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的1477名学生进行了集体施测。

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与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以及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不仅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更是集成了娱乐、学习、社交等多种功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的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手机依赖,即个体对手机过度使用并产生心理依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亲子互动等方面,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不仅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特质的影响,也与手机依赖和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a.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程贵林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3期[提要] 幸福是古今中外人们永恒的追求,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丰富。

但是,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综述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河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干预研究”(编号:2013-GH-436)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6月28日宣布,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由此可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

一、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一)主观幸福感的历史。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古希腊时代,西方的学者就有“快乐就是幸福”的观点,开始探索幸福的本质,为今天西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

高校教师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校教师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 ( ujc v l—B ig S S beteWe i l e ,WB) n 是个 体依 据 自定 的标准对其生 活质量 所作的总体评价 , 反映某一社 会 是
社会尊 重与较高 回报 的 同时 , 又迎 来新 的压 力与挑 战 , 导致 教师 的心理 压力 、 身体 承受 力 、 工作压力 等越 来越大。
人事制度改革 的不断深化 以及 高校扩招等 , 高校 教师在 获得
表 1 被 试 基 本 情 况 表 被 试 特 征 性别 男 女
2 0— 2 9
被 试 人 数 25 88 24 75
l7 l2
比例 ( ) % 5 1 4 9
2 9 O.
3 0— 3 9
21 7 8
F lm n和 Lzrs( 9 0 , lns和 Mon ( 90) I f o a k aau 18 ) Bl g i o s 18 ,l d e l (9 0 R y和 Ln o 1 8 ) B n 18 ) a i p( 9 2 , o d和 G rn r 18 ) 及 d ad e ( 9 3 以
编制而成 , 自陈式 个体 应付 行为 评定 量表 , 泛应用 后证 为 广 实具有 良好 的信 度和效度 , 可以作为不 同群体应付 行为研究
的标准化工 具之一 。
Soe和 N ae 18 ) 人研 究应付 和 防御时 所用 的问卷 内 tn el( 9 6 等 容及有关“ 应付 ” 的理论思想 , 照逻辑法原则结合汉语 的语 按
20 0 9年 第 9期 总第 15期 8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 e nH ge d ct n el gi gR sac s i r uai o a h o h E o

高校女教职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校女教职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5 51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0 864 (00 0— 00 0 10 —7 92 1 )3 06 —4
A s a c f lto s i m o gt eS ca u p r, pn t l Ree r h o ai n h pa n o il p o t Co i gS ye Re h S
系。结果表明, 社会支持各维度、 积极应对与其幸福感均为显著正相关, 消极应对与其幸福感呈显著 负相 关。其 中社会 支持 、 对方式 是影响 高校教 师主 观幸福 感 的重要 因素。 应
关键词 : 高校 女教职 工 ; 社会 支持 ; 应对 方式 ; 主观 幸福 感
d i1 . 6 6i n1 0 - 7 92 1 .3 1 o:03 9 .s.0 8 6 4 . 00 . 5 9 s 0 0
a dS b t e elB igo l g e l aut n u jci l en f l e mae cl e vW - Co e F F y
YuXu h a , i e, a gYa 1JnYio e u L IW n n ,i b Yu
(1 o ee f eces d ct n Nnb n esy Nn b hj n 12 1C ia . l g Tahr E u ao , i o i rt, igoZ ei g 35 1 , h ; Cl o i g U v i a n
6 1

对 象与 方法
( ) 究对 象 一 研
按照分层抽样 的原则 , 在宁波市的每一所高校( 1 所 ) 共 3 中都随机抽取女教职工总人数 的 3 %进行 0 问卷调查 , 共发放问卷 1 6 份 , 1 收回问卷 1 2 份 , 7 7 有效问卷为 1 9 份。 3 9 0

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感知。

虽然二者之间紧密相关,但并非完全一致。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背后的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定义。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涵盖了个人的情感、情绪、满足感以及对生活的一般态度。

而生活满意度则是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的综合体现,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工作和个人发展等。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在主观幸福感强烈的时候,通常也会对生活各个方面更为满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将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划等号。

有些人可能身处艰难环境中,但仍能保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有些人则可能在物质富足的状态下,仍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

一些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首先,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起到重要影响。

如果个体能够找到与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并为此努力奋斗,通常会感到更为满足和幸福。

其次,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具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质帮助,减轻个体负面情绪和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除此之外,个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也能够影响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社会文化等。

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其感到自在和舒适,那么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主观幸福感会相应上升。

反之,如果个体与环境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价值观冲突、经济困窘、社会文化不适应等,就可能导致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个人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乐观、积极向上的人通常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这可能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较为积极、对困难的应对能力较强以及更乐于寻找生活中的积极体验有关。

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YAN n 。 UN e i , J S u Xu me CH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 o , HU n s u Ai u Z Fe g h
摘 要 : 了探讨应 对方式与主观 幸福感在 身体锻炼促进 心理健康 的 中介作 用 , 用 自然 实验 、 为 采 心 理 测量、 数理 统计 等研 究方 法, 1 6名大学女 生进行健 美操运动干预 。结果表 明: 对 0 身体锻炼 对
c oo i l ar r h s i c ef t o i tl n ujciew 1 e gi o h lgc ri s a dr t f c.C pn Sye adsbet el ab e a e e g s v —b i cmmo tr n n ni e— n

b i g a f c i g m e t lh a t s r lt ey sg i c n . C n l so e n fe t n a e lh i ea i l in f a t o cu in:e e c s s a p stv o i g n v i x r ie i o iie c p n
21年 9 01 月
体 育 与科 学
J u n l f p rsa d S in e o r a o t n c c oS e
S p 2 1 e. 01
第 3 2卷
第 5 ( 期 总第 12期 ) 9
Vo. 2 No 5 Toa . 9 ) 13 . ( tlN0 1 2
c oo ia a res h lgc lb rir.Th n e st fe ecs a ie tyrd c h na e l i e so so e itn iyo x riec n drcl e u et eme tlh at dm n in f h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作者:吴春年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个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培养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1主观幸福感的提出1.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却被多数人接受,即所谓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的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状况所作的整体性的评估与心理体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1.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持点:①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②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情绪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例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的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个体的幸福感的基线水平。

③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客观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状况、文化、健康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家庭教养等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应对方式、自尊、自我概念和依恋方式等。

2.1 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影响因素2.1.1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早期研究,多数集中于人口统计学的变量研究,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

每个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会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的统计分析,而各个研究的结果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用量化的元分析进行统计,得出结论,总体而言这些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很低。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 ,不 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 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见表 3 。 )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 ,专业为 自变 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不 同专业 的大学生在 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 见表 5 。 )

教 育论 坛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4 6 2—2 期 21 年第 56 01 - 期 总第 74 5 页
作者简介 :彭小红 ,江西吉安人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 o 级硕士研究生 。 9
郑谊贞 ,江西上饶人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1 级硕士研究生 。 0
20 4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4 6 2 —2 期 2 1 年第 56 01 - 期 总第 73 5 页
方式是个体摆脱精神紧张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 效率达 8. 7 %。其 中男生 14 女生 12 ,具 9 2 人, 2人
支持机制 ,可简单理解为人们为对付 内外环境要 体见表 1 : 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 、手段或策 略。与此同时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 中介变量 ,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 , 国未来 祖

教育论坛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 期 2 1 年第 56 总第 72 6 2—2 4 01 -期 5页
大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 究
彭 小红 郑谊 贞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 20 8 名大学生为被试, 究了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 明: 研 ( 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 应对方式 以积极应对为主。 ( 2 )主观幸福感在 性别、城 乡、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 只在地 区上存在显著差异。来 自 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 高于城镇 。( 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 负 3 ) 相关。 ()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预测为 1. 4 2 %,其 中积极应对方式预测为 9 %, 8 . 6
23测 试程 序 .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 ,由主试 向被试统一发 因子进行评分 。这 6个因子是 : 对健康 的担心 、 放 问卷 , 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逐项回答 问卷上的
精力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忧郁或愉 陕的心境、 所 有 问题 ,测 试时 间在 1 5分钟 内完 成 。
24统计分 析 .
表 3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采用 SS 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P S3 0
3结果 .
31大学生 的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总体状 .

— — 33大学 生主观 幸福 感的地 区差 异 .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应对 方式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 ,来 自不 同地 区的大学生的主观 如表 2 所示 ,从表 中可以看 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 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来 自 农村 的大学生主观幸
・ 育论坛 ・ 教
对分量表的 Ap a l 系数分别为 O 9 0 8 h . 和 . 。量表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以及松弛与紧张 。本量表 8 7 效度较高 ,对因子作方差极大斜交旋转时确可分 单个项 目得分与总分 的相关在 0 8 O 8 . 和 . 之间 , 4 7 出两 大 因子 。 分量表与总表 的相关为 O 6 0 8 . 和 . 之间,内部一 5 8
2研 究方 法 .
21研 究对象和 方法 .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 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 ,前 者 是对生活 总体 质量的认知评价 ( 即生活满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机抽取天津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共 度) 或者主要是指生活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应对 发放调查问卷 20 ,回收有效问卷 26份 ,有 ; 8份 4
2. .2总体幸福感量表 2 致性系数男性为 O 1 . ,女性 为 0 5 9 . ,重测信度系 9 此量表是由段建华对美 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 数为 0 5 . ,因此它的信效度较好 。 8 制定 的总体幸福感量表 ( wB G )作 的修订版本 , 即采用该量表的前 1 项对被试进行施测。量表通 8 过将其内容组成 6 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 的 6 个
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翻 。同时 , 应对方式以积极应
对为 主 。
福感得分显著高于来 自城市的大学生 C 见表 4 。 )
表 4 不 同地 区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表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注 : p O0 ;料p O 1( <. 5 < . 下同) 0
3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
而消极应对预测为 3 % . 。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得预测更有意义。 2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相关
此对其主观幸福感翻 的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应对
1问题提出 .
主观幸福感伫 堤指个体根据 自 定的标准对其生
活质量 的整体性评价 ,包括情感和认 知两方面 ,
方式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之一 ,与主 观幸福 感 的关 系 密切 。
22研 究方 法及 工具 -
2. .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2 此问卷由解亚宁等人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将
建设 的中坚力量 ,正处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其 Flm n L rrs o a 和 a u 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 ( Q 嗣 k a wC ) 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 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 改编而成。问卷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 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关注的 组成 ,采用多级评分 ,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 焦点 ,通过分析和把握 当代大学生不同类群的幸 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此量表 的重测相关系 福感现状和特征 ,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 数达到 08 ,Ap a系数 为 09 。积极与消极应 . 9 l h .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