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及其构成

课程名称:社会学第二章授课教师:虞晓君上一章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二次革命(工业化革命、政治革命),掌握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研究社会制度),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学科特点和学习社会学意义。
第二章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讨论究竟什么是社会,第二部分内容是要同学们理解社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第三部分内容是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社会、文化的概念、社会的构成要素,并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我国典籍中使用较多的是“社”或“会”,“社会”作为一个概念使用较少,使用较多的是社。
“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
《孝经·纬》中说:“社,土地之主也。
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古今类书纂要》对社作如下解释:“社无定日,以春分后戊日为秋社。
主神曰勾芒。
民俗以是时祭后土之神,以报岁功,名曰社会。
”我国古籍中的“社会”基本上是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
社会学中“社会”一词是英文society的译语,而它又来自于拉丁语socius (伙伴)一词。
西塞罗曾用其来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后来这一涵义用来表示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而使其涵义变得越来越抽象。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有时社会也用来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
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社会有如下涵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考研政治 第四章知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作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有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以理念、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民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农村社会学(第二版)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逻辑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行动的逻辑所指的便是理性人在做出行动选择之前 按照一定逻辑原则进行计算的过程,通常是行为决策的动因及过程。行动的逻辑主要 是微观经济学从微观层次来考察行动者经济活动规律的途径,通过对个体行为选择规 律的把握,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系统里的运动规律。 社会行动逻辑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逻辑元素: (1)个体行动的驱动力; (2)群体行动的动力; (3)社会性行动的合力。
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 (2)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 (3)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揭示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是为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而采取革 命行动。 所以,农民阶级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 与革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
农民群体的一个具有较多共性特征的社会心理是趋同心理。与求异正好相对应,趋同 是尽量让自我与他人相同或相似。在趋同心理作用下,农民群体中的标新立异现象相 对少见。 农民群体的趋同心理有三个典型的形式: 一是攀比心理, 二是从众心理, 三是求同心理。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因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建构主要依靠 “礼”和“俗”,而非法制。生活在乡土社会场域中的农民群体,自然也就形成了遵 循礼俗的社会心理特征。 风俗习惯的形成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共同的生活空间, 二是持久的时间积淀, 三是建构与遵从的人群。
概括起来,这些基本社会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村落聚居, 二是农耕生计, 三是熟人社会。 这三个社会元素基本构成了农民群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共性与典型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前者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后 者则是夸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人主 观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领域中存在着 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社 会运动呈现出规律性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是指社会主体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 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和约束,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发 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具有特殊性。
2,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人类历史相应划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四种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 结构为标准划分: 石器时代 -渔猎社会 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 蒸汽和电气时代 -工业社会 电子和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 根据社会主体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 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 33页

【本章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 生产,人的价值及其属性,人的本质。 难点: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人的本质
【本章理论教学课时安排】 8学时
4.1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的作用下实现的过 程。人的个体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是彼此依 赖的。
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2、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 3、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4.3.1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二)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始终贯穿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
再生产。 1、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基本类型
关系再生产的机制;个人社会化使其学会与他人相处, 共同参与社会生活。
4.1.3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二)人的个性和个性化
1、人的个性及其特征 (1)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的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
来和特性,是指属于个人的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 为和自为意识的方式。 (2)人的个性的特征 个性有唯一性、自我性、相对稳定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 一)、统一性等特征。
4.1.3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二)人的个性和个性化 2、人的个性化 人的个性化则是指个人逐步形成作为自己特殊品质 思想、感情、行为和自为意识的方式的过程。 3、个性和个性化的关系 (1)个性是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形成个性的过程。 (2)个性形成于个人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即 个性形成于个性化或社会化过程中。 4、个性化的意义 (1)个性的多样性(特征)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条 件和表现形式。 (2)个性的充分和健康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