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颌面骨炎症)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由口腔基础医学过渡到口腔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

主要研究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和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

它涉及X线平片、体层摄影、X线造影以及电子计算机X 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显像(RI)、灰阶超声等影像诊断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讲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7:1。

即讲课20学时,实验12学时。

四教材:《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马绪臣,4版,2003年。

II 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学科内容及发展简史。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X线诊断的特点。

(二)了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学科内容。

(三)了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发展简史。

三教学内容(一)X线诊断的特点。

(二)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学科内容。

(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发展简史。

1 口腔放射学2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3 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第二章口腔X线检查的放射生物学损害及防护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放射生物学知识的了解,提高放射防护意识。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放射生物学损害。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课程基本要求: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与瘤样病变,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系统疾病在口腔颅颌的影像学表现的学科。

它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一门桥梁课程。

本课程通过讲授、实习、讨论、总结,是学生掌握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技术、口腔放射防护;了解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包括:(1)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史,X射线的防护,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2)牙及牙周组织正常影像学表现,牙及牙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3)口腔颌面部结构在X线平片上正常表现,颌骨炎症及颌骨外伤的影像学表现;(4)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涎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5)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瘤样疾病的影像学表现;(6)口腔种植放射学简介。

参考学时: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讲课:32学时;见习:1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学分学时:建议最低学分1分,最低学时10个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根尖片牙及牙周组织正常X线表现,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X线表现,龋齿、根尖周病变及牙周炎的X线诊断,阻生牙、牙及牙槽突损伤的X线诊断,根尖片法进行埋伏牙定位;下颌骨侧位片、曲面体层片、华氏位、后前位片正常X线表现,各种颌骨骨髓炎X线诊断;上下颌骨骨折的X线诊断,颧骨、颧弓、鼻骨骨折的X线诊断牙源性囊肿的X线诊断,成釉细胞瘤、角化囊性瘤的X线诊断及各自的鉴别诊断,原发性骨内癌、骨肉瘤的X线诊断。

熟悉:根尖片儿童牙及颌骨的X线表现,牙内陷、畸形中央尖、牙髓病变、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根折裂的X线诊断;颧弓位、开口后前位、鼻骨侧位片X线表现;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关节造影片的正常X线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涎石症、各种涎腺炎、涎腺肿瘤、舍格伦综合征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颌骨各种囊性病损之间的鉴别要点;颌骨其它恶性肿瘤与骨肉瘤的鉴别要点;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

口腔影像学3颌面骨炎症课件

口腔影像学3颌面骨炎症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颌面骨结核
第五节 颌骨放线性骨坏死
1、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性剂量指标为60GY。 2、常见发病时间为0.5-3年。 病因病理:1、放射性骨坏死的发病因素: (1)放射; (2)创伤; (3)感染。 2、放射性骨坏死的发病机制: (1)照射区域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 改变,从而导致骨组织障碍; (2)放射线直接对骨细胞损害,骨 细胞活力降低,易发生无菌坏死。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影像学表现: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影像学表现: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感染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少年,有冠周炎病史。 主要为咬 肌区或颌周肿胀压痛,张 口受限。有经久不愈的瘘管。全身 症状轻。 X片位选择:下颌升支侧位片及升支切线位片 X片检查: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 可见弥散性的骨密度增高,局限性 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的边缘较整齐, 偶见骨膜反应。无死骨形成。
(1)鼻腭管囊肿:
(1)鼻腭管囊肿:
(2)球上颌囊肿:
(3)正中囊肿:
二、颌面部软组织囊肿 1、皮样和表皮样囊肿 源于胚胎发育性上皮剩余,多见于儿童、 青少年,触诊有弹性。皮样囊肿多位于口底, 囊壁内含皮肤及其附件,表皮样囊肿多位于眼 睑、鼻、耳下区,囊壁内不含皮肤附件。 影像学表现:矢状面MRI可清楚显示。 皮样囊肿的内容物为液态脂类物质,故在T1、 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表皮样囊肿内容物为胆固醇结晶,故在T1加权 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影像学表现: X片位选择:下颌用下颌骨侧位片或曲面断层片, 上 颌用华特位或合片。 骨质变化分为四期: 1、弥散破坏期: X片上(1)骨小梁模糊;(2)骨质 弥漫性点状斑状和片状破坏;(3)骨膜 反应。 2、病变局限期: X片上有两种表现(1)炎症局限, 破坏区无死骨形成; (2)边界较清楚 的骨破坏区有死骨形成。 3、新骨形成期:病变局限,其周围骨小梁变粗,增多 形成致密影。 4、痊愈期:破坏区被修复,但此处骨小梁排列与正常 骨不同,较致密。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X243114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选修修课方式:限选教学时数:36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外伤、涎腺疾病频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

本门课程的教学以口腔颌面放射学为基础,辅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灰阶超声、核素显像(RI)及磁共振成像(MRl)等医学影像检查内容。

使学生掌握X线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B超、CT诊断的基本知识。

了解MRI、介入放射学和数字减影的应用价值、前景和国内外新进展。

2.课程性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的课程,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之一。

4.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与牙周、颌骨、颌关节、涎腺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B超表现,掌握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查方法、分析方法和诊断原则。

正确使用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熟悉其应用范围,学会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将为口腔临床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学习英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6学时。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整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解、大题.

(整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解、大题.

Burnout征象:牙颈部因为投照技术的问题造成低密度影响骨硬板:固有牙槽骨,为牙槽窝的内壁,X线上为包绕牙根的高密度影像继发龋sc:龋病经治疗之后,龋洞周围又发生龋坏,X线上为填充物周围不规则低密度影阻生牙it: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牙齿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并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牙脱位td:外力作用使牙向颌面方向或根方向自牙槽窝内脱出或嵌入牙内吸收iaot: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室内牙本质的吸收涎石病: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导管的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Codman三角:骨肉瘤或炎症反应一侧或四周的骨皮质被浸润和破坏,其表面的骨外膜被掀起,切面上可见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牙周膜:X线上为包绕牙根的连续的低密度线状影残余囊肿:根尖周囊肿在拔出后未作适当处理,形成牙槽窝周围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影致密性骨炎co: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而缓慢的低毒性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X线: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牙根折裂:无外伤无龋病,只发生于后牙牙根的一种特殊的折断颞下颌关节强直:因疾病、损伤、外科手术导致的关节固定和运动丧失,开口困难的疾病龋病dc: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伴随牙缘性角化囊性瘤,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癌以及其他异常的基底痣综合征牙周炎per:菌斑引起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破坏性炎症畸形中央尖:在颌面中央窝处有一个额外的锥形牙尖根尖周病:根尖周病是指局限于牙根尖的牙骨质、根尖周围的牙周膜和牙槽骨等尖周组织的疾病。

X线平片为目前口腔医学临床应用最普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内片和口外片两大类;口内片包括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口外片包括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顴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位片,髁突经咽侧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及X线头影测量片等牙骨质增生:X线:由于增生的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

口腔影像诊断学(全)第6章 颌面骨炎症ppt课件

口腔影像诊断学(全)第6章 颌面骨炎症ppt课件

[鉴别诊断]Leabharlann 1、鼻源性上颌窦炎 通常为双侧继发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部 疾病,鼻部症状明显,无牙痛史,X线 片上无病原牙。 2、上颌窦恶性肿物 恶性肿物面部麻木和疼痛明显,鼻腔 分泌物多为血性,X线片上骨质破坏明 显,从窦内向窦外破坏。
第五节、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是口腔、鼻咽及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 疗的严重并发症。 放射性骨坏死的影响因素有个体的敏感 性、放射性种类、照射方式和被照射组 织的解剖特点。 50GY是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性剂量。 放射线照射后可数月至数年发病,常见 的发病时间是0.5~3年。
1、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脱落后引起骨质 缺损而成畸形。 2、病理性骨折后,未及时治疗,骨段错位 愈合后而致畸形 3、新骨的增生,常不能完全恢复原有形态, 或新骨过度增生。
上颌骨骨髓炎骨质破坏大多局限,多位于 上颌后部一部分,有时也可波及患侧上颌 窦,呈上颌窦炎症表现。
[核素显像] 起病3天后就可有阳性发现,片上显示为病 变处局部血流丰富,放射性药物浓集。
[病因病理] 致病菌通过病原牙牙髓腔或牙周至根尖 周引起感染-------骨内局部骨质破坏形成 脓肿------脓液向外扩散穿破颌骨颊舌侧 密质骨,炎症局限,而形成局限性骨髓 炎-------脓液沿骨髓腔扩散,而形成弥散 性骨髓炎------脓液扩散至骨膜下------骨 膜下脓肿扩大穿破骨膜-----同时颌骨骨组 织坏死,形成死骨----死骨分离、排出--骨组织修复,并形成新骨。
[临床表现] 牙源性上颌窦炎多为单侧。 患侧颜面有紧张压迫感,鼻阻塞。 患侧龈颊沟变浅,可找到病原牙。
[影像学表现]
对于牙源性上颌窦炎应常规拍照患牙根 尖片和华特位片。 华特位显示为黏膜肥厚,患侧上颌窦环 绕上颌窦壁的带状密度高的影像,或上 颌窦弥漫性密度增高,产生均匀模糊的 影像,如有积液则可见液平面的影像。 根尖片上表现为病牙根周骨质破坏消失, 侵及上颌窦底以致窦底壁骨质致密线条 消失。

口腔颌骨炎症影像诊断

口腔颌骨炎症影像诊断
骨外有密度高的线条状影,即线状骨膜反应 • 脓液穿破密质骨、骨膜及表面皮肤形成瘘管,X
线表现为带状低密度影。 • 广泛破坏及较大死骨可致病理性骨折。
17
骨质弥漫性破坏区边界不清, 下颌骨下缘密质骨外可见骨膜反应
18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修复期(痊愈期) 骨质破坏结束后病变区开始修复,修复后的原
累及筛窦及形成眶内脓肿者。
54
CT冠状位:右上颌骨骨质破坏,牙胚移位, 牙囊骨硬板大部破坏、消失
55
Garré骨髓炎 Garré’s osteomyelitis
• 一种少见的、非化脓性骨髓炎 • 细菌毒力较弱、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表现以
增生为主的牙源性边缘性骨髓炎。 • 特点——骨膜成骨,不形成脓肿,无骨坏死 • [病因病理] • 感染途径:常见根尖周感染,常与第一磨牙龋齿有
5
颌骨骨髓炎 按感染途径分
牙源性 损伤性 血源性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
厌氧性致病菌
6
颌面骨炎症影像学检查方法
• X线平片 • CT:敏感度及分辨率较高,可较早期发现骨质
改变,可较好地显示骨膜成骨及死骨 • MRI • 核素扫描:症状出现3天后即有阳性改变,对早
也可发生颌骨膨胀。
57
Garré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 影像特点:致密性骨硬化伴骨膜新骨形成 • 早期密质骨外见薄层膨出的骨质,其间见无骨小梁的低
密度影;炎症刺激持续存在,骨膜新骨间断形成并分层, 阻射层与透射层交替,呈葱皮样改变;层状骨膜成骨融 合形成团块状新生骨 • 邻近的髓质骨常有骨质硬化,可呈均匀硬化,或在硬化 骨质中有低密度影。 • 新骨形成致颌骨膨隆,原密质骨板消失。 • 炎症刺激去除后,病变骨可改建为正常形态。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1、尽可能合理采用高管电压投照 2、X线机应使用不小于规定的固定滤过厚度 3、合理增加管电压和加大滤过层厚度
(四)距离防护
1、从事X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曝光时必须与X线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 放射损害;
2、X线检查时,若X线机的最高电压为60kV(峰值)或以下时,焦点距患 者皮肤不得小于100mm;若X线机电压在60kV(峰值)以上时,则焦点距皮肤不得 少于200mm;
十二、下颌骨侧斜位片
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
十三、下颌骨后前位片
正常图像:显示上下颌骨后前位影像,以显示双侧下颌升支后前位影像最为满 意,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来自十四、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
显示双侧下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
十五、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
显示一侧下颌升支后前切线位的影像,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 增生及破坏的情况。
2)X线中心线位置:投照根尖片时,X线中心线需通过被检查牙根的中部, 其在体表的位置如下:①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连线为假想连 线,X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投照上单侧中切牙 及侧切牙,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投照上单尖牙时,通过投照 侧鼻翼,投照上前磨牙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 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窝,投照上第二磨牙哦第三磨牙时,通 过投照侧自外眦向下的垂线与外耳道口上缘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下缘②在 投照下颌牙时,X线中心线均在沿下颌骨下缘上1cm的假想连线上,然后对准 被检查牙的部位射入。
(1)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的优缺点 1、优点:操作简便,无需定位装置,患者可自行固定;质量
可得到保证,图像准确、真实。 2、缺点:操作费时,易失真,变形。
(2)平行投照技术的优缺点 1、优点:图象准确失真小。 2、缺点:费时,不易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学表现: 骨质破坏(松质骨、密质骨)为主,伴
有骨质增生硬化 骨膜成肉瘤 Ø 病原牙 骨髓炎常能看到病原牙,早期骨破
坏以病原牙为中心;而骨肉瘤则无病原牙 Ø 骨破坏 骨髓炎晚期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
骨密度高,可有死骨形成;而骨肉瘤骨破坏 边缘模糊,可见高密度瘤骨,但无死骨形成 Ø 骨膜反应 骨髓炎多为线状骨膜反应;而骨 肉瘤可见放射状瘤骨或袖口状骨膜反应( Codman三角)
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
慢性期,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瘘管,有脓 液溢出,可见死骨,较大死骨形成时, 可致病理性骨折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等 发生上颌者可并发上颌窦炎
【影像学表现】
颌骨骨髓炎初期,骨质虽发生变化,但 因脱钙还较少,X 线片无异常改变
通常在发病2周后,脱钙达到30%以上时 ,才能显示出骨质病理变化
【鉴别诊断】
2、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鉴别 鉴别点:颌骨的膨胀方式(骨髓炎为密
质骨外骨膜成骨致膨胀,骨纤发生于骨 内);骨纤一般无症状 3、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 有无骨质硬化反应和死骨形成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是由病源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进 而侵犯骨膜、密质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 程。
章颌面骨炎症
概论
颌面骨炎症是指微生物、物理或化学等 因素所引起的颌面骨炎症过程的总称, 临床上称为颌骨骨髓炎
包括了骨髓、骨质及骨膜等整个骨组织 的炎症
分类
按照起病的形式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 按临床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不同,分为
化脓性骨髓炎和非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多见: Ø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Ø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非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包括: Ø 慢性弥漫性硬化性颌骨骨髓炎 Ø Garre骨髓炎
Ø 多见青少年,常有冠周炎或其他牙痛病史 Ø 腮腺咬肌区或颌周肿胀、开口受限及局部压痛 Ø 有时在病变部位可见瘘管,并有脓液分泌 Ø 病变多较局限,感染破坏较轻,一般全身症状
不明显
尚可更清楚地了解颌骨周围软组织改 变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在MRI上表现为:病损 区骨髓腔内炎性水肿和渗出液T1低信号、 T2高信号
骨核素扫描:早期发现病变(3天后), 检测炎症过程是否停止。局部血流量增 加区、成骨细胞活跃区域放射性核素浓 集
第1节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根据其感染的途径和病理特点分为: Ø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Ø 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Ø 是由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尖周组织感染, 炎症由颌骨内向周围扩散,进而累及密 质骨和骨膜。
[病因病理]
致病菌通过病原牙髓腔或牙周至根尖周引起感 染,颌骨内脓肿形成,并破坏骨质
脓液向外扩散穿破颌骨颊侧、舌侧密质骨,炎 症局限,形成局限性骨髓炎
脓液沿骨髓腔扩散,形成弥散性骨髓炎 脓液扩散至骨膜下,骨膜新生骨、死骨 瘘管 慢性期,骨组织修复,形成新骨
Ø 放射性骨坏死
Ø 特异性骨髓炎:骨结核、梅毒、放线菌等
Ø 化学性:砷、磷等中毒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 球菌引起的,但也可是溶血性链球菌等 其他细菌感染
感染途径: 1.牙源性:占90%左右,牙体及牙周组织炎
性病变扩散所引起 2.损伤性:开放性骨折 3.血源性:多为儿童
易感因素:
全身因素:营养不良、糖尿病、白血病 、贫血、药物滥用等
价值:
➢对于了解骨髓炎的部位、范围及进展情 况等有重要价值
➢常用体位:下颌骨侧位、华特位、根尖 片、曲面体层片
局限性:
➢骨髓炎早期诊断有很大不足(局部钙质 丢失达30%以上才能作出诊断,约2周后 出现)
密度分辨率高,无影像重叠,较X线 检查更敏感,更早发现骨质改变、较 好显示骨膜成骨及死骨
【病因病理】
Ø 感染主要起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感染经过颌周软组织到达下颌骨的表面 ,引起颌周间隙感染(咬肌下间隙最常 见)
Ø 脓性渗出物刺激骨膜,引起骨膜下成骨 Ø 脓液积聚使局部骨质溶解破坏、凹陷缺

【临床表现】
Ø 多发生于下颌骨,尤其是下颌升支及下颌角部 ,且常波及乙状切迹和髁状突颈部
【影像学表现】
3、修复期: 骨破坏停止,骨增生为主,骨小梁变粗,骨密
度增高呈致密影像 颌骨畸形
Ø 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脱落后引起骨质缺损 Ø 病理性骨折后,未及时治疗,骨错位愈合 Ø 新骨过度沉积
主诉:左下颌骨肿胀流脓4个月。
临床表现:颌骨肿胀,牙槽突有死骨外 露,颊侧有瘘管,溢脓, 松动,浮起。
左下颌骨侧位片:
(1)示:体部广泛性骨质破坏并累及下 颌缘密质骨,骨破坏区内有大量的大小 不同的死骨形成。
(2)示刮治术后10天,大部分死骨已摘 除,但升支体部尚有死骨遗留,骨缺损 较多,下颌缘密质骨硬化。病变前界欠 清楚;
(3)示刮治术后13个月复查时,升支体 尚有少量死骨遗留,骨修复改建,有骨 缺损,有变形
[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发生于下颌骨,上颌骨较少发生且
较局限,与局部解剖有关 Ø 上颌骨血运丰富、密质骨较薄及骨髓组
织相对缺乏,周围无强大肌群,炎症易 扩散至周围软组织及鼻窦 Ø 下颌骨血运较上颌骨差,颊舌侧有致密 骨板,炎性渗出物不易引流
患牙疼痛,可迅速波及邻牙,疼痛明显 牙松动,叩诊剧痛,溢脓,口臭 下唇麻木,开口受限,龈颊沟及颌面部
局部因素:影响血循环的因素、骨纤、 放疗、骨疾病的栓塞治疗等
临床表现(共性)
急性期: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 反应,白细胞总数增高
慢性期:长期不愈的瘘道,伴长期反复流脓 或小块死骨排出。通常无全身不适等症状, 但可有颜面畸形和受累器官功能障碍。
X线检查 CT 超声 磁共振 放射性核素
【影像学表现】
1、急性骨髓炎早期 ① 骨小梁破坏致轻微骨密度减低 ② 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单发或多
发骨密度减低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
【影像学表现】
2、急性期后病变逐渐局限 ① 骨质破坏区周围骨质硬化 ② 骨质破坏区有死骨形成,死骨(密度较
高且界限清楚) ③ 骨膜反应(骨膜新生骨) ④ 瘘管形成 ⑤ 病理性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