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年龄中位数在()为成年型人口。

A. 20岁以下

B. 20岁以上

C. 20~30岁

D. 30岁以上

:2.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不包括是()

A.掌握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B.分析年龄结构,有助于确定各类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

C.掌握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及发展趋向,有助于确定托幼和中小学的数量和规模

D.判断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

E.掌握被抚养人口比例

3.城市的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的性质与城市职能均带有规划发展意向

B.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都可以有好几个

C.城市性质的确定不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D.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4.我国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按居民是否参加工作可分为()。

A.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

B.劳动人口、服务人口与被抚养人口

C.基本人口与服务人口

D.基本人口与非劳动人口

5.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进行城市人口预测的主要方法是()。

A. 劳动平衡法

B. 综合增长率法

C. 环境容量法

D. 递推法

:6.按照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为()的城市。

A.20~ 50万

B.50~ 100万

C.100万~200万

D.100万~300万

:7.新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适合采用()。

A.带眷系数法

B.综合增长率法

C.经济相关分析法

D.递推法

8.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是()。

A.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综合平衡、线性回归

B.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C.定性分析、区域分配、综合平衡、线性回归

D.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综合平衡、区域分配

9.就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是受()所支配的。

A.自然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

D.城市用地发展规模

10.通常所说的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的发展规模。

A.区域影响范围

B.行政区划

C.用地规模

D.人口规模

11.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决定的。

A.总方向

B.主导因素

C.形态结构

D.历史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

1. 城市性质具有以下特点()。

A.稳定性

B.现实性

C.规划性

D.可变性

2.城市性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认识和确定()。

A.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B.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C.城市所在区域环境

D.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

3.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一般可在以下依据中寻找()。

A.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区域规划

C.上位规划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D.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E.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4.城市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一般从以下方面着手()

A.职业结构的主次

B.用地结构的主次

C.主要部门经济结构主次

D.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5.研究城市人口的构成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A.年龄构成

B.性别构成

C.家庭构成

D.民族构成

E.职业构成

F.劳动构成

G.文化水平构成

6. 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包括()。

A.风景旅游属性

B.军事防御属性

C.政治文化属性

D.交通运输属性

E.历史文化属性

7.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的常用方法有()。

A.土地承载力法

B.宏观总量控制法

C.综合平衡法

D.经济相关分析法

E.叠加法

8.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不包括()。

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负担的任务

C.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所处地位

D.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E.城市职能

F.城市规模

三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城市职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3.城市人口

指城市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

4.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超过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阶段。

5.年龄中位数

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在这个数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正确确定城市的性质?

答: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

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特点和发展方向。

2)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从城市在所处区域中的地位及所承担的任务,考察其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国家确定的某一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这个城市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则决定了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布以及城市的职能分工和大致的、相对的规模,因此,它们是分析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

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分析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此外,还应考虑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的特点,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3)方法:

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取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生产部门。

4)确定城市性质还应注意的以下问题:

(1)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照搬到城市性质上,也要避免脱离现状职能,完全理想化的确定城市性质;

(2)城市性质的确定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进入从区域宏观范畴论城市的科学境界;

(3)城市性质的表达中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适当,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您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与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2 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 3 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 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第3章复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3章复习题参考答案 城乡规划体制 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C 5D 6A 7B 8C 9A 10A 11D 12D 13B 14D 15C 16A 17C 18C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 3BCD 4ABCD 5ABD 6ABCD 7 AB 8ABCD 9ABCDE 10ABCD 三、判断题:1V 2X,将“技术”改为“运作”。3V 4X,“编制”改为“执行”。5X,“实 施”改为“战略”。6V 7V 四、名词解释 “一书两证”:它是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简答题 1、城乡规划体制的构成:它是由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 作系统共同构建的。 2、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下一步 应重点补充哪些方面的法规? 答: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A 主干法——《城乡规划法》 B 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 城乡规划技术标准。 C 相关法 我认为应重点补充实现永续住区和永续城市、构建和谐城市的相关法规。把永续发展放在规划工作的核心理念中,贯彻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每一个细节中,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和运转、管理,城市可以更加集约地使用城市土地空间资源,通过永续的规划可以提升城市中人的生活质量。(此为开放性答案) 3、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的规划依据:A 上位规划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C 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 D 国家政策 E 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的指导意见。 4、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开发控制)的依据:A 法律规范依据B 城乡规划依据 C 技 术规范D 政策依据。 六、论述题:试论述我国《城乡规划法》的法律地位与作用。P52 答:A《城乡规划法》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依据,也是城乡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B 它是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在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制定规范其他层次的城乡规划法规与规章的法律依据。 C 根据各种具体实际,该法确定的原则和规范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层次的法律法规进 行细化和落实。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内的这些下位法律规范不得违背《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原则和规范。 D它是人民法院审理城乡规划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依据。即该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判被诉有关城乡规划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的标准与准绳。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

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复习题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是() A 人居环境 B 人居空间环境 C 人居物质环境 D 人居生态环境 2、我国《城乡规划法》颁布的时间是() A 1978年 B 1989年 C 2000年 D 2007年 3、城市规划的目标是() A 建构城市各个环节绩效评价的重要准则 B 建构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C建构家居城市 D 建构和谐城市 4、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形成因素是() A 用地范围 B 价值观 C 生态平衡 D 人口规模 5、城市规划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A 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B 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C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D 创造永续城市 6、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 A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B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C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D 创造和谐城市 7、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是()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发展 D 健康发展 8、永续发展的核心是() A 发展B永续 C 生态的永续 D 环境的和谐 9、永续发展的中心是() A 发展B永续 C 人类 D 生态环境 10、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A 生态城市 B 永续城市 C 和谐城市 D 低碳城市 E 田园城市 1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A 构建和谐城市 B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 城市,让生活更富足 D 和谐城镇化 12、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这是()提出的初衷。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环境发展 D 规划发展 13、()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环境发展 D 规划发展 14、和谐城市“柱锥模型”的三大要素是社会、经济和() A 文化 B 科技 C 环境 D 生态 15、永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低线,和谐城市是城市发展的() A 高线B阶段 C 过程 D 低线 二、多项选择题 1、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是() A 城市 B 地区 C 区域 D 镇、乡、村 E 土地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包括(),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A 工程技术 B 生态保护C文化传统保护 D 空间美学设计 3、利维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总结为() A 健康——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 B 公共安全——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保障市民的安全 C 交通——为社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D 公共设施的提供——为社区提供如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E 财政健康——城市开发要考虑社区的财政状况 F 经济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或维持现有经济水平 G 环境保护——限制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J 再分配目标——将城市规划作为再分配的工具。 4、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有() A 健康与安全 B 方便与效率 C 公平与平等 D 美观与有序 E 环境与资源 5、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有关。 A 生态学 B 人口学 C 社会学 D 地理学 6、与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关的有() A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B《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 C 《保护地球——永续生存战略》 D 《增长的极限》《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六章-2011年版.

1、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是( A: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B: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C: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文献资料运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即:(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这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要掌握一定范围内大众意愿时最常见的调查形式;(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类似;(4文献资料运用。应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重点掌握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源 答案:D

解析:掌握水资源的相关内容,主要应掌握:(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和标志;(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3、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是(。 B: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C: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D: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 答案:A 解析: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本题主要的考点是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应重点掌握工业的分类、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 4、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B: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C: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城

市人口分布的不合理,不必要地加大了城市交通的出行量和出行距离,是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掌握现状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5、城市道路网中,最常见的类型为( A:自由式 B:方格网式 C:混合式 D:环形放射式 解析:本题主要的考点是方格网式道路系统。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道路网类型,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应掌握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的四种类型。 6、要使近期建设规划真正能够发挥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综合协调功能,下列选项中起不到作用的是(。 A: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 B:研究规划实施的条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C:建立建设项目审批的协调机制 D: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或规划年度报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工作体系的主要作用。即:(1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2建立城市建设的项目库并完善规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节 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 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 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 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③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 ④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3、城市以(B )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A.斗兽场B.广场 C.公共建筑D.铜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 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一城镇化,服务化一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 —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知识分享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人、人地、当代与未来 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 1.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与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属性】:第一,既定目标,即规划必定是基于既定的,特定的目标:第二,行动或决策集合或序列,即规划必定包含一系列对于实现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或行动:第三,这些决策或行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后向传递性,即上一项决策或行动引发下一项决策或行动,最终导致既定目标的实现。 2.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 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城市规划学科从其诞生之曰起就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机,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提供解决方案。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2.2 城市规划的任务 【一般】: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透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頑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得城市 城市得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瞧,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得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就是人口与经济活动得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就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得交易中心。 2、城市得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与“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瞧,一个城市得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就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得需要而划定得空间范围。 3、城市得维系与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得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得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得特大城市?一个简短得回答就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得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得基本特征,也就是城市形成,生存与发展得重要动力与基础。 ②城市与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得增长或人均收入得增长,除此之外,传统得,非地理意义得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与服务得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得知识与技能,就是通过教育,培训与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就是经济发展得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得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与塑造城市化得核心动力就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得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得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得发展在她们所需要得地方与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就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就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得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得基本机制就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造成垄断行为得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得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得垄断。 C:经济学认为,具有外部性得产品或行为,其死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就是不一致得,其差额就就是外不成本。 D:市场失灵还设计公共物品得提供。一般来说,不具备“排她性”得物品会存在如何提供得问题,对某些“公共物品”采用公共提供得方式会比市场更有效率。 第二节:产品分类与产业结构 ①产业分类 1.统计上得分类 P95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得产品或工业原料得部门。 第二产业:就是对第一产业与本产业提供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得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得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得行业,即服务业,在国际中得第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得产业 2.从要素角度分类 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可分为三大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业,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就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中得地位与作用得产业,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辅助产业就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得产业。服务产业事物欸保证城市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招以及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得产业。 ②基础产业与飞机出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