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与自然美
探索——从自然美到艺术美

学 术 论 坛艺术其实源于对自然地模仿。
简单说就是艺术美就是自然美。
在古希腊哲学家眼里,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
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源自于模仿而形成的,模仿是大部分的艺术创作与制造所成。
而西方诸多艺术流派的产生,如表现和象征等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演变而来的。
1 认识自然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
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人逐渐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以及人所独具的道德感和美感这样一些高级情感。
直到这个时候,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成为审美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和迅速发展,然而人类与自然地关系也是越发紧密,一方面自然是人们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自然美的范围随着人类的与时俱进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大。
2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创造的自然形象(如星空、大海、山川);另一种是经过人改造加工创造的形象(如建筑、园林)。
不管是哪一种自然美,都有具象、意象和抽象之分。
如人类、动物和植物属于具象之美,他们都有着具体的形象;雪山、怪石与湖泊属于意象之美;而朝霞、波浪、闪电而则属于抽象之美。
如何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是复杂的,艺术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否则很难完成这种转化。
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修养;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对艺术美有深刻认识和了解。
那么什么是艺术美呢?3 认识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
是经过艺术的实践与创造,把现实中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之美,从而集中的表现艺术美,艺术美则是美的高级形式。
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与丰富性,但它又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艺术与自然界的联系

艺术与自然界的联系艺术与自然界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然界是艺术家们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创作,艺术家们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生命力的探索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摄影三个角度探讨艺术与自然界的联系。
绘画艺术是表达自然之美的重要形式之一。
世界上许多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然界中的美景、动植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刻画在画布上。
例如,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光影效果展现了花朵在水面上舒展的美丽。
这些作品通过运用明暗、色彩和线条的变化来表达自然界中水和植物的和谐。
而荷兰画家梵高则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展现了夜空下的星辰和向日葵的魅力。
这些画作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神秘,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了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敬仰和追求。
雕塑艺术也是艺术家们表达自然界的形式之一。
雕塑家以大理石、青铜等材料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并通过雕塑的立体感和细腻的雕刻手法展示出自然界的精神和力量。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以及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都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代表作。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展示了自然界中人体的优美和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思考和描绘。
摄影艺术则以镜头记录和展现了自然界的美景、生物和各种自然现象。
通过摄影师的构图和用光,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美丽瞬间被定格在画面上。
例如,波兰摄影师萨尔加多在其作品《地球之美》系列中,展现了地球上各地的大自然景观,从宏观到微观,涵盖了山水、海洋、动物等各个方面。
这些摄影作品不仅以其真实性和细腻感人的视觉效果打动观众,同时也呼吁人们更加珍惜并保护自然界。
除了艺术家们以自然为题材创作艺术作品外,艺术也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形态和规律来表达。
例如,装饰艺术中的自然主题设计常常采用植物纹样和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元素,以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和丰富性。
另外,一些现代艺术形式,如地景艺术和环境艺术,则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创作雕塑和装置艺术作品,与环境相融合,既保留了自然原有的美感,又与之产生了对话和互动,从而展示了艺术与自然的联系与共生。
形式美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 心得体会

形式美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心得体会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自然美像艺术”的美学基础

“自然 美 像 艺 术 ’ ’ 的 美 学基 础
王 中原
( 河 南 大 学 文 艺 学 研 究 中心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自然 的美 必 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显 得 像 是 艺 术 ” 是美 学 中 的 一 个 重 要命 题 , 它与 “ 艺术 的美 必然 像 自然 ” 一 起 揭 示 了美 的 深
的是 自然与 艺术 在 审 美 中 的本 质 性 关联 , 这 个 关 联
因而席 勒在 其 《 论 素 朴 的 诗 和感 伤 的诗 》中就 称 古
希腊 文明 为“自然 的 ” , 并且 , 对 于世 界 的存 在来 说 , 离开 人类 的 自然 乃是 “ 不存 在 的” 。 最宽 泛 的 自然 概 念 指 的是 存 在者 整 体 , 即康德 所说 的“ 可能 经验 的 感 官对 象 之 总 和 ” ” , 除 了不 能在 感性 直观 中被 给予 的元 始 存 在者 ( 上帝 ) 之外 , 能 在时 空 中 呈 现 的 所 有 存 在 物都 归 属 于 自然 。然 而, 虽说 林 中的小 路 、 艺术作品 、 农 耕 文 明等 能 被 称
层 内蕴 。 自然 物 身 上 感 性 地 呈 现 出 的 “ 万物在一中” 的 自然 而 然 的 存 在 状 态 就 是 自然 美 。艺 术 作 品 的 美 体 现 为 非
概 念 认 识 的感 性 呈现 、 无利害的被觉知 、 纯 粹 的愉 悦 、 被 创 作 存 在 4个 方 面 的 特 征 , 这 4个 特 征 同 样 是 美 的 本 质 特
征, 自然 美 作 为 自然 物 在 美 中 的呈 现 必 须 经 过 这 4个 方 面 的烙 印 。 关 键词 :自然 美 ;自然 物 ; 艺 术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自然美是指那种发自自然的、无人为干扰的美。
它是符合人类自然美学的内在需要的美,是构成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和外在形象优美的和谐统一。
自然美不仅在于它所展现的外部形象,更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气息。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需求。
自然界中的风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林泉石瀑和人类环境中一些天成的风光秀丽地区等自然景色,都能够直观地表现出这种美,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处。
它可以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不仅在于它所营造出的精神境界,更在于它的艺术性。
自然界的景象具有无限的创意,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形态、语言、颜色、情绪和风格,构成了一个艺术的全息系统。
而且这个艺术是植根于生命民族的花园中,融为一体的自然艺术。
自然界的景观是最原始、最自然的造形艺术作品,其无声、无形、无形态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人类文化艺术所追求、所喜爱的。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还在于它的时代性和文化性。
自然美是与时代共生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提供不同的观赏感受。
自然界的景象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不同的民族身份。
比如,山水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类画,其山水画长期受到中国画史上的许多山水画家的崇敬和传承,也成为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学形式之一。
在人类文化中,自然美是跨文化、跨时代的,有着世界性的意义。
总之,自然美是一种神秘而又美妙的存在,它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赞美和敬畏,在心灵的世界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它的审美意义也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融汇了人类文化和社会价值。
对于人类,探索自然美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与涵养,也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剧烈交汇时代深处思索的反思性表达。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整理人:刘博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问题,审美经验、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2.美学学科的确立: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50年他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3.古代美学思想的出现与文艺关系密切。
中国:《乐记》:和而不同顾恺之:绘画以形写神西方:最初的美学思想散见于《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诗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4.美是一种感受性很强的体验,离开人的感性体验,它就不存在了。
如:动物不能感受到美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对美的感受截然不同。
5.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年轻化: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
(作为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正式确立)多元化:流派纷呈,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体系6.自然美(1)自然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2)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
【1】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前,自然对人类“为我所用”的关系并不存在。
【2】人类诞生之初,“为我所用”的关系也并为形成,那时候,人是自然界的奴隶。
【3】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产生了日益密切、广泛的关系。
原来与人类无关或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与人类有关或对人类有益的了。
自然变成了“为我所用”的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能使人从中观照自我力量的审美特点。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上的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而自然物自身的某些属性,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结构形式的属性等,构成自然事物美的物质条件。
(4)“自然的人化”的形式与自然美的形态1、“自然的人化”,指经过人类实践,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它对人有害的内容已消失,以其感性形式吸引人。
2、“自然的人化”存在三种基本形式:A 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B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艺术美并不“高于”自然美

人类 生活在 自然之 中, 并且永 远不可能离开 自然 , 自然美 陶冶着人类 , 成 为人类永远 的审美对象 , 特别是
说, 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 术 的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的唯一源泉 。 ” ¨ 4 』 ( " 如果将六
个“ 更” 与 三个 “ 最” 联 系起 来看 , 并不 能必然 得 出艺 术 美“ 高于” 生活美 的结论 , 但这艺术 作 品的几个 “ 更” 以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的自我意识和信念的增强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r8n剐时那么就很难艺术品的琳琅满目以及品位的增加人们审美趣味的生活美高于或者绝对高于艺术美甚至还可以日益丰富客观上就会有人探讨艺术美的价值性以提得出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结论不然哲学家为什么高艺术美的社会地位
美与 自然 美作为 不同性质 和形态的美 , 彼此之 间的关 系并不是 谁“ 高于” 或 者“ 低 于” 谁, 而是“ 不 同而互补” 的关 系。
[ 关键词 ] 自然 美; 艺术 美; 不 同而互补 [ 作者简介 ] 刘淮南( 1 9 5 8 一) , 男, 山西省代县人 , 忻 州师 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主要 从事文学理论研究 。 [ 中图分类 号] 1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7 0 7 1 ( 2 0 1 3 ) 0 3— 0 0 7 7—0 5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0—2 0
活美 , 而且有它 的特有优越性 。当然 , 我们也不能走 到 另一 种片 面性 , 认 为艺术 美就高 于整个 自然美和生 活 美 。……艺术 美和 自然美 、 生 活美 是两种不 同的事物 , 它们 有 自己的独特 的性格 , 我们是 无法 比较和判断 它
美学的分类

美学的分类
1. 自然美学:探究自然界中的美与美感,关注自然的形态、颜色、光影、音乐与节奏等。
2. 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美感,关注艺术品的形式、表现、主题等。
3. 心理美学:探究人类对美的认知和感受机制,关注美感体验的心理过程。
4. 社会美学:研究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关注美感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产生、传播和演变。
5. 英美美学:主张对客观规律与人类心理进行分析、归纳,从多种角度研究审美现象。
6. 德国美学:重视哲学的肯定作用,将个体情感与社会情感相结合,提倡思辨特征。
7. 东方美学:强调极富哲学思辨性的内涵,包括中华传统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不同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芬奇
“绘画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 的,为了更确切起见,我们应当称它为自然的孙儿, 因为一切可见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 儿女又生育了绘画,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称绘画为 自然的孙儿,” (《达·芬奇论绘画》) →值得注意的是,达·芬奇对“绘画-可见事物 (现实)-自然”的三个层级的分法有点类似于柏 拉图的分法(艺术-现实-自然或理念),不同的 是,达·芬奇认为绘画可以惟妙惟肖地再现自然的 面貌,是“第二自然”,因此,绘画或艺术有其应 有的位置。
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考察
1、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都讲模仿,前者认 为藉模仿而成的诗比历史真实,而后者认为 艺术与真理隔了三层。 2、需要追问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模仿, 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这和他独特 和他独特 自然”观有关。 的“自然”观有关 3、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的回顾。质料 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塔索: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
“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因为美在于四肢五 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适当的身材和美好 悦目的光泽,这些条件本身原来就是美的, 这些条件本身原来就是美的, 这些条件本身原来就是美的 也就会永远是美的,习俗不能使它们显得不 也就会永远是美的 美,正如习俗不能使尖头肿颈显得美,纵使 在多数男女都是尖头肿颈的国度里。自然的 作品本身原来如此,直接模仿自然的艺术作 品也应如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 感》,73页)
托马斯·阿奎那: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拘 于自然的皮相
“(托马斯)所考虑的不仅是再现性的艺术, 而且是一般的艺术;亦即并不是对自然现象 并不是对自然现象 的模仿,而是对自然活动方式的模仿;也就 的模仿,而是对自然活动方式的模仿 是德谟克里特意义上的模仿,而不是柏拉图 意义上的模仿。他论证艺术模仿自然这一思 想的依据是,自然也如艺术一样是有目的的, 也追求确定的目的。再现性艺术既模仿自然 的活动方式,也模仿自然的现象。”(《中 世纪美学》311页)
自然与艺术、自然美与艺术美
一、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何重要 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何重要? 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何重要 粗略地看,有两种代表性的但相互对立的观点出现 在哲学史、美学史上—— 1、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有一定的规则,体现了 某种目的性,进而认为艺术应该模仿自然。 2、黑格尔认为,由于自然较之心灵处于比较低的 层级,自然美比艺术美要低得多 二、我们的方法 我们的方法是:循着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建立起 我们的方法 历史和逻辑的联系,勘察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复杂关 系。
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艺术源自模仿,他在艺术 他在艺术 和自然之间建立起的关联非常重要
一、首先看他的自然观(可以对应于他的 “四因说”进行理解): 1、“自然被解释成每一个自身内具有运动 变化根源的事物所具有的直接基础质 基础质 料”。——譬如泥土就是某座土山丘直接物 质基础即根源(此为质料因) 2、“‘自然’是事物的定义所规定的它的 形状或形式”——譬如山丘就是大土包状的 形状或形式 外观(此为形式因)
奥古斯丁:艺术模仿自然,但同时“深化” 自然
“他并未否定艺术模仿的观点,因为艺术的确是 在模仿自然;他也未否定艺术幻想,因为艺术总是 虚构的。但无论模仿还是幻想皆非艺术的本质特征, 它们在其艺术理论里都是次要的。在调和上述矛盾 时,他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断言只有当艺术模仿 他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 他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 事物的外在表象时,它们才是虚假的。 事物的外在表象时,它们才是虚假的 他还把模仿理论和艺术致力于美的观点结合起 来。这样一来,他就改换了模仿的概念,使之与自 然主义截然对立起来。在假定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 身的美,都存有美的痕迹的前提下,他断言无论何 时艺术模仿都不是摹拟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发现 和深化 深化这些美的痕迹。”(《中世纪美学》69页) 深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讲求规律、比例、和谐,从 数学上可以体现为形式的对称、完美,这点,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美的主要形式是 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德谟克里特的“模仿”
“在许多基本而重大的事情上,我们算得上是各种 动物的学生:在纺织上我们是蜘蛛的学生;在家宅 营造上我们是燕子的学生;在歌声的模仿上,我们 是美声的天鹅和夜莺的学生。” 塔塔尔凯维奇的评价:“德谟克利图斯在这里提到 了藉艺术以从事自然的‘模仿’,并且也用到了 mimesis这个名辞,其用意并非在原始唱游中的那 个用意,也并非演员所作之感情上的模仿,而是如 如 同随从自然采取活动之方法的那个用意。”(《西 同随从自然采取活动之方法的那个用意 洋古代美学》117页)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上的分歧之原因
亚:自然既是可见也是内在的,因而是有机 的,它的构成因此可以作为艺术之借鉴甚至 典范。 柏:理念(自然)是凝定的,排斥性的。艺 术至多只涉及理念的某一侧面(如艺术家的 床仅可从一个角度观看),因而,艺术<自 然,即艺术低于自然。
在此意义上,毕达哥拉斯学派与亚里士多 德更为接近
越诺尔兹(雷诺兹)
1、“我们无法设想有一种超越自然的美, 正如无法设想有一个第六种感官,或是有什 么优美是在人心界限以内产生的。……自然 是,而且必须是,我们的一切观念所自出的 源头。” 2、“自然展现给我们看的一切事物,如果 经过仔细考察,都会发现毛病和缺点,连最 美的形式也会有类似软弱,纤细,或不完美 的东西在内。”(均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 美感》115页)
1、由于自然不仅有其规定性、有其形式、 有其可变性,而且有目的,因而它是美的。 2、在此意义上,美的自然可以作为艺术的 借鉴,因而,艺术可以而且应当模仿自然 艺术可以而且应当模仿自然。 艺术可以而且应当模仿自然
柏拉图:“自然”与艺术的对立
“我们设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 为我们大概得说它是神造的……其次一种是 木匠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 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的分法,最高的真实是 理念(自然),依次递减,其次是现实,再 次是艺术。由于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 的影子,因此是不真实的。——归根结底, 艺术未能把自然(理念)表出。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续)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形式比质料更 重要的观点:“‘质料’和‘形式’比较起来,还 形式’比较起来, ‘质料’ 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因为任何事物都 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 是在已经实际存在了时才被说成是该事物的,而不 是在尚潜在着时就说它是该事物的。” 3、“第三种解释把自然说成是产生的同义词,因 3 而它是导至自然的过程 导至自然的过程。”(动力因) 导至自然的过程 4、“产生事物的产生过程是由一种事物长成另一 种事物的。那么它长成什么事物呢?不是长成那个 长出它的事物而是长成那个它要长成的事物 它要长成的事物。” 它要长成的事物 (目的因)
普罗提诺在“自然”与艺术问题上的观点
1、假定有两种东西,例如两块石头并列在一起,其 中一块还不成形,还未经艺术点染,另一块却已经 由艺术降伏过,变成神与人的雕像……这块已由艺 艺 术按着一种理式的美而赋予形式的石头之所以美, 术按着一种理式的美而赋予形式的石头之所以美, 并不能因为它是一块石头。 并不能因为它是一块石头 2、“但是人们如果以艺术作品只抄袭自然蓝本,来 谴责各种艺术,我们就可以回答他们说,自然事物 本身也还各按一种蓝本抄袭出来的。此外,我们还 各种艺术并不只是抄袭肉眼可见的事物, 须承认,各种艺术并不只是抄袭肉眼可见的事物, 各种艺术并不只是抄袭肉眼可见的事物 而是要回溯到自然由造成的那些原则。还不仅此, 而是要回溯到自然所由造成的那些原则 许多艺术作品是有独创性的,因为艺术本身既然具 有美的来源,当然就能了解外在事物的缺陷。” (引文均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59-60页)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与美的关系
1、“整个生物界向我们表达着自然的美, 每一生物也各向我们表达着某些自然的美。 在自然的最高级的各种创作中,绝没有丝毫 的混乱,殊途而同归,一切都引向一个目的, 而自然的创作与组合的目的就是美的形式”。 2、“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 性。”
亚里士多德为自然和艺术之间建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