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的颜色和藻类的组成关

合集下载

遥感水华的种类

遥感水华的种类

遥感水华的种类水华是指水体中大量浮游生物繁殖过度,导致水体变为绿色或棕色的现象。

水华的发生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远距离获取水体的信息,对水华进行监测和研究。

根据水华的特征和成因,可以将水华分为蓝藻水华、绿藻水华和硅藻水华等几种。

一、蓝藻水华蓝藻水华是指由蓝藻类(又称蓝藻、蓝细菌)引起的水华现象。

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多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

蓝藻水华的主要成因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使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水华的特点是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且水体表面会形成一层臭氧味较重的浮沫。

蓝藻水华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还会释放出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二、绿藻水华绿藻水华是指由绿藻类引起的水华现象。

绿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藻类,多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

绿藻水华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特别是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使绿藻大量繁殖。

绿藻水华的特点是水体呈现绿色,且水体表面常会形成绿色的浮游物。

绿藻水华严重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三、硅藻水华硅藻水华是指由硅藻类引起的水华现象。

硅藻是一类单细胞的藻类,主要分布于海洋和湖泊等水域中。

硅藻水华的发生与水体中的硅酸盐浓度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当水体中硅酸盐浓度较高,并且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输入时,硅藻会大量繁殖,形成硅藻水华。

硅藻水华的特点是水体呈现棕色或黄褐色,且水体表面会形成一层厚厚的浮游物。

硅藻水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对水生生物造成窒息,也会引发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四、其他水华类型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水华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水华。

例如,赤潮水华是指由赤潮藻类引起的水华现象。

赤潮藻类是一类浮游植物,其繁殖会导致水体呈现红色或棕红色。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水华,如硫细菌引起的硫细菌水华、硫氧化细菌引起的硫氧化细菌水华等。

水华是一种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

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是由蓝藻短时间的爆发性增殖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由于难以消化所以很多鱼类不吃。

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水华的危害主要有:
(1)藻类爆发式的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生群落中鱼、虾、贝类等其他物种死亡,物种趋向单一,水体功能发生退化,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2)藻类大量生长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并且藻类死亡后会散发有毒物质及腥臭味,不但影响水体景观还会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

(3)形成水华的藻类可产生大量藻毒素造成水源污染,藻毒素主要包括肝毒素、神经毒素和内毒素,可通过消化道途径进入人体,引起腹泻、神经麻痹和肝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水华的名词解释

水华的名词解释

水华的名词解释1. 定义水华(eutrophication)是指由于过度富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和堆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水华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发黑,并产生恶臭。

2. 富营养化的原因富营养化是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积累,供给了浮游植物过度生长所需的养分。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活动: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工业废水:工业排放中含有大量有机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些物质会增加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残渣、人类排泄物和洗涤剂等,这些都是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到水体中,增加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3. 水华的过程水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3.1 富营养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提供了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这些养分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3.2 浮游植物爆发阶段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浮游植物开始迅速繁殖和扩散。

这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并且在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大片绿色或蓝绿色的浮游植物堆积。

3.3 寄生动物爆发阶段随着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寄生动物也开始迅速繁殖。

这些寄生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4 氧气消耗阶段在水华过程中,浮游植物和寄生动物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当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死亡。

3.5 水体富营养化后果水华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还对人类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会导致:•水质恶化:水华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发黑,并且产生恶臭,降低了水质。

•渔业资源减少:由于富营养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渔业资源减少,给渔民带来经济损失。

•水上运输受阻:大量浮游植物和寄生动物堆积在水面上会阻碍船只行驶,影响交通运输。

水华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水华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

下面给大家分析水华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水华产生的原因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自然形成的水华现象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带来环境影响。

而人为的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中国的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现象。

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水华的治疗方法(1) 采用物理方法: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 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更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药剂的经常性、长期性使用,会引起化学物质的积累,引起水体中毒,造成二次污染,要谨慎应用。

(3) 采用复合方法: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以上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水体的感官指标:提高透明度、减少异味和减低臭味;能够降低水体的污染指标:降低DOD、氨氮等。

水华

水华

水华“水华”(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另外,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

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

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恶臭。

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导致水华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论述了蓝藻,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华成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是表观现象,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提出了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即在四季分明、扰动剧烈的长江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节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则决定了水华蓝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经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水华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必须寻找导致水华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阶段的触发因子或特异性因子,针对不同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进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除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之外,水温,洋流,水体的PH值,光照强度等均会对藻类等水华生物的大爆发产生影响,在个别时候甚至是诱发因素。

湖北地区常见15种水华颜色和藻类组成

湖北地区常见15种水华颜色和藻类组成

水华的颜色和藻类的组成关系池塘养鱼以肥水、密养、混养为特点,由于水中溶解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十分丰富,浮游植物量很高,水色很浓,有时还出现藻团、浮膜等,也就是说经常保持强烈的是水华。

常见的水华,按优势种类可以分为15个基本类型。

(1)隐藻水华这是我国池塘养鱼常见的一种水华,其出现频率在各地肥水中可达到80%--100%,次优势种常称为小环藻、蓝隐藻和绿球藻的一些种类。

水色褐、红褐、褐绿和褐青。

全年都可出现。

(2)膝口藻水华这是湖北鱼池夏季肥水最常见的水华,在生长期中出现的频率近60%。

优势种为扁型膝口藻,次优势种为隐藻和裸甲藻,有时绿球藻类也较多,水色褐青或褐绿。

(3)裸甲藻水华这是由蓝绿甲藻)大量繁殖引起的,在湖北、江浙和广东肥水中较常见,夏秋季出现较多。

夏季常与扁型膝口藻共存。

水色褐绿,褐青或铁灰,水面长有云雾状蓝绿色斑团,鱼农称为“转水”(4)角藻水华在养鲤池中有时见到,优势种为飞燕角藻,水色呈不均匀的黄褐色,可见到飞燕藻集群形成的浓褐色斑块。

(5)颤藻或席藻水华由颤藻属或席藻属的某些种类形成的水华。

水色蓝绿到灰绿,但个别种类可引起特殊的水色,如孟氏颤藻,水华常呈黄褐色,微红颤藻水华呈红色,泥褐席藻水华呈红褐色。

多在夏季出现。

(6)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由螺旋鱼腥藻或其他鱼腥藻属种类以及拟鱼腥藻引起的水华。

优势种极为突出,可占生物总量的95%以上,水色蓝绿或深绿,可见到翠绿色絮纱或蓝绿色浮膜。

夏季出现。

(7)微囊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和粉状微囊藻,水色蓝绿,深绿或黄绿发白。

铜绿微囊藻水华水面常有蓝绿或黄绿色浮膜,主要夏季出现。

(8)尖头藻水华水色蓝绿或黄绿,水面常有浮膜,夏季或初秋出现。

(9)微型蓝球藻类水华由蓝球藻目一些极微型种类引起的水华。

优势种常为蓝球藻、棒条藻、蓝纤维藻、粘球藻和平裂藻等属的种类,水色深绿、蓝绿、褐绿、褐和黄褐。

(10)团藻目水华通常由衣藻、四鞭藻、空球藻和实球藻等形成的水华,阴藻和其它鞭毛类的数量也较多。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囊壳: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囊壳中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蛋白核: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一种细胞器,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与淀粉形成有关,又称之为造粉核。

藻类:藻类是低等植物中的一个大类,它同花草树木一样具有叶绿素,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充满气体,使植物体漂浮。

异形胞: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无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

形状与一般细胞不同,细胞内缺乏或很少有藻胆素,没有假空泡和贮存物质,细胞壁较厚,圆形色淡,成熟的异形胞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细胞相接处有钮状增厚部(极节球)。

厚壁孢子:丝状蓝藻常在丝状体上产生厚壁孢子。

厚壁孢子是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营养,细胞壁增厚而成。

湖靛:微囊藻大量繁殖形成沙絮状水华,呈铜绿色,渔民称之为湖靛。

段殖体:蓝藻藻丝上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短的藻丝分段,又称藻殖段。

动胞子:又称游泳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静孢子:又称不动孢子。

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似亲孢子: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静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壳套:硅藻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

相连带:硅藻细胞中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

间生带:又称节间带、间插带。

数目一条两条或多条、花纹的形状。

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

假隔片:隔片一端是游离的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假壳缝:细胞壳面仅有横纹构成的假壳缝,而无真正的壳缝。

管壳缝: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的大小时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叫复大孢子。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新视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大量的水华和水质问题。

据统计,大约有80%的全球水华发生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水域中。

水华严重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人们对水华和藻类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展现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进展。

一、水华与藻类生态学解析水华通常是指由藻类大量繁殖并聚集形成的一种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对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浑浊和变色的现象。

藻类是一类富含叶绿素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环境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附着藻、底栖藻、苔藻、蓝藻等,其中最能引起水华的是浮游藻和蓝藻。

藻类的繁殖与水体环境密切相关。

当水中养分过多,特别是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过多时,会刺激藻类大量生长。

此外,气温、光照、水流、氧气含量、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藻类的繁殖和分布。

当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高于0.02到0.03毫克/升时,就可能会出现水华现象。

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氧气、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发育,还容易引起腐败和污染,成为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表现。

二、水华与藻类生态学研究现状1. 水华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水华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比值会影响藻类的繁殖和群落结构,当磷酸盐过高时,会抑制其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诱导藻类的繁殖。

同时,藻类繁殖也会引起水体光合作用的增加,增加了氧气的产量和浓度,从而促进藻类的繁殖。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控制水体中其它元素的比例和利用效率来预防水华的发生。

2. 水华对水生态的深远影响水华对水体生态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水华期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得水体缺氧。

此外,水华繁殖期间,藻类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也对水生物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藻类繁殖后期,藻类数量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水华崩溃,藻类的死亡和腐烂产生的大量有机物质会导致水体污染和营养条件的急剧变化,这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华的颜色和藻类的组成关我国池塘养鱼以肥水、密养、混养为特点,由于水中溶解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十分丰富,浮游植物量很高,水色很浓,有时还出现藻团、浮膜等,也就是说经常保持强烈的是水华。

常见的水华,按优势种类可以分为15个基本类型。

(1)隐藻水华这是我国池塘养鱼常见的一种水华,其出现频率在各地肥水中可达到80%--100%,次优势种常称为小环藻(Cyclotella)、蓝隐藻(Chroomonas)和绿球藻的一些种类。

水色褐、红褐、褐绿和褐青。

全年都可出现。

(2)膝口藻水华这是无锡鱼池夏季肥水最常见的水华,在生长期中出现的频率近60%。

优势种为扁型膝口藻(Gonyostomum depressum),次优势种为隐藻和裸甲藻(Gymnodinium),有时绿球藻类也较多,水色褐青或褐绿。

(3)裸甲藻水华这是由蓝绿甲藻(G.cyaneum)大量繁殖引起的,在江浙和广东肥水中较常见,夏秋季出现较多。

夏季长与扁型膝口藻共存。

水色褐绿,褐青或铁灰,水面长有云雾状蓝绿色斑团,鱼农称为“转水”。

(4)角藻水华在养鲤池中有时见到,优势种为飞燕角藻(Ceratium hirdndinella),水色呈不均匀的黄褐色,可见到飞燕藻集群形成的浓褐色斑块。

(5)颤藻或席藻水华由颤藻属或席藻属的某些种类形成的水华。

水色蓝绿到灰绿,但个别种类可引起特殊的水色,如孟氏颤藻(Oscillatora moeegeotii)水华常呈黄褐色,微红颤藻(O.rubesens)水华呈红色,泥褐席藻(Phormidium luridum)水华呈红褐色。

多在夏季出现。

(6)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由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或其他鱼腥藻属种类以及拟鱼腥藻引起的水华。

优势种极为突出,可占生物总量的95%以上,水色蓝绿或深绿,可见到翠绿色絮纱或蓝绿色浮膜。

夏季出现。

(7)微囊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rocystisaeruginosa)和粉状微囊藻(M.pulverea),水色蓝绿,深绿或黄绿发白。

铜绿微囊藻水华水面常有蓝绿或黄绿色浮膜,主要夏季出现。

(8)尖头藻水华水色蓝绿或黄绿,水面常有浮膜,夏季或初秋出现。

(9)微型蓝球藻类水华由蓝球藻目一些极微型种类引起的水华。

优势种常为蓝球藻(Chroococfus)、棒条藻、蓝纤维藻、粘球藻和平裂藻等属的种类,水色深绿、蓝绿、褐绿、褐和黄褐。

(10)团藻目水华通常由衣藻、四鞭藻、空球藻和实球藻等形成的水华,阴藻和其它鞭毛类的数量也较多。

水色绿,水面常有绿色浮膜。

(11)绿球藻目水华通常由小球藻、栅藻、四角藻、十字藻、绿球藻、和空心藻等形成的水华,阴藻等鞭毛藻类和小环藻占一定数量,水色绿或黄绿,透明度较大,过在水浅和常施化肥的鱼池出现。

(12)裸藻水华主要由红裸藻形成水华,通常阴藻和其他鞭毛藻的数量的数量也较多。

水色绿中发红,绿色或红褐色,水面通常有红色浮膜。

(13)囊裸藻水华通常由棘刺囊裸藻和旋转囊裸藻等形成水华,水面烟灰或红褐色。

(14)硅藻水华主要由小环藻、针杆藻、舟形藻和菱形藻等形水华,阴藻和绿球藻通常也有较多的数量。

水色褐,透明度较大。

多在春秋出现。

(15)金藻水华常由棕鞭藻和单鞭金藻等形成水华,通常硅藻和阴藻的数量较多。

水色金褐色,透明度较大。

主要在早春出现。

老一辈养鱼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看水养鱼”的宝贵经验,实质就是观察水华的色、貌及其变化。

关于水色和浮游植物种类关系,有过一些零碎的报道。

一般人为:金藻、黄藻、硅藻和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其水华也接近上诉颜色;绿藻和裸藻细胞呈绿色,其水华也接近绿色;蓝藻细胞呈深绿或深蓝色,其水华也接近深绿或蓝绿。

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首先,同一门藻类在色素组成上虽然有其共性,但还有特殊情况,如蓝藻门种类一般呈蓝绿或灰绿,而有些种类(孟氏颤藻、泥褐席藻等)因含较多的黄褐素(胡罗卜素和叶黄素)和红色色素(藻红素)而使细胞呈黄褐、红褐和紫色等颜色;裸藻通常呈绿色,但血红裸藻和细胞内有大量血红素而使水呈红褐色;有些藻类因具囊壳被甲,使水呈壳、甲的颜色。

此外,同一种类的色素组成在生活条件的变化下也可以改变的,特别是蓝藻和绿藻当种群的增长达到指数增长期末时,常因养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他原因而使细胞出现“老化”现象,这时叶绿素减少而胡罗卜素和叶黄素量增多,因而使藻体发黄或呈褐色。

各种藻类对光照条件的适应而改变颜色的现象更是广泛存在。

据观察,金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或褐青,而蓝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就不仅仅呈绿和蓝绿色,特别是蓝藻几乎在各种水色中都可能占有较大的数量。

可见,简单地从水的颜色是难以判别浮游生物的组成的,况且水质次价高的优劣不只是种类组成的问题。

推广微生态制剂和生物鱼肥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高光明笔者曾在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杂志第六期发表本文。

意在倡议水产养殖控制污染的同时,而又能促进水产业的发展,故建议大力推广有益微生物产品。

《科学养鱼》杂志虽然是我国水产业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期刊,但读者大多只限于业界内。

而环保、水利及制订政策法规的人大、政府部门鲜有订阅此杂志,从而我的呼吁也就无法让决策者知晓。

有的地方政府对于大水面水产养殖不加区别地限制性使用一切肥料,这对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影响。

笔者在此帖上本文,是希望相关人士了解水产的特殊性,也对生物渔肥有所了解,在政策上对推广应用生物渔肥给予支持。

一、水环境保护需要微生态制剂和生物复合鱼肥近年来,各类养殖水体由于投肥养殖和渔药的滥用,引发的鱼类病害和水环境污染,日渐成为实施健康养殖的瓶颈,部分水库水质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严重影响到水库供水、灌溉等功能,有的水利设施因水质问题受到腐蚀,加速水利工程老化。

湖北省境内共有大型水库53座,投肥养殖的水库有21座,占40%;中型水库233座,投肥养殖的水库101座,占43%;小型水库投肥养殖的占10%以上,水库水质被污染状况令人担忧。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以致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水利部门对湖泊、水库等水体投入品(鱼药、肥料等)加以限制,这是必要的。

传统农用有机肥料(粪肥)、化学肥料(尿素、碳铵等)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其引发的鱼类病害和水环境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应区别对待水体投入品鱼用肥料,要把微生态制剂和以益生素为主要成份的生物复合鱼肥与传统农用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区别开来。

现代微生态制剂和生物复合鱼肥,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具有无毒、无副作用、改良水环境,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和减少了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替代抗生素和传统农用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之优点,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包括湖泊、水库的水产养殖中应大力推广。

为了使人们对微生态制剂(益生素)和生物复合鱼肥的安全性及诸多优点产生共识,笔者在此作必要的概述。

二、微生态制剂和生物复合鱼肥的应用概况1947年,孟哈德首次发现,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增加仔猪体重,并改善仔猪健康状况。

但直至20世纪60-70年代,益生菌制品才真正被重视并应用于养殖业。

我国开展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是近几年来事。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和水体环境改良泼洒剂。

以益生素为主要成份的生物复合鱼肥主要功能是培育优良藻类、保持优良水质、减少鱼虾病害。

生物复合鱼肥目前已应用于池塘、湖泊、水库等各类水体。

两类产品均已用之于鱼类、虾类、蟹类、珠蚌、贝类。

微生态制剂和生物复合鱼肥因其优良特性而成为替代抗生素和传统农用有机肥料、化学肥料的较为理想品之一。

三、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特殊加工工艺而制成的制剂,它具有补充、调整或维持动物肠道内微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产性的目的。

广义地说微生态制剂既包括正常微生物成员,尤其是优势种群的活菌制剂即益生素,还包括一些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所制备的制剂,其能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或生长态效应。

(1)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类可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厌或微需氧,Ph值为3.0-4.5时仍可生长繁殖。

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主要是乳杆菌、粪链球菌等,该类菌不耐高温。

经80℃处理5分钟,失活率达70%-80%,但耐酸性较强,对胃内的酸性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

乳酸菌大都能在肠道内定植,合成维生素,分泌消化酶类,辅助食物消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力。

(2)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50℃或Ph8.0-8.5不生长。

该菌对葡萄糖的代谢可归属于异型发酵,与其他乳酸细菌不同,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双叉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等。

大量研究证明,双歧杆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能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延缓机体衰老。

(3)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属于需氧牙孢杆菌中的小致病菌,以内孢子的形式少量存在于动物肠道中,目前应用的主要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该类菌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高压等特点。

芽孢杆菌在肠道中主要是通过生物夺氧维持肠道生态平衡,它在肠道短时间定植后,可以消耗大量的氧气维持肠道厌氧环境增强肠道对厌氧菌的定植力。

该菌在肠道中将淀粉转化为单糖,再由肠道中其他的菌种将这些单糖转化为乳酸,降低肠道ph值,从而起到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4)酵母菌动物肠道中酵母菌的数量较少,但可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

目前应用的酵母菌,主要有假毕酵母、红色酵母、酿酒酵母和啤酒酵母。

酵母细胞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适口性好,可促进采食,提高消化吸收率,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可直接和肠道病原体结合,中和肠道毒素。

(5)反硝化细菌菌株反硝化能力强,以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作氮源,繁殖迅速,作用效果显著。

针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的情况有特效;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水体能够大量消耗氮素营养,切断藻类氮素营养,维护良好水色;菌株在溶氧充足及厌氧条件下均可生存并进行反硝化反应,能够优化底质微生态环境,还原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使之生成无害的氮气,解除亚硝酸盐的危害;消耗氮素营养,净化水体;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在养殖水域生长和繁殖;改良底质;促进对虾、鱼类健康。

(6) 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属于自营养性、好气性细菌,在水中参与氮的各种形态的转化。

亚硝化菌把氨离子氧化成为亚硝酸离子,并获得能量。

而硝化杆菌把亚硝酸离子氧化成硝酸离子,并获得能量。

亚硝化菌和硝化杆菌因不同的代谢方式,把有毒的氨离子氧化成为亚硝酸离子,再氧化成无毒的硝酸离子,达到净化水体、改良水质、促进对虾、鱼类健康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