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主要内容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主要内容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概述《人心与人生梁漱溟》是一本由中国学者梁漱溟所著的书籍,书中深入探讨了人心与人生的关系。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颇有建树。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的心得体会和思考的结晶,对于了解梁漱溟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心与人生的关系人心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相对于人的外在行为而言,更为深沉和复杂。

人生是指人类生命的过程和经历。

梁漱溟认为,人心与人生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人心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源泉,决定了人的行为和选择。

梁漱溟认为,人心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和人格,它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人心反映着人的内在需求和深层意识,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心的追求和理想的引导。

而人生则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和经历。

人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生命的诞生、成长、奋斗、享受和结束。

人生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选择,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梁漱溟认为,人心和人生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的行为和选择,而人的行为和选择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内心体验和追求。

人在追求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的过程中,需要开发和培养自己的人心,使其与人生的发展相协调、统一。

人心的培养与发展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心培养与发展的方法和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的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点:1. 学习与修养梁漱溟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根本,是开发和培养人心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同时,通过修养,人们可以陶冶情操,塑造高尚的品格和价值观。

2. 修身与自律梁漱溟强调了修身和自律的重要性。

修身是指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纯净。

自律是指在行为上规范自己,坚持原则和理想,抵制各种诱惑和消极的影响。

通过修身和自律,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

3. 关爱他人与社会梁漱溟认为,人心的培养与发展不能只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和社会。

中国哲学史5-3梁漱溟

中国哲学史5-3梁漱溟

二,比量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即我们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梁漱溟认为,理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个是" 一个是"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综合","归纳". 另一个作用是 综合" 归纳" "简",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分 ,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析","比较". 比较"
第三节 意欲文化观
梁漱溟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文化哲学.他 从生命宇宙观出发,考察了文化的动因, 按意欲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类, 并提出对未来世界文化走向的看法.
一,文化的动因 文化的动因
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二,世界文化的类型
三,非量
所谓"非量"指直觉(Instinct, Intuition). 所谓"非量"指直觉( Intuition)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只是一种意味精 梁漱溟指出:" 神,趋势或倾向" 神,趋势或倾向".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就是说,其影一半出于主观一半出于客观,比 如声音意味这种直觉,一方面它有声音为其质, 故曰出于客观,但另一方面,这种意味实客观 之所无而主观之所增,因此又是主观的.
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生活样法由意欲决定,根 据意欲的路向不同,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 种类型,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1,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 2,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3,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第六讲、梁漱溟及其思想

第六讲、梁漱溟及其思想

• 乡学、村学的学长为一乡一村 的师长,一般由德高望重者担 任,不住学校,不拿薪金,有 权对该乡、村中不孝者进行督 教,对乡党、邻里中不睦者予 以调解。乡理事、村理事负责 执行乡村自治事务,而乡学、 村学的学长处于监督地位。
• 在业务上,乡学受县政府的指导, 县政府向各乡学派辅导员1人,辅导 工作。乡学内设预备部(相当于高 级小学)、职业训练部等,办理本 乡村学以上的教育,倡导和兴办本 乡的各项社会改良和社会建设事业。 隶属乡学的部门还有乡自卫队、乡 户籍处和卫生所等。
西洋文化是按顺序发展的,而中国文 化与印度文化,不待走完第一路向和第二 路向,“便中途拐弯”,过早地走到第二 和第三路向上去,“成为人类文化的早 熟”,显得“很不合时宜”。当今走第一 路向的西方文化出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严 重危机,必须求助于走第二路向的中国文 化。因此,他断言: “世界未来文化,就 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938年1月,梁漱溟以“国防参议 员”的特殊身份赴延安考察、访问。
• 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八次长谈(其中两次竟 是通宵!)内容广泛涉及中国的现实命运 与前途及未来新中国的建设问题。谈话气 氛极为和谐、融洽,最后虽未达成完全共 识,坚定了梁氏抗战的信心,加深了对中 共的了解,相信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主 张联合抗日是坚决而真诚的。
• 乡学、村学是一种“以教统政,政教合一” 的机关,除办理普通教育外,还负责对各 乡、村行政自治与社会改进事项进行辅导。 乡学、村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它以一 乡、一村的全体民众为教育对象,引发大 家联合团结,力求改良进步。乡学、村学 的目标为 “德业相劝、礼俗相交、患难相 恤”,总的口号是“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 进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0年后任全国政 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5年,由于批评当 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 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以 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梁漱溟先生与山东邹平 有着不解之缘,在遗嘱中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 放于邹平,现梁漱溟纪念馆坐落于邹平一中图 书实验楼。

谈谈梁漱溟先生

谈谈梁漱溟先生

谈谈梁漱溟先生——百年风流人物漫谈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以漱溟行世。

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就来谈谈梁漱溟先生吧,有关历史资料是从网上摘的,我主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形而上方面的事。

从哲学角度看,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这也大概是大多数人该去思考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谓修身,而当自己有所成就该去为国为天下谋,所谓治国平天下。

先生在这两个追问中,渡过了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梁漱溟的身影时刻烙印在这片华夏土地,在那无尽的哲学天空划过一道深深的刻痕,虽未真正改变什么,于他,此生悲喜成败也足矣,于我,亦可感慨一阵。

早期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很早就有他的人生思想,这与如今大多数在迷茫中随波逐流的大学生有着本质的差别,先生曾说他十四岁光景胸中便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评判一切人与事,凡事看他于人有无好处和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

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十四岁能有如此思想是很可贵的,人行走世间一生贵于能自知,能醒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开始于他开始寻问我是谁和我该往哪里去这个问题,这时可以说是人的一次重生,回顾过往也能指摘得失利弊,而能如先生一般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能“无往不通”,确是着实可贵。

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而他也是由此步入了佛家的道路,也可以说是价值观的一个崩溃到再立的过程,从活跃于新闻界积极入世,到后来叹人生是苦而悲痛出世,何不叫人慨一句无常。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关注社会问题的梁漱溟自然而然的选择研读了维新和革命两派的有关文章。

20岁时,初入社会的梁漱溟作为《民国报》外勤记者,在北京新闻界相当活跃,上至总统府、国务院,下至学校团体、街头巷尾无处不去,因而涉猎北京政坛见闻颇多,目睹过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宣誓就职大典,亲历过曹锟在袁世凯操纵下发动的“兵变”。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

对梁漱溟的评价四字词一、独特深刻1. “特立独行”。

梁漱溟先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那时候大家都在走西化的道路,可他却能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就像在众多指向西方的箭头中,他独自指向东方,实在是特立独行。

他的这种态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他深入的研究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 “深邃洞察”。

梁漱溟先生看问题的眼光那是相当深邃。

就拿他对乡村建设的看法来说,他看到了农村在当时社会中的根本地位,看到了农村的衰败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问题。

他不是只看到表面的贫穷,而是洞察到了文化、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就像能透过重重迷雾看到本质一样。

3. “别具慧眼”。

在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上,梁漱溟先生别具慧眼。

当时很多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觉得中国文化处处不如人。

但他却能看出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体系,也能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所在,并且准确地指出两者不能简单地互相替代,这眼光就如同在一堆相似的石头中,能一眼发现最特别的那一颗。

二、精神品质1. “坚韧不拔”。

梁漱溟先生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阻力。

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质疑,还是实践中的重重挫折,他都没有放弃。

他在乡村建设中,面对资金短缺、人员不足、传统观念的抵触等问题,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像一棵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大树,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

2. “执着求真”。

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真理。

他深入研究哲学、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不断地探索事物的真相。

他对于自己的观点,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地考察、深入思考得来的。

他执着于把真相揭示出来,哪怕这真相与当时的主流观点相悖。

3. “刚正不阿”。

在面对权贵和权威时,梁漱溟先生表现出了刚正不阿的品质。

他不会为了迎合权贵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因为权威的压迫而屈服。

他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品质就像钢铁一样坚硬,不会轻易弯曲。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对伦理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准则和最高目标。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伟大思想。

一、梁漱溟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梁漱溟(1893-1988),字天骥,号饮冰室主人,江苏苏州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师从哲学家麦金泽。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概念梁漱溟认为,道德的准则和目的必须建立在人的本性和价值之上,这就是伦理本位。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有理性,有意志,有创造”;人的价值则来自于上帝的造物和赋予,即人的尊严和人的神性。

因此道德的价值和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本性和价值。

梁漱溟进而提出了“三维伦理学”,即以“人格、人性、人权”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这正是他对伦理本位的具体诠释。

对于“人格”,梁漱溟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即“人格是人的尊严和神性的具体体现,是人本位伦理的根本准则”。

在他看来,人格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人的一切伦理行为都应当以人格的完善和最终实现为目标。

对于“人权”,梁漱溟提出,人的权利是人格、人性得以体现和实现的重要保障,是伦理本位的具体表现。

人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才能使人的本性和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伦理本位要求社会和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神性,强调人的本性和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伦理建设的理论指导。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文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文“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论争如火如荼之际,梁漱溟力排众议’提出了个性鲜明、见解独到、自成一家的中国哲学观,旨在寻找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途径。

严格地说,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是文化哲学观,其中心问题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当时的 ___看到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中,西方文化绝对地压倒中国文化,有人便因此主张将中国文化根本打倒,连根拔掉!这实际上是“全盘西化”论的先声。

站在维护中国文化的立场,梁漱溟当然___这一主张。

问题在于面 ___文化的现实境遇,要肯定中国文化,就必须对它的合理性、正当性特别是在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作出让人信服的论证:“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生活样法不同根本上在于意欲的不同(方向),也就是生活态度(人生态度)的不同。

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只要去看作为文化根源的意欲,即人生态度。

中、西、印三种文化分别代表着人类文化可能的三种类型、三种路向。

西方文化代表着第一路向,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其要求。

第二路向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以意欲调和折中为其根本精神,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要求我自己的满足,随遇而安。

第三路向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走这条路向的人,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第三路向以印度文化为代表。

梁漱溟认为,人生态度和方向没有不偏的,都有其好的地方,都有其不好的地方;无所谓哪个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合用的文化,哪个文化就是不好的文化、不合用的文化。

代表人类三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中、西、印文化没有是非之分、好坏之别。

这样,梁漱滨以其相对主义的文化观肯定了中国文化的合理性、正当性。

然而,对不同文化的选择却有一个是否合于时宜的问题。

梁漱溟认为代表三种人生路向的中、西、印三种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三个时期、三个步骤。

在梁漱溟看来,人生不外三种问题:(1)物质生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他的思想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其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伦理本位”思想的提出。

他认为,伦理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理念基础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

一、伦理本位的内涵伦理本位,即以道德规范为本位,强调伦理价值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伦理本位思想追求“天下为公”的理念,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在伦理本位的观念中,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相互依存,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相互关联。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伦理本位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仁爱”、“诚信”、“适度”、“礼”等思想都是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价值,而“天命有亲,以睦为本”则是强调社会和谐的表述。

在中国哲学中,伦理本位的思想也得到了深化,如梁实秋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伦理中也”。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的理想追求。

他主张要把伦理本位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用伦理规范来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伦理本位的历史渊源伦理本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如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都强调了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中,伦理本位又被称为“德性主义”或“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在社会中的作用。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思想的应用能够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和充满创造力,提高社会的文明和幸福指数。

他主张要用伦理规范反对社会现象中的不道德行为,抵制消费主义的泛滥和无良商家的欺诈行为,促进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重视职业责任和企业道德,加强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伦理本位思想的应用,可以体现为: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互动。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对于塑造其人格与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实践影响三个方面对其“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

一、梁漱溟的生平梁漱溟(1893年-1988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聪颖好学,曾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和北京大学。

后留学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深造。

梁漱溟广泛涉猎中西哲学文化,深受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大师的影响,同时对儒家思想也有着深厚的功底。

梁漱溟曾经历过思想的曲折和变迁,先后接触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思潮,但最终将自己的根植点放在了儒家文化之中。

他曾经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长期在教育、文化、哲学等领域从事思想研究和传播工作,他的思想深受当时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尤其是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提出了独特的“伦理本位”思想,成为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现代道德理论进行整合的产物。

他认为,伦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指南。

在《伦理本位论》一书中,梁漱溟指出:“伦理学者最为应该研究的是伦理在人性之中的本位。

”他试图从人性的层面来探讨伦理问题,将伦理观念置于人性之上,建构了一种以人性为核心的伦理本位思想。

梁漱溟强调,伦理本位并非来自于道德规则或法律条文,而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伦理本位是基于人性的,是人类对于道德的自觉和选择,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伦理的根本在于个体自律和伦理精神,而不是外在的规范和命令。

浅述梁漱溟哲学建构的三阶段

浅述梁漱溟哲学建构的三阶段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梁漱溟和梁漱溟的思想一直持有不科学和批判的态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才重新审视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的得失和历史地位,不断有关于梁漱溟的专著和论文相继问世。

如果按照梁漱溟的发展历史进路,可以从三个逻辑层面分析,梁漱溟的佛学思想、儒学思想和柏格森生命哲学分别进行梳理和论述。

相对应的,如果按照其发展时间来分,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实用主义阶段,属于西方文化;第二阶段入佛家的阶段,属于印度文化;第三个阶段是入儒家的阶段,属于中国文化。

总体来说,梁漱溟一生的事业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和改造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及憧憬和探求。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三个阶段是如何转化和不断升华的,才能最终理解他为什么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未来和方向的含义。

一、哲学“三阶段”第一阶段:梁漱溟出生在1893年,年轻时候的他经历着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变故。

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对内军阀混战,对外外强侵略。

梁漱溟小时候在“中西小学堂”上学,受到的是新式的启蒙教育。

梁漱溟和毛泽东是同年纪,小时候却没有接受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究其原因时,他说他自认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这些是受到他的父亲梁济的影响。

梁济虽然是清代遗老,但是他自身倾向维新派,对西学很认同,梁济曾说“倘若我本人不能出洋留学,不定节省出来叫我儿子出洋,万事自省,此事不可不办。

”(《答陈仲甫书》)他的父亲是个“秉性笃实之人,而不是一个天资高明的人,他与母亲一样的忠厚,只是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练于苦寒生活之中,好像比较能干许多,他心中相当精明,却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答陈仲甫书》)就连梁济的亲家都是相似的性格和秉性,这些对梁漱溟的影响就是要对国家道德有使命感,同时还要有所谓的功利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