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7.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8.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9.简述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10.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1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12.为幼儿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亲子之间交往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

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

13.幼儿掌握复合句有何特点?

复合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特点:

1、数量较少,比例不大。

2、结构松散。

3、联合复句出现较早。

4、并列复句比例较大。

5、偏正复句出现较晚。

1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

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4)掌握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5.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二、词类的扩大

三、词义的深化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16.简述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技术。

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

17.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认知:

一、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

二、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

三、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交往:

一、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

二、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

三、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

18.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的阶段。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4.压力感。行为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安全方面的压力。

19.简述幼儿期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的过程。

1.缺乏明确目的;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要使幼儿把意志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结合起来,防止任性等不良意志品质产生

20.举例说明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独特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整体性比如: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

稳定性比如: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社会性比如: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21.简要说明父母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什么作用)?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模仿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22.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因素:1、(一)婚姻关系

1.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2.父母间高度的冲突和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3.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

(二)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2.三代人家庭。另外,影响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

2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同伴关系、性别角色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24.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5.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1.儿童的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3.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进入幼儿期,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表现在: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2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说明。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表现为: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27.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论述题

1.试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

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为什么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

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3.根据幼儿注意分配的特点,谈谈教师应怎样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以提高活动效果。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4.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3.在视觉方面的光适应现象和暗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5.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6.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例: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7.试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形成的特点。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

8.试举例说明幼儿创造想像水平逐渐提高的具体表现。

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9.举例说明幼儿想像夸张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10:试说明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1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12.试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1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在儿童的援助行为中,有些行为是模仿性的,但许多是独创的,是成人完成工作的一帮分。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2)同伴相互作用,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移情

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14.联系实际谈谈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儿童心理是在同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的。1.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儿童与周围的实际联系是以成人为中介实现的;

(2)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使用工具的动作、言语活动等),掌握历史经验;

(3)交际工具言语的掌握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使儿童心理机能发生重大质变;

(4)儿童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的。

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15.举例说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16.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厂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叮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17.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18.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口语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展非常重要

二、讲究教法。儿童学习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儿童学习、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不可低估,在言语活动中,有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模仿和创造性相结合。

四、培养“前读写”兴趣。幼儿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处于准备期。

19.谈谈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这些不仅是今后的学习深造所必需的,也是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攀登学前教育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20.试举例说明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注意稳定性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21.依恋的类型有哪些?并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依恋的类别: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就是有稳定顺序与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就是有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就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与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就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就是在外界环境,特别就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就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与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就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与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与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与发展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与观察力发展阶段 7.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就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8.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与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新 优质文档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 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 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 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 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 关系 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 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 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 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 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 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 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 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 务和意义? 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的发展趋势? 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 动的发展? 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 力因素的关系?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8.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客观因素? 9.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影响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 观因素的互相作用? 10.试述埃里克森对人格发 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11 试述幼儿教师应如何感 知觉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活动? 12 试说明思维的发展对学 前儿童心理的意义。 13.试具体说明幼儿自我评 价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4 运用实验室试验法研究 幼儿心理时,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15 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 些影响? 16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17 试论正确理解儿童心理 发展年龄特征的必要性 19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基本 过程的发展情况。 20结合词汇发展特点如何 促进儿童词汇的发展? 三、简答题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 彻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 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 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 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 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 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 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 哪些方法?答案: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 法)3测验法4间接观察法 (调查访问法,问卷法)5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 阶段有哪些?答案:学前儿 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 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 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 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 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 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 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 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 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 联系起来。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 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 接受更多的信息。环境中各 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 源不尽的信息流,不断地出 现在儿童周围,但是儿童对 其中的信息接受的情况大 有不同。注意使儿童捕捉到 更多的信息。第二、注意使 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 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 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 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 新的情况。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 点?答案:1.反复背诵或自 我陈述。年龄较大的幼儿, 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 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 自言自语的说出记忆材料 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 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 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 记忆此案料加以整理,包括 归类,联想等等。3.间接地 意义识记。年龄越大的幼 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 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的组成 规律,以帮助记忆。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主要作用?答案:1内 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 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 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都是 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动 作。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 着重要作用。2过渡作用。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 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 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 能产生思维。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 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 哪些特点?答案:1记忆表 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 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 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 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2 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 象是依靠事物外部的相似 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 起的。3没有情节的组合。 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 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 物。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 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答案:一、从想象 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 有意性。二、从想象的单纯 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再造 性。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 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 性。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答案:一、 思维方式的变化:1. 直观行 动思维;2. 具体形象思维; 3. 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 具的变化:1.思维活动主要 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 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 进行 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 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 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 用。三、思维活动的变化;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答案:一、 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 童认识过程中的有意性发 生和加强。二、意志的发生 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 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提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进学 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 成。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时数:36 理论环节学时数:27 实践环节学时数:9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 教学内容

1. 幼儿行为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与操作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幼儿行为指导教学内容 1. 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基于行为主义的幼儿行为改变技术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4. 掌握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5. 理解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6. 掌握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 用 第四章人本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掌握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 4. 掌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内容 不同取向心理学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1.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攻击性行为 2.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退缩行为 3.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焦虑情绪 4.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告状行为 5.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嫉妒行为

第一单元 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案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知道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并掌握观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难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内容: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一讲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 (一)学前儿童 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 新生儿(0-1个月) 婴儿(0-3岁) 幼儿(3-6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一)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学习目的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 能产生的影响。一切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原则,不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学前儿童理智感已有明显的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幼儿很喜欢做游戏 B. 幼儿很喜欢提问题 C. 幼儿已能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D. 幼儿不愉快的情绪表现明显下降 B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 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 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 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 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C 3.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神经活动参与

B. 口腔与手的协调 C. 手与脚的协调 D. 眼手协调 D 4.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组成。 A. 对成就的向往 B. 追求成功的倾向 C. 树立目标 D. 对目标的向往 B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 老师语言的描述 C.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 丰富的游戏内容 C 6.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 直观性

B. 行动性 C. 具体形象性 D. 抽象逻辑性 C 7.幼儿指着天空中的某一片云彩高兴地说:“妈妈,你看,那是小孩骑大马。”这是属于 ()。 A. 想象 B. 判断 C. 直觉 D. 下定义 A 8.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 A. 反复练习 B. 回避说出某些词 C. 放慢说话的速度 D. 解除紧张 D 9.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

A. 不同的生理原**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B. 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C.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D. 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都会发生变化 C 10.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没有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B.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不断增加 C. 自我调节化 D.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C 1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适应外界环境只能依靠感知和()。 A. 记忆 B. 注意 C. 动作 D. 口头言语 12.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 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