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考试华师整合版 (1)

文化人类学考试华师整合版 (1)
文化人类学考试华师整合版 (1)

文化人类学随堂小测答案整理(JY集合版)

一、术语翻译(1*10=10分)

1.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

2.group marriage 群婚制

3.Charles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4.fieldwork 田野工作

5.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

6.Peking man 北京人

7.sexology 性学8.Maya Civilization 玛雅文明

9.Homo Sapiens 智人(现代人的学名) 10.religion 宗教,宗教信仰

二、或1.从存在链(Chain of Being)来看,人之下有矿物、植物和动物,怎样理解人之上还存在着Angels(天使,或理解为精神、信仰、来世等)?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

补充如果有时间: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的价值的所在。是我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或2.人是社会性的动物(social animals),怎样理解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

人的动物性是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动物性。人的动物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动物性是人类从原始进化以来必须带有的属性。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是群居生物,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必须互相依赖,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互相掠夺来获得生存资源,在群体中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动物性是人的社会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动物性就没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动物性,人的动物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的社会性问题是人类学领域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在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使用一定水准的、发展起来的文化,去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不仅在整体上是社会的人,在个体上也是社会的人,社会不仅是意识中的“他者”、他物,也是个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是人的“社会的生命”。一个脱离社会关系的人,其作为人的本质是不完整的,实际上是在向生物状态靠拢。

或3.怎样理解灵魂与肉体(body and soul)的关系?

灵魂一词愿意是指呼吸、生命,早在原始人中就已产生,在宗教和神话中得到广泛流行。灵魂不仅归属生命之物,而且常被赋予宇宙万物;不仅如此,还被哲学家们赋予了神圣的性质。

人是有形的肉体和无形的灵魂的整体,肉体与灵魂是载体与附着体的关系。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纯粹追求肉体的快乐称为肉欲,往往含有贬义的成分;而追求灵魂的愉悦则被认为是理性的,甚至是高尚的。在西方文化中,受宗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对矛盾的概念得到更多的论证与比较,无往而不在,以至于人们在提到“肉体”时,往往马上就会联想到灵魂或精神的概念,与之相对应,成了一个哲学概念。

人是由灵魂与肉体的交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灵魂与肉体辩证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产生、存在、生长、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命的运动过程中,灵魂与肉体的和合就是人生命的产生与存在(生),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就是人生命的终结(死)。就人的肉体而言,一般都需要有一个生长、衰老的客观变化过程,这几乎没有太大的异议,而人的灵魂究竟是如何变化的,而且最终会变成什么却分歧百出,由于人的灵魂的变化要远比人的肉体的变化复杂、玄妙,它既受人先天的自然禀赋的信息,能量场的强弱影响,更受人后天的主体意识与行为的影响,也受地磁、地电自然环境、其他物质体、信息等能量场的影响。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虚性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有相当的难度,诚如慧远所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0,/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自非达观,孰识其会?0/而谈者以常识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

或4.你怎样看待巫术或宗教?(30*1=30分)

巫术、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构成因素。在如何看待鬼神信仰、巫术迷信等问题上,特别是巫术,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入启动和实施阶段时,便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鬼神崇拜、灵魂信仰、巫术迷信等文化现象,是人类处在野蛮时期低级阶段上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是任何族群都无法跨越的思想形态阶段。

巫术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培养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它教人们去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但它带给人们的虚无、消极、被动、苟安等等麻痹欺骗作用,是直接诉之于心理结构和个体行为方式的,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巫术和宗教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课外综合。

三、或1.试分析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或分析中国人(或他国人)的国民性(也可以从足球世界杯的角度进行剖析)。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它塑造了个体的人格,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包括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有效的行为规范,影响人们对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塑造人们的心理、态度和气质。文化的变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其生活方式与习惯,决定其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促使人们不断认识自己,并在这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人格,反过来选择、接纳和传承文化。

或2.从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看,试从宗教、文化、民族、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美国与中东的关系。

或3.试分析种族特征形成的原因(用进废退、自然选择、性选择原理及食物结构)。

当今世界人种的各项体貌性状,是在人类各种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诸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能够影响到人种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很复杂,有些现象至今我们仍不能给予十分合理的解释。总括起来,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包括地理环境、隔离、混杂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各人种肤色的变异在地理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即纬度越高,肤色越浅,这是自然环境适应的明显例证。人们肤色的深浅是由皮肤中所黑色素(黑蛋白)的多少来决定的,黑色素越多,皮肤的颜色就越深。黑色素具有吸收日光中紫外线的能力。众所周知,紫外线的照射尽管对人类的生活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过量的照射却会造成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因此,生活在目光强烈、日照时间长的低纬度地区的居民皮肤中含有较多的黑色素,就可以便他们得以保护皮扶深部的其它重要组织、器官免受过量紫外线的损害。了解了这一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赤道人种之所以具有黝黑肤色的原因了。相反,生活在阳光稀少的北欧等地的居民,他们的肌色却很深。因为,每天照射到北欧人身上的策弱的紫外线不仅不会危害他们的健康,而且为身体所必需,所以,北欧居民皮肤中的黑色素极少。

隔离也是人种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高山、深谷、河流、海洋、沙漠、冰川等天然障碍的阻隔,使得不同区域内的人类群体之间断绝了往来,彼此长时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因而发生了种族上的分化,例如有着茶馆同处族渊源的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印第安人,尽管在种系归属上同属蒙古人种,但二者之间的某些体制质特征上仍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当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亚洲进入美洲后,随着冰期的结束,白令陆桥的消失,彼此双方长期生活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而产生的。

人类的混杂现象,在遥远的古代便早已发生,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几乎扩展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这是由于全人类都统一于同一个物种,各人种之间不存在着自然的生殖障碍,所以,人种间的基因交流势在必然。许多人种在历史上曾多次往复迁徙,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与他人种的混杂乃至融合。产生的新的种族类型又可能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受到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又产生新的类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总之,种族的混杂也是影响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属于中间类型的各种族的存在便是人处混杂的结果和例证。

在探讨人种特征的形成问题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人类的物殊性。人类形成了社会,具有生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这些因素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按照现代遗传学的理论,物种的形成主要受突变,基因重组合,迁徙和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在动物界,配偶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在人类,特别是当类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却不得不受社会制度、等级观念、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制约。基因重组合与人群的大小和婚配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人群的大小和婚配制度又主要决定于社会文化的因素,而不是自然的因素。迁徙明显与衣着、交通、经济和群体间的斗争等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强有力地制约和规定着人类迁徙的规模和方向。因此,在人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自然条件毫无疑问在人种分化的初期阶段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但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不是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而且通过物生产的手段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生产力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使自然环境日益适合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的器官去被动的适应环境。因而人类的种族特征越来越失去其适应上的意义。可以预见,

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各人种间的混杂情况必然会日益频繁,各人种间的界限正在趋于消失。

或4.你对人科动物或灵长类动物有何认识?

人是动物的一种。按着动物学家的说法,根据“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分类,人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类猿猴亚目、类人猿超科人科动物、人属、智人。

人是同类相残的动物,在动物界中,同类相残最严重的是人类;人是动物界中唯一追逐名利的动物,名利对于人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人喜欢享乐,人类的享乐往往建立在其它动物的痛苦之上;人其实还很愚昧,人类恣意地破坏着大自然······

但人类有一部分自省者,他们想到人类的将来,因而大声呼吁人类与大自然、与动物和平和睦相处,共兴共荣。科学家曾预言:如果人类不走出自身的局限,不能处理好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么人类将面临着灭绝。

或5.你怎样看待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的现实意义(或应用价值)?(30*1=30分)

当人们试图以自身的文化理解具有或大或小差异的其他文化之时,就会面对着观察者对其他文化和生活方式理解程度的巨大差异,体现出当代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所遭受到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影响,面临着在全球化形势下不同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类学借助对他者的研究反观自我,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个案探讨与对比研究,能够窥见不同文化场景中发挥着作用的社会关系、信仰体系的结构,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特别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各自特定场景中的世界观和信仰体系,从而更好地看待不同场景中千姿百态的文化,更充分地认识到多元文化存在和保护的重要性,以达到在文化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四、或1.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试分析婚姻的性质、意义、类型和演变。或分析我国目前的婚姻状况(或婚姻法),你有何独到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状况发展势头良好,婚姻观念有了新变化、婚姻领域有了新进步。其主流意识是健康向上的,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的。一方面,随着个性解放和自我独立等意识的增强,自主婚姻已成为婚姻关系的主流,夫妻平等的婚姻意识已经深入到现代婚姻生活中。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新型婚姻关系正在不断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纳妾等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屡见不鲜;家庭暴力等,给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带来极大危害。婚姻既是一种伦理关系,本身又是一种法律制度。现今,在规范和调整婚姻关系中,只有既借助于法律的威力又注重发挥道德评价、道德教育的传统力量,充分发挥伦理道德作用,约之以法,束之以德,才能有效地促进婚姻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或2.你怎样理解性、情、婚、恋的关系?或试分析李银河有关性爱与婚姻等社会问题的观点。

恋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与追求。是男女对未来婚姻的一种前奏,恋爱中的男女,又是纯真的,有着对未来婚姻的憧憬。婚姻是恋爱的最好归宿,但恋爱的结局不一定是婚姻。

恋爱中的男女互相拥有爱情,爱情是维系恋爱的纽带。拥有爱情的男女才是幸福的,而不仅仅是狭隘的性吸引。性吸引是恋爱的前提,但决不是恋爱的羁绊。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恋爱因爱情而痴迷,婚姻因性爱而激昂。婚姻是否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享受,情感的交流。性生活是否和谐,是婚姻是否幸福的源泉之一。

或3.试述你对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发生、性质、意义、功能、分类等)的理解。或你怎样理解艺术或艺术精神?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

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分析我国目前的婚姻状况(或婚姻法),你有何独到的看法?

法律不应脱离一定的伦理道德基础。婚姻法也不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自由、人道、诚信等伦理原则。

平等原则在婚姻法中具体体现为:所有家庭成员的法律地位平等,在家庭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前者针对“男尊女卑”,后者针对“父权专制”。我国婚姻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却并未明确不同辈份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原则。虽然也能从父母子女之间、祖孙之间的具体内容中推出平等精神,但仍欠完备。“男女平等”既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重要原则。一般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包括女子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方面,与男子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而作为婚姻法的—项基本原则,男女平等则专指女性在婚姻家庭中与男子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同享权利,共担义务。其根本否定了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的腐朽观念,对促进妇女解放,构建民主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就内容而言,其是指家庭成员在人身财产上的权利与义务平等。权利与义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探望权,既可视为父母的权利,也可视为父母的义务,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行使不可分割。于此,婚姻家庭法便在不知不觉中捍卫了弱者的权益。此外,其他法律中的权利义务大都是同步的,而婚姻家庭领域里父母子女之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则是非同时的,时间上具有分离性。

“平等”往往与“不平等”共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女性权利缺失、子女或父母利益受损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对此,仅仅依靠道德主体的“良心”的“审判”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远远不够,因此,将道德内容上升为法律规范(道德法律化),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尽管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部婚姻法开始就确立了“男女平等”等原则,实践中歧视女性、虐待女性的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时还很突出。因此,单有法律的规定还很不够,必须使法律规定付诸实施。对此,单靠法律的国家强制力保障未必有利。除其他因素外,

将法律规定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法律道德化)而使人人自觉践行法律义务,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保障男女平等,道德与法律皆不可少。

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精编版)

人种(race),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通常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

⑴蒙古利亚人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

⑵高加索人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

⑶尼格罗人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

⑷澳大利亚人或称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

体毛发达。

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当然,也有人把世界人种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他们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这三种人种的形成,地理环境(主要是气候)起了很大的作用。黑种人形成于热带地区,黄种人形成于温带地区,白种人则形成于高纬度的寒带地区(如北欧寒冷地区)。

一般认为,在他们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热带地区因阳光强烈,紫外线强,气温高,人的皮肤多为黑色,以抵挡强烈阳光的损害。鼻孔也较宽,便于散热。嘴唇也较厚。相反,在北欧,由于气候较寒冷,阳光稀弱,紫外线弱,因此人的皮肤一般颜色浅淡。这种较浅的肤色却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发育。鼻梁较高,鼻子孔道长,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预先“温暖一下”。同时还有人认为,现在黄种人的眼睛之所以有“风眼”(双眼皮),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可见,早期人种特征的形成与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对人类机体的作用不断减弱。

另外,有人认为人种的形成和发展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例如,非洲人的皮肤是黑色,这种特征可以保持在他们的后代中,当他们迁移到美洲或其他洲时,仍然被遗传着。所以移居美洲的黑人,与其他黑人的体征相似,而与白人不同。

再者,血统的混合(杂婚)可以产生新的种族类型。人类各种族间的杂婚现象是很早以前就开始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影响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乌拉尔人种就是黄种人和白种人混合而成的。据科学家研究,这种互婚现象起码可以追溯到古人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规模越来越扩大。

当然,在研究人种形成的原因时,还必须考虑到人的特殊性。人能进行生产劳动,形成了社会并且有创造文化的力,这些因素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成必然会发生作用。如人类配偶的选择,主要是由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决定的。人群的迁徙和人群之间的隔离程度,也是人种形成中应考虑的因素,而这些都与交通、经济条件和群体间的斗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因此,不能用单纯的自然原因来说明人种的形成。但可以肯定,在人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以上一些自然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必须指出,人种特征的差异主要是身体表面的现象,对于人的本质,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人类的智力都没有太大影响。

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结合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

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环境因素中的文化也独特地制约了人格的发展。作为文化产物的人格,与文化存在着同源性和契合性[1]。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个体人格或族群特性的接纳和传承。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及国民人格的发展,无不体现出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

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及其机制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它塑造了个体的人格,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包括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有效的行为规范,影响人们对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塑造人们的心理、态度和气质。文化的变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其生活方式与习惯,决定其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促使人们不断认识自己,并在这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人格,反过来选择、接纳和传承文化。

1.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

卡丁纳强调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主义背景。其理论的独特在于力求确定社会制度对人格的影响方式及人格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方式[4]。根据精神分析的相互作用论,即社会与人格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卡丁纳等提出了“基本人格类型”,认为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具有共同的早期经验是形成他们共同人格面貌的原因。他提出了与“基本人格类型”相关的“制度问题”,包括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认为个体的基本人格是两者的中介。社会初级制度包括家庭组织、儿童基本训练形式、性禁忌与谋生技能等。初级制度塑造着儿童对父母亲的基本态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的工具,塑造了基本人格。而次级制度又是基本人格的反映或投射,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有着持续性的影响,相似的早期经验又会使受影响的人产生类似的人格。在任何社会,依据在文化上标准化的儿童养育方式,大多数儿童形成了类似的行为和态度,并且持续、保留在成人中,形成反映该社会特征的基本人格结构[5]。他们从决定个体童年早期经验的养育方式入手,分析个体对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形成的基本人格类型或基本人格结构分析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提出了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的理论,试图确立两种观念:(1)基本人格结构的鉴别和作为对儿童养育习惯的反应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过程;(2)基本人格结构对更大的制度化了的社会组织所产生的影响。

2.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的机制

基于已有学者的研究,奥尔波特认为不论个体的气质、需要和价值观如何,文化、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处情境对个体人格都有巨大影响。以此为基础,欧西认为个体的气质和生理状态能影响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动[6]。这种心理倾向会受到情境、角色和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个体对社会、文化需要的内化程度受其对这些需要的喜好及知觉影响,而这些需要是由个体的气质和生理状态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反过来调节生物和社会文化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对限制或增强人格在行为的表现有重要作用。而个体的气质和人格也限制了文化影响个体的程度及个体对文化的选择性内化[7]。

三、我国社会变迁中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

现今,中国正经历着华夏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文化、经济、资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封闭、落后走向变革、开放、文明的现代化过程。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村落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转型。文化形态上,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现代文化二元并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并存。文化具体样式上,高雅、严肃文化与通俗、流行文化并存[8]。文化转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新价值取向的迷失,存在与现代化取向不一致的多种困惑乃至较严重的过渡性阵痛。我国学者曾系统概括出中国文化转型的多重悖论: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却缺乏个人的地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急需发展科学技术知识,但又要从理论上遏制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9]。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文化与人格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人的人格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经历着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变迁,包含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现代人格特质。

1.文化变迁过程中积极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中国人形成了自立、自主、自强和民主的人格,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本越出了中国传统的片面道德型人格模式,这主要表现在行为动机、才智发展、主导情绪、人际互动、社会化等方面。行为动机方面,传统人格是价值型人格,现代人格则是工具型人格。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核心是“仁”,这是种舍己为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强调家族、集体利益优先,人们的行为受道德力量的约束。在这种道德力量的约束下,个人的行为须以“德行”为先。而现代社会中,个人逐渐从对家族的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成为利益的主体,因此个人利益逐渐成为现代人格中人们行为的主导动机。

才智发展方面,传统人格是经验型人格,现代人格却是创造型人格。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重复性使经验成了智慧的象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和发展却成了现代社会的主题,它要求人们勇敢地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主导情绪方面,传统人格是消极型人格,现代人格则是积极型人格[10]。传统社会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人们的行为常带有某种神秘、非理性的色彩。但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能力。人们更相信科学,世界观也开始变得更加理性,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各样问题时,往往比传统人更积极乐观,更科学、理性。

人际互动方面,传统人格是权威型人格,现代人格却是平等型人格。中国传统人格是种典型的权威型人格,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人人都须“尽伦”,而人伦和孝道实际上是种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权威服从。在儒家“家国天下”思想的指导下,亲缘辈分中的权威服从被推及到君臣之间、长幼之间。而现代社会中,个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充分尊重自我。在现代人看来,人与人之间虽存在地位、身分、权势等方面的差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

社会化方面,传统人格是封闭型人格,而现代人格是开放型人格。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空间狭小,生活方式单一,社会交往贫乏。人们沿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他们内向封闭,观念保守,对新生的事物往往采取敌对的态度,缺乏适应社会变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现代社会中,开放的经济文化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却要求现代人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表现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宽容和适应。

2.文化变迁过程中消极的人格特质

由于在文化形态上,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现代文化二元并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多种成份并存;文化具体样式上,高雅文化、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并存。在文化转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新价值取向的迷失,存在与现代化取向不一致的多种困惑乃至较严重的过渡性阵痛,人格的发展也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当代中国人的人格存在功利化、双重化等问题[11]。由于当前社会和文化的转型、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冲击,人格扭曲呈现出以下特征:(1)社会浮躁倾向盛行。在中国这个民族素质并不发达的社会中,一些大众媒介浅薄、媚俗等的不良导向使国人人格向浮躁化、躁动化倾斜,使本来就缺乏独立思维习惯的中国人的心态和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倾斜,扎实苦干的精神日渐缺乏,好逸恶劳、享乐主义之风盛行;(2)信仰的迷失。信仰的迷失使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使人们迷失信仰,感到无所适从。而精神文明建设方针和措施的落实不力、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断滋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也使相当一部分人迷茫,甚至干脆走极端,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社会风气;(3)物欲化倾向严重。物欲化倾向源于中国人的穷困,被压抑多年的物质欲望被唤醒,人们易失去目标、方向和理性。而社会法制又还不健全,社会上的不良榜样也使物欲化日益严重;(4)传统道德的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文化习俗没能得到继承和发扬,而日益淡化甚至消失。

综上所述,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上,改革开放三十年及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我国所取得的进步及国民人格的发展都体现出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放眼当下,反观历史,文化的变迁使我国国民人格突破传统思维,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进着我国体制改革的发展,但同时,由于文化的多元及文化与其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变迁中也出现了消极的人格倾向。因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促进我国国民人格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 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 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 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工具媒体 4.对抗 5.功能目标 6.副语言眼神 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

2019年 语言与文化 期末考试答案

语言与文化 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 1被称作“美国人类学之父”的是()。(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康托尔 D、鲍亚士 正确答案: D 2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出自哪位文学家()(分)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A 3 ()是西藏那曲中“曲”的藏语含义。(分) A、湖泊 B、河流 C、丘陵 D、山峰 正确答案: B 4 “包氏父子”属于哪种所指关系()(分) A、无限集 B、空集 C、不定集 D、有限集 正确答案: D 5 ()是英语、汉语、傣语的亲属称谓中都有区分的语义特征。(分) A、血缘 B、长幼 C、远近 D、性别 正确答案: A

6首先发现了最大序数悖论的数学家是()。(分) A、康托尔 B、布拉里·福蒂 C、华罗庚 D、塞万提斯 正确答案: A 7语言起源的多元论指的是早期智人第几次走出非洲()(分) A、第四次 B、第三次 C、第二次 D、第一次 正确答案: C 8我国哪位思想家提出过符号任意性原则()(分)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D 9自相论认为语言系统体现了人类什么能力()(分) A、语言能力 B、后天经验能力 C、语言能力和后天经验能力的交互作用。 D、遗传 正确答案: C 10 “语言是有限规则和单位生成无限的句子”这句话出自于哪位语言学家()(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乔姆斯基 D、韩里德 正确答案: C 11智人走出非洲称为()。(分) A、第一次走出非洲 B、第二次走出非洲

C、第三次走出非洲 D、第四次走出非洲 正确答案: B 12在语言中形成的最为高级的语言是什么()(分) A、符号 B、英语 C、汉语 D、数学 正确答案: D 13 ()是指由词演变成词组的过程。(分) A、虚化 B、语法化 C、词汇化 D、组合 正确答案: C 14下列哪类人的进化程度更高()(分)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正确答案: C 15沃尔夫的()观点认为“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相似。”(分) A、语言共相论 B、语言相对论 C、语言自相论 D、文化相对论 正确答案: B 16茶马古道路过的中甸是现在的()地区。(分) A、丽江束河镇 B、香格里拉 C、西藏那曲 D、云南大理

幼师《幼儿语言教学法》期末考试卷

及答案 幼师《幼儿语言教学法》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 2.语音是指以为标准的普通话语音。 3.指幼儿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幼儿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叫做。 4.幼儿时期是掌握语汇最迅速的时期,一般说幼儿可掌握1000个词,幼儿可掌握3000个至4000个词。 5.故事教学一般可以从和方面提出要求,还可以从和方面提出要求。 6.讲述故事时,教师的表情要、。 7.幼儿复述故事的选材要注意不能太长,要简单,要生动有趣,要精练优美,最好有重点语句。 8.幼儿复述故事课分为故事复述课和故事复述课。9.诗歌教学的选材应注意、、和可接受性。10.教幼儿朗诵的方法有、和几种。适合于小班或中班初期。 11.绕口令只适合在进行。 12.谜语以句和句为最多,一般是四句。编谜只适合在进行。 13.看图讲述是对幼儿、和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和运用。14.看图讲述提问时,教师应避免提那些包含答案在内的问题。15.写信这种教学形式只适合于。 16.幼儿创造性讲述除了创造性看图讲述外,还有、、等。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扩展幼儿的词汇量的不正确途径是( ) ,.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 1 ,.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 ,.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 ,.记忆背诵新词 2为了培养有意识的倾听能力,不提倡教师采取的做法是( ) ,.选择合适的故事、童话和儿歌 ,.强迫幼儿仔细倾听 ,.增加倾听内容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3.儿童在语言学习中的模仿类型主要有( ) A.即时完全临摹、即时不完全临摹、延迟模仿和选择性模仿B.即时完全临摹、即时不完全临摹、延迟模仿和非选择性模仿C.即时完全临摹、即时不完全临摹、非延迟模仿和选择性模仿D.即时完全临摹、延迟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4(讲述活动的类型不包括( )。 A.看图讲述,生活经验讲述。 B.情景表演讲述,实物讲述。 C.舞蹈讲述,游戏讲述。 D.拼图讲述,绘图讲述。 三、名词解释(15分) 1(生活经验讲述——

审计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审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审计证据 2、复算法 3、逆查法 4、详查法 5、审计工作底稿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CPA对下列( D ) 的应收账款最应当使用积极式函证 A、账龄短且金额大 B、账龄短且金额小 C、账龄长且金额小 D、账龄长且金额大 2、在下列审计证据中,作为审计证据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本证据的是( A ) A、书面证据 B、口头证据 C、实物证据 D、环境证据 3、注册会计师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D ) A、查明客户是否漏盘某些重要的存货 B、鉴定存货的质量 C、了解盘点指示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D、获得存货是否实际存在的证据 4、下列关于口头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口头证据本身一般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 B、口头证据往往小就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 C、注册会计师应把重要的口头证据尽快记录,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 的签名确认 D、口头证据比书面证据更易获取,更为及时,而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故而口头证据一般比书面证据更可靠 5、下列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 A ) A、被审计单位律师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所有权的证明函件 B、银行对帐单 C、被审计单位开具的付款支票

D、被审计单位填制的收料单 6、为了确保企业有价证券的账实相符,应该建立定期的( C )制度。 A、内部审 B、对账核对 C、实地盘点 D、分析检查 7、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是( D ) A、检查 B、观察 C、计算 D、分析性复核 8、以下不属于分析性复核的是( C ) A、将本年的折旧费用金额与上年相比较 B、确定两年间销售收入的差额 C、将本年期初余额与上年期末余额相比较 D、将销售毛利率与行业水平相比较 9、应收帐款的函证时间最好安排在被审计年度的( C ) A、年中 B、年初 C、与资产负债表日临近的时间 D、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 10、注册会计师王惠决定对Z公司的应付账款实施函证程序,以下所列的各个函证对象中,( D )可能最恰当的。 A、重要的供货方 B、金额不大,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 C、金额较大的债权人 D、金额为零,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审计过程是指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 ABC )。 A计划阶段 B实施审计阶段 C审计完成阶段 D期后事项审计阶段 2、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 BCD )。 A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的错误 B闲置的固定资产 C增加的固定资产尚未作会计处理 D减少的固定资产尚未作会计处理 3、对内部控制制度最终的评价结果,根据可信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B卷)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类型:考试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作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基本标志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2.下列哪部著作被西方社会认为是“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A.《课程论》 B.《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C.《儿童与课程》 D.《理解课程》 3.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面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抽出后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分出观点和事实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 A.专心审思练习巩固 B.预习学习练习复习 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 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

6.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管理关系 7.现代教学论所说的“三中心”不包括 ( )。 A.活动中心 B.经验中心 C.社会中心 D.儿童中心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9.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暗示法 D.实习法 10.“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美国教育家()。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福禄倍尔 D. 杜威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A.大教学小课程 B.大课程小教学 C.两者相互交叉 D.两者循环联系 2.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包括()。 A.历史基础 B.文化基础 C.社会基础 D.心理学基础 3.行为性目标的特点是( )。 A.目标明确、具体 B.可操作性强 C.容易评估 D.突出了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4.复述策略包括()。 A.画线 B.抄写 C.做记录 D.批注

华师教育人类学在线期末作业

1.第1题 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案: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您的答案:答:课堂人种志研究特点是: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3、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2.第2题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案: 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您的答案: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与教学中的两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正一系列的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文化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文化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成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推广和普及一种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第3题 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案: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也就是说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成、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您的答案:答:本质生成模式是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象、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题目分数:10

《审计学》期末考试题库分析

1案例1 爱乐者协会每周一至五晚上在文化宫举办音乐会。音乐会开始前,协会的一名员工在入场处把门。协会的会员,出示会员卡后可以免费入场,非会员观众,只有当场支付30元,换取到一张式样统一的入场券后,才能入场。 每晚演出结束,这位把门的员工将收到的现金,交给协会的出纳。纳当面清点,将现金存放入保险柜。每周六上午,出纳和把门的员工一起将保险柜中存放的所有现金,送存银行,收到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作为每周登记账目的依据。 爱乐者协会的管理层认识到门票收入的内部控制需要改进,聘请您帮助出谋划策。 要求:指出门票收入现有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弱点,针对每项弱点,各提供一项改进建议。参考答案: 1.无法确定购票入场的非会员观众人数。2.无法确定把门的员工在收钱的同时,有没有出票。3.无法确定把门的员工是否将当晚的门票收入全部交给出纳。4.无法确定出纳在周六送存银行前不动用存放在保险箱的票款。5.将银行提供的存款证明作为每周登记账目的依据,缺乏核对手段。1.门票应当连续编号,并按照售票顺序依次出票。2.增加另外一名员工,专门负责收票(撕下票根)3.演出结束后,把门员填写收入报告单一式两份,收票员工将之与自已收到的门票数核对相符后签字,把门员工将门票款和其中地份收入报告单交给协会的会计人员。4.出纳被要求在演出结束的第二天上午就将票款送存银行。5.在票根,收入报告单以及银行的存款证明三者核对无误后,据此登记账目。 2.案例2 独城公司是一家从事食品批发、兼营食品零售的商业企业,上年出现了如下错误和舞弊行为: (1)货物发出后,为向顾客收款而开具的销售发票的销售价格不对,因为在进行计算机输入时,输人了错误的销售价格。 (2)有一笔购货发生了重复付款。在第一次付款3周后,独城公司收到供货商发货单的复印件,因而又付了一次款。 (3)仓库的员工将部分牛肉带回家。收到购入的牛肉后,仓库的员工将一小部分牛肉放入自己的手提袋,其余部分则放人公司的冷冻冰柜。然后,按照总共收到的数量而不是人库的实际数量填写人库单,送交财会部。 (4)在对零售商店的存货进行盘点时,某些柜组将一些商品的数量误记在另一些商品的名下,在盘点数量时也出现了错误。 (5)12月31日,公司有一批牛肉已经装车,但尚未发运,存货盘点时将它纳人了盘点范围。但是,发货单是12月31日填制的,因此,这批存货对应的销售也在上年确认了。 要求: (1)对每一个错误和舞弊行为,指出缺乏的一种或多种内部控制类型。 (2)对每一个错误和舞弊行为,指出没有达到的交易的相关审计目标。 (3)对每一个错误和舞弊行为,指出能克服它的一个控制措施。 解答: (1)缺乏独立稽核;影响的审计目标是“交易按正确的金额反映(计价)”;克服的控制措施如由两个人独立地对同一批商品进行盘点 (2)缺乏凭证与记录控制(第一次付款没有登记在相应的会计帐户中,没有在已经付过款的购货凭证上作记号),经济业务没有经过适当授权(付款应该取得有关负责人的批准,而有关负责人在批准是否付款时将审核发货单)。没有达到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交易按正确的金额反映(计价)”克服的控制措施如及时登记会计帐户,付款时在购货凭证上作标记,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3.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4.典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开放课堂 5.“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 )。 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 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五个层次。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 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一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一交替的办法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8.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 ______——和反省与评价。 9.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一素质。 10. 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____、解释和____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 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教学法期末复习

The structural view(概念)结构主义考点:掌握三者的概念及区别 The structur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The system of language = the system of sounds + the system of words + the system of grammar The functional view功能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The function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and as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The interactional view 交互语言理论 The interactional view sees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The interactional view sees language primarily as means for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or performing trans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e target of language learning is learning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 conversation with other people Two things are needed for communication of language form (grammar & vocabulary) of language use in a context (Is it appropriate to use this language item in this context) 补充考点:掌握Krashen五个假设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学习假说 Acquisition: an unconscious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through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nd through using language for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a process in which conscious rules about a language are developed. It results in explicit knowledge about the forms of a language and the ability to verbalize this knowledge.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察假说 On some occasions learners make a particular effort with their language. when they are writing sth. formal, talking to someone important, etc.). They monitor their own speech---checking it carefully before they produce it.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proceeds in a predictable order. 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 We acquire (not learn) language by understanding input that is a little beyond our current level of competence.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 Affect is regarded as a “filter”. The learner’s emotional state or attitudes are seen as an adjustable filter that freely passes, impedes, or blocks input necessary to acquisition. filter(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xiety) Input ….. . Language acquired competence Acquisition Device

审计学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审计学期末试卷 201 —201 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NOA 卷 课程名称:审计学使用班级:考试形式:闭卷 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 得分 评阅人 一、单项选择题 (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列表格内。每小题 1 分,共 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 1.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 ( ) 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A.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B. 经济活动及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 C.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 D.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 2.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并不包括 ( ) 。 A.验资业务 B. 税务服务 C. 保险精算业务 D. 管理咨询 3.A 注册会计师担任某项审计业务的外勤负责人,如在执业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胜任,则应要求其 所在会计师事务所()。 A.聘请相关专家 B .改派其他注册会计师 C.终止该项审计业务约定 D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4. 下列没有违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的是()。 A.注册会计师采用或有收费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鉴证服务 B.某项目经理 6 年对 ABC公司审计,由于对 ABC公司较熟悉,容易发现问题,故今年仍安排其负责该 公司 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 C.注册会计师可以再聘请会计、审计专家协助其工作 D.后任注册会计师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首先应当提请审计客户告知前 任 注册会计师 5.注册会计师在审计 ABC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年度会计报表时,知悉该公司可能存在重大舞弊 行为,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以职业谨慎态度,劝阻该公司不得进行舞弊 B.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该公司是否确实存在舞弊行为 C.确定是否修改或追加审计程序以查清可能存在的重大舞弊 行为D.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要求通知广大股东 6.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 ()。 A.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 B .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并对出具的 C.合理保证所审会计报表的可信程度 D. 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 7.甲公司将 2002 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入 2001 年度的会计报表,则其 2001年度会计误的认定是()。 A. 总体合理性 B. 估价或分摊 C. 存在或发生 D. 完整性 8.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当对事务所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A. 执行审计的能力 B. C.保持应有谨慎的能力 D. 9.下列认定中,与利润表组成要素无关的是 ( ) 。 A. “存在或发生”认定 B. C.“估价或分摊”认定 D. 10.有关审计证据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注册会计师获取的环境证据一般属于基本证据 B.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取的审计证据通常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 C.注册会计师运用观察、查询及函证、监盘、计算、检查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均可获D.注册会计师运用观察、查询及函证、监盘、计算、检查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均可相关 的审计证据 11.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汇总的错报或漏报不包括 ( ) 。 A. 已发现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 B. 推断的错报或漏报 C.被审计单位未做适当处理的期后事项 D. 前期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已做调整的错报 12.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时,不应考虑的因素是 ( ) 。 A. 以往的审计经验 B.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C.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D.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13.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充分了解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 ( ) 。 A.合理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B.识别和理解被审计单位交易、事项的主要类别及其发生过程和会计处理过程 C.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 措施D.评价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 14.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的关键是 ( ) 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 A. 运用重要性原则划分 B. 在工作底稿中详细记载 C.与管理当局进行书面沟通 D. 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 15.管理当局声明书的日期应与审计报告的日期一致,以防日期不一致而可能发生的误解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能会对某些交易或事项出具单独或者专项的声明书,在声明书的日期可以是( ) 。 A. 注册会计师获取该声明书的日期 B. 注册会计师对外公布审计报告的日期 C.资产负债表日 D. 会计报表公布日 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 性助理人员的经验 “权利和义务”认 定“表达与披露” 认定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不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 1、在西方,夸美纽斯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657年,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期 望在泛智学校,学生“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学科。”课件夸美纽斯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这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2、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中多次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r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是名词。原意为”跑到“。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3、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 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4、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与教育是一致的,意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狭义的 教学则指学校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从教育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而言,狭义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包含关系、相互独立关系、交叉关系、循环关系、 6、杜威的课程理论: A、提出了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问题。 B、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 C、提出了实施 课程的新的方式。由于时代和科学的局限,杜威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杜威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对课程本身都是有根本性意义的。 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 7、虽然课程的发展与研究有一个丰富而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 学中相对独立的分离出来,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之后,随着专注于课程问题研究的课程论专家的出现及课程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各科课程研究方式方法及理念的改变,使课程研究渐趋科学化和专门化。课程论在20世纪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课程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经具备了建立自己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美国20年代以科学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课程改革运动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8、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集课程研究 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之后,课程研究流派纷呈,标志着一个课程研究专门化学科时期的到来,在20世纪早期的课程科学化运动中,博比特和差特斯是主要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为科学化的课程研究以及泰勒的课程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泰勒及其“泰勒原理”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贡献,他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分”、“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原理”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太累是课程理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泰勒原理”是由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就“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来说。首先,“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是课程开发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遍被采用的程序模式,起吐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考试说明及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考试有关说明 本次考试将采用书写一课时教案及课堂教学两部分结合判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第一部分:书写一课时教案(满分:30) 教案写作要求 (1)教案要求书写工整,步骤齐全,打印。 (2)大标题黑体四号字,小标题宋体小四号字,涂黑。正文宋体小四号字。 (3)教案字数800-1000字。 (4)教案后面附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当堂讲授,老师根据其讲课水平打分(满分:70),教案制作和讲课水平两者结合,最后给出期末成绩。 附:印尼版华语教材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你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练习对韵母i—u, uo—ou, ao—ou 发音的辨析 2. 背诵情景会话,能将本课所学的表达法用于交际 3.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 二、教学重点: 1.课文和生词 2. 语音: 韵母i—u, uo—ou, ao—ou 发音的辨析 在音节拼读的语流中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 3. 会话: (1)用多少询问数量 (2)用想表示希望和打算 4. 汉字:多,少,男,女,同,学,山。 三、教学难点: 1. “有”字句 2. 量词“个,名,口”的区别 3.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

四、教具: 1. 词语卡片 2.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1.以旧带新 2.讲练结合 六、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上节课内容 (1)请三对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七课情景对话 (2)背诵第七课情景对话 (3)听写第七课的生词和汉字(教师酌情挑选) (二)新授 (1)引人新课(话题引人,复习引人:几---多少;口—个,名等) (2)学习新课 领读生词 认读生词 组词组句:扩展法(词—词组—句子) (1)班\个\名: 班—你们班—你们班有多少个(名)学生? 我们班—我们班有十九个(名)学生。 (2)多少:多少—多少人—你们班有多少人去游泳,多少人去爬山? (3)男\女: 男人\女人—男\女同学—你们班有多少个男\女同学? (4)活动:有活动—我们班有活动—你们班有什么活动?—你们学校有什么活动? (5)打算:打算去游泳—打算去爬山—打算回家—打算去参观—打算去看足球比赛 (6)想:想去游泳—想去爬山—想回家—想去参观—想去看足球比赛 (三)巩固复习 多种方式练习 归纳语言点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略)

《审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B卷

《审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日期:2014年月日 适用专业、班级:11财务、11会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注册会计师起源于() A、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B、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 C、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财产私有制度 B.国家的出现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D.管理体制复杂化 3.银行家在审查需要大额贷款的公司的借款申请时可能要求其提供由独立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报表,为什么?() A.财务报表太复杂的使银行家以至于不能自己分析 B.银行家离公司总部太远而不能自己进行审核 C.不希望做一笔不良贷款 D.银行家看到和需要贷款的公司经理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需要可靠的财务报表4.在()情形下,注册会计师透露被审计单位商业信息不能视为违反保密的职业道德。 A、对因商业信息而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不公允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说明 B、发现被审计单位中层管理人员舞弊后直接向监察部门报告 C、因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交流经验的需要而介绍有关情况 D、被审计单位的职员因与管理当局的纠纷而要求查阅本单位的有关情况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 目前国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和德勤

B.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两种。 C. 2009年前,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门课的考试就能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独立执业。 D. 2009年前,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门课的考试且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两年以上就能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6.注册会计师在对ABC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按照函证具体准则对有关应收账款进行了函证,并实施了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但最终仍有应收账款业务的中重大错报未能查出。你认为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是属于()。 A.没有过失 B.普通过失 C.重大过失D.欺诈 7.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区别要于注册会计师()。 A.是否未能查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漏报 B.是否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C.在实施审计工作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 D.是否明知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包括重大错报漏报而不予指明 8.对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企业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企业的义务的确认,是()认定。 A、权利与义务 B、估价与分摊 C、完整性 D、存在或发生 9.审计证据有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程度的说服力。下列哪个证据是最不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类型?( ) A.购货发票B.从客户获得的银行对账单。 C.审计师进行的计算D.事先编号的销售发票 10.当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但不影响报表整体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出具()A.无保留意见B.保留意见C.否定意见D.无法表示意见 11. 在注册会计师针对下列各项目分别提出的具体目标中,属于完整性目标的是()。 A.实现的销售是否均已登记入账 B.关联交易类型、金额是否在附注中恰当披露 C.将下期交易提前到本期入账 D.有价证券的金额是否予以适当列示 12.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是()。 A.为了进行风险评估程序 B.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D.控制检查风险 13.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程序在()阶段可由审计人员自行决定是否使用。 A、风险评估程序 B、总体复核 C、实质性程序 D、审计报告 14. A注册会计师在对XYZ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未将其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流动负债项下单独列示,注册会计师对该项目审计目标的相关认定是()。 A.存在 B.完整性 C.计价和分摊 D.分类与可理解性 15. 某位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10%,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40%。则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为()。

(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河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育教学原则的教育专著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2、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罗杰斯 B.论语 C.赫尔巴特 D.杜威 3、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情景模式 D.惠勒模式 4、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 A.经验课程B.综合学科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八年研究B.活动分析C.解放兴趣D.科学主义 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 A.巴班斯基B.维果茨基C.凯洛夫D.列昂节夫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8、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 A. 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 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鲁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1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2、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3、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 A.合作学习策略 B.活动性策略 C.生活性策略 D.教学互动策略 14、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