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

《全国土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
《全国土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

《全国土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土地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1.概述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土地的特性,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深刻反映。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它们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 1.1.1.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是国家为掌握土地资源现状、制定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土地分类由于目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一般按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其目的是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生产力。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一些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一般按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也称为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其目的是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服务。 3.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综合分类主要形式。土地利用分类一般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覆盖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土地经营特点、土地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 在这三种分类中,土地利用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最广、全覆盖的基础分类。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基础。 1.1. 2.国外土地利用分类 国外土地分类工作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国外土地利用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利用分类的依据。 国土地分类研究起步较迟,而且主要工作是在解放以后。国土地利用分类依据与国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的城镇土地分类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以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为分类依据。 虽然国外土地利用分类依据基本相同,但由于国情差异,在具体划分的类型上却不尽相同,如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因此对农用地的分类较细,而国外则相对较粗。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王川 一、概述 (一)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分类特点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 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 (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公顷,园地9979.48公顷,林地131713.82公顷,牧草地990.44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公顷和35958.74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二是从土地利用地区分布看,南昌市的耕地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鄱湖平原、赣抚平原及岗地地区,即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而在丘陵及低山地区则相对较少,如湾里区仅有3887.02公顷耕地,仅占南昌市耕地总面积的1.48%。 (2)园地 2005年底,南昌市共有园地面积9979.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 南昌市园地共有四个三级地类,即果园、桑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全市园地面积中以果树种植最广,面积最大,共有果园面积8294.4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83.11%;各区、县中以进贤县的果园面积最大,有3452.33公顷,占全市果园面积的41.60%;果树品种繁多,以柑桔为主,其次为梨、桃、葡萄等传统水果。南昌市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历史,全市茶叶面积1282.63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2.85%,主要分布在湾里区中部的梅岭、洗药坞等低山区及其余各区、县的岗丘及低山区;全市桑园面积较少,仅224.76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南昌县的岗地丘陵区;其他园地总面积为177.68公顷,仅占园地总面积的1.78%,各区、县有零星分布。 (3)林地 2005年底,南昌市有林地面积131713.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80%,土地总面积的17.72%。南昌市林地主要分布在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东华理工大学土管专业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键入文档副标题] 叹逍遥 2011 昌北开发区广兰大道448号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

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

崇左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v1.0 可编辑可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二 崇左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目录 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 (1) 意义 (1) 2 崇左市概况 (1) 区位交通条件 (1) 自然条件 (2) 社会经济条件 (5) 生态环境条件 (6) 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6) 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7) 土地利用结构 (7) 土地利用布局现状 (8)

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预测区域未来土地利用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潜力研究,掌握区域土地利用、土地供给的增长空间,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意见和建议,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分析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规划引导需求,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创建小康与和谐社会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土地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它具有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土地总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的研究,可以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把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和依据。 2 崇左市概况 崇左古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崇左属象郡地。1949年12月广西解放,设立龙州专区。1951年10月,龙州专区改为崇左专区。1952年8月,改邕宁专区。1958年9月,邕宁专区改为南宁专区。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南宁地区和崇左县,设立地级崇左市,原崇左县改为江州区。新崇左市于2003年8月6日挂牌成立,全市辖江州区和扶绥县、宁明、龙州、大新、天等5个县,代管凭祥市。截至2005年9月,崇左市总计37镇39乡,87个居民居委会,754个村民委员会。 区位交通条件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是桂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地跨北纬21°36′至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为查 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是土地资源调查中最为基础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散布和利用状态、为指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计划、因地制宜地指点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统计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由县人民政府统1领导。农区以村(大队)、农林牧渔场以分场(队),林区和牧区以乡统计各类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位,农区到村(行政村),林区和牧区到乡,并按全国统1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调查所使用的基础图件,在农区需1:10 000、重点林区1: 25 000、1般林区1:50 000、牧区1: 50 000或1: 100 000的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行政和权属界和变化了的地物界限转绘到地形图或影象地图上。以绘后的地图作为工作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并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出各权属单位及各行政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绘制各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相干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图斑。所谓图斑是指在实地

属于同1种土地利用类型(2级地类)、属于同1个权属单位、同在1个图幅内且外围为固定实物界限的封闭地块。图斑是地类划分的最小范围,在量算面积时,图斑又是最小的量算单位和量算单元。图斑的编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依照调绘的前后次序编号。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8步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按完成的顺序及工作方式、内容,—般可以分为以下8步骤进行。 1、准备工作阶段 该阶段只有1个步骤,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和用品准备等。 2、外业调绘 外业工作阶段内容较多,但它们彼此结合,故实际仅为1个工作步骤,即外业调绘与补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线状地物调绘、零星地类调绘、新增地物补测、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 3、航片转绘 内业工作阶段包括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的编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4个相继的步骤。 航片转绘。航片转绘就是将标绘在航片上的外业调绘与补测成果,依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的转绘精度及方法,转绘到分幅地形图或影象平面图上,以消除航片上的影象误差和投影误差,并归化为统1的比例尺。转绘好的图件经检查符合转绘精度要求后,即可作为量算面积和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的工作底图。

常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常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地理区位 常熟市为江苏省辖县级市,副地级市,由苏州市代管。简称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3′-31°50′。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千米;南接昆山、苏州;西接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与张家港接壤。全境东西间最长距离49千米,南北间最长距离37千米。总面积1263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05.48万人(2006年底)。 常熟拥有中国沿海同类城市中最发达的立体交通网。全市拥有一条城际铁路:沪通城际铁路,四条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锡太高速公路,一条国道:G204国道,四条省道:S227省道、S338省道、S342省道、S224省道。世界第一大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横卧大江南北。城区拥有全国同类城市中第一条开工且建设里程最长的环城高架快速化道路。本市城市轻轨、通苏嘉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运营。 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2.1自然条件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倾。虞山海拔261米,为境内最高点。地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间。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平均海拔高度仅8一5m。境内虽有以虞山为主的8个孤丘零散分布,共占土地总面积的1.3%,最高的虞山海拔也仅281m,而平原与水域面积占了全市的98.3%。但由于成陆有早晚,沉积泥沙有粗细,地形仍有起伏,以及水域空间结构的不同,主要形成了4个地貌类型,这些地貌类型便成为全市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 东北部为长江三角洲平原,高程在5m左右,土质沙性;西北部为高亢平原,地势也较高,河网疏,亦属冲积土层;南部为湖荡平原,地势低洼,

2017版土地现状利用分类文档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GB/T 21010—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范围增加了“审批、供应、整治、执法”等内容; —删去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 —总则中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保证不重不漏,不设复合用途''等内容; —二级类数量变更为73个,二级类改用两位阿拉伯数字编码; —完善了“耕地”“林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一级类的含义; —完善了“水浇地”“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监教场所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沟渠”“沼泽地”“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等二级类的含义; —原“公共设施用地”名称调整为“公用设施用地”; —将原“有林地”细分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和“森林沼泽”;将原“批发零售用地”细分为“零售商业用地”和“批发市场用地”;将原“住宿餐饮用地”细分为“餐饮用地”和“旅馆用地勺将原“科教用地”细分为“教育用地” 和“科研用地勺将原“医卫慈善用地”细分为“医疗卫生用地”和“社会福利用地”;将原“文体娱乐用地”细分为“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和“娱乐用地。 将原“铁路用地”细分为“铁路用地”和“轨道交通用地”;将原“街巷用地”细分为“城镇村道路用地”和“交通服务场站用地”;将原“裸地”细分为“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 —増设了“橡胶园”“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盐田”,分别从“其他园地”“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 “采矿用地"中分离出来; —附录A中,将“水库水面”从“建设用地”调整到“农用地”中; —增加附录B“湿地”归类表。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不动产登记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冷宏志、高延利、冯文利、李宪文、杨地、周连芳、曾巍、孙毅、梁耘、张炳智、姜开勤、张凤荣、赵伟、牛春盈、刘志荣、李琪。 I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案例

1、木渎镇概况 地理位置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东与苏州市西南郊相邻,南与横泾、越溪两镇交界,西与胥口、藏书两镇相接,北与枫桥镇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东距苏州市12公里,距苏州新区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西距光福机场8公里,西北距无锡市50公里,北至张家港码头70公里。紧靠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京杭大运河,为苏州市西南部各乡镇和风景区之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 区划人口 木渎镇东西最大距离公里,南北最大距离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木渎镇辖8个居委会、10个村。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6万人。 历史文化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2 年升为县直属镇。1954年9月划归苏州市郊区。1958年8月,复划归吴县。1985年金山乡与木渎镇合并,遂成为镇管村的建制镇。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上地利用的类型、含义。 本标准还适用于土地地调查、规划、评价、统计、登记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在使用本标准时,也可根据需要,在本分类基础上续分土地利用类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适用本标准。 GB/T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3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覆盖度(盖度) cover degree 指一定面积上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3.2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指林冠(树木的枝叶部分称为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值。 4总则 4.1为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

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制定本标准。 4.2维护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继承性,满足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4.3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归纳、划分。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但不以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 5编码方法 5.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5.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数字编码,一级采用二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二级采用一位阿拉伯数数字编码,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一、二级。 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见表1。

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 时磊Sr彳…----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新12类) 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 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表1-1 : 表1.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和编码

06 丄矿 仓 储用 地 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061 工业用地 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 施用地。 062 米矿用地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 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063 仓储用地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 07 住宅 用地 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 设施的土地。 071 城镇住宅 用地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 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用 地。 072 农村宅基 地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08 公共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 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一级类 二级类 编 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含义 053 商务金融用 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 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 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 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054 其它商服用 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 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 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 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