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减法 教学反思

有理数减法 教学反思
有理数减法 教学反思

《有理数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差”设问,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积极性,进行有理数减法的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实例计算“

()3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学生小学学过的“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开始设想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学生再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反复验证“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一设想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真正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设计充分,然而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本课知识点上分析:本课的重点突出,即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是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时,总弄不清该改变哪个数为它的相反数,有的同学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因此,在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强调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尤其要注意的三点,即“两变一不变”:(1)减号变加号;(2)减数变成相反数;(3)被减数不变。

2.本课意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这一理念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原本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的有理数减法法则,更多的被教师的总结,归纳所取代,缺乏对学生点拨性的指导和帮助。

3.从对课堂的组织上讲:由于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以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自我展示这一环节,表现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也与教师所作的调动力有关。另外学生在展示错误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的提示、鼓励也较缺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有理数教学反思

有理数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见得简单的,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加强教学。 (1)注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 (2)对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先确定和的符号;第二、再求加数的绝对值;第三、分析确定有理数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 (3)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减小运算难度,常采取以下简便方法: ①互为相反数结合法,②同号结合法,③同形结合法(整数与整数结合,分数与分数,小数与小数结合)以凑整法。 (4)多让学生搬演,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强化。 (5)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并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以优补劣”。 (6)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易于遗忘,教师可以采取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7)不管学习如何紧张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坚持以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模式。

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 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因为懂得,知分寸;因为珍惜,懂进退。最重要的是,与世界言和,不再为难自己和别人。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就是说,做事不必完美,享乐不可享尽,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心灵松绑了,活着才自由。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看透了生活,选择了顺流的方式,行走。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感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每一个阳光的日子,于时光的碎屑中,静品一盏流年的香茗。 撕开浮云的遮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山水,都有一段难捱的时光,好在,总有一天,你的淡然低调,你的暗自努力,你的理性豁达,终将点燃你的整个世界,让故事的结局,美好而温柔。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 选3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篇1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

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习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反思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

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与开方是第三级运算。 2、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 3、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4、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反思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定好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后,激趣目标利用例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加法运算律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简化计算。 通过分组互动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行编题打破了一味由老师出题的模式,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在课堂的组织上,精心安排:从我为小组添彩 - 同伴互助 - 合作交流 各个环节组织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例题的讲解打下很好的底子,使学生能迅速而准确的分析问题的实质。

有理数教学反思

有理数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相关有理数运算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有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是,略举简单的事例,尽早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法则,背法则。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教学设计上尽量考虑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水平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反思本单元课,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首先由学生口答有理数加法的练习入手,自然地过度到有理数的乘法,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两个加法算式的在实际生活中意义。再提出生活中的另一些实际问题又能够用怎样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 2、精心设计的现实模型“水位变化,日期前后”使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规定合理性”与“规定必要性”都得到了事实的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幻灯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生熟悉的水库水位变化情况,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意在诱发同学们实行探索与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弘扬了滩坑移民精神,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3、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单元内容安排紧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合作学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教学中尽量用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即使最初的设计能体现一些新的理念,但经过课堂实践后,仍感到有很多不足。 1、课堂引入化时间太多。有理数的加法对本节课的作用不是很大,直接从水位变化的实例引出能够节省一些时间用于合作学习的环节。 2、“巩固训练”这个环节的题目有时设计的较难,对中下学生一时难以接受。重点应该是练习有理数运算的法则,计算量不易太大。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实行,学生会容易接受。 3、教学中感觉教师启发引导的较多,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基础试题(含答案)

数 学 练 习(一) 〔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练习〕 一、加减法法则、运算律的复习。 A .△同号两数相加,取___相同的符号_______________,并把__绝对值相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 2、85+(+15) -12 100 3、(–36 1)+(–33 2) 4、(–3.5)+(–5 3 2) -66 5 -96 1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互为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相加得0。 1、(–45) +(+23) 2、(–1.35)+6.35 5 -22 3、41 2+(–2.25) 4、(–9)+7 -2 △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___这个数__________。 1、(–9)+ 0=___-9___________; 2、0 +(+15)=____15_________。 B .加法交换律:a + b = ____b+a_______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____a+(b+c)___________ 1、(–1.76)+(–19.15)+ (–8.24) 2、23+(–17)+(+7)+(–13) -29.15 0 3、(+ 341)+(–253)+ 543+(–852) 4、52+112+(–5 2 ) -2 11 2 C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__正数___来进行,转化的“桥梁”是____(正号可以省略)或是(有理数减法法 则)。 _____。

《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交流,发现运算规律,归纳运算法则。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难点 转化过程中符号的改变。 课前准备 计算: (1)4+(+3);(2)(—3)+5 (3)0+(—7) (3)7.2+4.8 (4)(-3 )+(-5 ); (6) 7+(—3)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都知道,今天,贺州的最低气温是15℃,最高气温是21℃;北京的最低气温是-3℃,最高气温是4℃,那么我市今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是多少?北京的呢? (—)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 活动 一: (一)提出问题:由上面问题可知,计算北京这天的温差可列式为:4—(—3) 如何计算:4—(—3)呢? 4—(—3)=? ?+(—3)=4 因为 7+(—3)=4 所以 4—(—3)=7 问题:我们每次进行的有理数的减法运算都要这么想吗? 由上面练习知:4+(+3)=7 因此 4—(—3)=4+(+3) 问题:观察上面等式从左到右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把—3换成—5,—9,—11看看你的发现还成立吗? 减数是正数结论还成立吗? 被减数是负数呢? 把—3变成8,10,13;把4换成0,—1,—5试试结果如何? 问题: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结论吗? (二)归纳法则 师生共同得出: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用字母如何表示这一法则呢? a—b=a+(—b)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我在开展《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时,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如入课题,使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初一的学生刚迈进中学校门不久,学习压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的转变均使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学生刚认识“负数”这个新朋友,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学习乘法,会有一定的困扰。预期学生会在符号上出现问题,故在教学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一节课下来,学生从生活有趣的“蜗牛爬行”例子,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所在——符号的确定,然后就都是小学的乘法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 二、学生从“蜗牛爬行”的例子中发现有理数乘法与小学乘法的区别,自主归纳出法则。对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三、主要不足体现在: (1)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尽管在情景中的实际含义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教师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可以更加开发一些;探究的程度不够。 (2)总体设计前轻后重。 (3)对学生灵活方法的鼓励和及时评价,还要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

七年级有理数计算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5的绝对值为 ( ) A .-5 B .5 C .-15 D .15 2.-18的相反数是 ( ) A .-8 B .1 8 C .0.8 D .8 3.在下面所画的数轴中,你认为正确的数轴是 (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B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 .数轴上原点两旁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D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它的相反数 5.数轴上的点A ,B 位置如图所示,则线段AB 的长度为 ( ) A .-3 B .5 C .6 D .7 6.若a =7,b =5,则a -b 的值为 ( ) A .2 B .12 C .2或12 D .2或12或-12或-2 7.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b =0 B . b <a C . a b >0 D . |b |<|a | 8.下列式子不正确的是 ( ) A .44-= B .1122= C .00= D . 1.5 1.5-=- 9.如果有理数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d 是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那么式子a -b +c 2-d 的值是 ( ) A .-2 B .-1 C .0 D .1 10.如果abcd<0,a +b =0,cd>0,那么这四个数中的负因数至少有 (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二、填空题 11.数轴上最靠近-2且比-2大的负整数是______. 12.-112的相反数是______;-2是______的相反数;_______与110 互为倒数. 13.数轴上表示-2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长度;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__个,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______. 14.绝对值小于π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 15.数轴上,若A ,B 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并且这两点的距离为8,则这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有理数 1.2.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尤其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1)比较大小:5___3; 1___0

(2)怎样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3与-4;-1/2与-2/3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感受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教科书12页“思考”图说出其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是多少?你能将这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板书:-4,-3,-2,-1, 0, 1, 2, 3, 4, 5, 6, 7, 8, 9. 问题2:观察这些数在温度计上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答:这些数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 问题3: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描出表示这些数的点,在独立思考后,说出其中的规律。教师归纳: 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问题4:观察数轴上的数,试说明怎样比较正数和负数,正数和0,负数和0,负数和负数的大小?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观察数轴上的数可知:即把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问题转化成比较这两个负数的绝对值的大小的问题。 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由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5:课本第13页例题。 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 分析:数字前面有双重符号,应先化简(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比较大小。 解:先化简,-(-1)=1,-(+2)=-2 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1>-2,即 -(-1)>-(+2) (2)-8/21和-3/7 解: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先求它们的绝对值: |-8/21|=8/21,|-3/7|=3/7=9/21 因为8/21<9/21 即|-8/21|<|-3/7| 所以-8/21大于-3/7 (3)-()和|-1/3| 解:先化简,-()=,|-1/3|=1/3 因为<1/3 所以-()<|-1/3| 归纳总结: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5;(2)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篇汇总)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第一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

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

有理数减法基础计算题320道

2) (+3)-(+5)+ (+3)+(+8)= 3) (-7)-(-8)= 4) (+7)-(-5)= 5) (-7)-(+1)= 6) (+3)-(-6)= 7) (-1)-(-1)= 8) (+2)-(+1)= 9) (-1)-(-3)= 10) (+6)-(-5)= 11) (-6)-(+5)= 12) (+5)-(-9)= 13) (-9)-(-2)= 14) (+2)-(+6)= 15) (-9)-(-6)= 16) (+4)-(-3)= 17) (-6)-(+6)= 18) (+1)-(-6)= 19) (-9)-(-9)= 20) (+8)-(+3)= 21) (-4)-(-3)= 22) (+6)-(-4)= 23) (-8)-(+5)= 24) (+2)-(-7)= 25) (-8)-(-8)= 26) (+6)-0= 27) (-3)-(-6)= 28) 0-(-4)= 29) (-5)-(+2)= 30) (+7)-(-1)= 31) (-2)-(-1)= 32) (+1)-(+1)= 33) (-4)-(-1)= 34) (+3)-(-8)= 35) (-2)-(+5)= 36) (+8)-(-4)= 37) (-3)-(-5)= 38) (+5)-(+1)= 39) (-9)-(-4)=2) (+3)-(+8)= 3) (-7)-(-4)= 4) (+2)-(-6)= 5) (-6)-(+9)= 6) (+5)-(-1)= 7) (-2)-(-4)= 8) (+8)-(+7)= 9) (-7)-(-2)= 10) (+4)-(-3)= 11) (-3)-(+7)= 12) (+9)-(-7)= 13) (-9)-(-6)= 14) (+4)-(+8)= 15) (-3)-(-9)= 16) (+9)-(-2)= 17) (-1)-(+4)= 18) (+4)-(-6)= 19) (-1)-(-1)= 20) (+7)-(+4)= 21) (-7)-(-1)= 22) (+2)-(-5)= 23) (-7)-(+2)= 24) (+8)-(-8)= 25) (-9)-(-9)= 26) (+3)-(+8)= 27) (-1)-(-1)= 28) (+2)-(-7)= 29) (-7)-(+7)= 30) (+1)-(-6)= 31) (-6)-(-5)= 32) (+3)-(+4)= 33) (-4)-(-9)= 34) (+5)-(-7)= 35) (-1)-0= 36) (+2)-(-1)= 37) (-1)-(-4)= 38) (+5)-(+6)= 39) (-9)-0= 2) (+5)-(+9)= 3) (-0)-(-4)= 4) (+6)-(-7)= 5) (-6)-0= 6) (+9)-(-3)= 7) (-2)-(-5)= 8) (+6)-(+1)= 9) (-4)-(-2)= 10) (+1)-(-2)= 11) (-9)-(+11)= 12) (+7)-(-4)= 13) 0-(-1)= 14) (+4)-(+7)= 15) (-7)-(-3)= 16) (+3)-(-6)= 17) (-6)-(+6)= 18) (+6)-(-8)= 19) (-9)-(-8)= 20) (+1)-(+9)= 21) (-1)-(-5)= 22) (+7)-(-2)= 23) (-9)-(+2)= 24) (+6)-(-8)= 25) (-4)-(-2)= 26) (+1)-(+7)= 27) (-8)-(-6)= 28) (+8)-(-5)= 29) (-5)-(+7)= 30) (+6)-(-5)= 31) (-4)-(-2)= 32) (+1)-(+3)= 33) (-2)-(-9)= 34) (+6)-(-1)= 35) (-9)-(+4)= 36) (+6)-(-9)= 37) (-8)-(-6)= 38) (+7)-(+4)= 39) (-8)-(-3)= 2) (+9)-(+6)= 3) (-5)-(-2)= 4) (+4)-(-6)= 5) (-2)-(+4)= 6) (+6)-(-2)= 7) (-5)-(-1)= 8) (+8)-(+2)= 9) (-5)-(-2)= 10) (+5)-(-4)= 11) (-2)-(+2)= 12) (+3)-(-3)= 13) (-5)-(-8)= 14) (+2)-(+9)= 15) (-3)-(-1)= 16) (+3)-(-7)= 17) (-4)-(+2)= 18) (+6)-(-4)= 19) (-1)-(-5)= 20) (+3)-(+7)= 21) (-5)-(-3)= 22) (+2)-(-2)= 23) (-2)-(+6)= 24) (+1)-(-9)= 25) (-3)-(-2)= 26) (+3)-(+9)= 27) (-8)-(-7)= 28) (+6)-(-8)= 29) (-6)-(+8)= 30) (+3)-(-5)= 31) (-7)-(-4)= 32) (+5)-(+6)= 33) (-4)-(-5)= 34) (+3)-(-1)= 35) (-2)-(+8)= 36) (+9)-(-3)= 37) (-1)-(-6)= 38) (+4)-(+7)= 39) (-5)-(-2)=

《有理数》教学反思2篇

《有理数》教学反思2篇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ational number

《有理数》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有理数》教学反思 2、篇章2: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章1:《有理数》教学反思 以下是初中数学《有理数》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借鉴! 有理数教学反思一: 讲解有理数概念这一节课的时候,我讲完课让学生做作业,结果一塌糊涂。后来,学生说不知道什么是有理数,我当时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后来我在下面找了几个同学调查,学生说,我讲课的时候说“整数可以化成分数,4等于一分之四;有限小数和无线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这让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照我的说法,整数不是可以化成分数吗?对于小数和分数

的界限也搞不清楚,一看到要从几个数当中去找整数,分数,小数,有理数之类的题目就感觉无从下手。我听了学生们跟我说的话后恍然大悟,因为我想把知识给他们讲清楚,却没想到我忽略掉了一点,他们现在还小,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我请教老教师,前辈们告诉我,对于初学有理数的学生来讲,必须首先让他们先区分整数和分数,先不要去深究整数可以化为小数这一点,在刚开始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辨别整数和分数时不宜讲授整数和分数的区别。等到以后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了,见的题目,知识多了后自然就清楚了,现在想着把知识清楚地讲解出来反而影响学生理解。而对于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我试着给学生讲解清楚,可是我发现收效甚微,因为讲课之前我看了练习册发现有些题目有出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所以就忍不住把小数和分数的关系讲了,结果学生又是一团雾水。 当天晚上的数学辅导,我就把有理数的概念这一课时的内容重新给学生梳理了一下,跟学生说虽然整数可以化成分数,但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最好把分数和整数分开来记忆,这样,整数是整数,分数是分数,不容易混淆了。而对于分数和小数的区分,现在对同学们的要求是知道一般的小数可以化成分数,我们现在碰到的比较常见的不能化成分数的小数是圆周率π,当遇到要找分数的题目时,不要漏选一般的小数。而对于不常见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学生较难理解,暂时不予理会。有些学生总是分不清0的地位,对于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这一点,必须强制记忆。0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

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小学数学_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喜欢和书做朋友的孩子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上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书店买书,我帮我们班的学生选了两本书,看,是哪两本书呢? (课件出示: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师: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生: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 4.29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多少钱? 师:怎样列式? 生:6.45+4.29 师: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师:怎样列式? 生:6.45—4.29 师:同学们,只是两道小数加减法题。那小数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又为什么这么算,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 师:这两道题,你们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下。 2、交流。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速度非常快,那咱们请黑板上的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他是怎样计算的?请认真听! 师:这位同学算的结果和你算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

南坪中心校七年级数学有理数测试卷(2)命题人:郜树英一、填空题:(每题1分) 1、(-3)+(+2)的结果的符号为。 2、-3 与-1 的和等于。 3、(-1) - (-2)=(-1)+( ) 4、(-6)-(-3)+(-4) 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 5、-3-2+5读作或读作 6、运用加法交换律,式子 11-6 可以写成。 7、(-3)-(+2)-(-3)=。 8、-2 与 3 的相反数的差为。 9、比-6小-3的数是_______. 10、数轴上到-2的距离为三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若a>0,b<0,则a+b>0.() 2.若a+b<0,则a,b两数可能有一个正数() 3.若x+y=0,则|x|=|y|.() 4.有理数中所有的奇数之和大于0.() 5.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数.()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3-8=5 B、-4+7=-11 C、-6-9=-15 D、0-2=2 2、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A、零 B、正数 C、负数 D、零或负数 3、若│a│ =1,b=3,则 a+b 的值为()A、4 或 2 B、2 C、4 D、-2 4、-6 的相反数与比5的相反数小1的数的和为()A、11 B、2 C、1 D、0 5、若 a+b<0,且-(-a)>0,则() A、a>0,b<0 B、a<0,b>0 C、a<0,b>0 D、a<0,b<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有理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B.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有理数的差大. C.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 D.减去一个正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 7.两个有理数相加,如果和小于每一个加数,那么() A.这两个加数同为负数; B.这两个加数同为正数 C.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负数,一个正数; D.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为零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C.两负数相加和为负数,并把绝对值相减B.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绝对值相加 D.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9.如果│a+b│=│a│+│b│成立,那么() A.a,b同号 B.a,b为一切有理数 C.a,b异号 D.a,b同号或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10.若│a│=7,│b│=10,则│a+b│的值为()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必须准确把握的,甚至在每节课的教案中都会有所体现,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重心。然而,我们时常容易将重点和难点混淆,认为学生不易理解的是难点,也就是课堂上要重点讲解和处理的内容,常常出现关注难点,而忽略重点的现象。其实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例如在本学期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便做了调整,因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也非常到位,所以不自觉地就容易在课上把以往学生经常出错的难点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但自从又一次深度研读教材后,发现孩子们只有重点掌握后,才能自然而然突破难点。 根据教材安排,《小数加减法》一课安排了两个情境,4道例题,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前三道题对学生而言都不难,借助整数加减法运算的经验,通过迁移,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掌握,因此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最后一题(小数部分位数少的减位数多的,或整数减小数),需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添0”,这对学生而言是新方法,不易掌握,也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内容着重处理。但其实,学生只有把前三题的核心内容掌握,而后一题就只是迁移运用而已了。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对其进行了简易的整合,把原来的四道例题整合为三道例题,分三层突破,层层深入。第一层,让学

生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除了有小数点以外,其他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在这一层,百分之百的学生已发现并能正确迁移掌握。第二层,选择了让学生自己来编题的方式创造“新情况”。在创造新情况的过程中,学生创造出了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0.8+3.74”,也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总结出“只有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小数的数位对齐。这一、二层就是教学的重点所在。结合这两层,引导学生对算法和算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处理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点对齐”的算法,并理解其算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算法和算理进行迁移,解决小数加减法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其中就包括第三层的“3-0.6”(整数减小数),在学生重点掌握了前两层小数加减的核心问题后,便自主发现了小数加减的本质“添0”。 这样的设计比以往的教师讲解难点效果好很多。前两层是本课的重点,解决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通法问题。只要把这两个问题分析透彻了,学生的认识到位了,对于第三层或其他更复杂的情况,就只是“技术问题”了。第三层只是本课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 所以教学重点,就是在本节课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难点不是本节课一定要解决到位的问题。《小数加减》一课先让学生形成对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所在,而对于包括“整数减小数”“计算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