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讲义于长江

合集下载

三峡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三峡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三峡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嘿,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三峡》里的词类活用,可有趣啦!在《三峡》这篇文言文里啊,有好多词类活用的情况呢。

就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里的“奔”字吧。

本来啊,“奔”它是个动词,表示奔跑的意思。

可是在这里呢,它就被活用成名词啦,意思是飞奔的马。

你想啊,就好像这个字突然换了个身份,从一个动作变成了一个事物,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像一个人本来是个跑步运动员,突然变成了一匹马,这种感觉很奇妙吧。

还有“回清倒影”里的“清”字。

正常情况下,“清”是形容词,清澈的意思。

但是在这儿呢,它就变成了名词,指代清澈的江水。

这就像是把一个形容东西特征的词,变成了这个东西本身。

就好比我们说“美丽”这个词,本来是形容一个人的,现在却直接代表这个人了,是不是有点搞怪的感觉呢?再看看“空谷传响”里的“空谷”。

“谷”本来就是山谷的意思,是个名词。

这里呢,“空谷”表示在空荡的山谷里,就成了状语啦。

这就像本来一个安安静静在那儿的山谷,突然有了动作,开始参与到整个句子的表演当中了,从一个背景板变成了一个有动作的角色呢。

每一个词类活用啊,就像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

这些字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句子里变来变去。

它们这么一变呢,整个句子就更生动、更有韵味了。

而且啊,这也能让我们看到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多么的巧妙。

他们就像魔法师一样,用这些字词的变化来描绘出三峡那绝美的景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古人站在三峡边,看着那飞奔的江水,想着用什么样的词才能把这壮观的景象准确地传达给后人呢。

于是啊,他们就灵机一动,把一些字词的用法变了变,就像给它们穿上了不同的衣服,让它们能更好地完成描述三峡的任务。

这可不像我们现在说话那么直白简单,古人是用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字魔法来展现三峡的魅力的。

要是我们能穿越到古代,站在那些文人墨客身边,听他们谈论这些字词的用法,那该多有趣啊。

说不定还能跟着他们一起讨论,给这些字词再想出一些新的活用方法呢。

不过啊,现在我们就只能从这篇《三峡》里去探寻古人的智慧啦。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例析课件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例析课件

使动用法与汉语词法、句法的关系
上古汉语,使动用法是一种强势语法现 象。动作和其结果之间是依靠“动词1 而动词2之”这样的结构表达的。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史记•项羽本纪) 到南北朝时,由于使动用法的衰微,句 法上动补结构才大量产生,例如:
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 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 (世说新语·术解) 动补式合成词的形成,也是如此。比 如:申明,只有消失了“申而明之” 这样的说法,它才成为一个合成词。
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武器”的意思。
兼类词
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定义:声音和字形相同, 词义有联系。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孟子·告子上) 蝃dì蝀dōnɡ在东,莫之敢指。(诗·墉 风·蝃蝀) 由“用手指向”还引申为“言语意义指向” 故孟子之言性,指性之本而言。(《朱子语 类》)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
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 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 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 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
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
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 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 的词性。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
义》——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知:知觉。 “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
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 (3)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益: 动词,涨水。 (4)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益:动词,增加。 (5)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益:形容词, 富裕。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益:名词,好处,利益。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放。 罾:本意为渔网,用做动词“用 网捕”,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 置人所罾鱼腹中 俘虏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向往,追求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匹配 女幸而偶我(《与妻书》) 用蹄踢 驴不胜怒,蹄之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 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 刑人如恐不胜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登记 吾师道也(《师说》) 从师学习 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 遮蔽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称王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灭族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 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 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 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 赐福,保佑,庇护。 小的信用不能让神 词用作动词 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指保佑)的。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指目,以手指,以目看 互相指点 皆指目陈胜 打量着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示意 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出现云
• • •
动词用作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之”:取独,不翻译 ,“出”:动词作名词, “所 出”,指地里的收成; “入”:动词作名词,“所入”,指家里 的存粮。 这里是互文,拿出家庭所有东西
• • •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措施有利于农时,制度有利于事物,就是可行的。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讥:诬陷、嘲讽的话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 高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 高

问题研讨
课堂活动
整合建构
天姥山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起其他崇山峻岭如五岳,它在人们心目中 的地位仍微不足道。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 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面一样。李白将 天姥山描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响。这座梦中的天姥山, 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见过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 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第三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语文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 河南巩义东)。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曾任检校尚书工部 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 诗“三吏”“三别”等。
问题研讨
课堂活动
整合建构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 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 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闪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真是令人 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还应该注意,诗人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而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 务。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 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 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 铺张百倍,也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

文言文宝典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宝典之【词类活用】

而多.髯.
者为东坡。
梳着锥形发髻
居右者椎.髻.
仰面。
用马鞭驱赶
策.
之不以其道。
《卖油翁》
《陋室铭》 《爱莲说》 《河中石兽》
《桃花源记》
《核舟记》 《马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轻视
尔安敢轻. 吾射!
灵验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远播 显得清幽
香远. 益清.
,亭亭净植。
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复前.
行,欲穷其林。
名词作状语,向西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伐竹源自道,下.见小潭。《桃花源记》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向下
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
斗.
折蛇.
行,明灭可见。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其林。
接近,靠近
近.
岸,卷石底以出。
嬉戏,逗乐
似与游者相乐.

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
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吃尽 一食或尽. 粟一石。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行千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卖油翁》 《陋室铭》 《爱莲说》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北冥有鱼》
《马说》
《马说》
4.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
射术,射箭的本领
汝亦知射.
乎?
洪水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卖油翁》 《河中石兽》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泳)(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生死而肉骨。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①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以……为鉴)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入:产出、收入)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得:收获、心得)(2)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课件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课件
翻译方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 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 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就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例:1、渔人甚异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于都八中 符冬玲老师
课堂导入 1.我们一起练习一下这个练习。 2.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大会。 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词类活用概念:
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基本的用法 和意思,被当成另一类词去使用。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三类:
一、名词的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翻译方法: “认为(觉得)……怎么样”“对……感到怎么样”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用在宾语前,句中又无其他动词作谓语中 心语(也即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而又没有动、意 动的意味,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 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 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 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例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小学而大遗 翻译方法: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 词作定语,“形容词+人或物
课堂检测训练
0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腰白玉之环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天下缟素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宋代〕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的变化规则——词类活用供稿人:于长江2008年10月6日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不是词性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语言习惯而灵活地用作了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但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丧失了特定的条件,这种语法功能立即丧失,语法特点也不复存在了。

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实词里,主要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为最多。

二、词类的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如下规律:A.名词后有代词做它的宾语。

如:1、驴不胜怒,蹄之。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买五人之首而函之。

B.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助动。

如: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名词前有副词做它的状语。

(受副词修饰,主要是否定副词)如: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D.名词前有介词结构做它的状语或名词后有介词结构做它的补语。

如: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今王鼓乐于此……、4、我欲因之梦吴越。

5、诸越则桃李冬实。

6、沛公军霸上。

7、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E.两个名词并列使用,不是并列、同位、修饰等关系,前面又没有支配的动词时,认定后一个名词是宾语,则前面的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认定了前一个动词是主语,则后一个动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活用是指甲类词临时作乙类词,是临时的意义,而兼类词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词的语法特点。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常在本义上添加上动词的意义。

)如:1、赵王鼓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敬贤礼士。

5、天雨,墙坏。

F.名词用在“所”字后,组成“所字短语”的组成部分。

如:1、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入焉。

2、乃书于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3、无所事事。

G.连词“而”前面或后面的名词。

如:1、儿涕而去。

2、衣冠而之市。

3、然得而腊之以为耳……(二)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时间、方位、处所等名词用作状语,是这一类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但是普通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作状语,却是古汉语独具的语法现象。

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区别:一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施动者,凡动词前名词不是施动者,当主语无法解释时该名词作状语。

二是名词状语是附加成分,去掉后不损害原句的大意而主语去掉后会改变歪曲原意。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坐于前”(句子还通)“犬坐于前”(就歪曲了原意)文言文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如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即没做主语,那就是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了状语。

其表现形式大体有以下五种:A.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如: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象犬一样)2、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象鸟展翅一样)3、又间令吴广亡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烟消云散)B.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1、郡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如: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肩举驴上。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D.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如:1、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3、卒廷见相如。

E.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如: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按照情理)2、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依据情势)F.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趋向。

(方位名词作动词表示动作向某一方向发展译成“向……发展”也可直接作状语表动作趋向译为“向……”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取巴蜀”“秦师遂东”“北通巫峡”)如: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大军东进。

3、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说明:不应在名词作状语部分提出,因时间、方位名词作状语是当然的。

)[二]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如果后面带了宾语(常指人)就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A.形容词后带有宾语。

如: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同……友好)2、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擅长、不擅长)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傲慢对待)4、卒使士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毁谤)B.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助动。

(因能愿动词只能与动词结合)如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3、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C.形容词前有副词修饰。

如:1、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保全)2、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用尽)D.形容词后有表对象或处所的介宾短语。

如:1、(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晓、擅长)2、不然,令五人保其首令,以老于户牖之下。

(老死)E.“所”字后的形容词,即形容词与“所”字组成“所字结构”时。

如: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近)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占先)(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A.形容词在句中作了主语,它活用作名词。

如: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形容词在句中作了宾语,它活用作动词。

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

2、兼百花之长而名去其短。

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又不能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三]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作名词:A.动词在句中作了主语,即活用作名词。

如:1、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B.动词在句中作了宾语,即活用作名词。

如:1、所得表众亦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2、惧有伏焉。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四]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作动词A.数词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时,活用作动词。

如: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有两次)2、盖岁之犯死者,二焉。

(一年里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3、六王毕,四海一(统一)4、用心一也(专一)5、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B.数词带上宾语,即活用作动词。

如:1、一面之交。

(见过一次面的交情)2、二三具德。

(让自己的德不专一。

二三:三心二意)C.数词受到副词的修饰时,即活用为动词。

如: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未完成一半……)2、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位好汉,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D.数词受能愿词的修饰时,就活用作动词。

如: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超过十步)[五]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谓语(包括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带上宾语后,就形成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一般的陈述句的结构(如愚公移山主语——谓语——宾语);一种是使动、意动、为动的结构。

如:臣活之主语——谓语——宾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主语——谓语——宾语;类土当年万户侯主语——谓语——宾语;君子死知己……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主语——谓语——宾语;两种句式相比较可看出:谓语的动作行为是主语施行的,是一般陈述句;谓语的动作若是宾语遵照主语之令施行的,则为使动句或意动句或为动句。

可见,使动句、意动句、为动句的宾语不是一般的动作支配对象,而是动作、行为的实际发出者。

(一)词的使动作法: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或让宾语怎样的一种用法。

(使动:此种句也叫使动句具有如下特点:1、首先是动词(不及物)、形容词、名词活用带宾语这是词类活用的第一个条件。

2、动宾关系不正常,宾语不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而是动作的发出者。

3、从句境上看不是表达一般的“主语(施动者)——动词(谓语)——宾语(受事者)”的关系,而是含有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

4、翻译后,名词宾语是兼语式,定义:使动词作谓语,以主——谓——宾的结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的用法叫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可用作使动词:A.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序八州而朝同列。

结构形式均为:主语——谓语——宾语B.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1、予我千金,我生若。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结构形式也均为主语——谓语——宾语C.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把名词放在宾语前,表示主语让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事物或让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所能表示的动作。

如:1、纵使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齐威王欲将孙膑。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结构形式为主语——谓语——宾语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5、舍相如广成传舍。

结构形式为主语——谓语——宾语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则是把这个形容词放在宾语前,表示主语使或让宾语产生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

如:1、工师得大木,斫而小之。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大王必欲急臣。

4、会盟而谋弱秦。

5、穷则独善其身,……结构形式均主语——谓语——宾语[六]词的意动用法文言文中词的意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觉得”或“认为”宾语怎样的一种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可用作意动词。

(意动用法又叫意动句。

1、首先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

2、动宾关系不正常不是正常的主语(施事者)——谓语(动词)——宾语(受事者)的关系而宾语具有谓语动词的性质二者之间是判断关系。

3、句意上:宾语本身无动作而是含有大主语认为宾语或宾语有何性质或怎么样。

4、直译:宾语﹢动词构成短语作句子的状语,定义:以主——谓——宾结构形式表达以为(以……为)式内容的用法。

)意动用法的句式结构形式是:为主语——————谓语——————宾语以意动句翻译的三种基本格式是:把看作、当成主语——认为、觉得——宾语———是———谓语对感到(一)名词用作意动词:把用作意动词的名词放在宾语前,表示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名词表示的事物。

1、孟尝君客我。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不如吾闻而教之也。

5、粪土当年万户侯。

6、吾从而师之7、侣鱼虾而友麋鹿结构形式皆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同做意动词的这个形容词放在宾语前,表示主语主观上觉得或认为这个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3、渔人甚异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成以其小劣之6、吾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