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1 功能翻译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伯特(A.Neubert A.Neubert A.Neubert)卡德()卡德()卡德(O.Kade O.Kade O.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the the Leipzig School School))和以威尔斯(和以威尔斯(W.Wilss W.Wilss W.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the Saarbrucken School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学科学研究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了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了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学研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美学思想,将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二、概述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 )为核心,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精选课件
5
▪ 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 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 直白易懂。
▪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
精选课件
6
▪ 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 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 同法” (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 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
精选课件
18
▪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 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 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 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 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 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 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 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
精选课件
4
▪ 早期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 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 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 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 合起来考察。
▪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 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 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 的开创者。
精选课件
21
▪ 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 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 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以表 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法律术语翻译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法律术语翻译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upervisor: Professor ZHANG Shaoquan
March, 2014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give my heartfelt thankfulness to all those who are contributiv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Last but not least, I also have a debt of gratitude to my classmates offering me much encouragement and sincere help in the process of my thesis writing, and my family members for their cordial assistance as well as utmost support.
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 实原则在法律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在相应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 策略,如音译、词性转换、仿译、创译、意译、直译。
关键词:法律术语,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iv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i Abstract ......................................................................................................................... ii 摘 要 ..........................................................................................................................iv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 国功 能学 派 翻 译 行 为理 论 探 析
张 文 英 贾先 慧
( 尔滨 理工 大学 ,黑龙 江 哈 哈尔滨 10 4 5 0 0)

要 :翻译行 为理论 是德 国功能 学派翻 译理 论的核心理论之 一。翻译行为理论 的 出现成为翻译研 究的一个 重
要 转向 ,即 由原先 占主导地位的语言 学以及侧 重形式的翻译理论 转向更加 注重功 能和社会文化 因素 的翻译理论 。这 使得译 者更多地关 注译 文和 译文读者 ,更 多地 关注译文 的社会效应和 交际功能。此 理论不仅对 国外翻译界产 生巨大 影响 ,也给 我 国翻译界许 多启示。本文对翻译行 为理论的产 生、发展及其 主要观点进行 综述 ,以便 我们进一步 了解
物 ( esg—rnm t rcmpu d ) 不 同文 化 间 的迁 m sae t s ie o o n s 在 a t
跨 文化传递行为 的最终 目的和效果 , 注意到了译 者在 还
整个 翻译过 程中所起 的作用 。德 国功能学派 翻译行 为理
论 的两位代 表人物贾 斯塔 ・ 霍茨一 塔利和 汉斯 ・ 曼 费米
想 ,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 向目标语文本 ,即由原 先 占主导地 位的语言学 以及侧重形式 的翻译理论转 向更
加 注 重 功 能 和社 会 文 化 因 素 的 翻 译 理 论 。
二 、翻 译 行 为 理 论 的 产 生 和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 18 出版 的 《 9 4年 翻译 行为——理论与方法 》一书 中。这
塔利 的翻译行 为论 ,将翻译行 为论和 目的论相融合。 ( ) 一 翻译行 为理论的产生——曼塔利的翻译行为论 德 国学者曼塔利借 鉴交际和行为理论 ,提出了翻译 行为论 (h oyo asa oa at n ,进一步拓展了功 ter f rnlt nl c o ) t i i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合肥市公交标示语英译研究——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合肥市公交标示语英译研究——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在莱思的文本分析理论基础上,诺德将 文本功能分为指称功能(referential)、表达 功能(expressive)、呼唤功能(appellative) 和交际功能(phatic)。诺德提出了翻译过程 中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文本分析模式,并阐释 了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涉及的文内因素和文外 因素。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词汇、句型 结构、插图等;文外因素包括文本(信息)的 发送者及其意图、接受者及其期望、动机以及 文本交际的场所及时间等(张美芳,2015: 76)。
[4] 万永坤.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究[M]. 昆明:云南大学 出版社,2015.
[5] 王银泉. 我国公示语翻译的问题与对策[N]. 中国社 会科学报,2017-08-29(3).
[6] 巫美桥红. 山水桂林擦亮红色旅游品牌[N]. 广西日 报,2019-04-29(7).
[7] 张全,黄琼英. 简明应用翻译教程[M]. 昆明:云南 大学出版社,2010.
ENGLISH SQUARE esteachers@ Tel: 027-87158992
22
意见和建议。
4 结语
在桂林红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景点公示语英译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一 大不容忽视的、亟须解决的问题。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能够帮助译者有效提高公示语英 译效率和英译质量,然而规范桂林红色旅游景 点公示语英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终归离 不开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的通力合作和共 同努力。本文呼吁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采取应 对之策来提高桂林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质 量,进而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踏上桂林红色之 旅,更好地促进桂林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红色 文化的传播、提升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
Courtesy Seat,而“爱心座椅”被译为Seat for the People Who Need Help。其实二者指同一事 物,不同表述可能会让译语读者感到困惑。再 次,大多表情型文本均无对照英译。“车是城 市流动的风景,人是显示文明的标签”“公德 装在心,文明贵在行”“文明行走个个参与, 文明行车人人受益”等对仗工整、具有呼吁、 感染功能的标语都没有相应的译文,而是用汉 语拼音代替。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发展分析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分析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影响和应用。

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主要观点和实际应用,旨在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和贡献。

本文将回顾功能翻译目的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梳理其理论背景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阐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目的的决定性作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以及翻译功能的实现。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分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总结功能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2、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其核心思想是翻译活动应以目的为基础,即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几位著名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功能翻译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信息的传递。

他强调,翻译应努力在译语中产生与源语相同的效果,即动态对等。

这种效应不仅包括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包括情感、风格和文化背景的传递。

福尔摩斯的“翻译学派”理论也为功能翻译目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福尔摩斯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行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他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来确定,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

Reiss和Vermeer的“功能增值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目的论。

他们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任务和操作,强调翻译应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它融合了多位翻译学者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第二阶段:汉斯·威密尔(HansJ.Vermeer)。赖斯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威密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威密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他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了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以后,首先得到学术同仁赖斯的响应和合作,随后又得到他们两人的众多弟子或追随者如诺德(ChritianeNord)、豪思(JulianeHouse)、安曼(MargretAmman)、荷尼格(HansHonig)等人的支持,进而形成了迄今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译学流派。

第三阶段: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tiane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四、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4.1、威密尔的基本思想:(1)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这种前瞻式翻译观,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化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2)源文本时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的措辞对翻译的重要性来说是第二位的。源文本在翻译行动中占据何种地位,它必须由译者这个专家决定,而译者做出决定时的关键因素则是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因此在翻译行动中仅仅变换源语符迁移到目标语中,是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作品的。(3)

4.2赖斯的基本观点:赖斯的基本理念与威密尔是一致的。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它在目标语境中需要完成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的,翻译是一种互动的语用行为,目的原则有二:(1)互动由目的决定;(2)目的随着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翻译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一满足目标文本特定的目的需要,而不必考虑翻译是否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在目标文本的创造中,“目的证明手段”。翻译的成功程度要看目标文本接受者对目标文本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和译者的情景有关,看目标文本是否导致了任何意义或形式上的反叛。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理想的交际是没有的,交际中信息的走失即使在同一语言内的交际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语际翻译更是如此。赖斯把这种信息改变区分为“有意改变”和“无意改变”。无意改变源于语言间的解构差异或者译者翻译能力上的差异,有意改变则是译者根据目标文本目的与源文本不同而特意安排的。赖斯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阶段(phaseofanalysis)和再次词语表现阶段(phaseofreverbalization),二者都是从功能角度来阐述的。在分析阶段,译者必须首先分清源文本的功能。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别(test-type),看原文主要是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ype),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type),还是运作型文本(operativetype);二是确定文本的体裁(textvariety),看它是不是超越个体(super-individual)的言语或写作行为,如产品说明书、告示、社会新闻等。文本体裁并不局限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然而它的行文方式和结构形式在不同语言间可能有很大差别,因此确定文本体裁对译者来说至关重要;三是分析语言风格,即关注语言符号、搭配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再次词句表现或再语符化阶段是利用词汇、分句、句子、段落等组织目标文本的线性结构。在这个阶段必须确定所选择的语言符号及其序列能否实现译者追求的对等功能,这种选择需要参照文本功能类别和文本体裁来考虑。文本功能类别决定一般的翻译方法,体裁决定对语言和文本结构方面的考虑。追求功能对等意味着源文本主要是什么功能,目标文本也应该传达什么功能。

赖斯并不一概反对以原作为重的翻译对等理论,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但在实践中她又发现有些方面是不可能实现对等,而且也是不应该对等的。于是她认为,有时因特殊需要,目标文本的功能会与源文本不同,这时应该考虑的不是对等原则,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特征。从这种功能理论出发,她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翻译批评观。她认为,正当的翻译批评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翻译是以目的为取向,那么对它的评价也应该是由功能类别引出的标准来进行,并根据翻译服务的特定读者群和特定功能来调整方法。无论是文本取向还是目的取向的翻译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受到阐释过程和译者个性等主观条件的影响。翻译批评观同样摆脱不了这样的主观影响,因此只有把这些主管罂粟考虑在内的翻译批评才是客观的。

4.3诺德的基本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中》一书中,诺德重点阐述了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