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广西传统节日

广西传统节日广西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厚的地方,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历经岁月沉淀,代代相传,成为了广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广西的一些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节日,感受广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广西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广西的一些地方还有独特的习俗,比如柳州市的踩高跷、梧州市的烟花秧歌等,给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地区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每年的三月三,壮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各种传统活动,比如歌舞表演、龙舟竞渡、打马球等,场面热闹非凡。
三月三节日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广西地区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也有着独特的风情。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驱赶瘟疫、祈求平安。
广西的一些地方还有独特的端午节习俗,比如南宁市的龙舟比赛、梧州市的巧手艺比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展示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广西地区人民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家团圆,赏月吃月饼,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广西壮族的赛月饼、广西侗族的侗家火把节等,让节日更具特色。
同时,中秋节也是民间传说和美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家庭、团结、和谐的重要性。
在广西,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广西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让我们珍惜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愿广西的传统节日在世代传承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与祝福。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广西传统节日

广西传统节日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民俗风情。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福求吉,体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广西特有的传统节日,带领大家走进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和风情。
岭南节岭南节,又称建军节,是广西壮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举行,被视为壮族的传统节日。
在岭南节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开展祭祀活动,感恩祖先和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同时,岭南节也被认为是传统的婚姻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传统婚礼,让新婚夫妇在这一天得到神灵的祝福。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三举行。
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龙船比赛、荡秋千、滚滚磨等,展示传统文化与风俗。
此外,壮族的三月三还是传统的祭山祭水节日,人们会到山上或水边祭拜祖先和自然神灵,祈求灾祸消除、风调雨顺。
广西壮族干秧节干秧节是壮族传统的丰收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六月。
在干秧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船比赛、赛龙船、扎马、跳乡歌等各种活动,以庆祝当年丰收的喜悦,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干秧节还是壮族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体育竞技类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侗族大歌节侗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的传统节日大歌节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大歌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举行,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
在大歌节这一天,侗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寨广场上唱大歌、跳芦笙舞,表演各种传统文艺节目,共同庆祝传统节日的来临。
大歌节不仅是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弘扬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
总结广西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了当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节日,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

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其首府南宁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这里汇聚了壮、瑶、苗、侗等多个民族,他们各具独特的文化,为南宁增添了迷人的多彩风情。
本篇文章将带您踏上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各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广西壮族是该地区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大山大水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歌曲和舞蹈,深深地表达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
例如,《恭祝大家新年好》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共同唱的歌曲,探讨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此外,壮族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手工艺,如银饰、剪纸和织锦,并且在传统服饰上体现了华丽和丰富的色彩。
二、广西瑶族民族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另一大民族,他们独特而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形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瑶族人民的服饰通常是华丽多彩的刺绣,带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
他们的舞蹈通常伴随着锣鼓和竹笛的音乐,舞蹈动作翩翩轻盈,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和乐观精神。
三、广西苗族民族文化苗族是广西的另一个重要民族群体,在南宁地区也有着较大的分布。
他们以细腻独特的刺绣工艺而闻名,苗族的刺绣是纯手工制作的,精巧而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图案的刺绣都带有不同的寓意,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家庭的理解和热爱。
此外,苗族的舞蹈形式也是独具特色的,他们以舞龙和踩高跷为代表的舞蹈形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活力与喜悦的追求。
四、广西侗族民族文化侗族是广西的一个小型民族群体,分布在南宁的一些山区。
他们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以侗族歌楼和侗族木楼为代表。
侗族歌楼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建筑物,是他们进行歌舞表演和集会的场所。
歌楼内的侗族歌手以独特的嗓音演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另外,侗族木楼是侗族人民的居住所,它们是木质结构的,完全由手工制造而成。
这些木楼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广西人过泼水节的风俗

广西人过泼水节的风俗
《广西人过泼水节的风俗》
泼水节是广西壮族人民过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人们都会用水泼洒来庆祝这
个节日。
泼水节起源于壮族的传统,它是为了祭祀先祖的丰收而举办的。
在过泼水节的这几天里,人们会相互泼洒水,象征着祈愿和祝福。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祈祷和祝福的方式。
在泼水节这几天里,广西人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的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有的地方会有歌舞表演,还有的地方会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
而最特别的莫过于用水泼洒的活动了。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容器来装水,有的用竹笼子,有的用水壶,还有的用水枪。
然后他们会互相泼洒水,有的人会用水泼洒来祝福他人,有的人会用水泼洒来庆祝。
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泼水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节日,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一个平台。
通过泼水节,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壮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同时,泼水节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信仰和祈祷的方式。
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外地人的参与下,泼水节的规模也变得越
来越大。
人们以泼水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也成为了广西的一个特色。
通过泼水节,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泼水节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壮族文化_精品文档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 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 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 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 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 纹。
壮族民俗风情
一提到壮族的婚 恋习俗我们就不 能不提唱山歌。 唱山歌作为壮族 一种古老的民族 文化一直保持到 今天自然有它与 众不同的地方。
壮族民俗风情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 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 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那不绝 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 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关她 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 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 念她。
歌圩节前,姑娘们还要赶制绣 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 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 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 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 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 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 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 华。
壮族民俗风情
二、居住环境
二、居住环境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 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 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 统民居。居住在坝区和城镇 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 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 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 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民俗风情
古代女方到了 已婚年龄是通 过抛绣球招婿 的,无论是谁 接到绣球,谁 就可以与她结 婚,而现代改 变了那种封建 习俗,只是通 过送绣球选择 合适对象
壮族民俗风情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 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 需征得父母同意后唱山歌择 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 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 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 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 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 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 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壮族有哪些文化元素

壮族有哪些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壮族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壮族文化是壮族地区特定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层面需求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元素取自于壮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壮寨自然环境、干栏建筑、壮族喜好植物、壮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
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壮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人工构筑物如壮族民居、聚居村寨等,还包括与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种器具、装饰品、传统工艺品及服饰、壮锦及器物上的纹饰*案等。
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最具体详实、最能直接传递民族文化特点的构景元素。
壮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构成壮乡景观的内在因素,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风民俗、壮族人特有的*腾信仰、民间故事与传说、壮族歌舞和语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壮乡园林景观的外部表达形式,在细细品味这些元素后,不难发现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似乎在提示后人,表达时必须深刻去领会这些精神文化元素。
壮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广西的传统元素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壮族绣球、侗族鼓楼、苗族银饰等传统工艺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广西的传统元素。
一、壮族文化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歌乐舞,善歌咏诗。
他们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绣有独特的花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壮族绣球是壮族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之一、绣球由丝绸制成,色彩绚丽多样,常用于节日庆典和婚礼仪式上,作为饰物和礼品。
绣球花纹繁复精致,形状各异,寓意着吉祥和美满。
除了绣球,壮族还以剪纸、木雕等传统工艺出名。
壮族剪纸通常用鸟、花、虫等自然元素作为图案,花纹简洁大方,寓意吉祥如意。
壮族木雕则以精细的雕刻技法和生动的形象著称,常以龙、凤等神兽为主题。
二、瑶族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人口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广西北部的山区。
瑶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热爱自然,尊重祖先,重视道德品质。
瑶族的服饰多采用亮丽的颜色,用线绣花为装饰。
瑶族工艺品以银饰为代表,瑶族的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形状独特,给人一种华丽和神秘的感觉。
瑶族银饰的图案多取自自然景色,如花鸟、山水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此外,瑶族还有发饰、手工织品等传统工艺品。
瑶族女子喜欢在头上插梳,插梳是她们的传统发饰,常用的材料有银、琥珀等。
瑶族的手工织品包括绣品、编织品等,色彩丰富多样,花纹精致,给人一种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苗族文化苗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喜欢歌舞和杂耍。
苗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布料制作的上衣和黑色腰带,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银饰。
苗族银饰是苗族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苗族的银饰多用于民族仪式和节日庆典中,如苗族的花山节和蚂蚁婚礼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独特,形状多样,常见的图案有花鸟、虫蛇、人物等,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来自,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姐妹十人送新娘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 壮族特色菜。乳猪需用糯米或大米味养, 使其肉细 皮嫩为上。然后以独特工艺、熟练的火工精心烤制, 使其皮丝黄透亮, 然后切块上盘, 拌以葱酱、白糖食 之, 其味香甜松脆、肉质细嫩甘香, 具有滋心润肺、
养颜养容功效。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螺丝 粉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龙眼
• 龙眼即桂圆,是亚热带常 绿乔木,春末开花,秋后 结果,因其果肉晶莹如白 眼球,果核乌亮如黑眼珠, 故称为龙眼。主要产于广 西崇左、玉林、贵港、平 果等桂东南及桂西部地区。 果熟以后脱壳去核就制成 了“圆肉”,圆肉是传统 的名贵滋补品,药用价值 很高;当然鲜肉还可制成 罐头。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三、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二、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五色糯米饭
在壮族儿女心中, 五色糯米饭被赋 予了五谷丰登的 吉祥之意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 队,把铜鼓抬到村附 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 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 为1组,每鼓3人,轮 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 奏明快、耐力持久为 胜。
•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 美名,迄今发现从春 秋到清代各时期的铜 鼓数量两千面以上, 为世界之最。展览分 “辉煌的广西古代铜 鼓”、“铜鼓的发展 演变”、“铜鼓用 途”、“铜鼓铸造工 艺”、“铜鼓装饰艺 术”五大部分。展出 的30件铜鼓,早至东 汉,晚达现代,现场 还有可供观众敲击的 铜鼓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