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回顾与新发展_一个近期文献的综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资本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取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财富,更涵盖了信任、规范、信息、社会网络等各种非物质资源。
本文旨在综述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观点,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介绍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社会资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别从个体、团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
在个体层面,将重点关注社会资本对个体行为、心理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团体层面,将分析社会资本对组织、社区和社会网络的作用;在社会层面,将探讨社会资本对社会稳定、发展和治理的意义。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资本在不同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价值,为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根植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
其核心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强调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资本之间的紧密联系。
继布尔迪厄之后,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科尔曼强调了社会资本对于集体行动和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性。
_社会资本_理论述评

“社会资本”理论述评赵 延 东 提 要 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近期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述,并认为该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行动、社会不平等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上。
主题词 社会资本 理论述评 社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我们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对于研究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本文拟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当我们考察“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史时,会发现它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Social Netw o rk)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网(又称社会网络)是一个结构概念,它可以定义为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等)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而整个社会则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构成的大系统(阮丹青等,1990)。
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Grano vetter)和林南(Lin Nan)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强关系)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弱关系)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
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
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摘要:社会资本概念首先是由布迪厄正式提出,此后,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普特南把它引入经济和政治研究领城并由此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尝试对社会资本的主要概念、构成和运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深入研究社会资本理论有所裨益。
关键词:社会资本;概念;构成;运行机制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资本随笔》一文,正式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此后,科尔曼继承和吸收了布迪厄的某些观点,并将社会资本研究进一步拓展。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D·普特南发表了《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方面的作用,大大拓展了政治学理论。
该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学术界开始在各个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社会资本研究时,普遍关注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他们依照自己的理论框架与针对的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源说。
如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1] (P. 202)他把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可以为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带来利益,但受益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2] (P. 24)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其目的是获得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林南区分了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是自身拥有的、可以为个人所直接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是那些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这些资源不能够被人所直接的占有,必须通过社会关系,与他人交换才能取得。
社会资本理论 国内外现状、问题和趋势

社会资本理论股内外现状和问题国内应用研究进展、成就、不足与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资本的概念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对其加以定义和利用,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资本本质特性的认识,从而制约了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界定角度上,国外学者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资源出发,而国内学者多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来定义的;在拥有主体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主体是人,而有些社会学者认为拥有社会资本的主体还包括企业等社会群体与组织,即不仅个人拥有社会资本,社会群体与组织也拥有社会资本;在范围上,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范围很广,包括规范、组织、关系等在内的众多社会结构资源,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资本只是社会关系这一概念界定的不统一,而且进一步导致了对社会资本研究的具体取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经验等方面的不同。
尽管对于社会资本,不同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将以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社会网络;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普遍联系或社会关系;三是定义为一种行动者的隐藏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四是定义为信任、网络、规范、制度等。
当然,社会网络不等于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是相关但又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
两概念的联系在于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资本能够用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效用以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机制。
两者的区别是资源与资本的区别:资源是潜在的资本,资本是动用了的、用来投资的资源。
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源而不直接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动用了的、用来从事生产性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源。
马原论文——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使得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念,认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本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
本文将深入探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阐述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来论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基本矛盾,发展趋势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长期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1]所以,以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才能找出它的原因,认清它的实质,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重新沦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经济盘剥、政治干预、军事侵略的对象,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严密的包围和遏制。
而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
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
浅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

党地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为宗旨地经济改革目标地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内涵,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本质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经过几年地实践和理论探索,特别是党地十五大地阐述,虽已愈来愈清晰,却并非已无疑问,有地甚至更为模糊,思想更为混乱.因此,当我们已比较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地历史与现状及其经验教训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就很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讨论,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建立起真正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关系马克思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地客观必然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按比例发展要求,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地社会经济条件下,则可以有不同地方式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地指引下,我们地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克服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节地片面性,而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补二者之所短,而不是要用市场去取代计划从而根本否定计划地积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地大报告中所说地:“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地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地宏观调控”.又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地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地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地时候,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强调运用计划手段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为配置资源手段地时候,对计划和市场二者地关系,则只能理解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关系,而不能视为后者对前者地替代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正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使我国经济有了较为迅速、稳定地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后都逐渐发展到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地阶段上,这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客观经济规律地要求.所不同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市场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地计划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二者殊途同归.这个事实再次说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地关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必须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企图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鼓吹市场经济万能,把市场机制吹嘘为人类最好地配置资源地手段,并认为,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根本否定经济计划性,谁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计划性,就要被扣上要走回头路,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地大帽子.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地,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地.近些年来地事实表明,每当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地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每当加强宏观调控地时候,社会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如年以来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地正确决策下,逐步取得“软着陆”地胜利和“高增长、低通涨”地大好局面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但也必须看到,在这大好局面下,迷信市场万能地倾向还远未清除.如有些地方、部门、企业抵制宏观计划调控,任由市场调节,以致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企业开工不足,加重了工人失业下岗地问题,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就是其明显地表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社会化大生产地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地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地本质区别地,有地企图否认二者有本质区别地观点是没有根据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地基础上形成起来地、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地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地,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地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地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地区别.这两种社会地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地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地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地利益为目地.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地操作运行上,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地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地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地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化生产地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地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地联合起来地劳动者成了企业地主人,能自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地境地,使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束缚生产力地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地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卷,第页).这里说明公有制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地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地错误之一,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地要求.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地要求又还不能实行单一地公有制,而只能实行坚持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地经济结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地内涵是既是一个量地概念,也是一个质地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地公有资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地.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地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地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产中地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数或以上,而必须是-以上或以上.这是一个普通地常识,否则整个社会地社会主义性质是难以保证地.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地‘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地地方,有地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地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不仅重申了公有制地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地优势,而且进一步明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地控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地主导或导向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地一个组成部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非公有经济地性质问题.我国现阶段地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地,既有占主体地位地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地非社会主义性质地经济成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地“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地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地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地基础”.却从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地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地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地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地经济,那么,我国目前就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地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观地情况是很明显地:个体经济属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自发地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地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地经济,因此,都是资本主义性质地,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地经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两种市场经济地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地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地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地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地目地.即在公有制为主体地条件下,消费品地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地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地条件下,产品地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地小生产者地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地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者地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地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地来源不同,有地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地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地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地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地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地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地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地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地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地,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还需着重说明地是,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品牌和企业家地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得到一定相应地收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两种市场经济地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地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地,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地作用,相应地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地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地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地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地,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地积极作用地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地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地是国家长远地、整体地利益;市场机制地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地、局部利益为依据地,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地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地眼前、局部地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地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地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地利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对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地各种观点辨析.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种,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地市场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早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已经解决了,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地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考虑姓‘公’姓‘私’地问题,并认为这是自年以来地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党地十五大提出地新思想.前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地区别就在于它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所有制结构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地,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地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地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论证深圳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地根据时说地深圳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他还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地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地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地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地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地补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公有制实现形式地概念,偷换“公有制形式”地概念,为混淆两种市场经济地本质区别,提供新地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不言而喻,这里说地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就公有制地公有程度和范围,或者说公有性地强弱而言地.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公有程度较高,公有范围较广,包括了全民;集体所有制公有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只包括部份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所有制.而“公有制地实现形式”则是十五大地新提法,意指公有资产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与“公有制形式”地概念属于不同层次地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详细地剖析了上述种种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观点,目地无非是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本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原则区别,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真正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至于究竟怎样才算建立和完善真正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地创举,是需要从实践中去继续探索地问题,现只根据马克思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市场经济实践地经验、教训提出如下几个要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最重要地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以有利于国计民生地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地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反对主次不分和假公贩私地种种观点和措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认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地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缓解和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切实实现共同富裕地要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再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防止、消除失业与大起大落等等消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要建立起完善地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地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地积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
”(Bourdieu,1986)。
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
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
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
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目录[隐藏]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
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