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煤层气藏划分及形成机制

合集下载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南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作为淮南煤田的重要产区之一,具有较大的煤储层含气量。

煤储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对推动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高效开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有助于了解煤储层气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机理,为煤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其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等关键特征,为进一步挖掘并利用该煤储层的天然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确定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体含量分布规律,揭示其气藏潜力;2. 分析岩心实验方法对煤储层气体含量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3. 探讨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气体储集和运移的影响,为优化气藏开发方案提供依据;4. 研究煤储层的渗透率分布特征,评估储层的渗透性,为合理开发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的,我们旨在全面了解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气藏潜力和储层特征,为淮南煤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研究意义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中国重要的煤田资源之一,对其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含气量特征,可以深入了解煤储层内部的气体分布状况,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对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渗透率分析有助于揭示煤储层的气体储集规律,为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增加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深部煤层气含量对于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勘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既有助于深化对煤层气资源的认识,又为我国煤层气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

为主且重烃的含气量较低。
2成因类型
从泥炭到煤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气体
3气藏形成条件
煤层气藏是指在地层压力作用下保有 一定数量气体的同一含煤地层的煤岩体。
[3】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
质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
的产生。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大致
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前者主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zxdb201406048.aspx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①
张辉 (晋城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 山西晋城048000)
摘要:煤层气是储集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一种白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它的组成以甲烷为主,这类资源的成因奏型具有生物成因 和热成因两类。煤层气具有附生性,不均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它主要受控于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封重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埋藏深度。 关键词:煤层气 中图分类号:P6l 成因 形成条件组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一098x(2014)02(c)一0066一ol
详细的气体生成阶段可大致划分如下: (1)热降解气,这主要发生在煤化作用 的“长焰煤一瘦煤”阶段。这些化学反应主 要发生于低于250℃的热力作用下,该过程 形成大量的烃类物质且以“生气为主、生油 为辅”。气体以甲烷为主且重烃含量逐渐增
在成因上,煤层气大致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 热成因两类,它们分别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 成熟期和煤化作用的成熟一过成熟期。尽管 煤层气藏具有水压单斜型、水压向斜型、气
类使用的煤层气会逐渐消耗殆尽。
加。
(2)热裂解气,这主要发生在煤化作
用的“瘦煤一无烟煤初期”阶段。在大于 250℃的高温条件下,残余的干酪根、液态 烃和重烃会发生裂解生气。气体仍旧以甲烷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二、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概况淮南煤田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田之一。

潘集深部13-1煤储层是淮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条件复杂,但煤储层良好,煤层气资源丰富。

目前,煤储层的勘探工作已经展开,但对于其含气量特征的详细分析还较为欠缺。

本文将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储层孔隙结构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岩心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发现其储层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较高,孔隙分布均匀。

这为煤储层的气体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煤层气的产出率和采收率。

2. 含气量特征分析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较高,平均含气量在10~20 m3/t之间,最大含气量甚至可以达到30 m3/t以上。

这意味着该煤储层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有着良好的开发潜力。

3. 含气层分布规律分析通过对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气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不同层位和不同岩性的煤层具有不同的含气量特征,这为后续的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结论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表明,该煤储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其孔隙结构优良,孔隙度高,含气量较高,含气层分布规律较为复杂。

该煤储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开采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

五、展望潘集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分析仅是对该煤储层资源的初步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还需要加强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协调,推动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贡献更大的力量。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一、引言深部煤储层是指埋深在800m以上的煤层,在深部煤储层中储存有大量的煤层气资源。

深部13-1煤矿是淮南煤田的一个重要矿区,该煤矿地处淮河盆地的北缘,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深部煤储层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深部煤矿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淮南煤田概况淮南煤田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煤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淮河盆地的北缘。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煤炭开采。

目前,淮南煤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三、深部13-1煤储层特征深部13-1煤储层埋深在800m以上,主要为炼质煤和无烟煤,属于优质煤种。

煤储层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具有较高的含气量。

煤储层顶部和底部常常存在煤层气藏,储层内部分布有煤层气水,地质条件适宜开采煤层气资源。

四、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1. 含气量分布特征根据对深部13-1煤储层的钻井资料和地质勘探数据分析,煤储层整体含气量分布呈现出随埋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储层埋深越大,煤层气的质量和含量越高。

在煤储层上部和下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低,而在煤储层中部,煤层气质量和含量较高。

这种分布特征与深部煤储层的地质条件和气体生成规律密切相关。

2. 含气量影响因素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层气生成量、孔隙结构、地层压力、渗透性等。

在深部13-1煤储层中,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对含气量影响较大,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增大能够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

地层压力和地温的升高也会促进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对煤储层含气量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含气量分布规律深部13-1煤储层的含气量分布规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不同煤层、不同地层和不同地质构造部位的煤储层含气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控气因素概述

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控气因素概述
1 前 言 .
煤阶类型。矿区的煤种均为烟煤,镜质组反射率 R , x为 o ma 上)突出 2次 , 给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据估算矿 区每年向大气 . % . 6 主要有气煤、1 8 0 / 3焦煤 、肥煤 、焦煤和瘦煤等 ,以 排放煤层气近 3亿 m 既造成 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 也造成 了环境污 06 8 ̄1 4 %, 3 %- % 的气煤和 1 - 4 / 3焦煤为主。按美国的成 染 。 因 此加 强 对 淮 南矿 区煤 层 气 资源 地 质 特征 的研 究 ,积极 探 讨 中变质高挥发分 (3 ,2 ) 煤层气开发技术对改变华东和安徽 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以 功经验,中变质程度 的煤层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是非常有利的。 由淮南矿区部分煤层的煤岩显微分析结果可 以看出 ,镜质组 及 煤矿 安 全 生 产 ,具 有 重要 的战 略意 义 。 4 9 6. 2 0 平均 5 . %; 8 1 9 惰质组 2 . % ̄ 8 7 05 0 3 . %, 2 淮南矿区赋煤构造为一北西西一东西 向延展的复 向斜 ,含煤 的含量为 4 . %~ 97%, 99 3 . % 5 3 2 . %,平均 1.7 3 5 %;无机物矿物 2 地层为石炭 、二叠系。主要含煤段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 平均 2 . %;壳质组 5 0 8 . 2 盒子组 ,厚约 7 0 5 m,发育 2 6层煤 ,可采煤层最大累厚达 3 m。 21%- . %,平均 38%。较高含量的镜质组 ,不仅是产气的最 4 .5 54 低的无机 主力煤储层为 1 煤层、8煤层、1 2煤层和 1~ 煤层。主煤层煤 大贡献者,也为煤层气 的储存提供 了大量 的空间,同时 , l ~ 31 阶绝大部分 以气煤 为主 , 部分为肥煤、焦煤 、 瘦煤和 无烟煤类 , 镜 物含量使煤层中有足够 大的煤基质颗粒 内表面来吸附煤层气。 另外 ,矿 区煤的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和半暗型煤。这 质组反射率范围 06 %~ .7 . 5 1 %,一般为 06 %~ .%。 3 .5 05 淮 南矿 区预 测 2 0m 以浅煤层 气资 源量 为 4 0 . L , 些资料说明淮南矿 区的煤种对煤层气资源的生成 是较有利 的。 00 9 03 8{ m 煤层厚度。煤厚是该矿 区煤层主要的特征之一 ,淮南矿区主 10m 以浅 2 4 .6亿 m O 0 以浅 822 50 3 78 ,10 m 6 .9亿 m ,是华东煤 层气储量最 大的地区。矿区煤层气储量 总体东高西低 ,以谢李深 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纪 ,煤 系 5m 含 ~8 2 3m 部 中心的东部 区域含量最高,西部的谢桥矿井含量较低。主采煤 地 层 总厚 3 0 , 可采 煤 层 9 1 层 ,可 采 煤层 的总厚 2  ̄ 4 , ,单厚度达 6 m。 层 C1~ 、B1b煤层气含量最高 ,一般为 1~ 6 /,含量梯度 自下而上分为 A、B、C、D、E五组 。其中 c1 31 l 0 2 m t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淮南煤田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中较大规模的矿井之一,该矿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不断发现高含气煤层,其中13-1煤层被认为是该矿区较为有代表性的煤储层之一。

对于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其资源评价与勘探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质特征13-1煤层位于潘集煤矿的深部区域,主要分布在矿井底板以下1000米范围内。

该煤层主要含有干、饱和甲烷,且甲烷含量较高,平均含量约为18m3/t。

煤储层的构造上呈弱致密状,多孔度较低,但泥岩的密实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同时煤体自生有较多的孔隙和裂缝,导致煤储层含气情况复杂且不稳定。

二、含气量特征13-1煤储层含气量与深度的关系“倒U”型,含气量在底部陡增,上部较为平稳且含气量较低。

在深度800~1000米范围内,13-1煤层的含气峰值出现,常规脱气后该区块的低含气井底井壁处仍能观测到高浓度的甲烷气体,其中大量的自生气使得煤储层表现出较强的跨层渗透能力。

13-1煤层的含气量与厚度关系相对平稳,平均含气量在16~20m3/t左右,但在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带中容易出现含气量高低不均的情况。

三、影响因素分析13-1煤储层含气量异常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质条件的作用。

煤层断层、岩层夹段等地质障碍对煤储层内部的气体扩散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煤储层内的气体含量存在一定的异向性。

同时,煤储层是否为基岩直接接触,煤层是否存在自生气(超前气)等因素对于含气量的分布情况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勘探开发建议针对13-1煤储层含气特征,建议加强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了解煤储层内部的地质构造与物性,准确划分含气区块。

基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煤层跨层渗透的较强特征需要在隧道等工程中加强防控,避免出现煤层瓦斯等安全事故。

在煤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加强钻孔测试,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优选开采方式与工艺技术,提高煤储层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5. 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5.  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经济边界
经济边界仅适用于工业性煤层气藏,以该 煤层气藏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最低含气量 表达,取决于煤层气的含量、资源丰度、 储层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开发技术条 件、经济政策等。
包括浅部的经济边界和深部的经济边界
• 在现有的开发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商业性 开发的煤层气藏称为工业性煤层气藏;反 之,称为非工业性煤层气藏。
纵向封堵系数R,是断层落差(L)和盖层厚度(H)的比值,其值越
小,纵向封堵能力越强 。
α
β
L
RH LsisninK
h
H
盖层
β
αβ 储 层
式 中 : - 断 层 倾 角 ; - 储 层 倾 角 ; L - 断 层 垂 直 落 差 ; H - 盖 层 厚 度 ; K - 比 例 系 数 ,
K = h / H , h - 盖 层 叠 盖 厚 度 。
海 拔 (m) 10 00
50 0
0
T L- 0 06 T L -0 0 7
滞流带
径流带
补给区 10 00
50 0
对应的极限储层压 力在1.3MPa左右, 即地下水的水位最 低应为130m左右。
风氧化带边界
由于煤层气沿露头的散失和空气的混入使得煤层气中甲烷浓度降低,二氧化碳、 氮气浓度增加。一般取甲烷浓度80 %为风氧化带的底界。
断层边界 距 寺 头 断 层 距 离
海 拔 ( m) 1000
5 00
图 2-8
含气量与距寺头断层距离关系图
海 拔 (m)
1000 1000
500 500
0
0
P
C
O
E 1000 500 0
0
图 2-9 EW 1 剖 面 寺 头 断 层 两 侧 对 接 关 系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分析
潘集煤矿是淮南煤田著名的深部煤矿之一,其煤储层厚度较大,储量丰富,因此备受
关注。

本文针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煤储层的气藏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本文对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

煤储层埋深较大,通常在800-1200米左右,属于深部煤储层。

由于地下温度和压力较高,煤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因此含气量相对较高。

此外,该煤储层属于控制性构造煤储层,煤体具有良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聚集,因此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

最后,本文探讨了13-1煤储层含气量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含量随着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在煤储层的不同层位中,含气量也存在差异,上部层位气体含量较低,而下部层位气体含量较高。

此外,煤储层的不同区块之间,煤层气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
中心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高,而边缘区块的煤层气含量较低。

综上所述,潘集煤田13-1煤储层的含气量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物性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等。

研究表明,该煤储层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储量和开发潜力,但也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因此,对于深部煤储层的开发,需要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煤田煤层气藏划分及形成机制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参考文献(13条)张新民, 李建武, 韩保山, 董敏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西安,710054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50(z1) 5次1.李明朝.梁生正.赵克镜 煤层气及其勘探开发 19962.钱凯.赵庆波.汪泽成 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试验测试技术 19963.赵庆波.李五忠.王一兵 煤层气勘探现状及重点目标选择 19984.张新民.庄军.张遂安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20025.谭明友.陶明信.贾红义.史宝光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4)6.尚冠雄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煤地质学研究 19977.程裕淇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19948.杨起.潘治贵.翁成敏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 19889.Scott A R.Kaiser W R.Ayers W B Thermogenic and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San Juan Basin 1994(8)10.张枝焕.王青.陶明信 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成藏研究中的意义 200511.张泓.郑玉柱.郑高升.王绳祖 安徽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及其形成机制[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 探 2003(3)12.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构造-热演化、综合模拟与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块预测 20001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 2000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程东 煤层气藏可采选区评价系统研究——以沁水煤田南部为例 2001该研究应用地球科学(GS)与现代信息技术(IT)相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对影响该区煤层气生成、富集、开采的因素进行研究(综合地 质评价)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可采性等级进行划分(选区),优选出以樊庄北侧和樊庄、潘庄交界处两块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具前景的地区.通过该文研究,取得 以下成果: 1.形成了煤层气选区评价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 针对沁水煤田南部的地质背景,形成了一套基于GIS 的从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库建立—→评 价指标选择—→评价模型分析—→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较为完整的煤层气选区评价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应该说这套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 对于别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2.构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采用目标分析方法,构建了具有三层结构的煤层气可 采性等级区划(选区)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标;划分出生气、储集以及开采三个类指标层,并将每一类指标细分到可直接进行量化的基础指标. 3.提出了 煤层含气量和可采性是煤层气选区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煤层气可采性影响因素进行的详细分析,强调指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煤层气可采性的重要性,得 出了含气量结合煤层气可采性进行了煤层气选区的新思路.提出了构造部位作为间接衡量煤储层渗透性能的指标,并通过对该区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根据 构造带影响宽度将其量化,在该区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中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4. 首次采用了煤层气开采度作为煤层气选区评价的衡量指标; 在进行单 因素映射分析的研究中,应用多元信息复合技术,首次引入煤层气开采度作为煤层气选区评价(可采性等级区划)的衡量指标,获得了一批表示煤层气可采性 的新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域的圈定,划分出煤层气可采性有利区、较有利区、不利区三个等级,这些结果较以前的选区结果更合理、更具科学性.5.证实了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 在对所收集到的煤储层压汞曲线分析中,证实了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折算出反映煤 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性的累积孔容和累积表面积的分形维数,并通过研究区数十个样品的累积孔容与累积表面积分形维数,与受控于煤储层孔隙发育程度的 主要参数——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指出了煤体渗透率主要受裂隙孔隙的发育及其张开程度影响,与基质孔隙关系不大的结论,裂隙孔隙虽仅占煤体总体积 很小的部分,但它对渗透率"贡献"值却很大,从而对煤层气渗透机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6.提出了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区划的层次分析一模糊综合评判 方法; 将层次分析法引人煤层气选区评价中,把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各因素定量化,易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煤层气等级区划,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靠度和准确性,为解决煤层气选区评价这类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7.建立权重叠加模型和模糊 综合评判模型对沁水南部煤层气可采性等级进行划分. 采用权重叠加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划分沁水南部煤层气可采性等级.应用结果显示:煤层气可 采性有利区位于樊庄区北侧的丁寨村周围,和潘庄、樊庄区交界处,从而优选出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具前景的地区.2.期刊论文 赵靖舟.时保宏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 -科学通报2005,50(z1)根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中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将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煤层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 )五级.在这一序列划分方案中首次提出盆地是煤层气富集单元中的重要一级,认为没有煤层就没有煤层气,没有盆地就没有煤层气藏.因此,"盆地"是煤层 气藏赋存的重要单元.依据沁水盆地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气分布状况将其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高平- 晋城富气区等5个富气区.其中沁南富气区是勘探前景较好的富气区.3.期刊论文 员争荣 试论构造控制煤层气藏储集环境 -中国煤田地质2000,12(3)基于构造控煤的概念,对控气构造基本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了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主要构造背景的不同控气性.此外,还对煤储层渗透性、储层压力大 小的构造控制特点进行了初步剖析.4.学位论文林晓英煤层气藏成藏机理2005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有近40年历史,煤层气地质学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但是关于煤层气藏及其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甚少。

根据目前国内外煤层气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总结了存在问题及启示。

根据煤层气藏的自身特征,首先给出了煤层气藏的定义;并根据其定义,将煤层气藏的边界区分为6类:经济边界、水动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物性边界、断层边界及岩性边界,对各类边界的封闭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边界类型的划分及煤层气藏自身的构造特征,以压力为主线,将煤层气藏分为水动力封闭型和自封闭型两类,前者可进一步区分为水动力封堵型和水动力驱动型煤层气藏两个亚类。

以沁水盆地南部、二道岭—汝箕沟地区、Piceance盆地、阜新盆地的王营-刘家地区、尤塔州中部的Price-Ferron-Emery地区、粉河盆地为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煤层气藏的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

其中静态特征包括煤层空间展布、煤层气成分和含气量、储层物性、吸附特征、储层压力、封闭条件;动态特征主要包括盆地演化及煤层气藏的发育史、埋藏史、热史、成熟度史、煤层气成因、含气量变化史、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对煤层气藏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最后一部分,从煤层气成因、储层特性、吸附特征、含气量、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五个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等方面对高、中、低煤阶已熟和低煤阶未熟煤层气藏成藏的差异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指出了各类煤层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对煤层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不但丰富了煤层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期刊论文刘洪林.赵国良.门相勇.王红岩.LIU Hong-lin.ZHAO Guo-liang.MEN Xiang-yong.WANG Hong-yan 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2)通过对煤层气赋集成藏因素和机理的分析,结合煤层气勘探中有煤层却没有煤层气赋集,有煤层气赋集未必是勘探的有利选区等地质认识,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根据煤层气藏的成因和构造形态对煤层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共划分了8种煤层气藏类型,包括了目前所有已经发现煤层气藏类型.并认为只有在含气饱和度较高的煤层气藏,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才能成为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6.期刊论文崔思华.刘洪林.王勃.杨泳.宁宁.桑树勋.CUI Si-hua.LIU Hong-lin.WANG Bo.YANG Yong.NING Ning.SANG Shu-xun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现代地质2007,21(4)从煤层气控制因素入手,对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成藏特征和煤层气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聚煤盆地,煤层厚度大、煤层层数多、煤级低,具有典型低煤级煤层气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很大,南缘无论是井下还是地表,煤层气显示都很活跃.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模式是盆缘陡坡和缓坡模式.通过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划分出乌鲁木齐河-白杨河煤层气藏、昌吉南煤层气藏、四棵树煤层气藏、小拐煤层气藏、克拉玛依煤层气藏、乌尔禾煤层气藏、彩南-大井煤层气藏,这些区域是开展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7.期刊论文宋岩.柳少波.赵孟军.苏现波.李贵中.洪峰.秦胜飞.SONG Yan.LIU Shao-bo.ZHAO Meng-jun.SU Xian-bo.LI Gui-zhong.HONG Feng.QIN Sheng-fei 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天然气工业2009,29(10)如何定义煤层气藏、如何界定气藏边界是认识煤层气藏的关键,要评价煤层气富集区首先要找出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为此,结合我国含煤盆地的典型煤层气藏特征,围绕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预测了沁水、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富集区.结论认为:①煤层气藏的边界是煤层气藏划分的前提,煤层气藏主要有5种地质边界类型:水动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物性边界、断层边界和岩性边界;②煤层气藏的形成经历了煤层气的生成和吸附、煤层的吸附能力增加和煤层气的解吸-扩散和保存阶段;③保存阶段是成藏的关键,区域构造演化、水动力条件和封闭条件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而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优选出9个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晋城、阳城、安泽、阳泉、大宁-吉县、韩城、吴堡、准南、阜康.8.期刊论文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天然气工业2005,25(1)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是探索煤层气成藏规律、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富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建立了我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系列,将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五级.9.期刊论文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研究现状-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与成藏规律研究是进行煤层气资源和选区评价、制定科学的煤层气勘探程序、提高煤层气勘探成功率的重要基础.中国煤层气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环境十分复杂,聚集单元研究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尤为重要,但目前对含气区或煤盆地内部的聚气单元划分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对中国煤层气赋存环境及形成规律、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的形成、划分、评价方法以及中国煤层气藏的类型、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对发展和完善煤层气地质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0.会议论文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2008煤层气藏储层研究是煤层气藏评价的重要步骤.核磁共振(NMR)测试低渗透流体孔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全新的尝试,引入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煤层气藏储层,可以为研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大大丰富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手段.本文利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对采自大宁、樊庄及郑庄区块的煤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仪核磁共振测试孔隙度及渗透率可信,与常规方法测试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吻合,并且可流动百分数与T2几何均值反映了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特点.同时,煤层气储层T2弛豫时间谱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特征,特别是右峰代表的可动流体的含量,其面积与煤层气井产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