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政治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隋唐政治制度课件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第四节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但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重新加强了中央集 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权。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两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打 破三教合流局面。 破三教合流局面。隋唐两宋时期中国科技一直保持世 界领先地位。 界领先地位。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1)隋朝灭亡教训 (2)民本思想
2、统治政策: 统治政策: (1)用人 法律:慎用刑法、 (2)法律: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 制定《唐律》
要教戒太子诸王》 要教戒太子诸源自》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纵不合朕心, 纵不合朕心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为忤。若即嗔责, 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怀战惧,岂肯更言? 怀战惧,岂肯更言?”——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求谏》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贞观初放榜日,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 (1)隋朝灭亡教训 喜谓侍臣曰: 出,喜谓侍臣曰:“天下 (2)民本思想 英雄,入吾彀中矣! 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政策: 2、统治政策: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1)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是其繁荣盛世的关键之一。
在历史上,唐朝被誉为“盛世”、“画瓷盘一把铜,政纲新十一条”的代表,其中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治国方略隋朝的衰落导致了唐朝的出现。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并不是一个有着丰富执政经验的统治者,在他的大臣的帮助下,一步步实现了唐朝的建立。
在早期,唐朝的政治制度借鉴了隋朝的制度,并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和完善。
李渊认为:“前代轻重节度,各有不同,吾将行东周之政,设三公九卿而已。
”这也预示着唐朝将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
唐朝最大的改革是行政制度的鼻祖——州、县制度,该制度在中央政府的总控下,将地方的行政权限逐渐下放,从而增加了地方的管理效率和地方行政的自主权。
该制度,也赋予了地方官员更多的权益,同时也为唐朝的纳服提供了可能。
州和县的划分主要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和财政状况进行调整,提高了行政办公的效率。
唐朝的官制唐朝的官制为三品制度,官员分为三品:一品、二品和三品。
一品官员主要担任中央机构、皇室园林和严重违反律法的监察机构;二品官员主要管理地方和中央机构的重要职务并对考试进行监督;三品官员则主要负责地方官员的晋升和考核工作。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和枢密阁等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的决策和运筹。
这些官员的地位和职能,使唐朝的政治制度空前完善和健全。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最为人熟知的依然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也是唐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据传说唐太宗使用了该制度,并被后世推广和发扬。
科举制共分为三个部分:进士、举人和秀才。
进士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华族人士,符合条件的人才能进入进士科,并参加童男子科,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成为进士。
在唐朝,进士被视为最高级别的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地位。
唐代进士中,有一些人在之后的政治生涯中成为关键人物,如杨炯,魏徵和颜师古等。
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成为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_______的政策
⑴设_______,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2、概况: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
⑴来访人员频繁
⑵外来_______传入
⑶_______取经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3)民族政策: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事例如:____________。
唐初概况:____________,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贞观年间,为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____________,武则天时期又设置了____________,管理西域事务,它们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机关。保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______和齐王______,迫使李渊让位。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
2、
3、
4、
5、
【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______、社会______、经济______、文化______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3、影响
⑴_______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⑶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5)贞观后期的变化
质量反
馈资源
【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考点4: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的革新(一)中央官制...

材料3:(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 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之人。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 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人之。 ──《新唐书· 杨炎传》 材料4: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 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 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4.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 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 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 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 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回答:①材料1和材料3的征税标准是什么?为何出现这一变化?从 材料1中能找出什么依据?②指出材料2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 其目的和效果。③材料1中“庸”和材料3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 用?④材料4和材料1有何关系?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9.①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 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 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1中规定世业回归私人所有,从 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②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而“老”的年龄提前。减轻赋 役,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 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④授田者要服兵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避免武将专权 割据。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 千九百十八里。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1.中后期的边患与巩固边防—将领权 力增大(原因) 2.安史之乱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借平叛 壮大自己(原因) 3.唐朝后期地方藩镇割据中央腐败不 能制(表现) 4.唐朝灭亡军阀纷纷建立自己国家— 五代十国(结局或影响)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思想文化)
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 四夷自服”
表现(措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 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 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 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 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 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 页
隋唐时期的政治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历程 • 隋— • 唐— • 五代十国与少数民族政权崛起— • 北宋与辽、西夏和金并立— • 南宋与金、蒙古的对立— • 元朝
唐至元时期政权的沿革
唐朝
五 代 十 国
北宋
南 宋
元朝
随手一练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特征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的 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 建 ,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3.评价:是封建 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 的局面;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 ;
2.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太宗曰:“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 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 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宽仁慎刑(政治)
《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
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 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 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死刑复审权)
惊世骇俗的“四百刑徒来归狱”
3.休养生息的政策。 表现 均田制、 轻徭薄赋、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 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 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 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 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 异常融洽。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 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 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 母。”《资治通鉴》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1、“战而后和”。
4、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政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如长孙无忌和魏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 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三省 • 中书省负责 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门下省负责 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 回; • 尚书省负责 国家的重要政令。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 • 六部为 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 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主管户 口、赋税等; • 主管国 家礼仪制度; 主管军政; • 主管刑法; 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隋唐统一—
• 两宋多元并立(分裂与民族融 合) • 元朝重新统一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3、设置羁縻府州,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安西都护 府) 4、采取和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朝人戈直编集的《贞观政要集论》一书 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唐太宗的话:“夫太宗之 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
帝(炎黄)三王(尧舜禹)之事矣
材料: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 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 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 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 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 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 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材料: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 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 ‚……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 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 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 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 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影响 •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 中央的统治力量; • (2)削弱了 ,加强了 ; • (3)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 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 制度。
•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 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 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 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 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重要举措是 ( ) • A.废分封,置郡县 •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 C.废丞相,设内阁 • D.确立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相权分散,决策科学 • 互相牵制,科学分工 • 效率提高,各尽其用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 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 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 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权决策机制
藩镇割据
•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 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 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 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 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 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 ———《新唐书》卷五○《兵志》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既有其土地,又有 其人民,又有其甲 兵,又有其财赋” 的地方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思顺 哥舒翰 突厥 突骑施 安禄山 粟特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高丽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 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599—649年)
1、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626)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 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 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 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 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 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 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 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 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决无而仅有者也。”
概括指出材料中对唐太宗两方面的 评价,分别说明这两方面评价所依据的 历史事实。你如何看待戈直评价人物的 方法?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在修身和齐家方面存在着不足。 史实依据:玄武门之变。(4分,如回答没有处理好 自己身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亦可酌情得分)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明君。史实 依据: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重用魏征等;强调 “存百姓”(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用法务 在宽简。(6分,观点2分,史实2点即可4分) 戈直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看法是正确的。 (2分)
• 1.创立与发展 • 2.内涵与特征 • 3.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