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的转 录 仅 限 于 腺 上 皮 细 胞 。 这 也 提示 腺 上 皮 细 胞 可 能 还 有 特
22 判 定 标 准 ① 原 发 性 S : . S 无任 何 潜 在 疾 病 的 情 况 下 , 有 下 述 2条 之 一 可诊 断 : 合 上述 6项 ( I~ Ⅳ ) 4项 或 4项 符 ( 中 以上 , 必 须 有 条 目I 或 Ⅵ 阳性 ; 观 标 准 4项 ( , , , 但 V 客 Ⅲ Ⅳ V
Ⅵ) 中任 3项 阳性 。② 继 发性 s : 者 有 潜 在 的疾 病 ( S患 如任 一
殊 的 活性 。正 常 腺 上 皮 细 胞 一 般 不 表 达 H AI类 分 子 , 有 L I 而
研究发现 S S患 者 下 颌下 腺 的 上皮 细 胞 却 高 水 平 表 达 H AI L I
结 缔 组 织 病 , 合 I和 Ⅱ中 任 1 , 时 符 合条 目 I , , 中 符 项 同 II V IV 任 2项 ) 。必 须 除 外 : 颈 面 部 放 疗 史 、 肝 病 毒 感 染 、 滋 头 丙 艾 病 、 巴瘤 、 节病 、 植 物抗 宿 主 病 及 应 用 抗 乙 酰 胆 碱 药 物 淋 结 移 ( 阿托 品 、 菪 碱 、 丙 胺 太 林 及 颠 茄 等 ) 如 莨 溴 。
容 易 产 生 高滴 度 的抗 S A 或 抗 S B抗 体 。在 不 同 种族 S S 的人 群 中 , 发 性 S 与 HL 相 关 性 不 同 , 在 希 腊 人 为 原 S A 如 HL D 5 犹 太 人 为 HL —D A R, A R… 而 日本 人 则 为 H 究 进 展
竺 璐 , 徐新 美 , 卜煜锋 , 丽英 严
( 浙江省 皮肤病 防 治研 究 所 , 浙江 德 清 3 3 0 ) 12 0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眼干燥、皮肤干燥、关节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从燥毒论治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应用。

本文将介绍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燥毒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病因从外界侵袭到人体内部,病机逐渐发展,逐渐由表向里转变的过程。

燥毒与干燥综合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发生与燥毒的侵袭、内脏气血的亏虚有关。

治疗干燥综合征应当注重清燥解毒、滋阴养血的治疗原则。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方面,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能够通过抑制燥毒的生成和发展,从而减轻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研究人员发现薄荷花、菊花等中草药具有降火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他们还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们发现通过中药外洗、中药灌肠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清燥解毒的效果。

研究人员还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探索了中药复方的应用。

中药复方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组成的中药方剂。

研究发现,中药复方能够综合发挥各种中草药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治疗干燥综合征。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由黄连、黄柏等中草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发现该复方能够显著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口眼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燥毒论治是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清燥解毒、滋阴养血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泪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受累部位主要包括泪腺、唾液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

传统中医学将干燥综合征归类为“燥毒”,其中“燥”指的是人体液体不足,而“毒”则指的是病因因素积聚所致。

中医从燥毒的角度出发,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与多个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燥邪入侵人体,可导致津液亏虚,从而引发干燥综合征。

心火上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也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应从清燥滋阴、清热祛湿、行气养血等方面入手,从而改善机体的湿润能力,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和调整免疫功能的目的。

目前,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按摩等多种手段。

研究表明,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滋阴养肺、清热祛湿的功效。

黄芪、玄参、石斛等常用中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加唾液和泪液分泌,缓解干燥症状。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灸和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经络,促进液体循环,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疼痛感减轻,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下降。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通过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湿润能力、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具体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药物组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秦怀怡;程娟;王萍萍;蒋凡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年(卷),期】2024(34)4
【摘要】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SS-DED)是指干燥综合征侵犯泪腺时继发的干眼,可导致泪膜渗透压增加和眼表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是影响SS-DE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抗炎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通过查阅SS-DED相关文献,从西医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西医治疗、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方面予以总结,发现西医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人工泪液、抗炎药物及物理疗法,中医药则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等治疗也可有效抑制SS-DED的眼表炎症,恢复眼表免疫稳态平衡,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本研究可为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的诊治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378-381)
【作者】秦怀怡;程娟;王萍萍;蒋凡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眼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7
【相关文献】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2.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眼干的疗效分析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在眼科诊疗中的现状
及研究进展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眼患者临床指标与泪液中IL-1β、IL-6、MMP-9的相关性研究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干眼的西医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如口腔、眼、血管、肺和肾脏等。

临床表现为眼干、口干、皮肤干燥、体重下降、关节疼痛和肌肉疲劳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负担。

目前,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时下,中医药的治疗干燥综合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燥毒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燥毒产生常常伴随着虚实、寒热、湿燥等病理因素,这些因素是燥毒病理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认为,燥毒的人体表现是因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体内的湿气、燥气和毒素堆积和累积,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中医认为,燥毒证的治疗应该采取祛燥、化燥、通络、清热等方法,达到阳气温煦、机体协调、促进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的目的。

并且,治疗燥毒证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解和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针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养阴润燥: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涉及到体内阴液的缺损和不足,因此需要采取养阴润燥的方法来保持身体的阴液平衡,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养阴润燥的中药有玄参、生地、银柴胡、甘草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膳或者药物治疗。

2.祛湿化燥:燥毒证常常伴随着湿气的累积和堆积,导致身体内部的湿气比重过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和症状。

因此需要采取祛湿化燥的方法来清除体内的湿气和燥毒,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燥湿治疗的中药有苦参、莪术、白菜薹、苍术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3.补气化瘀: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通,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

因此需要采取补气化瘀的方法来调整身体的气血,促进经络的舒畅通畅,从而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 临床观察
2023-11-06
目录
• 引言 • 干燥综合征的概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 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和不足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眼睛和关节的干燥。随着病情的进展,患 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副作 用较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在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如能明 显改善口干、眼干、关节痛等症状,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
实验室指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炎症指标,如ESR、CRP、IgG等, 同时提高唾液腺功能和泪液分泌量,改善生活质量。
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
研究不足与展望
样本量与质量
目前的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多为短期观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需要在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
缺乏多中心研究
当前的研究多为单中心研究,不同研究团队的方法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多学 科的合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
疗程
连续治疗12周。
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表述方式
要点一
数据分析方法
要点二
结果表述方式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 、卡方检验等。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和全身干燥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累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等多个系统,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

然而,燥毒学说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思路,燥毒药物的运用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燥毒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立疾病范畴,是指机体内燥湿气从肌表上渗透经络,在腠理间凝结成燥毒,导致气滞血瘀,腠理郁闭的一种病理状态。

燥毒药物是采用燥湿化燥和解毒通络的药物,治疗燥毒病的治疗方法。

随着燥毒学说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燥毒药物对治疗干燥综合征也有一定的疗效,这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燥湿化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能够促进人体体液分泌和腺体分泌,提高唾液和涕液分泌,改善口干、眼干和鼻干症状。

同时,丹参还可以降低炎症介质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全身干燥症状。

当归是一种通经活血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滋养血液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归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口渴、口干、眼干等症状,同时还能够提高唾液和分泌物的分泌量。

当归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石菖蒲是一种辛、温、苦、微毒的中草药,具有燥湿解毒、祛寒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研究发现,石菖蒲能够促进唾液分泌,改善口干症状,同时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除了以上几种燥毒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燥毒药物也具有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

如乌头、天南星、白芨、石膏等药,都有利尿、清热、祛风、化湿的功效,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龙胆泻肝丸、六味地黄丸等也能够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总之,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中医燥毒学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思路。

燥毒药物能够改善口干、眼干、全身干燥等症状,提高体液和腺体分泌量,抑制炎症反应,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气 海 、 海 、 阴交 、 溪 、 冲治 疗 s4 血 三 太 太 s0例 , 果 治 疗 组 总有 结
气养阴生津 润燥 , 用 生脉 饮 加 味。张小 如 将 s 方 s分 为 3
型 。 阴虚 内热 型治 以滋 阴生 津 、 热 润 燥 , 用 一 贯 煎 合 竹 叶 清 方
效率 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白桦 等” 观察 电针治 疗 s s的临 床疗效 , 结果 电针治疗组不仅临床有效率高 于西药 对照组 , 而 且发现 电针能够调 节体 内免 疫球蛋 白, 能通 过机体 的 自身 免 疫功能改善达到治 疗 目的。许扬等 总结 出 四辨 ( 燥 、 辨 辨 津液 、 辨经络 、 辨舌脉) 统一经 、 针刺三部行 ( 、 、 天 地 人三部 ) 的 临床辨证和治疗思路 , 将治疗的重点定位 于三焦 , 取穴 以三焦
S , 果 患者 口干 、 干 、 肤 干 、 便 干 明 显 改善 。 S结 鼻 皮 大
2 针 灸 治 疗
身免疫性疾病 , 临床表 现为难 以忍受 的 口干 、 眼干 等 , 可引起 其它脏器损害 , 如间质性肺炎 、 肾小管酸 中毒 、 萎缩性 胃炎 、 肝 脏损 害等 。本病属 中医“ 燥证 ” “ 、 虚劳 ” 等范 畴。现 将近年来
( )3 . 1 :8
[ 张 水艳 , 瑞 , 秀 惠 . 菊 清 润 胶 囊 治 疗 原 发 性 干 燥 综 合 征 5 6] 李 朱 金 0
例临床 观察 [ ] 中医杂志,09,0 8 :0 J. 20 5 ( )7 8—7 1 1. [ 蔡风信 . 阴润燥汤治疗 干燥综 合征 4 7] 滋 6例 [ ] 河北 中医 ,09, J. 20
干燥 综 合 征 ( S 是 主要 累及 外 分 泌 腺 体 的 慢 性 炎 症 性 自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 肾水 阴寒 之虚 , 而泻 心火 阳热之 实 , 除肠 中燥热 之
前 已属全球性疾病 ,0 9 %以上患者为女性 , 多见 于
3 0~5 岁 。其发 病率 仅次 于类 风湿 关节 炎 。 中医 0 认为, 本病 属 “ 证 ” 燥 范畴 ; 也有 认为 因其 可累及 周身 故称 为 “ 痹 ”关节 疼痛 者属 于 “ 周 , 痹证 ”有脏腑 损 害 , 者 , 肾 、 等受 损 , 之 为 “ 如 肝 称 脏腑 痹 ” 。全 国 中医痹 证委 员会 所著 《 痹病 论治 学》 称本病 为 “ 痹 ” 燥 。
3 例 , 效 4 ( 25 %) 有 效 2 例 ( 81%) 对 照 2 显 例 1. 0 , 5 7 .3 ; 组 采 用 雷 公藤 多 甙 片 口服 , 两组 临床 疗效 无 显 著 性
黏 、 易咯出; 不 或痰 中挟 血 , 量少 色 暗 ; 或声 哑 午后 颧
红 , 热盗 汗 , 潮 手足 心热 , 日渐消瘦 ; 肤 干燥 或麻 木 皮
风 湿病 - 节 炎 2 1 第 1卷 第 3期 Rh u t m n trt 01 Vo. . . 5关 0 2年 e mai a dAr i s s h i 2 2. 11 No3
干 燥 综 合 征 中 西 医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朱跃 兰 , 卫 霞 靖
【 摘 要】 本文对干燥综合征 的古籍文献 , 中医辨证治疗 、 单方验方 、 针药并用治疗 , 西医局部治疗 、 全身
阴 阳双 补 , 。 主 兼 以祛 瘀 生 新 之 法 , 投 以甘 补 肾为 在 寒 、 润 药物 的 同时 , 以性 味温 润 之补 益 脾 阳 、 清 辅 肾 阳的 药 物 ( 骨碎 补 、 骨 脂 、 断 、 寄生 、 合 、 补 川 桑 百 生
养 阴 润 燥 , 血 化 瘀 , 用 血 府 逐 瘀 汤 合 增 液 汤加 活 方 减 。常用 药有 当归 、 地 黄 、 仁 、 生 桃 红花 、 枳壳 、 芍 、 赤 柴胡 、 芎 、 川 牛膝 、 鸡血 藤 、 玄参 、 冬等 。 麦
差 异 , 活血 解 毒方 在 缓 解 口干方 面 明显 优 于 对 照 但
组 。尹 国富等 n 以养 阴清 热解 毒汤 ( 地 、 ¨ 生 赤芍 、 玄
不 仁 。舌质 红 或光剥 , 少 乏津 , 细数或 沉 细涩 。 苔 脉
治 宜疏 散风 热 , 宣肺 布津 。方 以清燥 救肺 汤加 减 , 常
皮等。 2 14 燥 邪 犯肺 : 见 口干 咽燥 、 咳有 痰 、 少 而 .. 证 干 痰
个月 , 总有效率为 9 . %。朱跃兰 采用活பைடு நூலகம்解毒 70 0 们
方( 参 、 丹 当归 、 芎 、 血藤 、 参 、 川 鸡 玄 连翘 、 甘草 、 地 生 黄 、 门冬 、 斛 、 沙参 、 沙参 、 子 参 等 ) 疗 麦 石 南 北 太 治
皆会使 病情 进一 步加 重 。 2 中医治疗
《 问・ 素 至真要大论篇》 出“ 提 燥者濡之” 的治疗
总 原则 。 由于燥 邪 有偏 热 、 寒 之分 , 偏 因此 又 有 “ 燥 化于天 , 热反 胜 之 , 以辛 寒 , 以苦 甘 ” “ 淫 于 治 佐 和 燥 内 , 以苦温 , 以甘辛 ” 治 佐 之别 。金 元 时期 , 元素 的 刘 《 问 ・ 机 气 宜 保 命 集 》 :治 疗燥 证 , 通 经 活 素 病 有 “ 应
治疗等做 了综 述 。认为 中医治疗本 病优势明显 , 今后应从免疫 、 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展对 中医药治疗本病 的
基础研究 。
【 词】 干燥综合征 ; 关键 中医治疗 ; 西医治疗 ; 综述
干燥综合征 ( or ’ snr eS ) s ge s ydo ,S 为一种 以 j n m
瘀血 痹 阻 、 经脉 不通 而肌 肉失 于濡润 , 致肌 肤涸 涩皱 揭、 脏器 损伤 。其 临床辨证 分 型复杂 , 文献 可知现 从
代 医家 的辨证 分型 有多种 , 有从 脏腑 辨证 , 从三焦 有 辨证 , 从八 纲辨证 等 , 有根 据各 家 临床经 验辨证 有 也 分 型 。虽 然 分 型标 准 多样 化 , 是 以 阴虚 内热 证 为 但 多见 , 次 为阴虚 血瘀证 、 阴两虚 正和燥邪 犯肺 证 其 气 等 。 由此 可 见 , 虚 、 瘀 、 毒 是 本 病 的关 键 所 阴 血 燥
地、 冬、 参、 斛、 麦 玄 石 白芍 、 仁 ) 砂 治疗 3 例 , 药 2 0 服
苔 , 细数 或 细涩兼 结代 。治宜 益气 养 阴 , 津润 燥 脉 生 为 主 , 用 生 脉散 合 加 减 一 贯 煎 加 减 , 用 药 有 人 方 常 参 、 冬、 麦 五味 子 、 生地 、 芍药 、 冬 、 麦 熟地 、 知母 、 骨 地
荣 , 肉瘦 削 , 心烦 热 , 便短 少 , 肌 五 小 大便燥 结 , 舌质
红绛 不润 , 干燥 少 津或少 苔 , 苔 脉多 细数 。治 以滋养
阴 液为 法 。偏 于 肝 肾 阴虚 者 , 方用 杞 菊地 黄 丸 合一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0 7 7 6 3933 ) 作者单位 : 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北京 10 7 008
切 忌 辛 温大 热 之乌 、 附之 辈 ” 提 出用 滋 阴通 络法 治 ,
疗 燥证 。
叶天 士 在 《 临证 指 南 医 案 》 中提 出:上 燥 治气 , “
下 燥 治血 , 为定评 。燥 为干 涩不通 之疾 , 此 内伤 外感
宜分 。外感 者 … …其 法 以辛凉 甘润肺 胃为先 …… 内 伤者 … …其 法 以纯 阴静药 柔养 肝 肾为宜 ”认 为治疗 , 燥 病 应分外 感 和 内伤 。 张景 岳 的 《 岳全 书 》 :是 以治痹 之法 , 宜 景 言 “ 最 峻补 真 阴 , 血气 流行 , 寒邪 随去 。若 过用 风湿 痰 使 则
. 71.
等 ; 于 胃 阴虚者 , 偏 方用 益 胃汤 合玉 女 煎加 减 , 常用 药 有 生熟 地 黄 、 参 、 冬 、 竹 、 斛 、 沙 麦 玉 石 山药 、 苓 、 茯 白术 、 薏苡 仁 、 丹皮 等 ; 于肺 阴虚 者 , 用 百合 固 牡 偏 方
金 汤 加减 , 常用 药 有 生地 黄 、 子参 、 参 、 太 沙 麦冬 、 贝
参 、 皮、 丹 白花蛇 舌 草 、 黄芩 、 菊花 、 野 生石 膏 、 母 、 知 芦 根 、 沙参 、 冬 、 斛 、 北 麦 石 红藤 ) 疗 2 例 , 照组 治 0 对
口服 泼尼 松 每次 1 r , 0 g 每天 1 , a 次 治疗 1 月后 两组 个 在 改 善 临 床症 状 、 效 及 实验 室 相 关 检查 方 面 差别 疗
1 古 籍探 源
甚 , 胃中津液 之 衰 ; 济 使退 路 散 而不 结 , 液 生而 不 津 枯 ; 血 补 而 不 涩 , 病 日已矣 ” 治疗 原则 , 为 气 则 的 认 “ 燥病 在表 而反治 里 , 气 反治血 ; 在 或燥 在里 而治 表 , 在血 反治气 , 在肝 而治 肺 , 在肺 而治肝 ” 等错 误 治法 ,
用药有桑叶 、 仁 、 芥 、 蓝根 、 荷 、 梗 、 根 、 杏 荆 板 薄 桔 芦 沙 参 、 冬 、 石 膏 、 麻 仁 、 门 冬 、 胶 、 草 麦 生 胡 麦 阿 甘
侵 犯外 分 泌腺尤 其是 唾液腺 和 泪腺 为主 的慢性 系统 性 自身免 疫性 疾 病…, 原 发性 和继 发性 , 者 继发 分 后 于 其 他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原 发 性 S 发 病 率 为 S的 0 0 且 以女性 多见 , 女 比例 约 为 1 。本 病 目 . %, 5 男 : 9
太 子参 、 沙参 、 参 、 北 丹 白术 、 合 、 味子 、 百 五 白芍 、 甘
疼 痛 或枯 削 刺 痛 , 关节 畸形 , 伸 不 利 , 肤 粗糙 或 屈 皮
或 见 黑斑 , 酸痛 或 刺 痛 , 质 紫 暗 , 细 涩 。治宜 腰 舌 脉
草 、 梅等) 乌 治疗 6 例 , 察其 远期 疗 效 中药 组 显著 0 观 优 于西 药 组 。吴 国琳 等 在使 用 益气 养 阴祛 瘀 中药 ( 冬 、 杞子、 玉竹、 合 、 麦 枸 制 百 桃仁 、 子参 、 太 桑椹 子 、 肿节 风 、 三七 、 蒿 等 ) 疗 3 田 青 治 7例 , 有 效 率 为 总 9 . %, 1 0 明显 优 于 单 纯 使 用激 素 。 阎小 萍 提 出应 9
络 , 以寒 凉之 品 , 阴退 阳 , 脉 流通 , 投 养 血 阴津 得 布 , 肌 肤 得养 , 涩 、 揭 、 枯 、 木不 仁 则相 应 而解 , 涸 皱 干 麻
21 辨 证 论治 .
本病 是 由于燥 邪 损 伤 气 血 、 液 , 津
致 阴津亏 耗 , 血受 戕 , 肢体 筋脉 失养 、 气 使 痰浊凝 聚 、
滞 之药 , 而再伤 阳气 , 反增 其病 矣 ”提 出治疗 当 以养 ,
营补 阴 为 主 , 为 “ 盛则 阴虚 , 认 燥 阴虚则 血 少 。所 以
或 为 牵 引 , 为 拘 急 , 为 皮 肤 风 消 , 为 脏 腑 干 或 或 或 结 。此 燥从 阳化 , 营气不 足 而伤乎 内者 也 ” 。 清 初名 医喻 昌在《 门法律》 医 中提 出“ 燥病 者 , 治
贯 煎加 减 , 用药 如 枸 杞子 、 黄 、 精 、 常 地 黄 何首 乌 、 墨
旱莲 、 桑椹 子 、 贞 子 、 女 山茱 萸 、 山药 、 参 、 冬 怀 玄 麦
风 湿病 与 关 节 炎 2 1 第 1卷 第 3期 Rh u t m n tr i 2 2, 11, o3 0 2年 e mai a dArh is 01 Vo. N . s t
变 , 可拘 泥 。 不
22 单 方 验 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