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黄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摘要】“空巢老人”作为老龄化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解决其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空巢老人”养老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空巢老人”的概念、原因、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文献:综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87%。
2012年10月1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在北京召开,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
面对如此庞大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视,专家学者也从各个方面论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
要解决好“空巢老人”这类弱势群体的问题,必须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关于“空巢老人”概念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空巢老人”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各自的定义。
李锋清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居住在不同村落且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
黄弈友界定空巢老人为年龄在65岁及其以上,并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在老人身边需老人照顾或者不在老人身边的老人。
王晶则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且不包括子女和父母分居但居住在同一个村的特殊情况。
陈建兰的观点是空巢老人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年龄60周岁及其以上的没有子女或子女因外出务工、读书等原因离家半年及其以上时间的农村老年居民。
潘金洪、穆光宗、李瑞芬等学者则是从界定空巢家庭的定义这个角度来分析“空巢老人”的概念。
虽然“空巢老人”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界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子女都是因为读书或工作等原因半年及其以上时间没有在家,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基本靠自己等等。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迅速增加,引起了社会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民政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1.6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40%过着不与子女合住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个别老城区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已高达70%。
并且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
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伴随着“空巢”现象的不可逆转,“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是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内容的综合概念。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对自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水平、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美满程度的感受和评价尺度①。
二、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1、生活困难,缺乏物质保障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状况较差,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只能依赖养老金。
但是,养老金也并未完全普及,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②,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许多空巢老人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都不能得到保障。
2、无人照顾,缺乏社会帮助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③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④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3、孤独寂寞,缺乏精神慰藉没人说话聊天、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常年的“三无”生活,使空巢老人陷入孤独、失落、抑郁、无助的情绪中,出现所谓“空心焦虑症”,进而加剧衰老,直至由心理疾患演变为生理病痛,最终被击垮。
空巢老人的议论文

空巢老人的议论文引言随着现代机械化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日益变动,空巢老人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成年离家后,父母又没能跟随而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群体。
他们通常面临着孤独、缺乏照顾和精神支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工作机会和教育资源的集中,子女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迁往大城市,使老年人离开家庭。
2.人口老龄化: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空巢老人问题逐渐加剧。
3.单身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这导致老年人在没有子女陪伴的情况下,更容易成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问题的影响1.孤独感:空巢老人缺乏家人的陪伴和交流,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2.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常常面临着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感会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可能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任务,如购物、煮饭、清洁等,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帮助。
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方案1.家庭关爱:子女应该加强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要给予情感上的陪伴,经常与父母见面、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社区支持:建立老年人社区,提供为他们提供社交活动和心理支持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3.政府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健康教育等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养老和就业机会。
4.志愿者服务: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空巢老人照顾工作中,通过陪伴、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的困难,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结论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家庭的关爱和陪伴,还需要社区、政府和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在晚年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3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4 二、文献综述...............................................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6 (二)相关概念界定.........................................6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7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9 (一)调查问卷设计........................................10 (二)样本选择与描述......................................10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11 四、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概述..................................12 (一)基本生活情况........................................13 (二)经济状况............................................14 (三)健康状况............................................15 (四)社会交往与娱乐活动..................................16 五、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17(一)生活照料问题........................................18(二)经济支持问题........................................20(三)精神慰藉问题........................................21(四)健康护理问题........................................22六、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23(一)个人因素............................................24(二)家庭因素............................................25(三)社会因素............................................26七、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建议........................27(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28(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9(三)提升社区服务能力....................................31(四)促进家庭亲情沟通....................................32(五)提高老年人自我调适能力..............................33八、结论与展望............................................35(一)研究结论总结........................................36(二)研究不足与展望......................................36一、内容概要本报告旨在全面调查与分析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通过深入调研、访谈与数据分析,揭示这一特殊群体在当前社会中的生活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李月英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32期摘要作为社会上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迅猛增加,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从农村空巢老人的概念界定、分类、成因、现状及对策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见仁见智,可供借鉴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 2339.73 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 %。
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数量在1117.90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 %;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 占空巢老人的69.79%(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
现有的有关空巢老人的文献,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较少,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为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供借鉴和参考。
1 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1.1 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
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李锋清,2009)。
梁艳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农村家庭(梁艳,2007)。
黄羿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农村老人(黄羿友,2009)。
与李锋清所界定的定义相比,后两者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都没有把农村的没有子女的老人界定在内,界定范围部分缩小。
1.2 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谢谢观看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子女外出务工、求学等原因而独自生活 的老年人。这些老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支持下,面临诸多养老问题。首先,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其次,由于子女长 期外出,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往往比较困难。
二、问题陈述
二、问题陈述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 发展机会,导致农村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 为突出的是家庭成员的精神慰藉。本次演示将探讨农村空巢家庭的精神慰藉问题 及其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内容摘要
对于农村空巢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传统家庭文化的积极作用 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外出务工或求学,这种支持和 文化作用往往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农村空巢家庭还常常面临孤独、焦虑和 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解决方案
四、解决方案
1、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 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四、解决方案
2、建立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以 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解决方案
3、促进传统养老模式创新。加强家庭、社区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为空巢老人 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例如,可以引入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等模式,提高空巢 老人的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导致农村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
三、原因分析
2、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农村年轻人在外求学后不愿意回到 家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近十年来关于空巢老人对策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关于“空巢老人”问题对策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曾对“空巢老人”现象做出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对策。
本文将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及个人的积极配合三方面对这些对策进行梳理,形成综述。
希望经过此次研究,能让自己对这一感兴趣的话题多些了解,同时能为“空巢老人”这一热点话题的解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键字:空巢老人对策文献综述“空巢老人”指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
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空巢家庭将成为最突出的老龄问题。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一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四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五是社保体系尤其是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六是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它所带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多数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心理情感、疾病医护、日常生活照料、再婚等方面都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从发挥政府和企业市场的作用、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利用社会化支持网络,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机地结合方面研讨了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
概括说来,研究者基本认为要通过政府、社区、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国家政策的导向有学者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空巢老人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源,因此,政府要建立财政支持政策。
张传辉提出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上应大力发展经济,他认为任何国家如果要想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都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它必须首先变得富裕。
只有当国民经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能力去解决养老问题,才能最终完善并发展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好我国的养老事业。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优秀5篇)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优秀5篇)空巢老人调查报告篇一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xx村的留守老人2.调查方法:20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
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
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
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
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
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
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
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
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
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
,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一)政策方面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ll期(总第59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BORDEHECONOMYANDCULTURENo.11.艄GenentLNo.59【构建和谐社会】爨寻鹄蜜巢∞誊叭弱家锏冀谳缘避瞿蓓(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4),摘要:“空巢”家庭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独特需要的群体。
随着“空巢”老人的迅猛增加,对此领域的研究也越加广泛而深入。
许多学者从“空巢”老人的概念界定、分类、成因、现状及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可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空巢”老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08)11-0054..02根据全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占到16.7%。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单身户和一对夫妇户这种纯老年户(即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居住的家庭户的25%。
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因此,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生活,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再次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一、对“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空巢”老人包含了“空巢”家庭和“老人”两个概念。
按照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
而对于“空巢”家庭的定义则存在分歧。
大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如赵芳许芸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持此说。
也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定义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如梁艳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
不难看出,这两种定义的差别在于是否把无子女即丁克家庭也纳入“空巢”家庭之中。
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在《家庭空巢化过程的养老问题》中,将“空巢”家庭分为“纯空巢”家庭(子女、亲属均不在身边)和“类空巢”家庭(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
而王武林、安和平在《空巢老人特征及其生存质量状况分析》里,将“空巢”家庭分为源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两种。
二、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一些学者如赵芳和梁艳都是从微观、中观、宏观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归因的。
他们将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三种,同时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是社会的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某种必然。
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子女数锐减,对于那些双独联姻(独生子女间联姻通婚)组成的家庭,客观上无法同时满足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必然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独立生活而“空巢”。
李克在<“空巢”离爱巢有多远>中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六点:一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
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四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
五是社保体系尤其是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
六是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刘亿、吴奇超在<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本与。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中,特别强调了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形成“空巢”老人的影响。
一是冲击传统“孝”文化。
即受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认为如果在家庭中赡养老人,就会以牺牲家庭很多的利益为代价。
二是冲击传统家庭权威。
传统老年角色在家庭扮演着权威角色,伴随着老年人在家庭中财产所有权等方面优势的丧失,导致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地位收稿日期:2008-05-28作者简介:瞿蓓(1983一),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
从事社会学研究。
团~一舢JⅢ唧M一瞢:关于。
空巢。
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逐渐下降。
家里老人的生活所需主要来源于子女“馈赠”,当子女缺乏这样的反哺意识时,很多老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张晓峰在<关注空巢老人促进社会和谐>和肖结红在《空巢老人问题探析>中都指出,代际间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也造成了很多老年人和子女希望分开居住。
兰、对“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李爱芹和赵芳通过问卷调查,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现状进行了研究。
从经济状况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
从生活照料看,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
从精神慰藉看,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
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当不完善。
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例如穆光宗、刘桂莉、万春龙、梁艳等。
其中梁艳指出,精神赡养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
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
她认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只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
张秀萍也在她的著作中得出结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吴雪等人特别指出,慢性疾病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
肖结红则提到老人的退休综合症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而这种现象在“空巢”老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四、对。
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于是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模式。
例如:余富棠倡导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张秀芳也提到应该建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
有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的层次提出建议,将各部分相结合形成照顾体系。
如:李爱芹认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
肖结红也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有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
何芸和李建权则从法制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尽快建立一部系统完善的养老法,规范养老行为,才能切实维护老人权益,有效解决养老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介绍了一些机构养老的经验。
例如祁建提到了钟点托老和日间托老两种模式;赵欣介绍了老年公寓的优势和它与敬老院、福利院的区别。
这都是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应对方案。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夫妻同住,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均较好;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差;非“空巢”老人的经济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
穆光宗对“空巢”家庭的研究比较系统。
首先他界定了“少子老龄化”的概念,即子女数减少情况下所出现的老龄化现象,试图将老年人口的变化与其他年龄人口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其次他提出了“分而不离”的代际居住模式与“又分又离”的代际居住模式在赡养和照料老人方面存在的区别。
并指出真正具有挑战的老年“空巢”家庭是与“高龄化”和“又分又离”的代际居住模式相联系的。
国务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1至201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20年是我们应对老龄社会的关键准备期,也是仅有的战略机遇期。
数千万“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帮扶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都将成为重大社会课题。
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对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却大多千篇一律,具体实施起来也相对困难。
希望2l世纪关于“空巢”老人问题的研究能更加具体深入。
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切实地关注“空巢”老人的困难,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2]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调查,2007(3).[5]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6]李德明,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7]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8]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责任编辑:杨临颍】删~舢JVl/WLcN/-/1/4园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瞿蓓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4刊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2008,""(11)被引用次数:0次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期刊论文]-南方人口 2002(01)2.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 2007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期刊论文]-社会调查 2007(03)5.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2(04)6.李德明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03)7.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工作 2007(01)8.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jjywh200811026.aspx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tsg),授权号:c8f8c911-df4c-4fe1-9cb8-9d9e00fd71d7,下载时间:201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