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合集下载

教材的变迁

教材的变迁

教材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学教材在北京展览馆“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大厅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孙子在科教展区前驻足良久,讨论着各自使用过的中小学教科书。

老者熟悉的课本中的英雄,少年多半不知。

少年提到的现代诗歌、散文,老者也惊诧于它们进了教科书的殿堂。

孙子对竖版、繁体、古老的教材封面颇感新奇,而老者更羡慕现在课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这就是六十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从古稀老人到黄发小儿,都在这些新旧不一的教科书里找到自己上学时的影子。

老者感慨说,从这一排排教科书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邓小平讲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文革时教材一九五一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仿照苏联教材编写、修订的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出版。

五年之后,人教版推出了第二套中小学教材,完全由新中国自主新编,并且之后每隔六七年修订一次,至今已是第十版。

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当属“文革”结束后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

这套教材从一九七八年秋开始一直使用了十五年,直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九三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正式向全国供应。

伴随着这些教材长大的一代代人,都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从欧阳海、刘文学到雷锋、陈景润等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从杨朔的《荔枝蜜》到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不同时期的审美趋向,从大篇幅的抗战故事到金庸小说进课堂,教材的变化让很多人想起了六十年经历的教育变革。

文革后小学语文教材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开始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全国先后有八十多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数百种各科中小学教材,教材内容日趋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的教材正是从这些教材开始,新中国完成了从成立初期仅有20%的入学率到六十年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的漫长过程,实现了从最初的每年不足十万人上大学到现在六百万学生共同迈进高校门槛的飞跃。

相关链接:孤本独绝:辅导作文的最佳教材课本,写好“人”字故事《牛郎织女》催生了小学生早恋?这样的课文能够培养出爱国者吗。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之本,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就是百年中华文化传承、民智开启、公民意识养成的书面记载。

语文教育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映射在百年语文教科书当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

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将传统文化的更迭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

语文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反映并记录着这一文化与历史的变革,并不断用历史的经验和独特的文本话语,启示着语文教育及教科书发展的未来。

“文白之争”“文道之争”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交锋教科书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媒介。

从先秦到两汉,教科书从无到有。

从两汉到宋代,随着公学私塾的发展,教与学内容以先秦百家学说为主,教科书即为各类经典。

从宋代至明清,中国教育核心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宋儒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科举是普通人摆脱身份加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

此时的教科书还仅限于儒家经典。

清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敲碎了封建帝制的壁垒,随之而至的是西式现代文明和教育理念,清末教育不得不由单一儒家礼学向近代的教育多元化方向改革。

辛亥革命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走入资产阶级改良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使命、体现教育改革走向的教科书编写,成为不同教育思想碰撞、交融的阵地,中国语文教育和教科书构建步入迷茫与选择期。

伴随五四运动和以推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文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趋势的形成,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

自此,语文教科书走上了实用主义之路。

首先,“文白之争”不仅是语文教科书内容层面的革新,更是背后深层次文化选择的结果。

中国古代到近代社会的漫长演进中,文言一直承担着记录、积累、传播中国文化思想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超越方言限制、打破地域界限、相对有效的共同语。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的优势探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的优势探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的优势探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也在不断改版。

并且,这种改版是以优势为出发点进行的。

那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的优势在哪里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中,教材的编写者们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他们选择了富有童趣的故事、形象生动的插图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内容,从而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更加轻松愉快,从而更容易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更贴近时代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引入了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如科技、互联网等,使教材更贴近时代的需求,更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的应用和实践。

三、更注重学科整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中,编写者们还更加注重了学科整合的理念。

他们在教材中引入了更多的跨学科内容,如历史、地理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中,还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材中设计了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更加开放与多元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中,还更加注重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他们引入了更多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优秀作品,使教材更加开放和多元,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更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中,还更加注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材中设计了更多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改版的优势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贴近时代的需求,更注重学科整合,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更加开放与多元,还更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语文教材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教材,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结构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课文内容的变化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小学语文教育也呈现出新的要求。

教材的课文内容更加关注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实用能力的特点。

过去的语文教材偏重于典籍、经典诗词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但现在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教材中出现了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课文,涉及到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种变化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趋势教学方法是语文教材变化的重要方面。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讲授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变化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式结构的变化趋势教材的形式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中,逐渐朝着多样化和综合性发展。

过去的教材形式结构单一,往往以课文阅读为主。

而现在的教材结构更加灵活多样,不仅包含课文阅读,还融入了各种综合性阅读素材。

例如,添加了新闻报道、故事阅读、实用文写作等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形式结构,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材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在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

教材中融入了更多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元素,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国际交流和理解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趋势体现在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结构等多个方面。

教材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形式结构更加多样化和综合性;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特色。

小学生语文课文的古今对比与时代变迁感知

小学生语文课文的古今对比与时代变迁感知

小学生语文课文的古今对比与时代变迁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文是他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培养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课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和需求。

这种古今对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理念的演进,更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回顾过去,古代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向孩子们传授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这些教材注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道德伦理的培养,强调的是背诵和记忆。

例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短短几句,便道出了人性本善以及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深刻的哲理。

而在近现代,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逐渐丰富多样。

像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现状。

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深沉的父爱,让孩子们在感受亲情温暖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进入当代,小学语文课文更是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比如,有描写校园生活、家庭亲情、友情的课文,让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其次,科普类的课文比重增加,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再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重要的主题,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古今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相对稳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经典文化和道德规范,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

因此,蒙学教材侧重于伦理道德的灌输。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面临着内忧外患。

此时的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启发民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像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用犀利的文字唤醒民众的觉醒。

语文教材的变迁

语文教材的变迁

语文教材的变迁2013-10-23 《光明日报》语文课本是对时代变迁作出迅速反应的重要载体之一,审视母语教育的课本,也即是回顾近百年来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重读整个民族生存状态的投影。

除了简单的识字课本外,在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一本真正的母语教材。

识字、习字外,儒家经典基本上就充当着母语教材的角色。

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语文教学的短暂繁荣,像胡适、蔡元培、朱自清、陶行知、周谷城等一批“大师级”的教育行家及语文教育家曾编写或者参与编写语文课本。

但是,由于时间短暂、战乱频仍,这段时期的母语教学未能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成果,有关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方面的经验也未能很好地总结和扬弃。

1949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叶圣陶等人主编的解放区“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

第一批中学生使用在也是以老解放区“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的临时课本。

这两套临时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白话文,不分单元,只有简单的注解和问答式的习题。

1950年12月,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辑出版新中国首套正式语文教材。

这套教材遵循着“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教材存在着总体分量太轻、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各类文章混编、不分单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这个时期,大量的苏联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其中不乏佳作,也有一些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较弱。

针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的现象,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被一分为二——分为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进行分科教学。

这年出版的汉语和文学教材,即《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和《初级中学文学课本》。

这两套教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汉语与文学教学体系,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是新中国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了文学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一般读写能力的培养。

1958年8月开始,允许各地自行修订甚至编写教材。

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文章,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的,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摘要:语文课本是对时代变迁作出迅速反应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母语教育的中文课本,课本的内容更新,知识点的不断提高,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语文课标改革正文:建国初期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定标准初稿》,提出了新中国创办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家的未来一代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与语言,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每个人都有社交性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一时候,中央教育部将“国语”两个字改成了“语文”这组新词语,由此“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的名词。

从建国初期的1949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时代变了,国家也变了。

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作为迅速反应时代变迁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正在不断地改革。

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从各个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内容进行几个简单的说明。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是两套临时教科书。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政策观念强。

这两本临时教科书的文本不分单位,都是白话文。

在1951年的一个美丽的秋季里,中国首套的语文教材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并出版的教本,这套教材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在全国通用。

首套小学语文教材的教本内容比较简单。

这个教材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教材整体量太轻,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不够,没有系统,不论学分,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量苏维埃联邦的作品被选为该语文教材。

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脆弱。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时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五套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这套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演变探究教学内容的变动与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演变探究教学内容的变动与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演变探究教学内容的变动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与更新。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发展上。

本文将探究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动,分析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发展,以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和未来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教材版本演变的背景与原因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演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教育理念的变迁: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变化,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调整。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 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对语文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 研究成果的运用: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对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更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与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变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发展上。

下面,我们将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入手,探讨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1. 认知内容的拓展: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理论的更新,小学语文教材的认知内容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传统的文字练习与篇章解读,教材中增加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阅读理解、创新思维等的训练。

2. 文化内涵的丰富:语文教材版本也不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材中增加了对名人传记、经典名著、中国文化等的学习与理解,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与启发。

3. 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版本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写作、口语表达、戏剧表演等实践活动,教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变动的意义与挑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变动对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挑战。

1. 意义:教学内容的变动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材更新和调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24
25
《复兴国语教科书》主要优点是: 注意运用图画;用故事及其他文艺形 式介绍自然科学常识。 不足之处是: 物语太多,有不健康的内容;方言和 地方性图画过多。
26
27
28
《开明国语课本》是当时编得较好 的一种国语教科书。分为“小学初级 学生用”和“小学高级学生用”这套 读本突出了“儿童本位”,有浓厚的 “儿童文学”色彩。全书图文并茂, 教课成单元,单元又互相照顾,这种 编辑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便于教师教学。
49
审定:台湾1993年公布了国民小学新课程标准, 1996年起,国民小学教科书全面开放,小学语文教材 也随之开放。“国立”编译馆与民间书局可以同时编 辑小学语文教科书。为避免“国立”编译馆自编自审 的不合理现象,“教育部”将国民小学教科书审查权 委托给台湾学校教师研习会办理。 印行:“国立”编译馆编写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 材,交由隶属于台湾省“教育厅”的台湾书店、正中 书局等数十家公民营书局印制。印制好的教科书,由 台湾书店统一配发到使用学校。学生使用教材需要付 费。至于审定本小学语文教材,则所有登记注册的出 版公司、书局均有权印制和发行。 选用:由“国立”编译馆统一编写的小学语文教 材,即统编本,以及民间编写的审定本小学语文教材, 可由各校自行决定选用。
48
五、台湾小学语文教材
台湾现实行九年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其 中小学为6年制,称国民小学。台湾小学语文教 材大体涉及编写、审定、印行和选用四个方面。 编写:“国立”编译馆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 各级学校教材编写机构。它聘请小学语文的专家、 教育学者、教育行政人员,现任有经验的小学语 文教师、馆内编审人员等组成编审委员会负责研 究、编辑、审查教材的工作。
31
建 国 初 期 的 语 文 课Fra bibliotek本32
2017/3/7
七 十 年 代 地 方 的 语 文 课 本
34
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
35
36
这一套教材的特点是:
第一,把识字作为主要任务。小学 阶段识3500个字;生字的出现和编排, 注意了字的常用频率,从独立字到合体字, 从简单到复杂。 第二,重视多读多背 第三,加强练习
15
3、《国语教科书》(1920-1949)
(1)1920-192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 (前期)。从1920年以后所出版的小学教科书 都采用白话文编写。 教科书由各家书坊自行组 织编写,教育部统一宝宝。经审查的国语教科 书,计有21套。如:《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新法国语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 式教科书》等等
30
二、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材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 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的课本,供各地使用, 并 把“国语”改称“语文”。 这个名称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 版社,为教材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出版 了多套教材。
22
(2)1927年-1937年的国语教科书。 1927年-1937年小学教科书分为两类:一类是 国民政府的国语读本,另一类苏区政府国语读 本。 ①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这个时期的国 语教科书编审,是“审定制”和 “国定制”并 存。 “审定制”是指编辑教科书允许自由竞争, 但必须经过审定组织的审查。审定组织由国民 政府教育部聘请人员组成。“国定制”是由国 民政府规定内容,组织编辑成书。 主要有:《复兴国语教科书》(沈百英、 沈秉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开明国语课 本》(叶圣陶编的,开明书店出版)、《国语 新读本》
5
《百家姓》是宋人编的,用宋朝皇帝的姓打头, 算是尊国姓。
6
《百家姓》主要特点是:
从内容上看,全部是意义上没什么 联系的姓氏; 但从语言上看,400多个字用四言 韵语编写的,读起来流畅和谐,儿童易 记忆,而且有应用价值。
7
《千字文》是南北朝——(梁) 周长兴嗣编的,成 书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年-公元543年)
16
17
18
19
20
它们的特点是:
①用白话文编写语文课本,这是我国教材史 上的重大发展; ②增强了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以儿童文 学为主,增加物话故事材料,扩充儿童的想象, 唤起儿童的兴趣。 ③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增加反帝反封建、 热爱祖国的内容。 所编入的课文,有的揭露匪 盗、军阀、 列强的罪行, 有的称颂爱国历史人 物,有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等。
(1)1904-1906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 了为初等小学用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共十 册。还编了供教师使用的各章课文的讲授和详 解。编者是维新派的吴眺、张元济、高凤谦、 蒋维乔等。
10
11
12
《最新国文教科书》主要特点是:
(1)以识字为主,简易字在前, 繁难的字编在后, 选取言文一致的字; (2)内容上以切近儿童生活的编在前,离儿童生 活远的编在后。 (3)在阅读上有个大体安排, 识了字再读句子, 读了句子再读篇章。 (4)全书各课皆附有精致图画,并与课文配合, 借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最新国文教科书》当时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由于时代问题,内容上有封建的忠、孝、仁、 义、尊孔、 崇道和资产阶级自由、 平等、 博爱等 口号。
29
②苏区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苏维埃政府明确 宣布:在苏区小学里,禁止使用基督教的书籍、 国民党文化书籍和《四书》《五经》等作教材, 要求各地小学使用苏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教材。 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 战争的实际。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 鼓动人民参 加红军。第二,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苏区群众生 活的实际。第三,注意儿童特点,形式多样,通 俗生动,有文有图。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谢谢指导
8
《千字文》主要特点是:
第一,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开头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起,接着 分别说了天地、历史、修身、处世、务 农、读书、饮食、居住、园林、祭祀等。 第二,语言方面,整齐押韵,便于 儿童诵读。一千个字基本不重复,都是 古书上的常用字。
9
2、国文教科书 (1907《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规定的授课科目,开始见于法令)
37
八 十 年 代 的 语 文 课 本
38
39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人 教 版
40
41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苏 教 版
42
43
三、香港小学语文教材 香港小学学制6年,但种类繁多,体 制不一,各学校有权决定所开设的课程科 目。香港教育署鼓励各学校参照课程发展 议会制订的共同核心课程框架,包括中国 语文、英文、数学、常识、音乐、美劳和 体育7科,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加以适 当调整,但中国语文则是必须开设的课程。
21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也存在一些缺点: ①不适当地强调儿童文学化,大量采用拟 人化的手法编教材(即所谓的物话),不利于体 裁多样化。 ②受美国杜威“儿童本位”理论的影响, 语文教材不适当地强调趣味性。 ③忽视民族特点。此时中国改革学制,由 模仿日本转向模仿美国。 ④教材内容既有反封建的一面,又有肯定 封建,美化地主,丑化劳动人民的一面。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一、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
1.蒙学读本(1840年以前) (1)《急就篇》 系西汉元帝时的史游所作。成书时间约 为公元前40年。
2
《急就编》 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生字的密度大。全书共2144个字, 其中重复字335个,共计单字1809个。 第二,整齐押韵,便于记忆。编写方法采 用了三言、四言、七言韵语,读起来上口,儿童 容易记忆。 第三,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两千多字分 三个部分——“姓氏名字”、 “服器百物”、 “文字法理”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助于儿 童增长知识。第一部分用三言,如:宋延年、郑 子方、卫益寿、史步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 七言,如:稻黍秫稷粟麻禾亢饼饵麦饭甘豆羹砥 砺身 智能通达多见闻 。
45
46
47
四、澳门小学语文教材
澳门的小学分为中文、葡文、中葡、英文四 类。学校自主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因此学校体 系呈现多元化格局。澳门地域小,人口少,难以 形成教科书出版的规模经济,造成长期使用外埠 教科书的局面。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变。因此, 澳门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引进为主,其中来自香港 和大陆的占多数。英文和葡文作为母语的教材则 从香港、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引进。在澳门,教 师自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少。在引进的小学语文 教材中,出版的年份差别也很大。
3
(2)“三、百、千”
《三字经》相传是宋代王应麟所编。共1140 个字。
4
《三字经》主要特点是: 第一, 内容上所涉及的方面更为广 泛。 既讲了教育的重要性,又讲了“习礼 仪”;既介绍了多方面的知识,又讲了读 书的方法、次序等;既讲了历史发展,又 推举了一些勤奋好学的事例,激励儿童上 进。 第二,语言上用整齐的三言韵语,读 起来上口,便于背诵。
44
香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选用要经过以下过程: 编写:书版商约请资深专家和教师根据教育署及其课程 发展议会制订的课程纲要以及考试局颁布的各类公开考试的 各科考试纲要,编写各科教材。 审查:编写完成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须送教育署课程发展 处审查。审查通过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分为符合要求的甲级和 基本符合要求的乙级,列入推荐书目,印发至各学校。获准 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常有几种甚至几十种,由不同的书店或出 版社负责出版印刷。 选择:各学校在教育署推荐书目中选择本校教学用书。 一般先由小学校语文教师,再由校长或校务主任确定。学校 若要选择教育署推荐书目外的课本,则要专门向教育署提出 申请。 采购:学校向每个学生分发一份各年级教科书目录,由 学生自行去书店购买,也有学校采取集体订购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