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经济视野

JINGJISHIYE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王敏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的一号文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它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供需结构不平衡提出的,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其根本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1 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调整的核心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农业结构调优、调绿、调新。农业结构调优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优化品质结构。农业结构调绿就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新是指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1.2 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是用改

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

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

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

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是农

业的两大功能,在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乏力的现状下,从国家层面来讲更加

关注增加农民的收入,故将增加农民收

入放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面。保障有效

供给是针对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提出的,

主要强调的是质,不是量。现阶段我国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在一个

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人们

对农产品的消费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

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给要求是优质、

多样、个性。优质,也可以说是放心,

是指吃进口里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这

个东西安不安全、放不放心;多样是指

吃的喝的每个品种都要有;个性是指每

个人口味都不完全一样,供给要有特色。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

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却出现了”三量齐升”的困境.

2.1.1 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61623.0万吨(12324.8亿斤),

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亿斤)。

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

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

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

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人均拥有粮食量达

到900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

本解决了“吃的饱”的问题,化解了“谁

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难题。

2.1.2 粮食“三量齐增”(粮食产量、

进口量、库存量)的困局急需破解

现在我国粮食年总需求量大概在

64500万吨,缺口是2500-3000万吨,

但是去年我国的进口量却接近11100万

吨,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库存也

在升高。截止2016年底,我国粮食库

存超过60000万吨,接近一年的消费量,

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

18%的安全储备水平。“三量齐升”

反映的是农产品供应结构失衡的问题,

如玉米供应量过剩,但大豆的供应量严

重不足;同时也是因为近年由于我国粮

食生产成本攀升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一直

高于国际价格,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

倒挂的局面,导致粮食出现大量的进口。

2.2 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但增幅放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

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2016年

的农民收入(12363元)是 2004年农

民收入(2936元)的4.2倍。但是在经

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农民所受教育

程度的较低其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大多

处于产业链低端,而这些产业多数属于

“三去一降一补”的范畴,这严重影响

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自2015年以来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

2016年农民收入增幅仅为6.2%,已经

连续4年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幅自

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GDP(较GDP增

幅低0.5个百分点),这表明现阶段农

民增收持续增长乏力,亟需拓宽新渠道、

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以不断增加农

民的增收动力。

2.3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现状

农业属于耕地和水资源高度密集的

产业。而我国的现状是一个极缺地,

又缺水的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

均淡水资源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25%。同时水资源和耕地的时

空分布呈严重的不均衡状况,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

而水资源则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

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

则仅为19%。在这样资源短缺的环境

下我国农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用世界

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

口,但是这样的成就是以土地过度开发、

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首先,农用塑料薄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目前,我国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 得分:0.00

2.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主要方针是()。 A.巩固 B.增强 C.提升 D.畅通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 和理解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关注三大重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3260746.html,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关注三大重点 作者:孔祥智 来源:《前线》2016年第10期 [摘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努力在补短板、去库存、降成本、调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应始终把粮食产业放在第一位、坚持农民为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农业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这是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思路的深化。与1998年中央提出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同,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农业领域新的革命。具体说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谁来改,二是改什么,三是怎样改。 谁来改 谁来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我国是拥有近2亿农户的农业大国,户均土地不足1公顷,且被分成4块左右,农户经营呈现出高度的兼业化状态。这样兼业化的小农是很难承担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的。从供给角度看,超小规模农户的显著特点就是同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农产品供给的“蛛网”特征十分明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谷贱伤农的现象周期性出现,不仅农民收入很难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一直十分脆弱,既经受不了较大的自然风险,又经受不了较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蔬菜、水果等不耐储存农产品的卖难现象,本质上就是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结果。尽管全国已经注册了150多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平均每个合作社的成员数只有不足 70人,绝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提供信息和技术推广工作,对本地市场都产生不了影响,更谈不 上区域市场乃至全国性市场,单个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小规模农户面临问题的集合。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47亿亩,占比达33.3%,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超过430万户,但单个农场的规模依然偏小。事实上,前述农产品卖难现象,就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出现的。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再造,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具体说来,主要有三个大问题亟须解决。第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体系的基础,几乎每一项制度都是在土地制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农村改革也是从土地制度开始的。当前,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做好农户承包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让农民精确地知道自己究竟承包了多少土地,这是实现《物权法》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部署要求,我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这个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立足调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立足金昌实际和产业基础,精准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三方面入手,按照“突出发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业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现代制种、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培育发展花卉、香草、苗木等新兴农业”的思路,及时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坚决压缩玉米、啤酒大麦等市场萎缩、价格低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围绕创建“永昌高原蔬菜”品牌,大力实施“百村万棚质量提升计划”,逐步扩大销路好、效益高、质量优、潜力大的高原夏菜、玉米制种、香草花卉种植面积,高原夏

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增加万亩;玉米制种面积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香草花卉种植面积万亩,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在草食畜牧业方面,深入实施“舍饲养殖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永昌养羊强县和金川区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和牧草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203个,其中部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4个,畜禽总饲养量达到万头(只),羊饲养量达到万只,牛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0万亩,永昌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苜蓿生产基地。 (二)立足降成本,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水权转化机制进一步规范,金川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为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二是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金川区宁远镇探索出“3331”产业分工(30%的农户经营设施种植业、30%的农户经营设施养殖业、30%的农户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10%的农户种植高标准节水农田)模式,促进了土地集约经营,农业高效发展;双湾镇实行“以井定田、互换并地”与土地确权融合推进,有效破解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永昌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概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3] 一、改革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

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充满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结构特征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命题的提出与经济发展背景环境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 1.经济增长接挡期标志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明显回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以后增速回落到7%左右。经济增速换挡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所导致,即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变大,在传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方式及产出水平下,即便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其二,由于中国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逐渐接近“顶峰”,经济持续増长动力减弱。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行中供需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的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场”。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速成长。经过近数十年的持续制造业梯度供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固化”。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再加上印度、非洲和其他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逐步承接低端的全球分工,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均使得中国低端产品产能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接近了“顶峰”,进入“瓶颈”状态,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换挡的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下,经济增长难以维系,其内生动力减弱所致。尽管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技术进步也较明显,但这些变化还只是数量级的,而非真正的质变,供给质量和水平并未实质改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2.结构调整阵痛期标志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一、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传统支柱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三个产业将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战略、新兴。有两个特点明显:市场巨大;短期内技术能够突破。未来将成为趋势,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 2018年工作和改革要点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2018年至少降低30%。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和“互联网+”将是2018年改革的重点方向。 2、服务业 我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消费服务业。包括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信息消费服务等。中国目前特别缺乏养老消费服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最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X农函〔X〕242号)文件精神,根据《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X-X年)》和《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年)》,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综改为统领,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达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协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与新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三

产融合,适应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农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加快促进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与新渠道,构建规模化、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态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X年,全市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安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粮食产业“两区两片”、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和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草食动物“一区两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和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培育国家特色小(城)镇2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4个以上,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X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农林牧渔服务

如何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化背景下,面对此种情形下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党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如何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城府和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财政进行支持、发挥“营改增”作用、运用《反垄断法》进行保障、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绿色供给、创新驱动发展七个方面来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改增;绿色供给;要素配置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且以人民为中心,适度发展总需求的同时,重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用改革的办法使供给体系更好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进而有效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发展战略,调整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布局。如何切实可行的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如何让这些措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推动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

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财税进行支持 财政部门把握当今局势,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尽量使工作力度做到位。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采取的主要步骤为:第一、资金进行支持,处理传统产业出现的问题,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第二、加大投入力度,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公平的改革环境。第四、政府加强债务管理,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2.发挥“营改增”作用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度,这项措施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积极推行,它对于我国的财税体制完善、拉动投资、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把“营改增”作用落到实处,充分让“营改增”制度对于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发挥作用。 如何让“营改增”制度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作用,具体如下:第一、不同行业增值税税率进行设计。在增值税税率进行设计时还需考虑以下问题:所设计的增值税税率是否足够低到保证每个行业税收负担减少、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设计是否有区别并且是相对合理的。第二、加强税收管制机制,防止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现象。为防止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现象发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税务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民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03 版)赵海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文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聚焦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对“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做了系统部署。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文件的一大亮点和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研读和学习文件,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是在农业生产上,强调“大食物观”的理念,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些提法与过去着重强调粮食生产和产量增加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再以粮食增产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来看,就是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规模,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变目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是在农产品进口上,明确提出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一提法首次将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纳入到了农产品进口政策调整的考察范畴,表明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农产品大量进口给国内农业

带来的损害及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在应对办法上,提出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打击农产品走私等措施,加强对国内农业的保护。 三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控制度和收储制度,做到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这与过去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更多反映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精神。具体来看,就是要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把补贴直接发给生产者,从而避免政府行为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四是在农业业态上,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纳入到“大农业”的范畴,提出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已经由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这是对农业概念和内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五是在供给主体上,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央1 号文件浓墨重彩,专列一部分进行阐述,提出要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显示了当前农业正经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到专业化规模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并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金项目、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 六是在产业支撑上,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投融资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安排。文件规划了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目标,明确了现代科技和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强调了农业投入、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要强调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典型代表是美国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而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在继续关注总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社会环境等,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衡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研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论》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重要理论,可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做出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商品;二是进入社会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商品。这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包括该部类细分的不同生产部门。为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简单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包括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的消费资料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需要之间,也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大部类按照比例的平衡发展。不管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两大部类各自生产的产品与对方的相互交换,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两大部类的平衡意味着,两大部类中的各不同细分部门和各不同细分产品的生产,也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保证不同部门内及部门间生产的产品均能互相满足需要,这样才有社会再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生产体系会出现不均衡,有些部门生产产品过剩,有些部门生产产品不足。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会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甚至严重浪费。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同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失衡。如钢铁、水泥、煤炭、石化及房地产等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要素主要滞留于重化工业等领域,效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