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记住鉴定所用材料,学会选材,明白选材的依据。

理解:通过预习,初步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归纳出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生物组织试样。

2.能正确选取鉴定试剂,并能进行规范操作。

3.明确观察对象,能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试样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册。

4.能熟练使用低倍镜、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学会规范使用高倍镜。

情感目标

养成科学的思考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事先配制好已知待测样品,如葡萄液、植物油滴、鸡蛋蛋白稀释液。让学生按要求加入相应试剂,观察颜色变化,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实验的简单原理。

三、教学难点·

实验内容较多,实验时间长,必须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

四、【1】实验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

斐林试剂为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 (OH) 2沉淀的悬浊液,葡萄糖溶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后,在加热条件下还原为砖红色的沉淀,而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为:

CH2OH-(CHOH)4-CHO+2Cu(OH)2 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鉴定原理

苏丹Ⅲ、苏丹Ⅳ为一种橙黄色脂肪染色剂,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3.蛋白质鉴定原理

将尿素加热,两分子尿素放出一分子氨而缩合成双缩脲。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和硫酸铜结合成红紫色的络化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肽链与双缩脲结构相似,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材料用具

实验材料:葡萄糖液、苹果组织液,植物油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或新鲜的花生种子,鸡蛋蛋白稀释液、黄豆组织液。

仪器:徒手切片刀,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3】实验指导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实际上是三个独立的实验。在实验中,如注意以下问题,效果则更好。

1.在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一是选材最好是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这样可以避免材料自身颜色对实验变化颜色的掩盖。经实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二是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2.在做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要求实验技能较高,不妨改成刮取花生子叶泥制作临时装片,易做,效果又好。

3.在做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鉴定之前需要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做比较,这样可增强说服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

溶液)

CuSO

4

教师提问:在我们高中生物中还学习过那些利用颜色反应鉴定物质的?用到了那些化学试剂?由产生了那些特定的颜色呢?

学生回答:略。如果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④染色(质)体+ 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红色(或紫色)

⑤淀粉+碘液蓝色

⑥DNA+二苯胺试剂蓝色(水浴加热)

⑦大肠杆菌+伊红-美蓝产生紫色,略带金属光泽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无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0.1 g/ml 的 NaOH 溶液)

斐林试剂乙液( 0.05 g/ml 的 CuSO 4 溶液)

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 ),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

蓝色 砖红色 制片

加热2min 刚配制斐

林试剂2ml 开水

组织样液2ml 斐林试剂

去浮色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 ~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 ,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

1、 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选材:卵清稀释液或黄豆(浸泡1-2d ) 豆浆 滤液

紫无颜色变化 双缩脲试剂B

液4 –5滴 双缩脲试剂A 液2ml 组织样液

(或蛋白稀释

液)2ml 呈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七、板书设计

一、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往试管中加入试剂时,要使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壁加入。

2.斐林试剂A和B,必须混合后方可使用。

3.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

二、结论

三、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含有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营养食谱(含脂肪、蛋白质等含量计算)

营养食谱 1.基本信息: 3岁女 95cm 15kg 健康状况良好 2.确定能量: 1200 kcal 3.蛋白质:15% 碳水化合物: 60% 脂肪: 25% 蛋白质 1200×15%/4=45克 脂肪 1200×25%/9=34克 碳水化物 1200×60%/4=180克

食品类别交换份重量(克)蛋白质(克)脂肪(克)碳水化物(克)奶类 1.5 250 8 8 9 蔬菜类 0.5 250 9 谷薯类 7 175 140 肉蛋类 2 100 18 12 油脂类 2 20 20 13 份×90=1170千卡(每份90千卡)

平均每日能量构成: 平均每日蛋白质来源: 平均每日脂肪来源:

一周营养食谱: 周日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牛奶、鸡蛋饼 午餐: 主食:烧卖 副食:鸡汤炖豆腐、蒜泥羊肝 晚餐: 主食:加黑米的小米饭 副食:油菜豆腐粉、拌青椒肘子 周一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绿豆大米粥、鸡蛋、糖酥饼 午餐: 主食:小米饭 副食:炖牛肉、炒元葱(元葱乃益智食品,活血血中含氧量增加,大脑细胞活跃)晚餐: 主食:加大米的小米饭 副食:鱼香肉丝、炒酸菜 周二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花卷、鸡蛋、牛奶(蛋、奶时补钙佳品) 午餐: 主食:大米饭 副食:清蒸鱼、炒芹菜(芹菜含粗纤维,助消化) 晚餐: 主食:加有黑米的大米饭 副食:木耳肉、清炒菜花 周三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黑米面馒头、鸡蛋、牛奶

午餐: 主食:芸豆大米饭 副食:汆羊肉丸子、麻辣豆腐 晚餐: 主食:荞面单饼 副食:姜丝肉、酸菜土豆丝 周四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小米粥、大米烙糕、鸡蛋 午餐: 主食:牛肉大葱包子(馅子随时调换) 副食:炖红萝卜粉条、炒豆片 晚餐: 主食:大米饭 副食:烧茄子、宫保鸡丁 周五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牛奶、鸡蛋、馒头 午餐: 主食:大米饭 副食:烤鸡翅、炖黄豆海带根 晚餐: 主食:加细玉米的大米饭 副食:京酱肉丝、豆片肉 周六营养食谱: 早餐: 主食:玉米饼、黑米红枣粥、鸡蛋 午餐: 主食:大米饭 副食:烧排骨豆角、炒木耳白菜胡萝卜、(排骨补钙) 晚餐: 主食:家常饼

高中生物必修一——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 2.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种类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3)多糖: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水解成单糖后才可被吸收。常见的种类有淀粉、纤维素、糖原。 3.生理功能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 (2)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 (3)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注意:①单糖、二糖、多糖的划分根据是能否水解及水解后产生单糖的多少。 ②尽管淀粉无甜味,但可以在口腔里经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而产生甜味。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③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指的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不能做能源物质。 植物的种子形成及种子萌发时的糖类变化。 种子形成时:单糖→二糖→多糖(淀粉)。 种子萌发时:多糖(淀粉)→二糖→单糖。 ⑤葡萄糖、果糖及二糖中的麦芽糖是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多糖不具有还原性。 ⑥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是由肽聚糖构成的。因此能否被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依据之一。 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 单糖五碳糖 核糖C5H10O5 动 植 物 细 胞 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 糖 C5H10O4 六 碳 糖 萄 葡 糖 C6H12O6 光合作用产物,细胞的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 细胞 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 供能物质 麦芽糖 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 供能 动物 细胞 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 而供能 乳糖 多 糖淀粉(C6H10O5)n 植物 细胞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 成分

油脂和蛋白质

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其结构简式为 2.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 3.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基酸,蛋白质能发生颜色反应,而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自学教材?填要点] 1.组成与分类 元素组成代表物代表物分子油脂油C、H、O 植物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 甘油酯 脂动物脂肪饱和高级脂肪酸甘 油酯 蛋白质C、H、O、N、S、 P等酶、肌肉、毛发等氨基酸连接成的高 分子 2.化学性质 (1)油脂: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酯类物质,因此能发生水解反应。 甘油 其中反应②又叫皂化反应,即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2)蛋白质 ①水解反应:蛋白质。。。。。氨基酸 ②特征反应 [师生互动·解疑难]

(1)油脂的结构表示为,其中R1、R2、R3代表饱和烃基和不饱和烃基,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3)油(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通常呈液态;脂肪(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通常呈固态。 (4)油脂的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5)“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 )形成的酯,不能将“油脂”书写成“油酯”。常见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6)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各种α-氨基酸。 (7)利用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可鉴别部分蛋白质,颜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油脂能发生水解反应。() (3)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4)植物油不能使溴水褪色。() (5)蛋白质分解生成氨基酸。() 答案:(1)×(2)√(3)√(4)×(5)× [自学教材·填要点] 1.油脂的作用 (1)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2)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 (3)能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 (4)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蛋白质的作用 (1)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必需和非必需之分,必需氨基酸共8种,非必需氨基酸共12种。 (2)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3)蛋白质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它们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4)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师生互动·解疑难] (1)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酶是一种蛋白质,使用酶时温度不能过高,因高温下蛋白质会变性而使酶失去催化功能。 (3)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利用此性质可鉴别棉织物和毛织物。 2.将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用短线连接起来。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蛋白质分类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所以在营养上尚可根据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 ⑴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不但能维持成人的健康,并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如乳类中的酪蛋白、乳白蛋白,蛋类中的卵白蛋白、卵磷蛋白,肉类中的白蛋白、肌蛋白,大豆中的大豆蛋白,小麦中的麦谷蛋白,玉米中的谷蛋白等。 ⑵半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有的氨基酸数量不足,比例不适当,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如小麦中的麦胶蛋白等。 ⑶不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如玉米中的玉米胶蛋白,动物结缔组织和肉皮中的胶质蛋白,豌豆中的豆球蛋白等。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⑴构成和修复组织。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身体的生长发育可视为蛋白质的不断积累过程。蛋白质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尤为重要。 ⑵调节生理功能。而蛋白质在体内是构成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参与调节生理功能。 ⑶蛋白质可以供给能量。蛋白质在体内降解成氨基酸后,同时释放能量,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供给能量只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 3、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只由20种氨基酸组成。 ⑴氨基酸分类氨基酸可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条件必需氨基酸。

肝脏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肝脏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当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利用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约占肝重的5%)。过多的糖则可在肝脏转变为脂肪以及加速磷酸戊糖循环等,从而降低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相反,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加强,生成葡萄糖送入血中,调节血糖浓度,使之不致过低。因此,严重肝病时,易出现空腹血糖降低,主要由于肝糖原贮存减少以及糖异生作用障碍的缘故。临床上,可通过耐量试验(主要是半乳糖耐量试验)及测定血中乳酸含量来观察肝脏糖原生成及糖异生是否正常。 肝脏和脂肪组织是人体内糖转变成脂肪的两个主要场所。肝脏内糖氧化分解主要不是供给肝脏能量,而是由糖转变为脂肪的重要途径。所合成脂肪不在肝内贮存,而是与肝细胞内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等形成脂蛋白,并以脂蛋白形式送入血中,送到其它组织中利用或贮存。 肝脏也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可将甘油、乳糖及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在剧烈运动及饥饿时尤为显著,肝脏还能将果糖及半乳糖转化为葡萄糖,亦可作为血糖的补充来源。 糖在肝脏内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证肝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代谢,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1)通过磷酸戊糖循环生成磷酸戊糖,用于RNA的合成; (2)加强糖原生成作用,从而减弱糖异生作用,避免氨基酸的过多消耗,保证有足够的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或其它含氮生理活性物质。 肝细胞中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通路,还为脂肪酸及胆固醇合成提供所必需的NADPH。通过糖醛酸代谢生成UDP?葡萄糖醛酸,参与肝脏生物转化作用。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能分泌胆汁,其中的胆汁酸盐是胆固醇在肝脏的转化产物,能乳化脂类、可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是氧化分解脂肪酸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体内生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脏中活跃的β-氧化过程,释放出较多能量,以供肝脏自身需要。生成的酮体不能在肝脏氧化利用,而经血液运输到其它组织(心、肾、骨骼肌等)氧化利用,作为这些组织的良好的供能原料。 肝脏也是合成脂肪酸和脂肪的主要场所,还是人体中合成胆固醇最旺盛的器官。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占全身合成胆固醇总量的80%以上,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此外,肝脏还合成并分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促使胆固醇酯化。当肝脏严重损伤时,不仅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胆固醇酯的降低往往出现更早和更明显。 肝脏还是合成磷脂的重要器官。肝内磷脂的合成与甘油三酯的合成及转运有密切关系。磷脂合成障碍将会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fatty liver)。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磷脂合成障碍,导致前β?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内脂肪不能顺利运出;另一方面是肝内脂肪合成增加。卵磷脂与脂肪生物合成有密切关系。卵磷脂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甘油二酯有两条去路:即合成磷脂和合成脂肪,当磷脂合成障碍时,甘油二酯生成甘油三酯明显增多。

常见食品脂肪-糖-蛋白质-热量含量表

常见食品脂肪-糖-蛋白质-热量含量表

小米100 9.7 1.7 77 1520 / 361.9 馒头100 6.1 0.2 49 932 / 221.9 面条100 7.4 1.4 57 1134 / 270 玉米面100 9.6 4.3 72 1524 / 362.86 富强粉100 1.1 0.4 72.9 1423 / 338.81 糯米粉100 11.1 0.4 72.9 1424 / 339.05 面包100 7.3 5.8 93 1524 / 362.86 馄吞皮100 7.3 1.4 56.2 1120 / 266.67 血糯米100 8.3 1.6 73.6 1436 / 341.9 鸡蛋100 11.8 15 1.3 783 / 186.43 鸭蛋100 13 14.7 1 781 / 185.95 蛋清100 9.6 0.1 1.2 185 / 44.05 猪肉100 16.9 29.2 1 1402 / 333.81 猪心100 17.1 6.3 - 525 / 125 猪肝100 20 4 3 537 / 127.86 猪肚100 14.6 2.9 2 382 / 90.95 猪肾100 15.5 4.8 - 441 / 105 牛肉100 20.1 10.2 - 722 / 171.9 兔肉100 21.2 0.4 0.2 373 / 88.81

牛肚100 14.8 3.7 - 391 / 93.1 羊肉100 11.1 28.8 1 1290 / 307.14 鸭舌100 14.4 15.6 0.8 631 / 150.24 鸭肉100 16.5 7.4 0.1 560 / 133.33 鸭肝100 17.1 4.8 6.8 575 / 136.9 牛奶100 3.3 3.6 6.1 285 / 67.86 豆浆100 4.4 1.9 2.1 177 / 42.14 麦乳精100 5.4 6.2 37.7 1112 / 264.76 啤酒100 - - - 140 / 33.33 韭黄100 1.8 0.2 2 66 / 15.71 青椒100 0.8 0.1 4.5 96 / 22.86 蘑菇100 2.8 0.2 2.4 96 / 22.86 草菇100 32 1.4 24 1000 / 238.1 金针菇100 2.1 0.4 3.7 113 / 26.9 香菇100 12.1 1.8 59.6 1265 / 301.19 西兰花100 2.4 0.2 3.2 100 / 23.81 青豆100 15.1 7 13.9 753 / 179.29 荷兰豆100 3.5 0.4 7 193.7 / 46.12 豆苗100 4.6 0.8 3 150 / 35.7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作者:————————————————————————————————日期: 2

1.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所用实验材料较合理的一组是() A.韭菜叶、豆浆、大豆B.梨、鸡蛋清、花生子叶 C.西瓜、花生子叶、大豆D.番茄、豆浆、花生子叶 2.下列有关颜色反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番茄和成熟西瓜均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蔗糖等还原糖,但不适合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B.利用花生的组织样液或组织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实验时,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相应的颜色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紫色,该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处理 D.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应向组织样液中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3.表格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材料中还原糖含量高低的实验。下列是对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苹果提取液 2 mL 雪梨提取液 2 mL 白菜提取液 2 mL 蒸馏水 2 mL 斐林试剂 1 mL 1 mL 1 mL 1 mL 水浴加热砖红色很深砖红色深砖红色较浅无砖红色 A.苹果组织细胞中含还原糖较高B.白菜叶肉细胞中也含有还原糖 C.试管4中溶液为无色D.试管1~3中,溶液颜色渐变成砖红色 4.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 g/mL NaOH溶液)、乙液(0.05 g/mL 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乳糖③胃蛋白酶④RNA 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②、③和④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用煮过的豆浆做实验材料,因为蛋白质已经变性 B.甘蔗含有较多的糖,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C.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D.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6.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白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 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依次选择的试剂是 ①苏丹III染液② 2 () Ca OH③斐林试剂④双缩脲试剂⑤二苯胺A.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 ..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 8.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 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 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 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9.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 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10.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液B.苏丹Ⅲ染液C.双缩脲试剂D.斐林试剂1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 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81

能量和蛋白质的RNIs及脂肪供能比 (表1)

表1 能量和蛋白质的RNIs及脂肪供能比 RNIs of energy and protein and percentage of energy from fat 能量Energy#蛋白质Protein 脂肪Fat 年龄Age /岁Year RNI /MJ RNI /kcal RNI /g 占能量百分比 energy/% 男M 女F 男M 女F 男M 女F 0~ 0.4MJ/kg 95kcal/kg* 1.5-3g/(kg·d) 45-50 0.5~ 35-40 1~ 4.60 4.40 1100 1050 35 35 2~ 5.02 4.81 1200 1150 40 40 30-35 3~ 5.64 5.43 1350 1300 45 45 4~ 6.06 5.83 1450 1400 50 50 5~ 6.70 6.27 1600 1500 55 55 6~ 7.10 6.67 1700 1600 55 55 7~ 7.53 7.10 1800 1700 60 60 25-30 8~ 7.94 7.53 1900 1800 65 65 9~ 8.36 7.94 2000 1900 65 65 10~ 8.80 8.36 2100 2000 70 65 11~ 10.04 9.20 2400 2200 75 75 14~ 12.00 9.62 2900 2400 85 80 25-30 18~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Light 10.03 8.80 2400 2100 75 65 中Moderate 11.29 9.62 2700 2300 80 70 重Heavy 13.38 11.30 3200 2700 90 80 孕妇Preganant women + 0.84 + 200 + 5, + 15, +20 乳母Lactating mothers + 2.09 + 500 + 20 50~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Light 9.62 8.00 2300 1900 中Moderate 10.87 8.36 2600 2000 重Heavy 13.00 9.20 3100 2200 60~ 75 65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Light 7.94 7.53 1900 1800 中Moderate 9.20 8.36 2200 2000 70~ 75 65 20-30 体力活动PAL^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分工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新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各种实验器材都是学校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器材的使用都在以前的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特别对于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 突破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五、实验准备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 2、脂肪的鉴定 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

第三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第三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课) 1.还原糖的检测 2.脂肪的检测 (1)检测原理: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2)检测步骤: 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方法二: 3.蛋白质的检测

1.理清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关注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 命题点 1.(2016·江苏高考)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2.(2016·海南高考)下列实验中,加入试剂后不能产生特定颜色的是() A.取成熟香蕉匀浆,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B.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用碘液检测淀粉C.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D.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归纳拓展]生物实验中的材料选取原则 (1)凡是用到染色剂的实验,一般都需要选择无色材料,涉及的实验有:①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②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③观察线粒体;④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⑤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2)用到有色材料的实验有: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②观察叶绿体;③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颜色的影响,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是否包含实验对象,如甘蔗汁不能用来检测还原糖,菠菜叶的表皮细胞不能用来观察叶绿体。 命题点(二)以种子成熟和萌发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检测

运动生理学(糖、脂肪、蛋白质供能比较)

机体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三磷酸腺苷(ATP)为直接供能物质,ATP被消耗后,必须尽快得到再生补充才能维持运动能力。糖、脂肪、蛋白质三大食物成分能在体内代谢分解产生ATP,因此被称为能源物质或生物燃料,其中糖是运动人体的第一供能营养素,这是因为⑴糖在氧供应充足或不足时都可以分解供能,即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供能,而脂肪和蛋白质只有在氧供应充足的运动条件下才能分解供能;⑵糖在体内代谢分解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很容易通过呼吸和排汗不断排出体外,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而脂肪和蛋白质有氧代谢供能时,产物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会分别产生酮体和氨而影响体液的内稳态;⑶糖在运动时动员利用速率快,提供能量迅速,运动肌肉中的能量从糖释放比从脂肪获得要快三倍以上;⑷糖是运动时消耗最多同时也是最好的能源物质,是细胞的优质燃料,糖氧化供能时耗氧少,相同供氧量条件下,糖的能量产生效率比脂肪高。人体内的糖主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和储存在肌肉、肝脏中的糖原。血糖是运动时各组织摄取利用的主要能源,肝糖原分解是补充血糖的主要途径,肌糖原则可供肌肉直接利用。当肌糖原含量降低时,肌肉依赖血糖供能的比例增加,特别是在长时间运动的后期,随着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运动肌肉以很高的速率摄取血糖来补偿肌糖原供能的下降,但此时骨骼肌已不能维持肌糖原充足时所能达到的那种运动强度了,运动肢体会产生沉重感,即出现了外周性疲劳。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储存耗竭而使血糖来源减少,在没有外源性糖摄入的情况下则会使血糖水平下降。运动中出现的低血糖首先影响的是大脑,因为血糖几乎是大脑能够利用的唯一能源,血糖水平下降使大脑供能不足就会发生中枢性疲劳。此外,由于免疫细胞也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物质,运动所致免疫功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低血糖水平有关。所以,通过增加肌糖原、肝糖原储量可以延缓血糖水平的下降,从而提高运动能力。但单一的高糖膳食不会增加肌糖原含量,只有在肌糖原经运动消耗后的再合成期补糖才可以达到糖原超代偿的效果,因此,将运动和膳食结合起来是提高肌糖原储备的有效方法。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可通过对膳食和运动负荷的控制,采用糖原填充法使赛前一天的肌糖原储量增加20~40%,也可在连续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摄入高糖膳食来加速运动后的糖原恢复。另方面,运动时肌肉不断吸取血糖可以减缓肌糖原的消耗,利用这一特点,采取运动前和运动中补糖的办法,可以维持运动中的血糖水平,节约体内糖原储备,使运动耐力得以保持和提高。糖摄入虽然不能防止疲劳的发生,但可以使疲劳发生时间延迟30-60分钟。除耐力性运动外,短时间、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也会受肌糖原储量或补糖的影响,如肌糖原储量低于40毫摩尔/千克湿肌时(正常范围为80~120毫摩尔/千克湿肌),则会降低糖酵解供能能力而影响诸如400米、800米、1500米跑的成绩。运动前和运动中补充糖饮料,则可提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的运动能力,因为补糖增加了外源性的能量供给和促进了运动间歇时的糖原合成。 常规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应该怎样通过饮食糖的摄入来提高运动能力呢?首先,要注重日常膳食中糖的摄入,使糖所提供的能量占每日膳食摄入总能量的55~60%,耐力运动员则要求达到65%或更高。近几年的营养调查发现,我国运动员较普遍地存在糖摄入不足的问题,膳食糖常只占总能量的35~40%。由于含糖为主的食物主要是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例如米、面、点心等主食中糖占70%以上。植物性食物中的糖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麦芽糖等,其中淀粉、蔗糖用于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或葡萄糖好。依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运动员有条件摄入更多的动物性食物,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营养学知识或合理膳食的指导,造成运动员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糖摄入不足的营养失衡状况。对此,应该要求运动员摄入足够的主食,每日主食摄入量不低于400~500克。增加主食供应品种和训练中加餐也是增加膳食糖摄入的重要手段。 在尽量保证足够量的主食和其它植物源性糖类摄入的同时,仍然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运动前、中、后饮用含糖饮料来补充,这是基于运动员对饮料的实际需要,使补糖和补水同时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视实验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对生物全过程的理解,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2、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组织都富含有丰富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这些有机物的存在?通过实验发现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通过相应的颜色就可以检测这些有机物的存在。其中斐林试剂能够与糖类中的还原糖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脲试剂能够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发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3、教学特色 传统教学中以往教师的教学策略是讲解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之后,由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某些生物组织的三类有机物。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实验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弥补这种教学策

略的缺陷,我将这一验证性实验设计成为验证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在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的基础之上,先用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材料来做验证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思路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作出预测、分组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针对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既可检测物质的存在,还可探究合适的实验材料,以及不同实验材料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对于脂肪的检测,重点是通过颜色反应定性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成分,学会脂肪鉴定的操作方法。我在教学中对本实验采取验证物质存在和探究最佳实验方法相结合,即对不同的实验材料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看哪种效果较好。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所提出的探究问题会很多,很多实验材料做出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老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所以在给学生上实验课前,老师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上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获得2-3种探究材料,根据所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

最经典总结-糖类、脂肪与蛋白质的检测

糖类、脂肪与蛋白质的检测 1.(2016·海南卷,15)下列实验中,加入试剂后不能产生特定颜色的是() A.取成熟香蕉匀浆,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B.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用碘液检测淀粉 C.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 D.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 解析成熟香蕉中含有较多葡萄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淀粉被消耗,加入碘液不会产生蓝色;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呈绿色;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呈橘黄色。 答案 B 2.下图为鉴定蛋白质的流程图,其中甲、乙、丙、丁的含义分别是() A.黄豆浆、双缩脲、1 mL、4滴 B.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 mL C.黄豆浆、双缩脲、4滴、1 mL D.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 mL、4滴 解析鉴定蛋白质时选材要选择含蛋白质丰富的组织样液,花生种子脂肪含量高,而黄豆蛋白质含量高,应选择黄豆样液;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答案 A 1.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认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点拨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微量元素虽含量少,但其生理作用却不可替代,如Zn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辅酶成分,缺Zn将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易错点2认为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点拨关注元素的“三多”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细胞中原子数最多的是“H”。 易错点3认为自由水的作用比结合水作用大并认为干种子中已无水 点拨(1)自由水、结合水的作用都非常大,两种水在不同时期作用各有所侧重。 (2)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验证 ①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主要是自由水散失。 ②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 ③干种子不浸泡则不萌发自由水越少,代谢越缓慢。 ④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题目: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学科:高中生物 作者:张小娟 单位:康乐县第一中学

目录 一、摘要 二、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1、蛋白质与健康 2、糖类与健康 3、脂质与健康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摘要】蛋白质、糖类和脂质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利用三大物质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三大物质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三大物质与人体健康又有哪些联系呢? 关键词: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质、人体健康 蛋白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 1、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16.3%,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kg。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肌体衰退。

正确认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三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 认识蛋白质 作为机体内第一营养要素的蛋白质,它在食物营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过变成氨基酸小分子后被利用的.即它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不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而是在胃肠道中经过多种的作用,将高分子蛋白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后,在小肠内被吸收,沿着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人体蛋白质;另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氨基酸进入血液中与其输出速度几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当恒定.体内氨基酸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以血液氨基酸为其平衡枢纽,肝脏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调节器.因此,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所吸收,抗体利用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 过多食用蛋白质对生命是很危险的.一方面,蛋白质代谢之后所产生的氨素毒性很强,一点点就可以使人昏迷死亡.因此,肝脏需要费力的将蛋白质的代谢废物打包成低毒性的尿素,释放到血液中,最后经由肾脏排除.因此,蛋白质过剩对肝肾的压力很重.另一方面,蛋白质摄取过多的常见现象是高血脂高血糖.因为一般人摄取蛋白质时难免吃进一堆油脂,同时,蛋白质本身也会转变成脂肪与糖份,而高蛋白与高脂肪会阻碍糖份的代谢,反而造成高血糖现象.糖尿病患者如果以为血糖高是糖份吃太多的关系,而以蛋白质为主食,则肾功能折损更快.因此,糖尿病患者只要改变饮食观念大多不用药而自愈.爱美之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或忧郁的患者等等必须摒除高蛋白高营养的观念,否则再好的药物或保养品终究会失灵.健康的身体,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适量米面,常食五谷杂粮,少吃肉,多食蔬菜水果,少喝奶,心理健康向上,运动有度适量,健康长寿不是梦想. 蛋白质,分为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九种必须氨基酸的蛋白质来源,称为完全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才能够参与人体细胞的生长以及组织的修补.不完全蛋白质只能用于热量需要,而不能用来帮助身体的修补.必须严格区分这个概念:如果吃的始终是不完全蛋白,就不能够用于细胞的生长,也就不能用于身体的构造和修补.类似米、面、馒头的食物,提供的只有很少量而且是不完全蛋白质的来源.不完全蛋白,只能够用于转化为热量,同时,在转化中,经过脱氨作用,而造成过多的尿酸形成,这些形成的大量尿酸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增加.大部分人,由于饮食习惯和消化问题,所吸收的完全蛋白质来源十分有限,而不完全蛋白质来源却很丰富.食物中含完全蛋白质的并不多,常吃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曹颖 13级生物科学专业 10131910212 一、教材分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理论学习之前,一方面加深同学对细胞中的有机物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由于实验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检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实验的开展打下基础。本次实验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尤其是制作徒手切片,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实验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开设较少,学生对实验室规则,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等都不规范,实验能力较弱,但是充满极强的好奇心,要注意实验室秩序。实验内容与生活饮食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阐明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2.能力目标 (1)尝试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通过组织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次实验,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初步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难点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各种试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做出较薄的徒手切片。 (2)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准备 1.老师准备 实验材料: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 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实验-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糖类、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二、实验原理 根据糖类是否具有还原性,将糖类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是还原性糖,它们与反应,在条件下,可以产生。 三、实验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蔗糖溶液、淀粉溶液、梨组织研磨液 2.用具: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小量筒,滴管,水浴锅 3.试剂:碘液,斐林试剂(成分:甲液为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CuSO4溶液),蒸馏水 四、方法步骤 (一)鉴定淀粉 1.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A、B。 2.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各3mL。 3.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碘液2-3滴。 (二)鉴定还原性糖 1.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C、D。 2.在C、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梨组织研磨液和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各3mL。 3.量取2mL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加入另一支洁净试管E。 4.量取2mL斐林试剂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加入试管E,震荡摇匀。 5.在C、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混匀的斐林试剂2mL,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1.宜选择白色或近白色材料,以防颜色遮蔽作用。 2.斐林试剂不稳定,即需现配现用(甲液乙液等量混合)。 3.对试管中溶液进行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能朝向实验者以免沸腾的液体冲出烫伤。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试剂能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卵清蛋白,牛奶,豆浆 2.用具: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小量筒,滴管 3.试剂:双缩脲试剂(成分:A液为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蒸馏水 四、方法步骤 1.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备用。 2.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4.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注意事项: 1.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此反应称双缩脲反应。2.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0.1g/ml的NaOH溶液),造成碱性的的反应环境后,再加试剂B (0.01g/ml的CuSO4溶液)。否则,紫色会被Cu(OH)2的蓝色遮蔽。 思考:比较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