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跨越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分别在公元581年至618年和618年至907年间统治了中国。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1. 盛世强统隋朝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统一了分裂的北方政权,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王朝。
杨广推行一系列严厉的改革政策,例如增设官吏、推行法制、修建灌溉工程等,使隋朝政权得以稳定。
然而,隋炀帝的暴政和残酷统治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衰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以其开放的政策和宽容的统治而闻名。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将中国重新统一,并采用了多样化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的稳定。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继续推行法制,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2. 对外交往隋朝和唐朝都积极发展对外交往。
隋朝时,隋文帝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对北方蛮族的控制,扩大了对外贸易。
唐朝时期,唐太宗推动西域出使,扩大了对中亚和欧洲的影响力,开展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富裕和繁荣的国家之一。
同时,唐朝通过外交婚姻等手段,巩固了对边疆民族的统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二、经济1. 农业发展隋朝时期,隋炀帝推行了一系列治水工程,例如修建大运河,使得农业生产从南方向北方迅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粮食储备。
唐朝时期,农田的扩大和耕地的合理利用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唐朝推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唐朝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柑橘等作物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商业繁荣隋唐时期,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东方和西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
此外,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和洛阳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各类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在城市中交易繁忙。
商业的繁荣使得手工业和金融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 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 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 ──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完整版)通史:隋唐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设市舶 使管理)。
政治
文化
一、经济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 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581—907年)公元6—10世纪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 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 对外政策。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 深远。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 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 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 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沿用隋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 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 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动 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 ( 扬州 )、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 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涵盖了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两个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地探讨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一、政治1. 隋朝政治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朝代,它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首先,隋文帝杨坚实行了统一法制,制定了《隋律》和《隋历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杨坚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实行直接任命制,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效率。
隋炀帝杨广则大力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平定了农民起义,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2. 唐朝政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平定了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唐玄宗时期,通过推行科举制度、扩大文人阶层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帝国的统治。
二、经济1. 隋朝经济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隋朝政府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的耕作权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隋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筑了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货物交流和水运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唐朝经济唐朝时期,农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垦和提高利用率,农业产品的生产大大增加。
同时,唐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广泛与外国进行交流与贸易,丝绸之路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
唐朝的繁荣经济为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一。
三、文化1. 隋朝文化隋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隋乐府,流传至唐代,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时,佛教在隋朝兴盛并传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唐朝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被誉为“盛唐”。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唐诗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隋唐阶段

文化: 思想:儒学复兴; 科技: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 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通俗文学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体、 颜体、柳体,注重规范法度;张旭、怀素。绘画 吸取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阎立本、吴道 子);莫高窟壁画,山水画;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 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答案:B
4. 唐朝学者吕总 《续书评》 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 “援 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如壮 士拔剑,神彩动人。”该书法家是 A.钟繇 C.欧阳询 B.怀素 D.苏轼 ( )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如壮士拔剑, 神彩动人”可知此书法应为把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 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感情的草书,故 B 项正确;钟繇 和欧阳询均擅长结构形体严整的楷书, 苏轼擅长工整清晰的行书, 均可排除。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从“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可以 看出其军事地位相当重要, 故①正确; 从“丝竹笙歌, 商贾云集”, 可见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②正确;而政治因素在材料中不明 显,而且政治中心一般指首都,故③错误;从“经由高丽、渤海 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交通便利, 故④正确。
答案:C
3.(2014· 重庆高考)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 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 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 出示约束, 使略如(汉)礼, 俗遂改。 可见, 韦宙 ( )
考查唐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北方后,于581年建立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2. 隋炀帝的改革:隋炀帝杨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包括封禅制度、均田制度等,但后期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3. 安史之乱:唐朝初年的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安史之乱爆发,给唐朝带来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4. 延续与发展:唐朝通过变法和政治手段,逐渐稳定国家局势,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贞观之治。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与农业1. 天下统一:隋文帝杨坚统一华北后,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2. 粮食生产: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度,有效分配了土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3. 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开展了轮作耕作、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强了农田开垦和水利灌溉。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与教育1. 科举制度: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府,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王勃、杜甫、李白等。
3.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交流频繁,带来了佛教、回纥文化等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隋唐时期的科技与发明1. 造纸术:隋朝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书写、阅读和传播知识的便利性。
2. 印刷术:隋唐时期,唐朝宰相韩愈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流通。
3. 航海技术: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大幅提升,促成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东西方交流。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唐朝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与突厥、回纥等北方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文化上: 文化上: (1)唐朝文化兼收并畜,博大精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泽被东 )唐朝文化兼收并畜,博大精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2)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 西,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 二,单元体系构建及基础梳理 建 立 581 , ,建 隋 唐 时 期 ---封 建 社 会 的 繁 荣 唐 朝 的 统 治 ( 618--907 年 开 国 618 基 , 全 . ( 唐 ), 唐, 唐, , , 灭 亡 : : 的 短 暂 的 隋 朝 ( 581---618 618 年 ) 统 一 工 程 建 设 1, 1, 2, , :589 : ( :( 建 ) ) 3, 3, 4, , 1, , 3, , ,618 化 唐 . 2, , 4, , ( , , 全 , ) )
三,要点归纳探究
3,(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 ,( A,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一直到解放后全国土 ,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地改革的完成,这种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也没 地改革的完成,这种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能冲击土地私有制的统治地位,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能冲击土地私有制的统治地位,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第二是农民的土地私有 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 土地私有逐渐发展,农民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逐渐被地主兼并, 土地私有逐渐发展,农民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逐渐被地主兼并,这就是土地兼并的 过程.一个朝代前期,土地兼并一般不很严重,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过程.一个朝代前期,土地兼并一般不很严重,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 会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一般是引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会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一般是引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不利于社会的 持续发展.中国古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农民起义. 持续发展.中国古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农民起义. B,国有土地:我国封建王朝一般都掌握部分土地,这些土地是国有的,土地国有 ,国有土地:我国封建王朝一般都掌握部分土地,这些土地是国有的, 在秦汉就存在,到隋唐逐渐形成均田制.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秦汉就存在,到隋唐逐渐形成均田制.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但国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 但国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 4,唐朝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因 ,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 (2)唐朝是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从 )唐朝是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新鲜血液. 不同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 不同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时期只重形 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隋唐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4.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1.4.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1.政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1)政权更迭。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618年,隋政权覆灭。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07年唐朝灭亡。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
2)军事上隋朝沿袭府兵制,唐朝加以调整并健全,唐玄宗实行募兵制,强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导致地方军阀的形成。
3)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武则天广揽人才;唐玄宗统治前期力图改革;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盛世景象。
4)唐朝后期先后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2.经济。
隋朝在短期中实现繁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后期经济凋敝。
(1)措施。
1)唐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保障农时,减轻赋役,增加政府收入。
3)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杨炎实行两税法。
(2)表现。
1)农业上,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出现围湖造田和开垦山地的现象,水利灌溉事业发展,创制了新的农具曲辕犁和筒车,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2)手工业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技术融入外来风格。
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技术发展较快。
3)商业上,隋朝使用五铢钱,唐朝用开元通宝。
长安、洛阳、扬州等兴旺的商业大都会形成。
出现夜市、草市。
3.民族关系。
民族联系加强,民族政策开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边疆的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如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云南的南诏,西藏的吐蕃等,他们与唐朝政府友好往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快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隋唐时期(2):三、唐朝:开放的帝国(一)唐朝的建立(一)关陇大族的兴起与唐朝的建立▲1、关陇大族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团。
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关陇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据统计,隋代三省18名高级官员,有11人曾在北周任职,15人来自西起天水京畿地区东迄洛阳这条东西向的地带。
六部的46名尚书中42人是北魏(13人)和北周(29人)官员的子孙,其中3人有任职北齐的经历。
46人中的30人来自天水、京畿及洛阳地带,7人来自山西,其余来自华北平原。
而武川(今内蒙武川东北)系军事贵族则居于隋朝政权的统治核心。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77。
)2、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1)618年,李世民灭其继承人薛仁杲,占陇西全境。
619年,推翻李轨政权,有河西五郡。
620年,灭刘武周,恢复巩固了在山西的统治。
2 )罗艺:据涿郡,称幽州总管。
618年归附。
➢王世充:据洛阳。
620年,李世民出关攻之,621年出降。
➢刘黑闼(ta):有河北。
621¡ª623年遭镇压。
➢高开道:冀北。
亦相继败亡。
3 )江南地区:➢萧铣:据巴陵(岳阳),迁江陵,称梁帝。
控两湖地区。
621年,在唐军突袭下,降唐。
➢林士弘:有江西,建楚国。
622年,遭唐军镇压。
➢辅公祏(shi):624年,遭唐军镇压。
4 )漠南:➢梁师都: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国号梁,突厥封他为¡°解事天子¡±。
628年(贞观二年),太宗乘突厥衰乱,击灭之。
(二)大唐盛世及其衰亡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玄武门之变2)贞观之治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4)开元盛世2、唐中后期的政局及其衰亡1)安史之乱2)藩镇割据3)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与唐的衰亡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则过之。
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世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唐太宗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1)从“废王立武”到“二圣”(2)从“圣母神皇”到大周皇帝(3)武周的结局4)开元盛世(1)李隆基即位(2)开元之治(3)盛唐气象(4)天宝政局705年(神龙元年),张柬之等拥立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将政治中心移回长安。
中宗昏庸懦弱,韦后专权,李隆基(李旦三子)杀韦后,睿宗立。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即帝位。
粉碎太平公主阴谋。
玄宗登基之后,先后任命干练正直的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开元盛世:①吏治改革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抑佛教④重视农业生产《礼五台山偈一百十二字》(巴黎藏敦煌伯3644号)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中天不可论。
长安帝德谁恩报,万国归朝拜圣君。
汉家法度礼将深,四方取则慕华钦。
文章浩浩如流水,白马軳经远自临。
故来发意寻远求,谁为明君不暂留。
将身岂惮千山路,学法宁辞度百秋。
何期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
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
2、唐中后期的政局及其衰亡1)安史之乱2)藩镇割据3)朋党之争、宦官专权4)唐末农民大起义与唐的衰亡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2)➢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扁,转教小玉报双成。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
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6年生,安徽安庆人。
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隋唐史,中外交流史,中国政治制度史。
著有《唐代藩镇研究》等三、唐代制度概观(一)中枢政制(二)地方行政(三)府兵制度(四)科举制度(五)法律制度翰林学士、枢密使➢武则天时上官婉儿过问政事,中宗时更独当诏书之任。
738年(开元26)设翰林学士院,始置翰林学士,选文学者充任,专掌内命,如拜免将相、号令征伐之类。
然只是差遣,与舍人之为职官者迥异。
自是迄大历(代宗,766¡ª779),任员无多,德宗以后,阙任始重,礼遇益隆,时人至号为内相。
(陆贽)宪宗即位,805(永贞元年),始选学士中一人为承旨,宰相之任用,多出于其间,成为法定的内相。
翰林学士-----内制中书舍人-----外制学士不拘资历,上自诸曹尚书,下迄校书郎,皆得充,其阶未至或高于中书舍人者,往往加¡°知制诰¡±之衔。
德宗至懿宗朝,宰相25---45%(均34%)出自翰林学士。
➢玄宗常委宦官监军,肃宗更用李辅国掌禁兵,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中护军二,全以宦官任,掌禁军。
掌机密(玄宗朝:高力士)元和初年,宪宗拣宦官二人传达口命,谓之枢密使(即宋代枢密使所本)。
宣宗朝,设枢密院,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设枢密院使。
任务: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录。
2、唐代的司法体系➢1)中央:刑部、大理寺、御史台➢2)州:刺史,长史,司法参军➢3)县:县令,县尉,司法佐四、唐代的经济(一)唐代的经济制度1、授田制2、租庸调3、唐中期专卖制度的确立与刘晏的财政改革4、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两税之法,乃取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
“他日者,变故兴,国用迫,则又曰:此两税者正供也,非以应非常之需者也,而横征又起矣。
” 王夫之《读通鉴论》两税法的内容(1)以大历十四年(779)全国税收总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额分摊于各州,以后则按“量出以制入”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确定应纳税额。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论土著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不论行商与坐商,都要交纳。
(3)“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即主要征收地税与户税,“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但丁额保留不废。
(4)两税“计钱而输绫绢”,即政府以钱计算税额,百姓则以实物折缴。
(5)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
(6)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
两税法的实质与效果➢实质:舍丁税地意义:①“舍丁税地”的趋势。
②税收更合理,负担较平均。
③扩大纳税面。
➢效果:史载“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朝廷。
”780年,诸道按比户口,得土户180余万,客户130余万。
➢日久弊端滋生。
白居易《重赋》:“国家定两税。
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五、唐朝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一)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佛教诸派中,以天台、法相、华严、禅宗影响最大。
➢以智顗(岂页yǐ)为代表的天台宗,因奉《法华经》,又称法华宗。
着重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体是空无的,故又称“空宗”。
➢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
它说的“识”是指精神本体,而宇宙万有即由识幻化而成。
➢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以奉《华严经》而名。
主要是通过论证所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
因缘和合,幻相方生”,以及“事”与“理”的关系,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以慧能为代表的是禅宗。
“禅”是梵文“禅那”的简写,意即“静虑。
禅宗相传为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的。
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
(五祖弘忍后,神秀开北宗,慧能开南宗)(二)文学艺术与个性伸展-----唐诗的惊采绝艳1. 中国诗的成熟➢唐代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时代,而这种成熟首先表现在对汉魏六朝诗歌传统的兼收并蓄与创新性改造。
➢唐代诗人推扬“质胜文”的汉魏古诗,却也决不排斥“文胜质”的晋宋齐梁诗。
唐人对汉魏、齐梁诗歌传统的涵容与创造性消化,终于推出了金光熠熠的唐诗。
“正因为有建安的风骨,然后形成唐诗的遒劲;有两晋的意境,然后有唐诗的高妙;有宋齐的藻绘,然后形成唐诗的清丽;有齐梁的声病之论,然后形成唐诗声韵的谐美;有梁陈的宫体,然后形成唐诗的细腻”。
唐人对汉魏六朝诗的¡°兼收并蓄¡±,将中国诗推入一个飞动壮美、高度成熟的境地。
2. 李白、杜甫、王维——三种人格精神➢在中国士大夫中,李白是一位傲岸不驯,恣意反抗的典范,他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壮浪纵恣”之极,他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甚至让国舅磨墨,得宠太监脱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一生遭际颇多悲愁,然而他却将一己命运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从而铸定了他的博大。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返奉先县省亲,此时正直安史之乱前夕,社会混乱已见端倪。
奉先县正处在饥荒之中。
面对“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人间惨剧,他的沉哀深痛并未溺陷于个人遭际不拔,而是由自我联想到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同胞:“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倾洞不可掇。
”➢与李白相似,王维的性格也有多元的一面。
然而他的总体性格却是一种“禅”的精神。
➢“与世淡无事,自然江海人”。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