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行走足底压力测定与临床作用
临床护士长期行走站立足底压力与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分析

临床护士长期行走站立足底压力与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分析徐珊珊【摘要】目的:调查护士长时间行走站立足底压力与肌肉骨骼受损情况。
方法: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仪对2015年3~7月本市三级综合医院210名临床护士工作2,4,6,8 h 足底压强进行测试,并用自制问卷对其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1)2 h 时前脚掌平均压强与足跟平均压强接近,足中部平均压强最低;至8 h 时前,脚掌及足中部平均压强增大,足跟平均压强逐渐减小。
(2)在工作2~3.9 h,4~6 h 两个时间段内出现肌肉骨骼不适感人数较多,比例为28.57%,39.52%;4~6 h 时段内受试者不适感程度最高,其次为2~3.9 h 时段;工作时间4 h 内,受试人员不适感主要集中在膝踝足底部位;工作时间4 h 以上,除足底不适外,不适感转移至腰背髋肌肉骨骼。
结论:临床护士长时间行走站立前足承担大部分的压力,应注意调节身体重心,调整足底压力分布,以加强对前足的保护。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lantar pressure and musculoskeletal injury conditions of nurses who walk and stand for a long time. Methods:Tested plantar pressures of 2,4,6,8 working hours of 210 clinical nurses from Class Ⅲ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 this city from March to July in 2015 with plantar pressure tester. And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ir musculoskeletal injury conditions with self - made questionnaires. Results:(1)Before 2 hours,average sole pressure was closeto average heel pressure and the average pressure in the middle of thefoot was the lowest;before 8 hours,average pressures in sole and the middle of the foot increased while average heel pressure gradually decreased.(2)During two working periods,namely between 2 and 3. 9 hoursand between 4 and 6 hours,more nurses had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s with a rate of 28. 57% and 39. 52%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4 and 6 hours,dis-comfort levels of tested nurses were the highest,followed by the period between 2 and 3. 9 hours;before 4 working hours,discomforts of nurse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knee,ankle and planta;after 4 working hours,except for plantar discomforts,there were also lower back and hip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s. Conclusion:Soles of the feet of clinical nurses bear most of pressure. Clinical nur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justing center of body - weight,changing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to enhance protection for soles of their feet.【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9【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临床护士;站立;足底压力;肌肉骨骼损伤;职业损伤【作者】徐珊珊【作者单位】271608 肥城市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临床护理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项职业,护士的大部分工作是要行走、站立才能完成[1]。
人体步态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入。
步态分析作为研究人体运动的重要手段,在康复医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步态分析,了解正常人的步态特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正常人体步态的基本特征;2. 掌握步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验原理步态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
本实验采用光学影像采集技术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正常人体步态进行定量研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10名身体健康、无运动损伤的正常成年人;2. 实验设备:光学步态分析系统、高精度计时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力台等;3. 实验环境:室内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在实验前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实验环境;2. 实验对象穿着舒适的鞋子,在实验设备前进行自然行走;3. 实验设备自动采集行走过程中的数据,包括步频、步幅、步长、足部压力等;4. 利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结果1. 正常人体步态的基本特征:- 步频:每分钟80-120步;- 步幅:0.5-0.8米;- 步长:0.7-1.0米;- 足部压力:足跟先着地,足中部着地,足尖离地;- 躯干姿态:保持直立,头部与脊柱呈一直线;- 下肢运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协调运动,保持稳定。
2. 实验数据分析:- 步频、步幅、步长等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足部压力分布均匀;- 躯干姿态稳定;- 下肢运动协调。
七、实验结论1. 正常人体步态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2. 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运动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 本实验为步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八、实验讨论1.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评估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中国正常成人足底压力参数值范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中国正常成人足底压力参数值范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的探讨
本文将探讨中国正常成人足底压力参数值的范围和分布特点,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
通过对大量成年人的足底压力测量,我们发现中国成人足底压力范围为1.0-4.0 kg/cm,平均值为2.0 kg/cm。
男性的足底压力高于女性,而年龄对足底压力的影响不显著。
此外,身高、体重、BMI和足长等因素也对足底压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足底压力增加,进而引发足底疼痛和其他足部问题。
因此,通过了解足底压力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和治疗足底问题,如选择合适的鞋子、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 1 -。
足底测压的应用

足底测压的应用
足底测压是利用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足底的压力值,其直接指标包括:压力、压强和接触面积。
可以从这些指标中进一步推算出:压力峰值,压强峰值,COP等,但并不是单纯对整个足底进行分析,要把足底分成很多分区来进行考虑,例如:第一趾骨、第2-5趾骨、第一跖骨、第2-5跖骨、足中部、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对足部进行多分区的分析。
足底测压的分区至关重要。
动力学参数包括:地面反作用力、摩擦系数、矢量力的角度、加速度、速度、峰值力、动作时序、压力中心、压力中心变化轨迹及其加速度、压力阵列图谱动态显示、最大压力点、压力图谱分区、压力合力的频率分析、做功效率、步长、步频、步宽等,时间—压强的关联,多种积分等傅立叶变换函数。
足底测压标准配置
计算机系统1套台车1个
足底测压软件1套压力传感器2套专用测压鞋垫1付。
足底压力检测

足底压力检测从医学和人体力学的角度:足底压力是指足底所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可分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两种,它们分别表示人在静态站立和动态行走及跑、跳时足底所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
足部疾病大多与足底正常压力改变有关,两者通常互相影响。
因此了解正常人足底压力的分布,不仅对于诊断和评价足疾病是一种有效工具,而且在恢复病足足底压力正常分布或接近于正常分布,恢复足的功能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可直接反映人站立或跑跳时足底各部所受压力值的大小,还可间接反映脚的结构、功能及膝、髋、脊柱乃至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情况。
测试和分析足底压力可以获取人体在各体态下正常和异常的足底所受压力信息,一般来说站立和步行是人类常见的运动,而站立和步行时足底与支撑面之间的压力分布反映了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但直接的还是反映足的情况。
测量分析足底压力分布有助于临床医疗诊断、疗效评估、人工关节设计、假肢设计和体育训练等。
另外足底压力测定可以方便地指导各类功能鞋及运动鞋的设计。
目前将其应用于畸形足、各类型足疾病及糖尿病足溃疡的早期预测、诊断并指导其治疗;骨科和矫形外科对关节疾患程度和手术后疗效的量化评定;康复医学中指导患者术后的行走训练和设计智能化假肢等领域。
因此全面了解足底压力变化对正常足生物力学及功能的了解、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程度测定、术后疗效评价、康复研究及各类型矫形鞋、运动鞋的设计均有重要意义。
Memstec便携式足底压力检测仪,成为鞋企设计健康鞋的命脉之门1、不正常的压力分布可引起足部疼痛和足底筋膜炎。
-- 足底压力分布的平均值-- 定义三种足部类型(扁平足、正常足、高足弓)-- 峰值点-- 前脚掌/后脚掌压力比步态分析不正确的步态会引起身体姿势不平衡和慢性疼痛。
-- 回放步态行程的步骤-- 对压力变动的中心进行分析-- 分析步态时间和角度2、(Memstec便携式足底压力检测仪快速量测获取的中文报表)足部矫形的核心是均衡足底压力与阻止生物力学的代偿发生,透过静态足底压力的分析可以获知足部压力的异常分布以及相对于足部结构的异常排列,Memstec便携式足底压力分析仪可以对足部压力进行单独10分区分布数据采集,快速获知前足、中足、后足的受力状况,进而获悉前足后足内外翻的状况,中足足弓的塌陷程度,过度旋前或旋后的足部代偿机制。
足底压力测试实验报告

足底压力测试实验报告简介足底压力测试是一种用于评估足部负荷分布的方法。
通过测量足底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分布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足部的功能状态、诊断足部疾病以及设计合适的鞋垫和鞋类。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足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压力分布情况,分析足部负荷的变化规律,为相关研究和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设备1.足底压力测试仪:用于测量足底受压情况的设备。
2.电脑:用于接收和处理足底压力测试仪的数据。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对象:选择一组具有不同运动习惯和足部形态的实验对象。
2.安装测试仪器:将足底压力测试仪固定在实验对象的脚底,并确保仪器与电脑连接正常。
3.进行测试前准备:实验对象应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进行测试:实验对象按照指定的运动方式进行测试,测试仪器会实时记录足底的压力分布情况。
5.数据分析:将测试得到的数据导入电脑,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6.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分析足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压力分布情况,并提取相关结论。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差异1.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在行走状态下,足底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脚跟和脚掌的前部,尤其是大趾球部位。
2.跑步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在跑步状态下,足底的压力相对均匀分布,脚掌的前部和后部均承受较大的压力。
3.跳跃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在跳跃状态下,足底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脚跟和脚趾的前部,脚掌的中部承受较小的压力。
足部负荷的变化规律1.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负荷变化:行走时,足底的负荷呈周期性变化,随着步伐的变化而变化;跑步时,足底的负荷变化相对平稳,但整体负荷较大;跳跃时,足底的负荷瞬间达到峰值,然后迅速恢复到较小的负荷。
2.不同足部形态对负荷的影响:足弓较高的人在行走和跑步时足底的负荷分布较为均匀,而足弓较低的人则更容易在特定部位承受较大的压力。
结论通过足底压力测试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运动状态下,足底的压力分布存在差异,行走时足底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脚跟和脚掌的前部,跑步时足底的压力相对均匀分布,跳跃时足底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脚跟和脚趾的前部。
足底压力测量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人删除。
足底筋膜炎
对于足底筋膜炎,若能早期有效地治疗, 大部分人都能痊愈;拖得过久,转变成 慢性就棘手了。
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足底筋膜炎是一种 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扁平足
扁平足的病人由于足弓低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证, 在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到足部疲乏,酸痛 不适,严重的病人疼痛减轻或无疼痛时,尚可胜任 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长途跋涉,极为困难。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测试可非常准确的诊断出患者 的平足状况,足弓塌陷程度。通过动态的步态测试, 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具体病证。
拇外翻
大拇指向内位移,同时大拇指的跟部则被挤向 外侧,医学上称之为“拇外翻”现象。严重的 “拇外翻”会使患者感觉疼痛,甚至无法正常 行走。
通过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测试,可以分析出病 人走路时足部哪部分受的压强比较大,患者走 路过程中足内、外翻的程度,整个脚的运动轨 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可以分析偏瘫患者患 肢足底峰值压力及其分布,与健肢比较 得出肌力减退程度,由此判断患者是否 并发神经肌肉障碍性疾病,制定适宜的 治疗计划, 提高行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糖尿病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糖尿 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动脉疾病造 成足底溃疡的形成, 糖尿病患者的疼痛 感觉不敏感,足部小的病变几乎完全不 为病人察觉,病变逐渐扩大,若并发感 染且难以控制, 可发展为坏疽, 最终导致 截。我国有约20%的糖尿病病人最终截 肢。
健康大学生自然走时足底压力特征

健康大学生自然走时足底压力特征作者:李光军赵焕彬张建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足底压力这个平台,了解大学生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特征,发现大学生自然行走时,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足底最大压力部位在足跟内侧,最小压力部位在第2-5趾骨处;左右两侧最大冲量都出现在足跟内侧,最小冲量在第2-5趾骨处。
关键字:大学生;足底压力特征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52-001一、前言作为人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走、跑、跳、投动作,为人们正常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
足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誉为“第二心脏”,跟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1]。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是利用压力测量仪器对于人体在静止或运动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力学,几何学及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反映有关足的结构与功能和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情况[2、3]。
随着运动项目的普及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运动鞋的选择已经不再局限于耐穿和美观上,而是对鞋子的舒适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自己足底压力的特征,无法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鞋[4]。
本文主要了解大学生自然行走时足底的一些特征,为科学化选择运动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为运动鞋的生产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55名男生作为测试对象,要求踝关节活动正常,无足部畸形和足部外伤史,步态正常。
2.测试仪器采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高频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Footscan insole进行测试,测量频率为500Hz,传感器厚度2.2mm,传感器密度4个/cm2。
引出厚度1.5mm,压力范围1—60N/cm2,最小分辨率为25g,一致性为±25g。
3.测试方法将Footscan测力平板平放在地板上,测力板两端均铺有延长跑道,跑道的厚度与测力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行走足底压力测定与临床作用作者:黄海晶王志彬金鸿宾【摘要】[目的]应用自行制作的微型压力传感器进行正常行走足底压力测定与临床实测。
[方法]作者将微型压力传感器组装成测力鞋,采用视频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动态采集、分析一个步态周期全过程的足底压力分布,同时结合临床病人分析足底压力的病理变化规律。
[结果]在正常组行走过程中,前足承担体重的49%,中足与后足共同负担体重的51%,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行走出现动态失衡,引起足部负重的病理改变。
[结论]通过动态分析足底压力的正常分布与病理改变,明确病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足底压力微型压力传感器步态分析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ormal plantar pressure∥Abstract:[Objective]To develop a mini pressure sensor(MPS) for measurement of plantar pressure(PP)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The MPS was installed in the shoes,and computer was used to accumulate and analyze the change of PP in whole walking stage.Pathologic changes of PP in clinical patients were also analyzed by MPS.[Result]In normal walking,the PP of forefoot was 49% of body weight(BW) and of midfoot and heel was totally 51% of BW,but at pathologic state,the equilibrium of walking was dynamically disrapted inducing a pathologic changes of foot bearing.[Conclusion]Self developed MPS for measuring PP is help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normal PP and is valuable to recognize the pathologic distribution of PP in pathological state and to provide a guide for treatment.Key words:plantar pressure; mini pressure sensor; gait analysis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之一,人体的生理、病理甚至精神状态的各种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步态〔1、2〕。
创伤与多种骨科疾患都可以造成患者的异常步态〔3、4〕。
目前常用的步态参数测定方法有2种:一种是对行走过程拍摄电影技术图片进行分析,以获得运动学基本参数,多用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分析〔5〕。
另一种是被测者与测定装置直接联系在一起,直接测定出动力学基本参数,多见于人体步态负重力学的分析〔6〕。
目前测力鞋的应用使后者的研究大为简便。
为了探求行走的生物力学原理,作者自行制作了微型压力传感器并组装成测力鞋测定装置对临床病人进行了动态实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选取正常健康男性受试者10名,年龄23~58岁,平均33.7岁,体重56~72 kg,平均65.6 kg。
在临床生物力学测试中选取2名患者,其中膝部腘绳肌损伤1例,足下垂的病人1例。
1.2 传感器的制作与工作原理1.2.1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实验工作已经成为专门的学科,为了测试人体助行带的生物力学参数,作者制作了应变片式微型压力传感器,表面为4片电阻应变片对称黏贴在弹性薄板上,薄板底部也黏贴有同样4片电阻应变片,总共8片电阻应变片组成全桥(图1)。
微型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为,传感器表面为一测压板,足底压力作用在测压板上,测压板通过中心的圆珠将压力传递到弹性薄板上,引起弹性薄板的变形。
通过黏贴在弹性薄板上的应变片测试到弹性薄板的变形(应变),通过标定从而得到足底压力的大小(图2)1.2.2 系统硬件技术指标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的仪器采用了DSPS 1000型集成化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将微机、动态信号测量仪和数据采集集成一体,全部硬件实现程控化,具有测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等特点。
该系统可以对大容量、多通道的动态信号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测试系统如图3所示。
每个传感器量程为20 kg,测量分辨率为0.015 kg左右,采样率:125 Hz,采样时间:25 s,传感器频率响应:0~1 000Hz。
图1微型压力传感器内部构造(略)图2测量电桥(略)图3动态信号采集系统示意图(略)1.2.3 系统工作原理本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共使用了6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分别置于受试者的第1跖骨头、第2、3跖骨头、第4、5跖骨头、足内侧弓、足外侧弓以及足跟的实测部位上。
这样正常受试者与患者可以通过脚踏测力鞋来稳步完成负重活动。
通过压力传感器、DSPS 1000动态信号采集系统组成的测力系统就能准确地测量和记录人体运动过程中发出的力学信息。
1.2.4 系统软件结构(1)实时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采集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动态足底压力数据。
当传感器出现压力时,计算机开始测试实验数据,并按帧(1 024数据点/帧)自动存储所有的测试数据。
为保证数据分析的统一性,多个传感器的测试数据分通道按帧同步进行采集和存储,并将测试的数据保存为一个数据文件。
(2)数据存贮模块:将患者足底压力数据和患者的相关资料自动存贮和保存,并可以将保存的数据文件分通道按帧以图形曲线的形式显示,便于查询和分析测试结果。
1.3 实验步骤进入室内先由操作人员讲解测试要点和方法,并观看演示,将测试鞋制成受试者足等大尺寸测试,将鞋内传感器导线于受试者足外侧引出接电子计算机。
按要求穿上满布传感器的应力测试鞋往返平步行走3~4次,正常组左右侧足不限,随机选定,测试组选定患足。
1.4 统计学处理根据实验资料要求,选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别有显著性。
所有统计过程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
2 实验结果2.1 正常组行走测定测定第1跖骨头、第2、3跖骨头、第4、5跖骨头、足内侧弓、足外侧弓以及足跟6个压力峰值。
受试者往返行走5次以上,通过数据采集测定压力分布峰值(表1)。
表1 足底各区压力分布(略)注:组内各区压力峰值比较,均P值<0.012.2 临床应用2.2.1 1例膝关节损伤病人足底压力分析(1)病史介绍:患者,男,28岁右股二头肌断裂3个月,查体:右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膝关节活动受限,主动活动范围60°。
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肌力3级。
MRI示右大腿股二头肌陈旧性撕裂,继发肌纤维变性萎缩(表2)。
2.2.2 1例足下垂病人足底压力分析(1)病史介绍:患者,男,48岁右胫腓骨中上1/3开放粉碎骨折于急诊手术行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探查示右胫前肌、伸趾总肌、腓骨长短肌断裂,腓总神经挫伤。
术后半年骨折愈合,外固定支架去除。
查体:右小腿肌肉萎缩,右胫前肌、伸趾总肌、腓骨长短肌肌力2级。
右踝关节及足趾不能主动背伸,踝关节活动范围30°(表3)。
表2 股二头肌断裂足底各区压力分布(略)注:组内各区压力峰值比较,均P值<0.01表3 足下垂足底各区压力分布(略)注:组内各区压力峰值比较,均P值<0.013 讨论早在1882年,Beely使受试者站立于薄层沙子上,开始了足底应力分布的早期研究〔7〕。
Schwarts和Heath〔8〕设计出一个具有多个压力传感器的测试系统。
近年来,人体负重力学越来越成为临床学者饶有兴趣的探索领域〔9〕。
为了探求人体助行带的生物力学原理,作者应用自主研制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并组装成测力鞋对正常受试者与临床病人进行了动态负重实测。
正常受试者测定结果表明:第1跖骨头(13.08±5.18)kg,第2、3跖骨头(7.974±1.45)kg,第4、5跖骨头(8.87±1.65)kg,前足负重为29.92 kg,占体重的49%。
足内侧弓负重(1.31±0.66)kg,足外侧弓负重(3.87±0.91)kg,其中足内侧弓负重小于足外侧弓负重,中足负重为5.18 kg,相当于体重的7%。
后足负重为(26.81±4.12)kg,相当于体重的44%,中足与后足共同承担体重的51%。
根据以上作者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受试者行走过程中,前足负重承担体重的49%,中足与后足共同负担体重的51%,这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做出的结果是相近的〔10、11〕。
对于股二头肌断裂患者临床实测结果表明:第1跖骨头(7.41±0.77)kg,第2、3跖骨头(6.27±1.06)kg,第4、5跖骨头(7.83±0.82)kg,前足负重为29.92 kg,占体重的33%,较正常减少17%。
足内侧弓负重(1.98±0.38)kg,足外侧弓负重(8.33±1.05)kg,中足负重为10.31 kg,相当于体重的16%。
后足负重为(31.57±3.20)kg,相当于体重的51%,中足与后足共同承担体重的67%。
从以上测试结果进而分析,该患者由于股二头肌的损伤造成屈膝无力,临床观察到其在行走过程中表现出膝关节伸直足跟负重的被动“拖拽步态”。
从足底负重分布来看,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股二头肌损伤,使前足负重明显减少,中后足负担过重,造成行走负重轴线的动态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对于足下垂患者临床实测结果表明:第1跖骨头(8.76±0.88)kg,第2、3跖骨头(22.46±1.28)kg,第4、5跖骨头(8.25±0.66)kg,前足负重为39.47 kg,占体重的63%,较正常增加14%。
足内侧弓负重(1.66±0.41)kg,足外侧弓负重(5.12±0.88)kg,中足负重为6.78 kg,相当于体重的11%。
后足负重为(15.98±1.97)kg,相当于体重的26%,中足与后足共同承担体重的37%。
足下垂内翻步态是临床骨科常见的异常步态之一。
该患者小腿肌肉萎缩,右胫前肌与腓骨长肌肌力不足3级,不能形成良好的踏蹬作用,从而引发足底负重压力分布改变,出现足下垂内翻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