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卫星资源及应用共45页
卫星介绍ppt课件

气象监测
通过卫星观测地球气象状 况,监测台风、暴雨、干 旱等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研究
利用卫星观测数据研究地 球气候变化规律,为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科学研究
天文学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卫星观测宇宙天体,研究天文学 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
利用卫星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为 地理信息管理和应用提供支持。
有效载荷的设计和制造需经过 精密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 在空间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
卫星发射与运行保障
卫星发射是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的过程。
发射方式包括直接将卫星送入轨 道、通过其他航天器转移轨道等
。
卫星运行保障包括地面测控站、 数据接收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等设 施,用于监测和控制卫星的运行
状长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导航卫星市场需
求将不断增长,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卫星产业政策与法规
国际政策与法规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负责制定和协调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 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促进本 国卫星产业的发展。
环境监测
利用卫星观测地球环境状况,监测环 境污染和生态变化。
04
卫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通信卫星
目前全球通信卫星已实现大规模 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语音、数
据和视频传输服务。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气象观 测、地理信息获取、资源调查等领 域。
导航卫星
全球定位系统(GPS)已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交 通、物流、渔业等领域提供精准定 位服务。
03
卫星应用领域
通信与广播
北斗卫星通信概述及应用领域

目录一、北斗卫星通信概述 2二、北斗卫星通信应用领域 22.1北斗卫星通信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22.2北斗卫星通信在水情监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3三、北斗卫星通信方式 43.1点对点双向通信 43.2多点对一点通信 4四、北斗卫星通信的优缺点 44.1北斗卫星通信的优点 44.2北斗卫星通信的缺点 5北斗卫星通信概述应用及优缺点一、北斗卫星通信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二、北斗卫星通信应用领域2.1北斗卫星通信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在水利工程勘测和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山岭、江河、峡谷等自然环境的阻隔,传统测量仪器很难找到合适的测量点,工作量也比较大,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和工程进度。
第二代卫星数字广播标准DVB-S2的应用

第二代卫星数字广播标准DVB-S2的应用亚洲卫星公司高级系统工程师赵冬梅/文亚洲卫星公司现有三颗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亚洲二号卫星、亚洲3S卫星和亚洲四号卫星,所有转发器上均装有线性器或自动电平控制装置,是目前中国和亚太地区上空功率最高的C和Ku波段转发器资源之一。
DVB-S2,以其更高的频带利用率、更先进的编码方式和接近香农极限的系统性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DVB-S2的高效传输方式,对卫星转发器的可用功率和线性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亚洲卫星的大功率和线性特性好等优势,更能适应DVB-S2标准对传输信道的要求,尤其是其中的高位调制方案在卫星信道上的应用。
DVB-S2特点概述与DVB-S相比,DVB-S2可提供除QPSK外的多种具有更高频带利用率的调制方式,如8PSK、16APSK、32APSK。
与DVB-DSNG的16QAM 相比,DVB-S2的16APSK和32APSK调制技术,减少了幅度变化,更能适应线性特性相对不好的卫星传输信道,使高位调制方式通过卫星信道传输成为可能。
与DVB-S和DVB-DSNG相比,DVB-S2采用的是功能更强大的前向纠错系统,即BCH和LDPC(低密度校验码)码级联的信道编码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解调门限,距离理论的香农极限只有0.7~1dB的差距。
DVB-S2频谱成形中的升余弦滚降系数α可在0.35、0.25、0.2中选择,而不是DVB-S固定的0.35,自然α越小,可以获得下降更陡峭的载波波形,频谱利用率越高。
在DVB-S2的单向广播应用中,DVB-S2标准允许发射站根据接收站的不同条件,对发送给不同接收站的数据帧的传输参数进行优化,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可变的编码和调制方式(VCM),不必为最坏情况的传输预留额外的余量。
DVB-S2的交互式应用中,可变编码和调制(VCM)功能与回传信道的运用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即自适应的编码和调制(ACM)。
北斗卫星通信概述及应用领域

北⽃卫星通信概述及应⽤领域⽬录⼀、北⽃卫星通信概述 (2)⼆、北⽃卫星通信应⽤领域 (2)2.1北⽃卫星通信在⽔利⾏业中的应⽤ (2)2.2北⽃卫星通信在⽔情监测数据传输中的应⽤ (3)三、北⽃卫星通信⽅式 (4)3.1点对点双向通信 (4)3.2多点对⼀点通信 (4)四、北⽃卫星通信的优缺点 (5)4.1北⽃卫星通信的优点 (5)4.2北⽃卫星通信的缺点 (5)北⽃卫星通信概述应⽤及优缺点⼀、北⽃卫星通信概述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主发展、独⽴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标是:建成独⽴⾃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产业⽀撑、推⼴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业的⼴泛应⽤。
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段和⽤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轨道卫星和30颗⾮静⽌轨道卫星,地⾯段包括主控站、注⼊站和监测站等若⼲个地⾯站,⽤户段包括北⽃⽤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主发展、独⽴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标是:建成独⽴⾃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产业⽀撑、推⼴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业的⼴泛应⽤。
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段和⽤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轨道卫星和30颗⾮静⽌轨道卫星,地⾯段包括主控站、注⼊站和监测站等若⼲个地⾯站,⽤户段包括北⽃⽤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卫星通信应⽤领域2.1北⽃卫星通信在⽔利⾏业中的应⽤在⽔利⼯程勘测和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岭、江河、峡⾕等⾃然环境的阻隔,传统测量仪器很难找到合适的测量点,⼯作量也⽐较⼤,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和⼯程进度。
卫星信标的用途及应用

卫星信标的用途及应用卢育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五二台福建省福州市350007【摘要】卫星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址能力、网络灵活、能适应业务量和网络结构的变化、覆盖面积大、不受距离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
天线系统是卫星通信地球站最具特色的设备,是地球站射频信号的输入输出通道。
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系统包括天线、馈源及伺服跟踪设备。
伺服跟踪设备包括信标跟踪接收机、天线控制单元ACU、天线驱动单元等。
地球站能否及时准确的对准卫星,除了伺服跟踪系统之外,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卫星信标,卫星信标和卫星转发器一样,是通信卫星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之一,信标发射与通信信号使用的转发器信道无关。
本文主要介绍卫星信标的一些用途及应用。
【关键词】信标的计算用途应用【中图分类号】TN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751(2020)01-0010-021卫星信标的计算信标接收机是卫星通信地球站中用于天线跟踪卫星的设备,五十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一系列信标接收机具有L/C/Ku各频段的信标接收能力,能够完成卫星的信标信号锁定、鉴相,并将其转换成与功率成正比的直流信号送给伺服控制系统,确保天线对准卫星工作,获得最佳天线增益。
其中,步进信标接收机广泛应用于固定卫星通讯地球站和车载静中通系统中;单脉冲跟踪接收机广泛应用在车载动中通、船载和机载卫星通信系统中。
卫星信标是怎么算的呢。
如果以亚太2R为例,用Ku波段的转发器,本振是11300(C波段转发器的本振是5150)。
卫星的作者简介:卢育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五二台助理工程师信标信号是由卫星上发射的一个频率和幅度都固定的信号,主要用于卫星上行地球站的天线对星和自动跟踪,对普通接收用户而言意义不大。
一般每颗通讯卫星均带有C (Ku)波段信标信号。
亚太2R水平极化信标为12749MHz,垂直为12251MHz,如本振为11300MHz,接收下来的信标频率水平为12749-11300=1449MHz,垂直为12251-11300=951MHz。
中国的卫星常识知识

中国的卫星常识知识东方红一号卫星概述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主要参数卫星质量:173公斤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中国卫星球形72面体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卫星目前状态2009年2月1日15时08分32秒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纬度:64.02度中国卫星经度:35.07公里轨道倾角:205.64度运行周期:110.6 分钟速度:7.55KM/s高度:728.25KM 近地点:430公里远地点:2075公里卫星实时状态跟踪:(截止2010年3月6日北京时间11点39分该卫星正从蒙古国进入我国境内)设备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中国卫星、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卫星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
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在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中国卫星造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2021年第10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广播影视正文《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1994年2月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令第11号公布根据2021年10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第四批修改的部门规章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是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以下简称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全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是当地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负责本辖区内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工作。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实行归口管理,审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设置,组织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销售、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公安机关的职责是查处抗拒、阻碍管理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协助管理部门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进行技术检查;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责是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对单位、个人安装使用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开展电子查验,防范、发现和打击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第二章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设置第三条申请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确定的接收方位、接收内容和收视对象范围;(二)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接收设备;(三)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四)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任何单位均可申请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内电视节目。
下列单位和场所可申请设置、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外电视节目:(一)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教育、科研、新闻、金融、经贸和党政机关等确因业务工作需要的单位;(二)确有境外电视节目接收需求,且具备接收条件的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宾馆酒店;(三)专供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办公或者居住的写字楼、公寓等;(四)其他确有需要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外电视节目的情形。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

2021年第10期
卫星应用图3 “利奇马”台风GF-4卫星全色影像图
(2019-08-09 )
图4 亚马孙地区森林火灾GF-2卫星图像
4.国际合作
我国自2007年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作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向受灾国家或地区提供卫星数据资源。
多年来,我国多次为世界灾害提供监测服务,先后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莫拉克”台风、玻利维亚洪水、智利地震、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等提供卫星遥感数据。
巴西境内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特大森林大火,大火绵延巴西数个州,持续数星期,给环境带来损坏,引发多国关注。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迅速成立应急小组,紧急安排GF-1、GF-2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图4为GF-2卫星获取的火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