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艺术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作者:刘媛媛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中华地区各民族已经实现了文化交流。
其中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胡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各区域的本土音乐受到胡乐的影响很大。
本文主要从音乐理论对隋唐音乐的影响、歌舞伎乐及南北音乐交流对隋唐燕乐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发展隋唐音乐影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期,在汉朝与隋朝大一统中间,持续了三百年的战争,胡人对汉族的侵略,使得汉族人口不断减少。
在这一动荡时期,汉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音乐理论、歌舞伎乐等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研究对隋唐音乐的影响实际上,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和邻近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具体内容缺乏可靠记载,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就是苏袛婆音乐理论。
在苏袛婆音乐理论中最为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宫调的创立及使用,它让我国代音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后世的宋词、元曲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宫调的创立于使用为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古代音乐的持续、稳定发展。
苏袛婆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杰出人物,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苏袛婆理论也被引入到各邻国和区域音乐中,在各地当地舞蹈音乐中影响深远。
“五旦七调”的出现是和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我国古代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1}。
苏袛婆音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音乐的灵魂,既加深了中原和西域音乐文化沟通交流,又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有五百年的历史,在这五百年间苏袛婆所创造的五弦琵琶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即使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也被各民族所推崇。
由此可知,苏袛婆西域舞是对我国古代中原音乐的一种更新,使我国古代中原与西域音乐的完美融合在一起,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玻璃设计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 以及根深蒂固的陶瓷文化不断蓬勃 发展, 发展,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始终生长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 但是丝绸之路却为中国程式化的玻璃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
琉璃钵 (宋代) 宋代)
金属设计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 金银细工的兴盛, 的日趋衰落, 的日趋衰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 势。
鹿角马头金冠饰 内蒙古出土)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南京幕府山)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出土)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淡黄绿色玻璃瓶 河北定县) (北宋 河北定县)
天青色扁圆形玻璃瓶 (玻璃壁厚仅1毫米) 玻璃壁厚仅1毫米)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北魏,河北定县出土)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魏晋南北朝玻璃碗
萨珊风格玻璃碗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北周 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萨珊艺术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玻璃的造型与色 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 彩。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器物开始轻薄透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 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属设计, 漆器设计, 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个时期的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 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 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都 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 出现了许多新特色。
嵌 螺 钿 工 艺 与 平
魏晋至隋唐诗歌变化的原因

魏晋至隋唐诗歌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格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这种环境下,诗歌成为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诗歌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文化氛围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道教思想对诗歌的影响较大,此时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清雅脱俗的美学风格。
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进一步融合,诗歌创作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3. 诗歌自身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和南朝的乐府民歌为隋唐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诗歌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代表之一。
4. 诗人的群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多出身于士族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因此诗歌作品多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气息。
而隋唐时期的诗人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他们的诗歌作品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至隋唐诗歌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从政治格局、文化氛围、诗歌自身发展、到诗人群体特征等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2008-9-1
2005-8-1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 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 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 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乐伎八棱金杯 唐
狩猎仕女纹金花八瓣银 杯 唐
真子飞霜铜 镜(唐代)
鎏金舞马衔环纹 仿皮囊银壶
鎏金双狐 纹银 盘 唐
孔雀纹银方盒 唐
鎏金鸳鸯团花银盆 唐
金银器加工是古代使用金属制 品必须经过的过程,其历史虽 然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而且 在秦汉时期有了极高的技术水 准,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 表现出具体的时代特征。
魏晋是个战乱连绵,纷争 不断,人民苦不堪言的时 代受民族融合和佛教的影 响,此时期的金银器 同样 具有交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 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然而 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 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 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 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 上了明显的烙印
谭德睿 孙淑云
金维诺
大象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2004 年10月
毕国勤 聂菲 白寿彝 主编,翟林 东
上海画报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0 2002-7-1 2006-12-1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二版)》
《隋唐五代工艺美 术史》
卞宗舜
尚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九霄环佩”琴(正面)
金银平脱是富有唐代特征的一种工 艺,是指平托出金银花纹的一种技 法,这种工艺是将金银嵌件镶在器 物上,经过涂漆研磨表面依旧平整 的方法。嵌件采用金银材料,锻成 薄片,设计成各种纹样,用漆粘贴 在漆坯上,髹漆数道后,再平磨去 金银片上的漆,显示出金银的纹饰。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差异以及隋唐时期文化走向统一人教111 刘莉荣1014011136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孺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棋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拨的文化多元发展。
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确乎面貌大有差异,此种情形淋滴尽致地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子系统上。
1、经学方面——北方沿袭两汉旧经学,南方上接魏晋新玄学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门阀士族的南迁,将玄学主流也带到了江南地区。
一时间,玄学清淡之风盛行江南。
与此同时,玄学在北方却几近绝响,一般以汉代经学为主。
南方文士大多濡染玄风,释玄兼综,儒玄“通达”,经学上注重义解发挥,探寻玄学义理。
而北方的学术,则仍严守汉儒师法,注重名物训诂,以章句集注疏通经义。
北儒学祟实际, 不尚空言, 耻谈新理, 基本上恪守东汉经师之家法, 以训话章句说经。
南儒学则重思辩, 轻实沽, 热衷言新理, 喜以义理说经。
“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1]“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北学深芜, 穷其枝叶”。
[2]南北面貌大不相同。
2、佛学方面——南方偏尚玄学义理,北方重在宗教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亦分为南统与北统。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鼎盛已经离我们很远,东汉繁华的江南水乡已经不在,而大都市洛阳的黄河也已经不再是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却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在这个时期,隋唐文学的萌芽已经开始出现,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文学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骈文到离骚的交替时期。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整齐、条理分明、句子对仗规则明确。
骈文风范严肃,用于表达正统思想,因此在官方文学和训诂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骈文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为诗歌,虽然有少量的戏剧和小说,但都比较零散。
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至今仍有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开始向严肃和传统脱离。
骈文被视为官方语言而逐渐移转到民间,文学开始更加注重感性、诗性以及经验。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趋势,也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以诗歌最为突出。
《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之一,为魏晋南北朝末期于《庄子》和《列子》之后出现的古代著作,对于之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些《楚辞》的作品比较生动,尤其是《九歌》和《离骚》。
其中最有名的肯定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文学作品之一,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和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屈原对流放的不满和对自己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离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重要艺术遗产之一。
除了骈文和楚辞,南北朝时期还有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
其中,俚曲是比较有特色的。
俚曲是一种民间音乐,其特点是讲故事、富有节奏性和易于记忆。
俚曲主要表现在儿歌、山歌、花灯歌、雅歌和小曲等形式。
这些曲子多以爱情、感情和民间故事为主题。
另外,还有一种称为俳谐、抒情和闲逸的小品文体,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精品之一。
大量的小品文,经过魏晋文学的熏陶,逐渐发展为唐代的散文体。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虽然没有唐诗、宋词这样的经典作品,但其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金属设计、漆器设计、玻璃设计金属设计: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特点: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唐代金银器特点:绚丽多彩。
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金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最主要的产品是铜镜。
自三国战乱以后,铜器生产仍在继续进行,但铜矿开采量减少,兼制瓷业、冶铁业迅速发展,铜制器皿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铜饰件、铜镜、铜弩机、货币等仍保持旧有的规模。
从部分铜镜铭文看,当时北方铸镜中心可能在徐州,南方铸镜中心在会稽郡的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和武昌(今湖北省鄂城)。
此外四川成都一带的铸镜工艺也比较发达。
铜镜的纹饰和技法基本都沿袭东汉,北方主要是柿蒂连弧纹镜、方格规矩镜、简化规矩镜、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位至三公镜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和画像镜。
神兽镜以汉末流行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和重列神兽镜居多。
画像镜主要在浙江绍兴地区发现,这种镜所雕铸的人物受传神写照画风影响,极为生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图案化。
其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人车马镜,以及历史故事镜。
常见为吴王与伍子胥故事,常将镜面分为4区,每一区表达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四个场面如同连环画一样,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艺术的研究班级:姓名:学号: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主流思想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
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前后369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
这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美术思想的转变的关键,走到"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更高的美的境界.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
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
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主要是人物画的新发展、山水画的兴起、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兴起,是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产物,是魏晋人物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神写照"的美学诉求和"以形写神"的绘画技法,恰好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晋南北朝绘画贵神而略形,不重雕琢物象,而追求画中之气韵、风神,开中国古典绘画之风.究其原因,这种审美旨趣,是魏晋士人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具体体现.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大师。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偿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
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跷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
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即所谓“吴装”。
中国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
到魏晋时期,山水画才真正逐渐脱离原来附属于人物画的地位,单独成为绘画的主题。
但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家及其作品介绍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
被称为“佛画之祖”,是文献记载最早一位传奇画家。
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与皇象的草书,严武的围棋,菰城郑妪的算相、吴范的善候风气、赵达的算术、宋寿的解梦和刘敦的天文,并称为吴中“八绝”。
善画龙、虎、马及人物,有落墨为蝇等传奇故事,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相传其所画龙头令谢赫叹服不已。
画迹今已不存,但之后的著名画家卫协直接师承其法。
时康居僧人会(即康僧会)携佛像从南方入吴,不兴曾加模写。
其画迹早已散失。
南朝齐谢赫曾于秘阁中见不兴所画之龙头,列入《古画品录》,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
据《建康实录》载,他曾在宽五十尺的素绢上作画,所画人物的头面、手足、肩背、前胸等皆不失尺度。
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
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
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
”陈朝谢赫善画,尝阅秘阁,叹伏曹不兴所画龙首,以为若见真龙。
(出《尚书故实》)卫协:卫协,西晋画家。
师于曹弗兴,与张墨并称“画圣”。
作道释人物,冠绝当代。
其白描细如蛛网,而有笔力,其画人物,不敢点晴。
顾恺之自以为不及,其《七佛》及《夏殷大列女》,皆协手传而有情势。
《北风诗图》,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
谢赫品其画:“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卫协作品今均不存。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著录于孙畅之《述画记》;隋朝官本《毛诗北风图》、《毛诗·黍离图》、《吴王舟师图》、《列女图》等五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小烈女图》、《楞严七佛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会昌元年(841年)曾见《毛诗·北风图》,为邹平段家本,后又见韩昶家模本。
“《北风诗图》,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历代名画记》)。
另见于《历代名画记》、《古画品》、《续画品录》、《述画记》、《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抱朴子》,有《七佛图》、《穆天子宴瑶池图》、大小《列女图》、《高士图》、《伍子胥图》、《醉客图》、《张仪象鹿图》、《诗黍稷图》、《白画卞庄子刺虎图》、《吴王周师图》并传于世。
顾恺之: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
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
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
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
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
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
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女史箴图- 顾恺之陆探微:汉族,吴县(今苏州)人。
南朝宋宫廷画家,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
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
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连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也对他推崇备至。
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画家之一。
陆探微擅肖像、人物,学东晋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草木。
多为宫廷贵族写照,当时推为最工。
南朝齐谢赫评其画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
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第一品共有五人,陆列为首位。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谓:“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
笔迹劲利,如锥刀马。
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檩檩若对神明。
”又因笔势连绵不断,称为“一笔画。
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别于张僧繇、吴道子之“疏体’。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供职图 - 萧绎“六朝四大家”。
浙西甘露寺大殿后尚有陆探微画的菩萨。
张僧繇:吴(苏州)人。
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
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在的速写,被称为“疏体”。
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
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面成功的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
画家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
《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
张僧繇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
萧绎:梁元帝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
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
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
生卒年不详。
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
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
曹氏既擅长佛画,又擅长泥塑。
他自辟蹊径,独树一帜,所做佛画,到唐代有“曹家样”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