合理)
3、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 舒尔茨(1961)将技术进步中的“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因素突出出来,体现在人身上的 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是人力资本,它是通过 对人的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形成的,并 由此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 Y=F(K,AL,H) 其中,K表示资本,L表示未经过教育的简单劳动力, H表示人力资本,A为常数。
经济增长的原因
亚当·斯密: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 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 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分工越细人们劳动效率越高。二是劳动者 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李嘉图:指出机器和自然物不能创造价值,只有 人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穆勒: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 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
1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1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是包含在人体内一种生产能力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来表现的资源。
它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人:是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人口资源: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的总数”。
人力资源:是指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起到实质作用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能力,及其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数量、质量的总和。
人才资源: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人力资本:是指为提高劳动的能力而投入的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质量显现出的可以带来财富增殖的资本形式。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点⏹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或者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
⏹(1) 强调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投资的程度。
⏹(2)在一定时朗内,它能够不断地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相同研究对象分析目的⏹不同理论视角:人力资源用于微观、人事管理人力资本宏观,强调投资成本时人力资源的特征最重要:能动性:唯一能起到创造作用的因素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2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不断获得人力资源,把得到的人力整合到组织中而融为一体,保持和激励他们对本组织的忠诚与积极性,控制他们的工作绩效并做相应的调整,尽量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样的一些活动、职能、责任和过程就是微观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划和选拔、培训和发展、激励、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安全与福利等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活动。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相同管理对象--人某些管理内容--薪酬、编制、劳动安全等某些管理方法--制度、纪律、奖惩、培训等3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管理观念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当作一种成本,同物质资源一样视为一种消耗,生产管理中尽量做到降低人力资本,以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