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钟茂森细讲《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刑为辅礼德为本

朱熹,朱夫子最后小结中说到,“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这是劝告为政的领导,说“政者”,这政治、法治、制度,都是为政的工具,治国的工具。“刑者”,就是刑法、法律,是辅助你的政治的这些方法,包括我们讲的国家机器,辅助你的国家政治。德和礼是出治之本,它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得到安定和谐的根本,这是讲德和礼。而德和礼之间,德又是礼的本,刚才讲到的,道德仁义礼。最根本的是道,大道无形,表现出相了,那就是德,德是礼的根本。政、刑、德、礼,要相辅相成,都不可以偏废,不能够偏于一边。

讲政和刑,只能使人民百姓远离罪恶。他怕犯法,怕制裁,所以他能远罪而已,就是到此为止。它没有办法使人民去行善,只能是离恶而已。“德礼之效”,德和礼的效果,不仅可以帮人断恶,“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还能够往善的方向去发展,愈来愈善良,而且潜移默化,自己不知道都在进步。所以治国的人,不可以只是抓住枝末,什么是枝末?政和刑是枝末。应当深探其本,要去探摸到根本,根本是德和礼。因此国家领导人现在提倡以德治国,这是抓住根本。怎么样才能真正以德治国?必须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教育。胡锦涛主席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我们要回归到这里来。

蕅益大师说,“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五霸是指春秋五霸,虽然他们都扬言自己遵循德礼,但是都是用政和刑来治国。帝王是指文王、武王,这是圣王,他们虽然也好像用政和刑,但实际上都是辅助德礼,还是以德和礼来治国。“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德和礼是从格物、致知、诚意这种修身当中得到的,也就是我们自性中性德的流露,那需要怎么样?不断的集合正义的行为,才能成圣,孟子说的“集义所生”,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不是义袭而取的。义袭而取,“袭”就是偶然做一点,偶然做一点正义的行为,就侥幸取得,那不是真正的浩然之气。

政和刑是贤智,就是贤能的人、智慧的人,他们安排出来的,这些政治条文是他们定出来的,刑法也是他们定出来的,这是什么?只能够帮助、辅助德礼,它不是集义所生,是义袭而取得的,侥幸而得到。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只是遵守政、刑,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德礼。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学童蒙渐开

这一段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是说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他在这里隐圣同凡,把他圣人这一面先掩盖起来,示现出一个凡夫的样子,是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

这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的、成就的过程。说“吾十有五”,十有五,“有”念又,就是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学了。朱子的《集注》里讲,“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它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学规矩为主。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就是要入大学的阶段。十五岁孔子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哪?这是讲的志,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这就是志于学,这个学就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在《大学》里面讲到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讲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足,这个不厌就是不满足。

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尊称他雪公,因为他的号是雪卢,雪卢老人,我们称他雪公。雪公的《讲要》里讲,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就是专心求学的意思。孔子从小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是祭祀所用的器皿,“俎”就是祭祀的时候放肉的那个几案,那个小桌子;“豆”是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用于祭祀。“陈”是摆设,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设礼容”就是学习这些祭祀的礼仪,学祭礼。就是他在童年的时候,他就很好学了,他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疯玩,他是在玩,也是在学习这些礼仪。

到了十五岁,这是成童的年龄,童年到了最终的阶段,他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所以这时候,他真正立定志向,要求学,而且念念在兹,没有退惰。我们看到孔子这样做,要想想自己,要学圣学贤,第一个就是立志。问问自己,志立了没有?如果志没立,学也不可能有成就的。孔子之所以这一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志了,这个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

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所以学习就很认真,很努力,很刻苦,学了多久?学了十五年,“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学业有根

到三十岁,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雪公引皇侃注疏讲到,“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所学经业”,经是经典,业就是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了三十岁已经成立了。这个立也就是讲学有根底了,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为外力所动摇,就好像一棵大树,在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刚刚是小树苗,这个时候还没立起来,等他长到三十岁了,根深、枝干也粗了、硬了,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这三十而立。我们简单地讲,他学成了,可以出山,毕业了。

四十不惑权宜方便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不惑”,西汉的大儒孔安国注解说,就是不疑惑。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应该是第十一世。说不惑就是不迷惑,没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样样都明了了。雪公在《讲要》里引用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的一段话,程树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的《论语集释》非常的广博。他讲到,“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他问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个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你不疑惑了,你才能真正立,如果你心里还疑惑,那肯定会受外力动摇,怎么能说立?为什么这里讲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回答非常好,“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出自于《论语》。孔子说,可以立,什么叫立?“立,守经也”。立,就是他已经找到了标准,标准是什么?经,经是圣人的教诲,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这才守得住,才能立得起来,这叫立。

“不惑,达权也”,达权就是遇事能够行权,善巧方便,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雪公解释说,“可则可,不可则不可”。这很讲原则的,可以做的就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有个硬性的标准。但是达权是“无可,无不可”,他没有那个执着,没有一个成见,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行权方便,就比立的境界要高,所以夫子讲“可与立,未可与权”。你跟一个人相处,这个人他能够讲究原则很好,但是未必你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行权方便,不知权变之道,这就不能称为不惑。

所以夫子讲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行权方便的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没有立他就在行权方便,根基不稳,他就学随缘,这就不是随缘不变了,他是随缘随着变,他没有根基,这就是古德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