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山水画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绣栊晓镜图》宋王诜团扇绢本设色纵24.2厘米横25厘米山水卷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
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
▲《万壑松风图轴》北宋巨然200.1cm×77.6cm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
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画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
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设色206.3cm×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春山瑞松图》宋米芾轴纸本设色纵35厘米横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
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早春图》北宋郭熙绢本水墨158.3cm×10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
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
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
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绢本双拼188.7cm×139.8cm此画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
明清传世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在中国绘画史上,尽管山水画是较晚出的画科,但却比欧洲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
在画法上,唐代王维提出了“水墨为上”的观念、强调水和墨的相互作用以后,五代、北宋时期风行湿笔浓墨法。
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在熟性绢、纸上运作的水墨交融、连勾带皴的方法。
元代时纸本大行其道,风行南宗山水,又以干笔皴擦的方法别开新局,影响到了明清及明清之后的山水画风。
本文精选了明清著名画家王绂、戴进、吴伟、文徵明、董其昌、恽寿平、王时敏、王原祁 、王翚、吴历等的部分山水画精品,对其作简略介绍。
1.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山亭文会图》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
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
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
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
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师法吴镇、王蒙等元代大家。
他的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
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但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他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特别是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
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
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
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
知名于明初画坛。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描写画山水画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画山水画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画山水画是一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通过绘画表达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令人陶醉。
下面是我精心创作的描写画山水画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妙享受:1.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2. 画中山河犹如明镜,反射出宇宙的无限。
3. 大自然的瑰宝在画中呈现,美得让人窒息。
4. 手握画笔,如操纵着大自然的魔法。
5. 山水画像诗意的瑰宝,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6. 心灵与画笔合二为一,创造出无穷的想象空间。
7. 看山水画如置身其中,仿佛能闻到花草的芬芳。
8. 山水之间流淌着永不停息的时光。
9. 山川之美,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
10. 山水画勾勒出的景色仿佛有生命般灵动。
11. 画中的山水,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魔力。
12. 山河如画,展现出自然的神奇与独特。
13. 层层山起,飞瀑流下,宛如人间仙境。
14. 画家以笔勾勒出山水的美丽,宛如天地间的鬼斧神工。
15. 山水画中的风景,让人眩目,如梦如幻。
16. 包容着万物的山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17. 沉醉在画中的山水,忘却尘世的烦嚣,心灵得到洗涤。
18. 山水画以其唯美的姿态,将大自然的宏伟呈现。
19. 山水画的每一笔都是灵感的凝结,展现出绘画的无穷魅力。
20. 如诗如画的山河,寄托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
21. 山水画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唤起观赏者的共鸣。
22. 画家用愉悦的笔触描绘出山水万千,仿佛有生命般跃然纸上。
23. 山川流水,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与灵动。
24. 山水画勾勒着大自然的恢弘与壮美。
25. 山水画中的细腻笔触,宛如清风拂面,让人悠然神往。
26. 山河永恒,画笔停留,留存着岁月的痕迹。
27. 山水画勾勒出的每一幅画作都是艺术家心灵的倾诉。
28. 山水画如梦似幻,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
29. 画中之山如剑,笔走龙蛇之间,宏伟壮丽。
30. 山水画中的景致,宛如大自然的最精致画册。
31. 画家以笔勾勒出山川的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客厅山水画图片大全,易从网为您推荐十大类经典山水画

客厅山水画图片大全,易从网为您推荐十大类经典山水画 现代许多人装饰客厅,都会选择山水画,一来装饰富有色彩,能够让客厅不那么单调;其次用山水画装饰客厅有修养有品味,能够给人高雅的感觉。
更何况中国的山水画,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提炼,选一幅山水画来装点客厅,绝对是不言而喻的内涵品味,一幅好的画作既是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又是教育者,更是可以净化观赏者的心灵,所以内在美的选择,当然是一幅国画山水。
客厅山水画如何选?易从网客厅山水画图片汇总,为您推荐十大类经典诗情画意的装饰山水画,使家中雍容华贵起来。
一、客厅山水画图片大全---五岳独尊泰山图王宁新品力作五岳靠山图《鸿运当头》【作品来源:易从网】 此幅五岳独尊国画泰山图,寓意深远,旭日东升,寓意事业家业稳如泰山之意,画面布局严谨,雄伟细腻。
是家庭客厅沙发背景墙装饰的上佳之作。
画中对山水的描绘也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从绘画的构图、笔墨技法等方面有着画家独有的特色,画面上的云雾滚滚奔腾着,充满了气势,带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欣赏着这样一幅自然美景图,笔酣墨饱、灵动有韵,总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山水的真情赞美,作为公共场合和机关单位以及其他室内装饰定会增添一份难得的艺术享受,堪称精品,推荐购买收藏。
二、客厅山水画图片大全---万里长城山水画金色长城耀华夏王宁国画长城作品《中华之魂》【作品来源:易从网】 这是一幅超经典的中国传统国画,风水师仔细看了这幅金色长城画,这幅画不是随随便便挂的,提升事业运,平步青云,值得拥有! “万里长城万里长,百世英雄百世梦”。
国画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的骄傲。
《中华之魂》构图简洁清新,沉稳中透出豪情,大气中彰显雅致。
画中的高山象征着基业有靠山,发展稳如山;长城寓意基础牢固,坚如磐石;山脉象征着龙脉传承,家业兴旺;阶梯则表示事业步步高升,官职积极高升;茂密的古树则寓意着万古长青,生生不息。
历代山水名画200幅技法解1

中国历代传统山水名画220幅技法解目录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中国山水画的鉴赏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唐代王维《长江积雪图》五代荆浩《匡庐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秋山晚翠图》五代卫贤《高士图》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图》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北宋巨然《雪图》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晴岚萧寺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图》北宋屈鼎《夏山图》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佚名《秋山萧寺图》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松湖钓影图》南宋刘松年《松窗读书图》南宋刘松年《西湖四景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南宋马远《举杯玩月图》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南宋佚名《青山白云图》南宋佚名《松风楼观图》金代佚名《洞天山堂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丹崖云树图》元代吴镇《渔人图》元代吴镇《双松平远图》元代倪瓒《江亭山色图》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元代王蒙《夏山高隐图》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册》元代曹知白《松亭图》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图》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元代佚名《山居图》明代沈周《庐山高图》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明代戴进《洞天问道图》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明代戴进《雪景山水图》明代戴进《溪堂思诗图》明代王谔《雪岭风高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明代王谔《江阁远眺图》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明代吴伟《渔乐图》明代张璐《溪山放艇图》明代陈裸《王维诗意图》明代刘珏《夏山欲雨图》明代朱端《仿郭熙山水》清代王时敏《仙山楼阁图》清代王时敏《丛林曲涧图》清代王鉴《仿三赵山水画》清代王鉴《仿大痴山水图》清代王鉴《梦境图》清代王翚《万壑千崖图》清代王翚《秋树昏鸦图》清代王翚《虞山枫林图》清代王翚《仿黄鹤山人山水图》清代王翚《水阁幽人图》清代王翚《夏五咏梅图》清代王翚《仙山浮岚图》清代王翚《仿王蒙秋山图》清代王原祁《《仿王蒙松溪山馆图》清代王原祁《山中早春图》清代石涛《设色云山图》清代石涛《四边水色图》清代髡残《苍翠凌天图》清代髡残《山水图》清代弘仁《黄海松石图》清代弘仁《林泉图》清代弘仁《西岩松雪图》清代朱耷《山水斗方图》清代吴历《夕阳秋影图》清代高岑《青绿山水图》清代高岑《松窗飞瀑图》清代谢荪《青绿山水图》清代龚贤《溪烟树图》清代张雨森《秋林曳杖图》清代吴历《江城秋访图》清代吴宏《柘溪草堂图》清代沈宗骞《竹林听泉图》清代唐岱《晴峦春霭图》清代黄鼎《山水图》清代任预《前程期远图》清代赵之谦《积书岭图》清代樊圻《江干风雨图》清代樊圻《秋山听瀑图》清代刘泳之《松风山馆图》清代袁江《观潮图》清代袁耀《阿房宫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郎世宁嵩献英芝图》清代郎世宁《山水图》清代颜峰《秋林书啸图》清代陈漠《白云青嶂图》清代陈卓《云山青障图》清代陆远《仿古山水图》清代邹之麟《青绿山水图》近代黄宾虹《湖山晴霭图》近代金城《山水图》近代冯超然《夏山飞瀑》近代黃君壁《山水图》近代吴湖帆《潇湘雨过图》近代陶冷月《洞庭秋月图》近代溥心畲《白云满青山》近代刘海粟《黄山图》近代张大千《秋水清空图》近代傅抱石《待细把江水》近代李可染《江南春喜雨图》近代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代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近代陆俨少《山水图》近代陈少梅《长夏山居图》近代陈少梅《河阳神韵》近代陈少梅《回归山居图》近代陈少梅《轻舟寻友图》近代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近代白雪石《桂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杨明义《水墨山水》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曾刚《彩墨山水》现代宋滌《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刘安祥《壮志凌云》现代刘安祥《天地有大美》现代刘安祥《林泉高致图》现代刘安祥《自有风韵颂千秋》现代刘安祥《峭崖列翠》现代刘安祥《剪取青山入画屏》现代刘安祥《望穿秋水》现代刘安祥《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刘安祥《山随平野尽》现代刘安祥《万山浮动兩初来》现代刘安祥《擎天一柱》现代刘安祥《晚山晴更好》现代刘安祥《湖山春曉图》现代刘安祥《三峡放歌》现代刘安祥《近山识鸟音》现代刘安祥《晴峦青障图》现代刘安祥《数峰无语立斜阳》现代刘安祥《江山览胜图》现代刘安祥《一帆风顺》现代刘安祥《仙境胜览图》现代刘安祥《晚山无语对斜阳》现代刘安祥《鸟鸣山更幽》现代刘安祥《碧水苍山》现代刘安祥《鸳鸯瀑》现代刘安祥《雪霁图》现代刘安祥《漓江晨曦》现代刘安祥《望断南飞雁》现代刘安祥《旭日照春山》现代刘安祥《云深不知处》现代刘安祥《云开雾散见山青》现代刘安祥《水色山光画图中》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萌于晋,成于唐,盛于宋元,自五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山水画都是笫一大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

传承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 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 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 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 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 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 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 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 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 年画家。
《江
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被誉为“宋画第一”。 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 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 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 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 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 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 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 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 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 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 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 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 浑厚,势壮雄强”的特 色,被誉为“得山之 骨”,“与山传神”。 (北宋)
作品赏析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 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 向往。 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 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 熟之处。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1.《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其画面宏伟壮阔,以秀美的江山为主题,充满了山川河流的美妙景色。
2.《红岩》:这是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其以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描绘了岩石的质感和山水的壮美。
3.《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由于其画面十分细致入微,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市景观画的代表之一。
4.《富春山居图》:这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其画面通过对山水、人物、建筑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别具匠心的山水人物画。
5.《春山图》:这是明朝画家唐寅的代表作,其画面以一片春天的山野为主题,通过流畅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呈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6.《游春图》:这是清朝著名画家郎世宁所作,其画面通过对春天的山水、花鸟等元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7.《潇湘图》:这是明朝画家文征明的代表作,其画面以潇湘江的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江水、山岳、人物等元素,呈现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图。
8.《山水十二屏》:这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所作,共分为十二幅画,每幅画呈现出不同的山水景色,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山水长卷。
9.《溪山行旅图》:这是唐朝画家王维的代表作,其画面以溪山
的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和人物的互动,刻画出了山水间的和谐之美。
10.《断桥残雪图》:这是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所作,其画面通过对断桥和残雪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冷峻、凄美的山水美感。
梦幻色彩_现代风神——胡朝水的重彩山水画
34画家胡朝水◆邵大箴( 北京 )梦幻色彩 现代风神——胡朝水的重彩山水画胡朝水,字若水,别署适庐主人。
1973年1月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深造于中央美院中国画专业。
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
作品及论文散见于《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等专业刊物,部分作品被收入《全国中国画作品集》《中国当代国画集萃》《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作品集》等重要文献。
出版有《当代彩墨画家丛书——胡朝水专辑》《大匠之门——胡朝水重彩山水画精品》《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胡朝水》等专著。
观众欣赏绘画,一般是从作品的图像开始的,关注画面图像(包括构图、笔墨和色彩等)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味道”,是否能吸引自己驻足欣赏;更进一步,则看作品内容是否能激发自己的某种思绪。
简单地说,观众在欣赏绘画和品评作品的过程中,既重视形式语言的感染力,也重视其文化内涵的征服力。
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着的,缺一不能成为完善的绘画作品。
不过,艺术家对图像形式的新以及它对观赏者的吸引力要有正确的理解。
图像的新,与古人不同,与同代其他画家不同,是每位有个性艺术家创作的应有之义。
但画家不应该单纯为了形式语言的新而求新,而应该在写自己对生活、对客观物象感受基础上求新,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新。
如果不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一味追求表现形式的新颖,甚至不惜图像的光怪陆离和荒诞怪异,这种的所谓“新”自然会受到观赏者的冷落,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胡朝水的重彩山水画的图像是新的,作品满构图,由云彩、山峦、流水、房屋、树木组成的画面被分割成大小不等、色彩不同的块面,其间有游动的、变化有致的线条。
奇异的图像引导观赏者走入画面,似乎进入一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世界,恍然有超脱尘世的感觉。
但这些画面不是他的主观凭空臆造,而是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的创造,他重视对客观物象的观察,重视写生,更重视用脑思考,用心体验,按照艺术原理进行创造。
《山水画》PPT课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疑飞 似流 银直 河下 落三 九千 天尺 。,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时月 鸣出 春惊 涧山 中鸟 。,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中国 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画家 笔下的山水是画家内心对于自然山水的感悟,是画家人 生态度的表达,更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
纵33厘米,横636.9厘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画中有诗
中国山水画
《山径春行》南宋 马远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山 行 旅
、、
图 》
墨思
五 代
关 仝
中国山水画
《 匡 庐 图 》 五 代 荆 浩
中国山水画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中国山水画
《 晴 峦 萧 寺 图 》 北 宋 李 成
中国山水画
《 早 春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 溪 山 行 旅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云山墨戏图》 南宋 米友仁
中国山水画 -.
中国山水画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 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
《早春图》 隋 展子虔
丈山 尺树 寸马 豆马
中国山水画
《 江 帆 楼 阁 图 》 唐 李 思 训
中国山水画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景气
、、
《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山水画(一)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
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
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
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
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
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
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
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的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
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伫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产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
展子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代,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子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
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
他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
他的儿子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李思训的山水画被《唐朝名画录》称为“国朝山水第一”。
相传其传世作品为《江帆楼阁图》和《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的传世作品《春山行旅图》,现藏台湾。
丰富多彩的山水画(二)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左丞。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
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王维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等。
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
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
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主心,用云岫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
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
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
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
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
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
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
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
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
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龙袖骄民图》等。
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
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溪山图》和《石壑松风图》等。
《秋》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徙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太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李成的作表作有《晴峦萧寺图》和《读碑窠石图》。
范宽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雪山图》等。
《溪山行旅图》(此图宽一米多,高两米多),画的是一座巨大山峰周围的景象,主体山峰在画面的中央耸立,山顶上树木葱茏,右边是一泻而下的长长的瀑布,隔着迷蒙的水汽,前景是很有层次的山冈,溪流从中间缓缓地流出,隐约看见有一只驼物的骡马队伍款款行来……丰富多彩的山水画(四)倪瓒(公元1306—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等。
江苏无锡人。
他的作品个人风格十分鲜明,最能体现元代画家的追求和特点,用最简洁单纯的艺术语言,表达出避世隐逸的人生态度,把绘画当作精神情感的归宿和依托。
他的画一般为三段式布局,近景山坡、茅屋、草亭、树木,空无一人;中景空白以示水面;远处山峰一二。
代表作有《紫芝山房图》。
吴镇(公元1280—1354年),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
浙江嘉兴人。
一生生活贫寒。
画法少用干笔,充分发挥了水墨稠湿的特点,墨色浑厚、湿润。
代表作品有《双桧平远》、《渔父图》、《松原图》等。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
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
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
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
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
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人,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
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也有田园小景。
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
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
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
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
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
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
他主要流传作品有《春深高树图》、《山雨图》、《古木寒泉图》、《真赏斋图》、《松阴策杖图》。
唐寅(公元1470—1523),字子畏,号伯虎、六如居士,苏州人。
山水、花鸟、人物皆佳。
他一生坎坷,饱受荣辱毁誉。
他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受南宋四家及元人画法影响,集众家之长为一体。
在画法上多为细长清劲的线条皴法,墨色清雅,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
他一生坎坷,又纵情行乐,年仅五十四岁就去世了,但他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作品。
例如《孟蜀宫妓图》、《风木图》、《骑驴归思图》、《西注洲话旧图》、《溪山渔隐图》、《嫦娥奔月图》、《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等。
这些画大都山水间有人物,人物的行为又被画得有声有色。
他的画整体上追求清新唯美,很有韵味,很有诗意。
比如他的《溪山渔隐图》就是画山水之间,红叶烂漫,松风悠远,在波光粼粼的水中两只小舟悠悠荡出,两位隐士样的人物各立舟中,一位把脚泡在水中,短笛横吹,一位半卧舟中,拈着胡须,仔细地听着,画面非常静谧和谐,让观者也好像融入了自然的美景和优雅的意境之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天籁之声了。
和“明四家”的前三位不同,仇英既不出身书画世家,也不是书香门第的后代,他小时候是一个油漆匠,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妨碍他成为画家,但在等级森严、极重出身的封建时代却非常受人轻视,但仇英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大画家,从而修正了世俗的偏见。
他有两幅被称为“双美图”的传世名作《桃源仙境图》和《玉洞仙源图》,画得美妙绝伦,非常精彩。
尤其是《桃源仙境图》是根据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画的构图繁复多层次,布局严谨而又有虚实,用色非常讲究对比,山色和树色非常浓艳深重,云雾很迷茫,而几位闲居而坐、弹琴歌舞的老者的色彩却洁白明亮,全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色感。
他在用笔上讲究点面结合和远近虚实,整体风格非常秀润,是明朝难得的佳作之一。
丰富多彩的山水画(五)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
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
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
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
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
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
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
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思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朝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