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四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 千焦/ 克糖类:16.7 千焦/克脂肪:37.7 千焦/ 克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 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除维生素 D 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三、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
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① 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4.2 1. 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咽 食道消化道 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部位 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 部位唾液腺:分泌唾液,含 有唾液淀粉酶等 大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多种消化酶 消化腺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 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 多种消化酶小消化腺 小消化腺胃腺:分泌胃液,含有 盐酸和胃蛋白酶2. 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_第四章复习知识点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进而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
一、物质的微观结构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体的分子密排;液体的分子次紧密排列,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比较大,无规则运动。
2.分子: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
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3.原子:分子的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具有正、负、中性电荷。
4.元素: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根据原子的数量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质(由一个原子组成)和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元素的原子组成)。
二、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可量测量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熔点、沸点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烂、酸碱中和等。
三、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仍保持原有的物质特征。
如物体的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等。
2.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如物质的燃烧、金属的生锈等。
四、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热性质:物质对热的反应。
热膨胀是物质的一种热性质,即物体受热后膨胀,散热后收缩。
2.物质的化学能: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五、物质的分离和纯净1.物质之间的混合:物质混合是指不同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混合在一起,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2.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馏、结晶等。
3.纯净物的制备:纯净物是指由纯净物质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分离混合物、化学反应等方法制备。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微小颗粒:尘埃、花粉等微小颗粒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影响。
2.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导热等性质,是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材料;非金属主要用于绝缘、陶瓷等方面。
3.矿物和矿石:矿物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矿石是含有一些有用物质的矿物。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1.有关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当月亮将照到地球的太阳光挡住时,将发生日食B.当照到月亮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将发生月食C.日食发生在望月(农历十五),月食发生在朔月(农历初一)D.日食发生在朔月,月食发生在望月【答案】C2.某同学从右边的经纬网图中获取了以下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A.乙在丁的东南方B.丙在丁的东北方C.甲点的地方时比乙点迟9小时D.乙点的地方时比丁点早6小时【答案】D3.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及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A.丙丁之间B D.乙丙之间【答案】A4.如果太阳直射角的移动范围变大,这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杭州也可能会出现日晒头顶的现象。
B.南极和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地区范围会增加。
C.太阳直射角的移动范围变大可能与黄赤交角的变小有关。
D.地球上热带的范围会变大。
【答案】C)①②③④A.②④①③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③①④②【答案】A6.三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天文奇观将于2009年7月22日10时34分前后出现,而浙江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是这次日全食全球最佳观测点。
安吉将成为全世界看到日全食持第1 页,共7 页。
材料科学基础I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

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 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 1. 金属凝固的过程和现象 2. 凝固和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3. 几个重要概念:过冷度,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几个重要概念:过冷度,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形核率,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 形核率,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成分过冷 4. 冷却速度、过冷度对凝固过程和凝固组织的影响 冷却速度、 5. 液—固界面的结构及晶体生长形态 固界面的结构及晶体生长形态 6.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 7. 单相固溶体的长大 8. 两相共晶体的长大
三、近程有序(Short range order) 近程有序
由于有序原子集团的尺寸很小, 由于有序原子集团的尺寸很小,所以把液态金属结构的特点 概括为近程有序 温度降低,这些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 近程有序。 概括为近程有序。温度降低,这些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又称 晶胚Embryo)尺寸会增大;当具备结晶条件时,大于一定尺 为晶胚 )尺寸会增大;当具备结晶条件时, 寸的晶胚就会成为晶核 晶核(Nucleus)。晶核的出现就意味着结晶开 寸的晶胚就会成为晶核 。 始了。 始了。 综上所述,接近熔点的液态金属是由许多“原子集团”组成, 综上所述,接近熔点的液态金属是由许多“原子集团”组成, 其中原子呈规律排列,结构与原固体相似(近程有序);但是 其中原子呈规律排列,结构与原固体相似(近程有序);但是 ); 金属液体中存在很大的能量起伏,热运动激烈。 金属液体中存在很大的能量起伏,热运动激烈。原子集团的大 小不等,存在时间很短,时聚时散,空位较多。 小不等,存在时间很短,时聚时散,空位较多。原子集团之间 存在“空穴”和一些排列无序的原子。 存在“空穴”和一些排列无序的原子。
三、结晶的驱动力
∆G=GS‒GL<0,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单位体积金属结晶时自由能的变化: 单位体积金属结晶时自由能的变化: ∆Gv=GS‒GL=(HS‒TSS) ‒(HL‒ TSL)= (HS‒ HL) ‒T (SS ‒ SL) = ‒∆Hm+ T∆S = ‒∆Hm+T(∆Hm/Tm) = ‒∆Hm(Tm‒T)/Tm =(‒∆Hm/Tm) ∆T ‒ ∆T=Tm‒T,称为过冷度 ,称为过冷度 ∆Hm,即结晶潜热 m 即结晶潜热L ∆Gv(<0)就是结晶的驱动力,∆T越大,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就是结晶的驱动力, 越大 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越大, 就是结晶的驱动力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课《科学地球的内部构造》课件

科学家早就想利用钻孔探测地球的 内部结构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 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14千米,如 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就连一个办法, 即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处的奥秘。
地震波特点:
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 岩石中传播较慢,在不在不同硬度岩石 界面会发生折射现象。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
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 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厚
度约为350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占地球总 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 已。
科学需要探索,需要大胆设想,但科学更需 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勤 奋努力,人人都成为科学家!
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工具准备: 橡皮泥、小刀(老师准备) 制作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 2.制作前要考虑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 3.应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
其实,地球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 科学家们也正在探索之中,这节课我们通过研 究地震波知道了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还可以 通过研究火山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通过 研究地热知道地球内部的能量等。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8km: 地壳是非常薄的一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km; 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千米; 内核的厚度约为1278千米; 地核的厚度约为3478千米。
地球小知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喻为一个
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山地区厚 些,海洋地区薄些,整个地壳平均厚底约18公里(大陆部分平均 35公里)。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历程:
[自然科学]第4章_酸碱理论和溶剂化效应-jili
![[自然科学]第4章_酸碱理论和溶剂化效应-jili](https://img.taocdn.com/s3/m/8399debb51e79b8969022614.png)
四、超强酸
(一)涵义和性质
HO为Hammett酸度函数
超强酸:酸度比100%硫酸(Ho= -11.93)更强的酸。 分类:①液体超强酸:质子酸(eg HSO3F)和路易斯酸 (eg. SbF5,AsF5)的混和物。 ②固体超强酸:SbF5—SiO2—Al2O3, SbF5—TiO2—SiO2 etc. (Ho = -13.75 ~ -14.52)
R L S [R+L-] [R+ L- ]s Rs+ + Ls-
(A)
(B)
(C)
(三)溶剂极性对某些反应速度的影响
a. 若反应的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具有较大电荷 分离程度,则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度加快;
b. 若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电荷分离程度减少的 反应则溶剂极性↗,反应速率↘。
若过渡态极性比反应物大,则极性溶剂对过渡态的稳 定作用大于对反应物的稳定化作用。因而增加溶剂极 性,反应速率加快。
而许多反应会因酸浓度的少量增加,引起反应速 度的显著增加。故必须找到另一种酸性标度。在 这种情况下,最有用的是哈米特酸度函数 (Hammett acidity function) Hammett 采用一系列的弱减指示剂来测定强酸 介质的酸度,并引入酸度函数 H0 的概念代替 pH 来表示其强度。 酸度函数 Ho 对于任何一个体系都有一个定值, 实际反映酸将质子转移到弱碱指示剂或底物上的 能力。 Ho的负值越大,酸性越强。
1 .有些物质既是酸也是碱。例如:丙酮在含 有甲醇钠的二甲亚砜中是一个酸:
O CH3 C CH3 + CH3O O CH3 C CH2 + CH3OH
但在浓硫酸中,是一个碱:
O CH3 C CH3 + H2SO4 OH CH3 C CH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1.岩石圈是指 ( ) A.地壳和地幔顶部B.软流层C.地幔D.地壳 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广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4.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的预兆的是 ( ) ①出现地光 ②井水喷涌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都是 5.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 A.岩石圈B.地核c.软流层D.火山口 6.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 )。 A.地表、地中、地心 B.地幔、地壳、地核 C.岩石圈、软流层、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7.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喷发物主要有( )。 A.岩石和火山灰 B.火焰和氧气 C.火山灰和岩浆 D.地核中的物质 8.全球每年发生地震大约( )。 A.5万次 B.十万次 C.500万次 D.无数次 9.地震发生前可能会有( )。 A.气温骤降 B.狂风暴雨 C.洪水爆发 D.井水冒泡 10.发生地震时,我们不应该( )。 A.快速离开房间 B.抢救贵重物品 C.躲在桌子下 D.躲进厨房里 1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会造成破坏 ③ 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 地震发生时躲到小房间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发生地震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 双手抱头躲到桌子底下 B、 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 躲到卫生间或厨房 D、躲到高墙边 13、下列自然现象可以反映 地壳变动信息的是 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上有海洋生物活动遗迹 ②华山北坡大断崖③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 A、①②③④ B、①④ C 、①②④ D、③④ 14.地球内部由内到外可分为 、 和 三层。其中 和 顶部构成岩石圈。 15.典型火山一般由 、 和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 。其喷发物有二氧化硫气体、岩浆和 等固体喷发物。 16.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 ,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 的重要原因。 和 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17.地震的发源地叫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O~300千米处。震中是 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18.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 山一带。 19.地球上的岩石圈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顶部组成,如果岩石圈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如同竹筷般地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20.如果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那么地幔相当于__________,它大约有__________千米厚,地球上最薄的是__________(填地球结构),大约只有__________千米。 21.地壳的__________或下降都属于__________,我们通过__________痕迹、__________ ,__________可得知地壳确实在变动。 22.消息一: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生物的化石。 消息二: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以上二则消息说明了什么? 23.目前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__________余座,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等区域,富士山属于__________(填“话”或“死”,下同)火山。我国长白山天池属__________火山。 24.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可用于测出何方发生了地震。 25、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等方法了解一下现今有哪些手段可以减小地震的危害,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请写下来。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1. “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是 ( ) A. 哥伦布 B. 达尔文 C. 孟德尔 D. 魏格纳 2. 板块结构学说是在 “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 有关 “大陆漂移说”,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全球有六大板块组成 B. 大陆是漂浮在海洋上面的, 不断地移来移去 C. 许多的小板块移动变成大陆地 D. 陆地本是一个整体, 后来分离漂移成现在的位置 4. 下列不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是 ( ) A. 化石 B. 火山 C. 地震 D. 山脉 5. 有 “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而东非大裂谷则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6. 为什么环太平洋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答 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这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 张裂, 使环太平洋地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2.等高线地形图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一、选择题 1.外力作用中,强大而普遍的侵蚀作用是( ) A.风力的侵蚀 B.流水的侵蚀 C.冰川的侵蚀 D.海浪的侵蚀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低 2.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搬运作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3、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纵横的地形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 A. 流水 B. 风沙 C. 冰川 D. 海浪 4. 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的冲刷有关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 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③冰斗谷 ④流动沙丘 ⑤黄土高原破碎地表 ⑥三峡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⑤ 5. 有关内外力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 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高低地表起伏 D. 干旱地区的外力因子是冰川,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 6. 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原因: A. 风化作用 B. 搬运作用 C. 风力沉积 D. 风力侵蚀作用 7. 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重要原因是: A. 流水的侵蚀作用 B. 流水的搬运作用 C. 风化和风蚀作用 D. 冰川的侵蚀作用 8.下列不可能出现在降水丰富地区的地貌是( )。 A.风蚀城堡 B.黄土高原 C.长江三角洲 D.金华双龙洞 9.在河流中有许多被磨圆的卵石,这是由于( )。 A.风力的作用形成的 B.水流的作用形成的 C.火山的作用形成的 D.人工的作用形成的 10.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造出裂谷 B.堆出高山 C.削低高山 D.造出火山 11.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原因是( )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作用 D.地震 12.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 B.流水 C.火山 D.冰川 13.黄山顶部的飞来石,主要受( ) A.风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火山的作用 D.冰川的作用
二、填空题 14、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和持久的,主要作用是 、 ,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 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5.世界最大的峡谷是__________,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 16.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_________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17.在__________比较少的地区,受__________作用下,常会形成风蚀蘑菇,沙漠,戈壁等。 18.在高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可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__;若海底发现煤层,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