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3.翻译症可译性

3.翻译症可译性第三讲:翻译症可译性主要内容第一:翻译症1、症状2、根源3、如何克服第二:可译性1、英汉差异决定了翻译的限度2、语言的共性决定了可译性翻译症什么是翻译症(translationese; translationsyndrome)?翻译症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好的习惯或者不恰当的做法,主要特征是文笔拙劣,即翻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或者晦涩难懂。
It was an old and ragged moon.He blurred the ink on the letter with his tears.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参考译文A: 那是一弯又老又破的月亮。
B: 那是一弯下弦残月。
A: 他的眼泪把信上的墨水弄的模糊不清。
B: 他的眼泪把信上的字迹弄的模糊不清。
A: 改进你的学习习惯B: 改进你的学习方法C: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翻译症的主要?°症状?±1、词不搭配2、表达失误3、理解错误4、洋腔洋调5、白水翻译症状一:词不搭配 1When I told him what I had just done and why, his weathered face slowly changed?-A:我把刚才做的事告诉他并解释原因,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慢慢的变了。
B:我把刚才做的事告诉他并解释原因,他饱经风霜的脸上,脸色慢慢变了。
症状一:词不搭配 2And the body lay white and still beneath the pines.A: 这具尸体苍白而安静地躺在松树下。
B: 这具苍白的尸体静静地躺在松树下。
症状二:表达失误11) The old scientist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good.A: 老科学家身体虽弱,但思想健康。
B: 老科学家身体虽弱,但精神尚佳。
表达失误12) There is the bell; someone is at the door.A: 那里有个铃;有人在门口。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What words may be pronounced quicker and shorter by adding syllables to them?
——Quick and short. 可译为: ——什么词通过添加音节可以读得更快更
短? ——“快”和“短”这两个词。
例2:
Starlight on Skyline, Galaxy of Glamour. 高楼摩天,星光灿烂;火树银花,瑰丽绝
(一)语言不可译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 能的观点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这两个概念。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 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 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 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 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 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的可译性 ☺可译性的基础
(一)人类的共性
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 语言,这就是可译性。人类是有一定共性的。不论种族、肤 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 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人类的日常生活、 思想感情、追求爱好,也不相上下。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有 了这种共性,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互了解,同时也有了交流 思想的愿望和可能。(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在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的不可译现象,有的原来不 可译现象后来有证明是可以的了,但是否未有得到证明的 那些不可译现象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证明是可译的 呢?可译论者们无法证明这一点,只能用已有的翻译实例 作为假定可以证明未得到证明实例的理论依据,实际上这 是很不科学的态度。因为,从经验得来的理性结论不可能 称为论证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引用证伪理论来证明。
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上讲,任何语言也都是可译的。 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其理由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已知的事物,二是语言 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新的事物。对于现在还不能翻译 的语言现象,是因为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将来认知水平达到了,问题就自然能解决。
例如,人们根据观测到的羊都是白色的经验,归纳 出“羊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波氏认为这一结论是非科 学的;只有针对“羊是白色的”这一“证伪”目标,发现 了非白色的羊后,得出“羊并不都是白色的”结论时,才 是科学的。因此,依据实践和历史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 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可译论”者们得出“任何能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结论 是否有科学的理论为其支撑呢?是否也是依据实践和历史 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呢?通过“证伪”理论进行检 验,便很容易发现其非科学性。
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的语言净化为“纯 语言”之前)如果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了形 式即损坏了意义,或者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形式上,或形式美 上,又该如何对待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 程中或在翻译理论探讨中避重就轻,一味地强调“翻译即译 意”,那就会抓不住主要矛盾,那样谈可译与不可译就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因此,译形有时又是非常必要的。认为“任 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 奈达本人后来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 除非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Raquel de Pedro: 1999)。欢聚话说,如果 “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能用一种语言 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不成立,亦即: 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差异按常规翻译概念已到了不可译的地步 ,因此 ,他认为有必要引进“零翻
坚持可译论的人认为 ,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 、改造 译 ”的概念 。
世界 、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产物 。虽然世界人类因其居住的区
所谓“零翻译 ”就是不同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这里包
域不同 、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但他们在生存环境 、身体结 含两层意思 : ①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 ; ②不用的词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构 、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 文的词语 。第一类零翻译现象出现在因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须作调整
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 ,使得各 时 。第二类零翻译表现在音译 ( transliteration)和移译 ( transference)上 ,音译
现原文的信息 。”(谭载喜 , 1984) 。从这定义来看 ,翻译是可行的 ,但是最切 在可译性看作翻译的理论基础 ,相信“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赵彤贾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但是不可译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
因此,对不可译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得出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情况的挽救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22-02一、翻译的不可译性概述(一)不可译性的提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
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莱顿于17世纪提出,译者就像戴着脚铐在绳子上跳舞,他能够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举止优美(Lefevere,2004:23)。
在德莱顿看来,翻译中无法一概直译,翻译的可译性也是有限度的。
而在我国,著名译经师玄奘在将经书翻译成梵语时总结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即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提倡在这五种情况下不能强行翻译(却正强,2010:5)。
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鲁迅也曾说过“翻译宁信而不顺”,同样肯定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Lefevere,2004:65)每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等,而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绝大多数语言成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
如此一来,在英汉互译中必然存在源语言特征和意义的流失,如源语中暗含的幽默、劝诫讽刺之类的意味,使译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使译文变得生涩难懂,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由于各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大致相同, 思维方式和生活 内容也大同小异, 衣食住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语 言的生成原理也都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之间的互 译互通是可能的。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是不可 想象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英汉翻译第三讲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的补偿
• 本年度牛津热词: selfie / selfy 复数皆为selfies-----尤指用智能 手机、摄像头所拍然后上传社交网络的自拍照(self-portrait photograph).
• 裸体自拍----nude selfie
• 大尺度----sexually too explicit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能互通互译的成分肯定是占 绝大多数,不可译的只是一小部分。并且这一小部分主 要是由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由于语言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再难于翻译、难于理解的语言差 异总是能找到变通的法子。换句话说,所谓的“可译性”
与“不可译性”总是可以找到变通的补偿小灯泡、 甚至能开动马达,这种想法简直令人难以 置信。
Warm-up Exercise
1. I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d her. 2. The tourists wanted to visit more interesting places. 3. 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 4. Break a leg. 5. I’m a woman for a week. 6. Are you a good sailor? 7. 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led pepper. 8. You are pulling my leg. 8. Quick! Mouth to mouth! 9. I am no Hamlet. 10. Give me five!
英汉翻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传达
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 中的文化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将传达和补偿 结合起来,以确保译文既能传达原文 的含义,又能让读者领略到原文的文 化魅力。
补偿
对于无法直接传达的文化因素,可以 采用解释、注释或替代等方式进行补 偿,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损 失。
可译性的程度受到语言、文化、语境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之间 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译性。
不可译性的定义
不可译性指的是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一种 语言中的信息无法被准确、完整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 息。
不可译性通常出现在涉及文化特有词汇、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等方面,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ice cream”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冰淇淋”,但“ice cream”和“冰淇淋”在口感、 质地和用途上存在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不可译
文化不可译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 差异,导致某些概念、习俗或表达方式在另 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英语中的“knight”在中文中没有完 全对应的词汇,可以翻译为“骑士”,但
“knight”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 中文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完全传达其文化
意义。
表达习惯不可译
表达习惯不可译是指由于两种语言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 某些句子或短语的翻译无法保留原有 的增译、减译等。译者应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以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 递。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03 不可译性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8】----Judge: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you could park your car there?
----Tourist: Well, there was a big sign that read: “Fine for parking”.
【译文1】----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停车的好地 方!
【译文2】那位老人怎么能维持生计呢,我真不能理解。
【例12】The pretty girl married with the left hand last year. 【译文1】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左撇子结了婚。 【译文2】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门第比自己低的人结婚
了。
【例13】----Which travels faster, heat or cold?
英汉翻译第三讲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的补偿
Life is sweet.
每日一句
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
Laugh, and the world will laugh with you;cry, you cry alone.
Life is a comedy to him who thinks and a tragedy to who feels.
in the Thames. 【译文1】 他大江大河都走过了,却在小小阴沟里翻了船。 【译文2】他从东印度安然归来,却在泰晤士河里淹死了。 【例 6】 You are late for the last time. 【译文1】 这是你最后一次迟到了。 【译文2】 你不用再来上班了。
【例 7】 Billy is rumored to belong to the third sex. 【译文1】 谣传比利是个同性恋者。 【译文2】 谣传比利是个双性人。
----Heat. Because you can catch cold easily. 【译文1】----热和冷,那个的速度快?
----热。因为你很容易就会抓住冷。 【译文2】----热和冷,那个速度更快?
----热。因为你很容易就会感冒。(注:英语里有catch cold即感冒一说,却没有catch heat的说法。)
兰厚呢 料上衣和一双钉着大头钉的鞋 子----一副当地农民的打扮。
【例3】Why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译文1】 关于增税的谈论让许多选民看到了红旗。 【译文2】 关于增税的谈论激怒了许多选民。
【例 3】 In China men usually wear the trousers at home. 【译文1】 在中国,男人通常是一家之主。 【译文2】 在中国,男人在家通常穿裤子。
【例 4】 He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译文1】他高兴得像只长着两条尾巴的狗。 【译文2】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例 5】 He came safe from the East Indies, and was drowned
Warm-up Exercise
1. I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d her. 2. The tourists wanted to visit more interesting places. 3. 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 4. Break a leg. 5. I’m a woman for a week. 6. Are you a good sailor? 7. 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led pepper. 8. You are pulling my leg. 8. Quick! Mouth to mouth! 9. I am no Hamlet. 10. Give me five!
也只能舍弃其文化含义或生动意象,力争做到信息的饱满传递。 例如英语习语in birthday suit,其意思是“光着身子”,但不加以
解 释,读者很难领会到其字面意思的谐趣。而Let’s go Dutch这句话 译成“我们各付各的”,也只能算是达意而已,其本身的历史典
故 韵味就只能通过加注来解决了。英语里很多口头禅性质的语句也
Sleep is a thief; steals half one’s life.
生命是甜美的。 人乃万物之灵。 你笑,世界也陪你笑。 于运用理智之人,人生乃一悲剧; 于诉诸感觉之人,人生乃一喜剧。 睡眠是窃贼,偷走一半人生。
Assignment
Our life is a brief span measuring some sixty or seventy in all, but nearly one half of this has to be spent in sleep; some years have to be spent over our meals; some over dressing and undressing; some in making journeys on land and voyages by sea; some in merrymaking, either on our own account or for the sake of others; some in celebrating religious and social festivities; some in watching over the sickbeds of our nearest and dearest relatives. Now if all these years were to be deducted from the term over which our life extends we shall find about fifteen or twenty years at our disposal for active work.
再如这句广告词:
Sea, sun, sand, seclusion----and Spain. 使用了英语头韵辞格 (alliteration), 视觉效果和朗读效果兼备,确实赏心又悦目。但译 成汉语只能是“海滨,阳光,沙滩,幽静----一派西班牙风情。”
意
趣锐减。英语里还有很多习语或俚俗语本身要么意象生动传神, 要么极富文化内涵,但在翻译成汉语时,由于思维角度或表达方 式的差异,直接翻译出来会十分别扭,或者有违汉语文字习惯,
象,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翻译过程中“失彩”和“失真”的 程度降
到最低点。此外,“不可译”语言现象大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俚 俗语
或刻意为之的文字游戏里。如下面这则用回文辞格(palindrome)写 成的墓志铭:
Shall we all die?
We shall all die;
All die shall we----
汉语亦有不可英译的成分
1. 护士:小心肝! 病人:小宝贝!
2. 上海自来水来至海上 黄落叶松叶落山黄
3.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点点迎新春
4. 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 黑化肥挥发会发黑,灰化肥发黑会挥发。 7. 红凤凰,黄凤凰,红粉凤凰黄凤凰 8. 知道不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知道说不知道不
化交流过程中,许多曾经无法传译的内容,通过各种语 言变通手段,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如,英文单词humor, 以前汉语完全没有这个概念,采用音译法
译成汉语“幽默”不就解决问题了吗?logic译成“逻辑”; hysteria被
为“歇斯底里”, tank译为“坦克”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 这种
变通译法会造成译文“失彩”或 “失真”等不可避免的令人遗憾 的现
【译文2】----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适于泊车!
(注:英语单词fine既有“好”的意思,也可表示“罚 款”。)
【例9】She made an oath that she would scratched Jim’s eyes out.
【译文1】她发誓说要把吉姆的眼珠挖出来。 【译文2】她发誓要给吉姆点颜色看看。
知道说知道到头来知道变成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天知道 地知道若要问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
由于各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大致相同, 思维方式和生活 内容也大同小异, 衣食住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语 言的生成原理也都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之间的互 译互通是可能的。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是不可 想象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例10】They catch fleas for each other. 【译文1】他们相互捉虱子。 【译文2】他们相互间非常要好。
【例11】How the old man was able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is beyond me.
【译文1】他一个老人怎能保持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呢?我真是不明 白。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能互通互译的成分肯定是占 绝大多数,不可译的只是一小部分。并且这一小部分主 要是由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由于语言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再难于翻译、难于理解的语言差 异总是能找到变通的法子。换句话说,所谓的“可译性”
与“不可译性”总是可以找到变通的补偿手段的。语言 文
不好翻译,比如这句:Give me five, 英语国家人士说这句话时还 要相互单手击掌。如直译成“给我五”则令人莫名其妙,而译为
• 遇在到“不可译”语言现象时,可采用注释法、 解释性译法或变换角度法处理,力争把语言意 义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 相对而言,出于精确的需要,科技英语里的 “不可译”现象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