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试卷十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

一、填空题(共5题,15空,计15%)

1、生命表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2、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的特点。

3、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可分为、、和。

4、生态位分化的方式包括、、、和。

5、生态系统的生物包括、和。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

1、生物群落

2、种群内禀增长率

3、阿利氏规律

4、物种多样性

5、生态位

三、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计30%)

1、食物联系的生态学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关键种与优势种?

4、高斯假说及例外情况?

5、海洋新生产力与营养盐供应特征的关系?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计30%)

1、论述r选择和K的生态学意义?

2、论述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15空,计15%)

1、生命表可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两种类型。

2、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的特点周期性重复。

3、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可分为营养关系、竞争与进化关系、原始协作关系

和共生关系。

4、生态位分化的方式包括栖息地的分化、领域的分化、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和体型的分化。

5、生态系统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

1、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

个集合体。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

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

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2、种群内禀增长率: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

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

率,也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在实验室提供最

有利的条件来近似地测定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

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4、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中物种的多寡和分布状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丰富性(species

richness)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两个内容,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组织

的独特特征。一般群落中物种越多,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多样性还与

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evenness)有关系。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而且

也要说明它要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

关系,以及它对生物群落发生的影响等所有方面。也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

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三、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计30%)

1、食物联系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通过食物联系能够有规律地依次利用从自然界得到的物质和能量,并且使这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得以循环与流动,因此,食物联系是构成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2)食物联系影响种群及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成为各种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调节因素。

捕食者与被食者具有一定程度相互依存的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3)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常常表现为吃与被吃的矛盾,所以食物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种间矛盾斗争的发展和变化。食性的特化就是减轻种间竞争程度的一种适应,其结果对充分利用环境的食物资源和实现不同种类共存有重要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1)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对于群落的重要性是不等的;

(4)群落具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5)群落结构松散性;

(6)群落边界具有模糊性。关键种与优势种?

答:关键种是群落中有的种类对决定其它大多数种类在群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称为关键种。多数关键种是通过捕食过程对群落组成发生作用,因此它对维持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其数量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它们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高斯假说及例外情况?

答:高斯假说(Gau se’s hypothesis)又称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如果它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就不能长期共存。

高斯假说有两个例外:

A、环境因素的抑制作用:种群被环境的强烈作用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

B、环境的不稳定性:环境不断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在能够

充分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之前,环境已经变化了)。海洋新生产力与营养盐供应特征的关系?

答:(1)新生产力水平高的富营养化海区:沿岸、上升流区;

特点:表层NO3-丰富;以颗粒有机氮(PON)为指标的生物量很高;单位PON对NO3-

的相对吸收率(V NO3-)和以NO3-吸收为指标的新生产力(P NO3-)都

很高f比值很大。

(2)新生产力水平低的贫营养海区:贫营养海区。

特点:表层NO3-浓度很低;生物量(PON)低;相应的VNO3-和PNO3- 也很低;

f比值小。(3).新生产力水平低的富营养海区(HNLC):南大洋、赤道; 太平

洋区、东北太平洋中亚北极区;

特点:表层NO3-含量几乎与沿岸和上升流海区相当;新生产力水平和f比等均比沿岸

上升流去低得多,略高于贫营养海区;缺铁。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计30%)

1、论述r选择和K的生态学意义?

答:

r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负载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K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负载量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负载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

从进化论的观点讲,生态对策是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生境,朝这两个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两个进化方向不同的类型,K对策者把较多的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r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

2、论述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大量溶解有机物(DOM)→自由生活的异养细菌→鞭毛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桡足类等后生动物上述的食物关系就称为微型生物食物环。(一) 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微型生物食物环使溶解有机物和微微型自养生物进入海洋的经典食物链。微型生

物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中很重要得组成部分。

2.微微型和微型自养生物的初级生产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部分。

3.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重要中间环节。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型生物食物环在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矿化和再循环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营养物质在微型生物食物环中的更新很快。

2.微型生物食物环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微细有机碎屑可长时间滞留在真光层水体中,使大

部分营养物质可以在真光层内矿化与再循环。

3.微型生物食物环产生的小颗粒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有机凝聚体,其中有丰富

的溶解有机物、细菌和微型异养生物,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也会改变养殖区的水文特征干扰鱼类洄游导致海底沉积物的增加 2. 红树植物花费大量的能量用于____幼苗生产_________ 3. 大洋区有四大洋,是__太平洋____、__大西洋_____、__印度洋___和___北冰洋______ 4. _浅海区____通常指潮下带至大陆边缘的陆架海水域 5. 潮下带附近的大型褐藻以____固着器________附在硬质底上。 6. 海洋的水层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分为_浅海区____、___大洋区______ 7.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产品不仅以_颗粒有机碳___(POC)的形式存在,还有相当部分(5%~40%)是直接以_溶解有机碳___(DOC)的形式释放到水中 8.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洋与陆地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包括全球变化、_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___、环境破环、生物多样性损失_等。 9. 可能存在现存量多而生产量少或现存量少而生产量多的情况,前者如_陆地森林后者如海洋浮游植物 10. 啃食动物包括植食性鱼类、___腹足类软体动物__和___海胆___等 11. 浮游植物按身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12. 河口区既是重要的渔业捕捞场所,也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 13. 红树具有表面根、气生根、支柱根等根系以适应淤泥和缺氧环境 14. 河口区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河口周围环境________、__河口内部__________ 15. 生态学按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原始生态系统的营养方式分为__自养型与___异养型________ 17. 从食物类型看,大陆架海底的底栖生物可分为__掠食动物_____、__食腐动物___、_啃

海洋生态学实验三

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的关系,掌握用黑白瓶氧含量与光合作 用计算总产量与净产量。 2.掌握碘量法测定水样中溶解氧的原理和方法。 二、方法原理:见第六章第一、二节 1.光强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随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最大值,这时光强称为饱和光强(I K) ,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因光照过度而受抑制。不同种类的饱和光强值不同。因此,浮游植物在适宜光强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初级生产力越高。 2.光合作用速率的测定(黑白瓶测氧法):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下式简单表示:CO2+H2O→(CH2O)+O2 在一定时间内,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CO2、释放的O2和生成的有机物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因此可由产氧量间接估算光合作用产量。 光合作用熵(PQ):指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分子数与所还原CO2分子数的比值。光合作用产物不同,PQ值不同,合成碳水化合物的PQ值为1,脂类为1.4,以NH4-N为氮源合成蛋白质时,PQ值为1.05,以NO3-N为氮源则为1.6。PQ平均值为1.25。由此可得下式:P(mg·C/L·h)= 3/8× O2(mg/L·h)×1/PQ。 黑白瓶测氧法:适用于生产力水平高的水域(如养殖水域)和实验室培养。将已知氧含量的水样(A)分别置于透光(白瓶B)和不透光(黑瓶C)的培养瓶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白瓶因光合作用而含氧量上升,黑瓶则因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而含氧量减少,因此总初级产量P=B-C,净产量P n=B-A。 三、仪器及设备 1、光照培养箱 2、PAR照度计 3、温度计 4、盐度计 5、pH计(pH 试纸) 6、25ml滴定管或电位滴定仪 7、铁架台 8、滴定管夹9、实验室常用仪器10、天平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

《海洋生态学》试卷- 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 3、远洋沉积包括————、————、————。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和————。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9、海洋具有————|————|————等三大环境梯度 二、名词解释(15分) 1、生态等值 2、生态阈限 3、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4、竞争排斥原理 5、阿利氏规律。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关键种)表现出季节性 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 2、n营养级的生态效率是(n—1)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营养 级的生产量之比。 3、植食性微型鞭毛虫的氮再生效率与食物对象的营养质量有关。 4、海水中的DMS有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形成云的凝结核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成因。 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般是在演替的初期高,越接近顶极越低。 四、简答(31分) 1、群落演替的类型?(6分) 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6分)? 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6分) 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6分) 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7分) 五、试述(任选二题、30分) 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15分) 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15分) 3、试述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15分)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 3、远洋沉积包括(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2004年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专业考研真题

2004年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专业考研真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大洋区中层带水深的范围是() a、200~2000m b、200~1000m c、500~4000m d、1000~4000m 2、种群数量调节的内源性因素包括() a、行为 b、内分泌 c、温度 d、遗传 3、影响海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因素有() a、气体的溶解度 b、分压 c、生物的活动 d、温度和盐度 4、海水中溶解有机物DOM的来源() a、径流输入 b、植物细胞释出 c、动物代谢排泄 d、POM分解

5、滩涂上某种生物在t1时的密度为226个/m2,平均重量0.15克,t2时在同一地点调查的密度为41个/m,平均重量0.32克,则用股群法(年龄组法)计算该段时间内每平方米的产量为() a、22.7克 b、27.2克 c、43.5克 d、45.3克 6、下列哪些生态锥体可以倒置() a、能量锥体 b、生物量锥体 c、数量锥体 7、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成分 8、营底表生活型的生物有哪些() a、钻蚀生物 b、附着生物 c、管栖生物 d、固着生物 9、高温下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蛋白质凝固而变性

b、酶活性在高温下被破坏 c、氧供应不足,排泄器官功能失调 d、神经系统麻痹 10、主要吸收红光的海洋藻类是() a、褐藻 b、红藻 c、绿藻 11、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哪些是密度制约因素() a、种内竞争 b、种间竞争 c、疾病 d、温度 12、小型浮游生物个体大小范围是() a、〈2um b、2~20um c、20~200um d、200~2000um 13、按照食物的性质分,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a、植食性动物 b、滤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答 :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和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QHO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 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本身的生产,此外,还有包括光合细菌合化能合成细菌。 3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营养阶层(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 5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 6碎屑食物链: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开始。 8生态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9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岀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10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用来实现其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的方法。 反馈:系统的输岀反过来又决定其输岀。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岀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作用。 负反馈:输岀反过来起消弱合减低输入的作用。 11生态平衡:输入和输岀在较长的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调节恢复到原处的稳定状态。 12补加能量:指除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外,其他能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维持消耗,从而增加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何能量。 14 Gaia假说:是一个(在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 15生态阈限: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做“生态阈限”_ 消费者: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分解者: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林德曼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 分之十定律。 周转率: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佐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 )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 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 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②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照射到海水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高,地处温度较低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少。 ③从沿海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一般个体较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缺乏运动能力,只能随水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作用: (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3)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组分一、 长组别组员组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 实验设置二、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人工海水盐的配制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A :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B )实验原理2(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 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3:2:1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 中微量元素组成。国外产的人工海水是由10%2090%海水盐成分的,此外的种微量元素组成。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40盐的成分由 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 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天然海水的盐度为。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3.3%3.0--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 3.4%,3.0%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人工海水盐度为。-1.02330g盐类物质。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即1000g(1L)水中加入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 小时调配好。48非金属器皿。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 )主要仪器(3 天),可共用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11L烧杯(1个),玻璃棒( 。用),可共平(百分之一1台 )操作步骤(4 量)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PPt Chapter 000 P25) 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P4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P48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P48 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P95 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P47 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 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P66 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88 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P89 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P90 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P67 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P94 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P117

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 姓名:王普 学号:20122113310041 组员:陈海清、冯立强、马洪林 张春林、张昕、姚浩 学院:海洋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指导老师:赵平孙2015年6月5日

一、前言 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赵平孙老师带领我们2012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完成了本次海洋生态学课程的实习。我们前往冠南红树林、文昌海马场、潭门港口、博鳌会址等多地进行参观及采集标本,这是一种丰富精彩的体验。 实习内容: 1、实习时间:2015年5月16日 2、实习地点:琼海、博鳌、文昌冠南红树林——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3、实习目的:考察海岸情况,采集标本,带回制作标本。

海洋生态学 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 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状态 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的 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 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 的必需物质”。 12、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 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 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 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 vertical 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项 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 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 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 ”原则 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 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浅括。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两个层面,即如何思考和如何做。生态学研究需要先对自然界或实验室中的生态现象进行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再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综合,然后用数学模型找出生态学规律。最后本文就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研究方法,展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y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on ecology. Any researches include two factors that are how to think and how to do. When studying ecology, we need to observe and record ecological phenomena, then analysis the data .Finally, us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find the law of ecolog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prospect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research . Key words: Ecology, Methodology , Prospect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四个环节,首先根据已有理论,提出科学问题。然和通过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归纳法予以系统分析。再根据研究结果,演绎新的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判断这一过程成功与否。从50年代开始,生态学研究方法一方面趋向专门化,针对不同对象和问题,设计了各种专用的方法技术;另一方面是强调系统化,表现是为各类生物系统制定出生态综合方法程序。生态学研究的专门化与系统化同时并进,彼此汇合,是学科方法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下面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阐述。 一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 1 基本逻辑:归纳与演绎 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或然关系(即非确定性的相互关系)的推论过程。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到归纳法,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Francis Bacon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的《新工具论》(1620)。他提倡通过归纳事实,产生低级的理论,再由低级的理论上升到高级的理论,最后形成公理,从而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他的逻辑方法是对中世纪欧洲神学欺人自欺的演绎逻辑的反动,并且是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论。归纳法在现代数学中的代表是概率统计。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是超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十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15空,计15%) 1、生命表可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两种类型。 2、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的特点周期性重复。 3、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可分为营养关系、竞争与进化关系、原始协作关系 和共生关系。 4、生态位分化的方式包括栖息地的分化、领域的分化、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和体型的分化。 5、生态系统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 1、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 个集合体。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 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 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2、种群内禀增长率: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 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 率,也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在实验室提供最 有利的条件来近似地测定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 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4、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中物种的多寡和分布状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丰富性(species richness)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两个内容,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组织 的独特特征。一般群落中物种越多,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多样性还与 群落中物种的均匀度(evenness)有关系。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 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而且 也要说明它要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 关系,以及它对生物群落发生的影响等所有方面。也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 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三、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计30%) 1、食物联系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通过食物联系能够有规律地依次利用从自然界得到的物质和能量,并且使这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得以循环与流动,因此,食物联系是构成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2)食物联系影响种群及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成为各种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调节因素。 捕食者与被食者具有一定程度相互依存的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3)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常常表现为吃与被吃的矛盾,所以食物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种间矛盾斗争的发展和变化。食性的特化就是减轻种间竞争程度的一种适应,其结果对充分利用环境的食物资源和实现不同种类共存有重要意义。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1)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海洋生态学复习

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 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1、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这些组合关系有的是对双方无害,而更多的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 12、群落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和优势种不同,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常常未被关注。 13、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14、珊瑚礁:是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区,由珊瑚虫分泌碳酸钙构成珊瑚礁骨架,通过堆积、填充和皎洁各种生物碎屑,经逐年不断积累而成的。 15、新生产力:透光层之外(如上升)提供的氮(主要是NO3-)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16、f比:新生产力与总初级生产力之比称为“f比” 17、简述红树林沼泽的环境特征,典型红树林植物对这种环境有哪些结构上的适应机制? 答:①生境特征:⑴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⑵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⑶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⑷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类的耐盐性不同⑸潮汐:潮汐及潮差决定潮水淹没时间,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②适应机制:根系: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胎生: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热带海岸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物入侵:称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 能造成入侵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再生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为再生N主要是(NH4+)氨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为新N主要是(NO3-)硝酸氮,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生物的习性:垂直移动和聚集 赤潮的危害: ①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②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③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如链状漆沟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 ④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赤潮发生的原因:1.水体富营养化;2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3微量金属元素;4温度和盐度。 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因此优势种是数量或生微量所占比例最多的种。 关键种:群落中对决定其他大多数种类在群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的种类。 食腐生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小的、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单细胞浮游动物,包括鞭毛类、有孔虫类和纤毛类原生动物。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①沿岸、浅海生态系统②沿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③沙滩④河口、盐沼和海草场⑤红树林沼泽⑥珊瑚礁⑦近岸上升流区⑧深海区⑨热液口区和冷渗口区 藻类-藻类间的共生关系:典型例子:蓝藻与某些硅藻的共生,如念珠藻科的胞内植生藻与硅藻类的根管藻和梯形藻共生。大部分蓝藻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由于它有固氮作用,增加了硅藻的营养盐供应,从而促使生活在氮源经常贫乏的热带海区的硅藻大量繁殖,有时甚至可形成水华。 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 Odum在1971年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bs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 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 真光层:也称透光层,仅占海洋上方的一薄层。有足够的光可供该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透光层在不同海区是不一样的,在清澈大洋区,其深度可超过150m,而在沿岸区可减少到20m甚至更少。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实验设置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实验一人工海水盐的配制 (1)实验目的 A :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 B: 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 (2)实验原理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海水盐成分的90%,此外的10%是由20中微量元素组成。国外产的人工海水盐的成分由40种微量元素组成。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天然海水的盐度为3.4%-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3.033%。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人工海水盐度为 3.0%,即1000g(1L )水中加入30g盐类物质。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1.023。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非金属器皿。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48小时调配好。 (3)主要仪器 1L烧杯(1 个),玻璃棒(1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可共用),天 平(百分之一1台,可共用)。 (4)操作步骤 A :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量) 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B:人工海水的配置 将上述配置的人工海水盐溶于1L水中,充分溶解混匀。 (5)实验任务 每小组配置人工海水盐1份。 (6)思考题 A :所配置的人工海水盐度、氯度和碱度各为多少? B:为什么所用自来水需要晾晒? C: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器皿配置人工海水? 实验二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1)实验目的 A :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