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合集下载

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 D-02、D-05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

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 D-02、D-05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

项目名称: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 D-02、D-05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141124)主管院长:胡厚国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主管所长:杨西宁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徐路工程师项目组成员:肖璐工程师刘金燕工程师协编单位: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管委会目录前言 (1)第一章项目概况 (2)1.1项目背景 (2)1.2控规调整范围 (3)1.3拟调整街区现状概况 (4)1.4周边环境分析 (4)第二章原规划设计条件 (5)2.1煤化工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简述 (5)2.2 原控规对本次调整街区控制的要求 (6)第三章控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9)3.1与《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相符合 (9)3.2合理配置商住用地的需要 (9)3.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控规调整可行性分析. (10)4.1街区用地性质调整与周边用地性质兼容 (10)4.2符合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有关要求 (10)4.3商住及其他配套设施用地布局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 (10)4.4规划调整增加的城市支路合理可行 (10)4.5控规调整对于公用设施的影响 (11)4.6街区调整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12)第五章控规调整方案 (13)5.1 D-02街区 (13)5.2 D-05街区 (13)第六章结论 (14)前言淮南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滨,1950年依矿建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是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

淮南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务院1984年13个较大城市之一、安徽省2个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

淮南矿区煤质报告1. 引言淮南矿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煤质是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指标,对煤炭矿区的开采、销售和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淮南矿区的煤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并探讨其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2. 煤质参数2.1 灰分灰分是表征煤炭含灰量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淮南矿区,煤炭的平均灰分约为20%,高灰分使得煤炭的热值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燃烧产生的灰渣和污染物的数量。

2.2 挥发分挥发分是指煤炭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挥发性有机组分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挥发分平均为30%,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高意味着煤炭可以更快地燃烧,具有较高的热值。

2.3 硫分硫分是指煤炭中含有的硫元素的含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平均约为1%,硫元素的含量越高,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也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2.4 热值煤炭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煤炭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一般为5500大卡/千克,属于中等热值的煤炭。

3. 煤质对煤炭产业的影响3.1 燃烧特性淮南矿区的煤炭由于灰分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灰渣较多,容易引起炉膛结渣、堵塞及烟道温度过高等问题。

同时,煤炭的挥发分较高,燃烧速度快,适合用于发电和工业锅炉等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

3.2 环境影响淮南矿区的煤炭硫分较低,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较少,对大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提高,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寻找低碳的替代能源。

3.3 市场需求淮南矿区的煤炭热值适中,市场需求较大。

煤炭在中国目前仍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尤其在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巨大。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环保政策的推行,煤炭市场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

4. 结论淮南矿区的煤质特点主要表现在灰分较高、挥发分适中、硫分较低、热值适中等方面。

这种煤炭的燃烧特性使其适用于大规模能源供应场合,但也对燃烧设备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淮南突围——解读淮南转型方略

淮南突围——解读淮南转型方略
个 百 分点 , 十一 五 ”期 间的装 备制 造 “ 业 工 业 增加 值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4 %。 0 对 淮南 这座 百年 煤城 来 说 ,不 要小 看
_l冀 嚣 / l 嚣 簿劳 l _
Re i z区域 g o
下精彩一 页。
在“ 非煤” 产业上 , 机装备制 造是 煤 第四 增 长极——号 称 淮南 产 业转 型 的 “ 新四军” 这是淮南不懈追求的结果 , 。 早 在 20 0 7年 l 2月,安徽煤矿机械装 备制
现代化煤化工基地 。 据悉 , 全部建成后将 实现 6 0亿元 年销售收入 ,年利 税 l6 0 l 亿元 , 这标 志着淮南 的煤 炭 、 电力 、 化工 “ 老三篇 ” 在立 足煤与延伸煤 上 , 次 写 再
2 1 . 决策 4 0 17I 9
增 加值 的 3 %,较 20 . 8 05年提高 了 1 . 6
煤 ”规模 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 同比增 长 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远远超 出煤炭 行业的 1 %、 6 4 电力工业 的 2 同年 , %, 制造 业投资 同比 增 长 5 %。与 此 形 成 鲜 明对 比 的是 , 8 “ 展一幅梦幻画卷 、拥 一座 山水之 区是互融互动的 。 中, 其 舜耕 山是 大
到这种转 型。 在 21 0 0年工 业增加 值的 占比关 系
在“ ” 深煤 产业上 , 煤化工是一颗 “ 产
业树 ” ,越生长衍生 出的产业链条越 多。
上 ,煤炭工 业增加值 占全市 比重达
7 .%。同年 , 备制 造业 完 成工 业增 08 装 加 值近 l 5亿元 , 占全市 规模 以上工 业
淮南从“ 矿竭城衰周期律” 中突围的 力量 。 这种 力量的背后 , 是淮南对 自身转型的冷 静思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态环境质 量主要特征 的, 定性 、 定量 考核 的评价 指标 体 系。利用 层 次分 析 、 权综 合指 数 等方 变 法, 建立了煤炭城市生态 环境 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从 自然 、 济 、 会三个 方面对淮 南市生 态环 经 社
境 质 量 进 行 评 价 , 对 淮 南 市 生态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出 了相 应 对 策 。 并
煤 炭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 —
以 淮 南 市 为 例
邢 琴 琴 , 焦 华 富 , 尹 乐
( 徽 师 范 大 学 国土 资 源 与 旅 游 学 院 , 徽 芜湖 安 安 2 10 ) 4 0 0

要: 根据城市 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 针对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特点 , 构建 了能够体 现煤 炭城市生
维普资讯
第 1 第 2期 5卷
200 6年 6月






Vo . 5.No 2 11 .
W O RLD REGI oNAL TUDI S ES
J n. ,2006 u
文 章 编 号 : 04— 4 9 2 0 ) 2— 0 4— 7 10 9 7 ( 06 0 0 5 0
态 环 境质 量状 况分 析 , 揭示 出制 约 城市 生态 环境 可持 续发 展 的主要 因子 , 定淮 南 生态 环境 确
综 合 整治 工作 的重 点 。
淮 南 市位 于安徽 省 中北 部 , 淮河 中游 , 地处 暖温 带 半 湿 润季 风 气 候 区 , 貌 兼 有平 原 和 地 丘 陵 的特点 , 炭资 源 丰富 , 煤 已探 明储 量 为 13 6亿 t占安 徽省 的 6 % , 东 地 区 的 3 % , 5. , 3 华 2 现 已形 成年 产 2 0 万 t 60余 原煤 的生 产 能 力 , 是我 国重 要 的 能源 工业 基 地 之 一 , 于 典 型 的 属 资 源型城 市 。 因此 , 以淮 南市 为 案例 , 就煤 炭城 市 生 态 环境 可持 续 问题 进行 实 证 研 究 , 有 具

淮南市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淮南市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淮南市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淮南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紧紧抓住国家和安徽省实施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政策机遇,尽快实现淮南市与国家和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对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与水平,促进工业和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特编制淮南市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

本规划的七大产业是指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

一、重要意义(一)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要求科学发展要求淮南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之路;要求淮南在依托煤电得天独厚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深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形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国家和安徽省已经出台了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各地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

要牢牢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的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实现淮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七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是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促进合淮同城化的战略要求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产业密集度最高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批加工型、组装型工业向更具土地和用工优势的内陆转移。

内陆地区不断改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战略与政策,进一步加快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

各地都把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加快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机遇,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政策配套等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措施。

地处泛长三角区域的安徽,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省城合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基本能力。

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同时紧邻合肥的淮南,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抓住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抓住合肥工业快速发展、向外辐射的机遇,振兴非煤产业,振兴非公企业,实现合淮同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

淮南的产业发展趋势

淮南的产业发展趋势

淮南的产业发展趋势淮南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转型与升级。

在深入研究淮南的产业发展趋势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淮南的背景情况。

一、淮南的基本情况淮南地处安徽省中部,东邻滁州市,东南与安庆市相连,西北与阜阳市接壤,北部与合肥市毗邻。

淮南总面积为538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2个县级行政区,人口约为420万人。

淮南地处华中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沪渝赣黔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显著。

淮南交通便利,拥有京沪高铁、京沪高速公路、淮南千百公路等,与上海、南京、合肥等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较为便捷。

二、淮南的产业发展历程淮南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历史悠久。

淮南曾是中国的煤炭重要产区,有“华东煤沶”之称。

20世纪50年代,淮南煤田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然而,随着全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淮南的传统煤炭产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转型与升级,淮南开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三、淮南的产业发展现状1.装备制造业淮南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

淮南拥有一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企业,涵盖了煤机制造、机床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淮南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并引进了一批科技型企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新能源产业淮南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是新能源产业的有利区域。

淮南市政府将新能源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吸引了一批新能源企业入驻,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目前,淮南已经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风电场,并大力推广了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的应用。

此外,淮南还积极推进光伏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光伏组件、电池片、硅材料等相关产业。

3.现代服务业淮南的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淮南市政府把现代服务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鼓励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在将 温 室气 体排 放 降低 到一定 水平 . 防止各 国及 过碳 排 放弹性 指 标来 表示 [ 所谓碳 排放 弹性 指标 以 1 ]
[ 稿 日期 】 0 1 1— 2 收 2 1— 1 2 【 金 项 目】 南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项 目(0 1 5 q 基 淮 2 1 WK 0 )
2 2年 第 1期 01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NA O MA NV R O R A F HU I N N R LU IE S
N o.1, 2012
第 1 卷( 第 7 4 总 1期 )
Ge e a .71 Vo . 4 n r lNo , 11
式 。因此 , 碳经 济 的比较 . 低碳 经济 具有 以下
耗 的特 征 . 重影 响 了全社 会 的生态 环境 而 低碳 严
方式 提 出 了很大 挑 战 .必 须 要 有 一 种新 的增 长 方 特点 :1低 碳化 。传 统经 济模式 具有 高排 放 、 () 高消
“ 碳经 济 ” 低 这一 提法 最早 出现 在 2 0 0 3年英 国 经济 通 过降 低碳 的排 放量 .使社 会成 本 降至最 低 。
的 能源 白皮 书 《 我们 能 源 的 未来 : 建 低碳 经 济 》 从而 获 取最 大 的社会 效益 。2 创新 性 。 统 的经济 创 。 () 传
【 作者简介】 z t ̄
( 9 9 )女 , 17 一 , 河南漯河人 , 淮南 师范学 院经济 与管理 学院讲 师。
2 2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1 4卷
是 指碳排 放增 长速 度 和 G P增长 率 的 比值 .它反 从而 导致 煤炭资 源开 发多而 利益 流失得 也多 . 为 D 这 映了在经 济 出现正 增长 的条件 下 . 排放增 长 速度 淮南 市 的经济结 构转 型带来 了一定 的 困难 碳

淮南煤及其燃烧产物的成分研究

淮南煤及其燃烧产物的成分研究
’L u W e z o g Ko g W eh i i nhn n i u
( eat n f eore n n i n n E gneig A h i nvr t o Si c n eh ooy Dpr me t sucs dE v omet n ier , n u U i sy f c n ea dT c nl ) oR a r n e i e g
p o u t r n lz d.E e nta ay i nd sra a y i ,c e c la a y i fc a n o la h a d r d c swe e a ay e l me lss,i u t la lss h mi a n lsso o la d c a s n i n n a ay i fX i r cin mi e a o si n r vd d s in fc b s sfr r t n lmi i fc a e o r e n l sso df a to n r lc n tue tp o i e c e t i a e o a i a nng o o lr s u c t i o
i an n mi n e n Hu ia nig a a,c mp e e sv i ia o fc a s r o r h n ie ut z t n o o la h, efc ie c n r la d e oo i etr to l i fe t o to v n c lg c r so ain o h ii g a e n i n n . ft e m n n a e vr me t r o K e wo d Co l y r s: a ;Co la h;M atrc mp st n;Hu i n a s t o o ii e o a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 2.3.2淮南市煤炭产业链短小
淮南市的煤炭企业主要是以淮南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 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两家能源企业。其煤炭产业相对于 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产业链比较短小。煤炭产业链的主体就 是煤炭采掘业,其上游产业应该包括煤炭装备制造、服务等专 业部门,下游产业则包括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企业和煤化工企 业以及延伸的相关配套企业和对其提供技术支撑的高校科研单 位。整个产业链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其中煤炭采掘业上 上游产业链延伸的较小。
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 性较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 总量小,远低于全国和全 省平均水平。
金融环境差:商业银行少,金融业务相对较少,不利于资本密 集型产业发展。
16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3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机会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 2009年,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的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有望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规划中 明确定位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淮南 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将在中部崛起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
13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优势分析
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与省 会合肥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距离南京、武汉大城市仅三个小 时车程,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是东部的后院和西部的门 户,随着中部崛起、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以及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使淮 南市的区位优势 更加明显。
3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1淮南市基本概况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南与合肥市属 长丰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1566.4平方公里,风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淮河是市境内最 大的河流,境内流长87公里, 其中市区流长57公里。市境支流 有东淝河、窑河、泥黑河、架河、西淝河等支流。 全市水域面 积为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65%。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 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 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 不连续的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是典型的温带季风型气候。淮 南煤炭资源丰富,远景储 量444亿吨,已探明可采储量153亿吨, 约占安徽煤炭资源的70%,全国煤炭资源 的19%.且煤质优良, 具有低硫、特低磷、结焦性好、粘结性强的特点,是优质的 动 力和化工生产用煤,为煤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 供应。
4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1淮南市工业内部结构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中国进入 WTO以后,淮南市 各行各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企业活力也逐渐激发出来,轻 工业发展更加迅速,截至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80 亿元,其中规模 以上轻工业增加值为9.3亿元,规模以上重工 业增加值为270.8亿元,规模以上轻、 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3.3:96.7,轻重工业比重严重不协调发展,轻工业发展严重 滞后于重工业发展,充分说明了淮南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 前淮南市已经由过去煤炭产业单一部门 向煤、电、化三大支柱 产业方向发展。淮南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如图1。
5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1淮南市工业内部结构
图1 淮南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 Figure 1 Huainan City first,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trends
6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2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矿产资源优势:淮南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国家新 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市煤炭资源的品种优势将进一步突出,是 全国少有的具备发展煤化工条件的煤产区之一。
14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优势分析
产业基础优势:淮南市,是一座以煤电为主而又充满活 力的城市。形成了以 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为代表的产业 格局。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 成我国亿吨煤炭基地、 电力工业基地和煤化工基地。随着三大基地的建设,一大 批国 家重点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全面孕育,必 将推动淮南市 经济持续增长。
11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 2.3.2淮南市煤炭产业链短小
在2009年,淮南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8亿元,相对 煤炭产业195.2亿元产值的1/19,可见其煤炭上游产业发展滞 后,煤炭企业向前联系的效果较小,同时煤炭产业链下游产业 联系较为紧密,联系效果也较上游更加明显,可以向电力、精 细化工、新材料、纺织等产业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实现 煤向电、煤化工、煤焦化等方向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个产业链 资本、技术、智力等密集程度,增强整个产业的能动性。
18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4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威胁分析
地方保护主义会适当抵制外来企业的投资:一些单位和部门 思想不够 解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招商引资工作方法简单, 服务态度和引资环境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吸引资金、技 术和人才参与矿冶化工产业建设。技术古量不高,会引起周边 城市的竞争:淮北周边的城市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力度大,竞 争 力大,淮北与他们相比,不仅没有明显优势,相反劣势却较 明显。
2.3.1产业结构单一性
淮南市是一座园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因此在 产业结构上主要特征是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但是又因 为在资源后续深加工往往很难跟上,造成了淮南市产业结构的 特点:一是单一追求矿产量,二是单一追求矿产开采。 因为单 一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产业开采,而煤 炭的开采主要由淮南市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两家大型的煤炭公司。由于缺墓煤炭深加工业的产业链,资源 利用率往往很低,煤炭开采出来主要是对外 输留酌初加工和原 材料,造成了淮南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到2009年为止,淮 南市煤炭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居38.4%,说明淮南市以煤 炭产业为主导的现状仍没被根本改变,这反映出资源型城市产 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低层次性。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仍停留 在煤.
7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2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图 2 1949-2010年淮南市原煤产量(万吨) Figure 2 1949-2008,output of raw coal in Huainan City
8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
19
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 4.1.1煤炭产业转型的投融资体系
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决定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速度,关系 着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成败。因此确定以企业投资为主体, 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等位特 点的投融资体系。结合淮南市产业的实际情况,淮南市的投融 资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 投资方式多样化。在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初期,政策引导的资 金应该多一些,主要用于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在中 后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主。
9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 2.3.1产业结构单一性
电化、煤.化工、煤.焦化等单向流动的产业链中,各 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和互动。由于矿产资源 的不可再生性,加之城市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和经济 结构的单一性,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至中后期,其主导产业的 发展开始缓慢甚至停滞,如果没有接续替代产业,就可能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20
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
4.1.2煤炭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源体系
人力资源体现的建设主要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宗旨, 面向煤炭产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人 才的基础配置作用。同时结合煤炭产业转型的特点,遵从市场 规律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地人力资源规划、 开 发、引进、管理、退出的新机制。
17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4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威胁分析
国内各区域吸引外资力度空前加大:都将招商引资工作写进 政府工作报告,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地区、尤其是今年规 划的天津滨海新区都是长期咀来客商重点考虑的投资区域之一, 国家政策的倾斜也增强了这些区域的吸引力度。同时,这些区 域拥有优良的港口、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 及与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日 益增强,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更加规 范化、市场化,对外资尤其是知名企业仍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度。
15
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3.2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劣势分析
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制约:我市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地表水污 染严重。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煤塌陷速度仍在加快, 土地的统筹安排运用受到限制。
人才资金的制约:在采煤、选煤方面人才济济,但其他方面的 人才就明显不足,特别是煤化工、管理、开放型等专业人才有限,人 才的后备资源不足。企业的融资能力偏弱,融资以贷款为主,融资方 式和渠道单一,投融资机制不活,制 了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
12
2. 淮南市煤炭产3淮南市煤炭产业技术水平低下
总的来看,淮南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煤炭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为主的外延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知识密集 型企业较少,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而且大多数煤炭资源 型城市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 长、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 产业成长以煤炭资源为单一指向,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规模。 同时,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主要以向外输出为主,在煤化工、煤 焦化上主要是 生产化肥、合成氨等为主的低端的化工产品,深 加工层次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 淮南市的主导产业装备起点 较低,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等水 平,辅助 行业中技术水平偏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导致经济发展后 劲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