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传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
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
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序文则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宛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宛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宛之迹,见⾃张骞。
张骞,汉中⼈。
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问匈奴降者,皆⾔匈奴破⽉⽒王,以其头为饮器,⽉⽒遁逃⽽常怨仇匈奴,⽆与共击之。
汉⽅欲事灭胡,闻此⾔,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与堂⾢⽒胡奴⽢⽗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留之,⽈:“⽉⽒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馀岁,与妻,有⼦,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西⾛数⼗⽇⾄⼤宛。
⼤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若欲何之?”骞⽈:“为汉使⽉⽒,⽽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导送我。
诚得⾄,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
”⼤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
⼤⽉⽒王已为胡所杀,⽴其太⼦为王。
既⾂⼤夏⽽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以远汉,殊⽆报胡之⼼。
骞从⽉⽒⾄⼤夏,竟不能得⽉⽒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馀,单于死,左⾕蠡王攻其太⼦⾃⽴,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俱亡归汉。
汉拜骞为太中⼤夫,堂⾢⽗为奉使君。
骞为⼈彊⼒,宽⼤信⼈,蛮夷爱之。
堂⾢⽗故胡⼈,善射,穷急射禽兽给⾷。
初,骞⾏时百馀⼈,去⼗三岁,唯⼆⼈得还。
骞⾝所⾄者⼤宛、⼤⽉⽒、⼤夏、康居,⽽传闻其旁⼤国五六,具为天⼦⾔之。
⽈:⼤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
其俗⼟著,耕⽥,⽥稻麦。
有蒲陶酒。
多善马,马汗⾎,其先天马⼦也。
有城郭屋室。
其属⾢⼤⼩七⼗馀城,众可数⼗万。
其兵⼸⽭骑射。
其北则康居,西则⼤⽉⽒,西南则⼤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
于窴之西,则⽔皆西流,注西海;其东⽔东流,注盐泽。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注释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注释《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汉书·司马迁传(5)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5)全文(1)符:信也。
(2)行(x ng):品行。
极:最高准则。
(3)欲:食欲。
(4)诟(g u):耻辱。
宫刑;破坏男性性欲功能之刑。
(5)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
他与夫人同车出游,令宦者雍渠参乘,让孔子坐于后面车上。
孔子以为耻辱,便离卫国。
(6)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入秦时,由宦者景监引见于秦孝公。
(7)赵良:战国时秦国贵族,反对商鞅变法。
寒心:戒惧之意。
(8)同子:指赵谈。
赵谈为汉文帝时宦官。
司马迁为避父讳,故称赵谈为同子。
(9)爰丝:爰盎,字丝。
汉文帝时大臣。
(10)宦竖:谓宦官。
此称有轻蔑之意。
(11)绪业:余业;未完成的事业。
(12)待罪:古代做官之谦词。
辇毂(nǐangǔ):皇帝的车驾。
辇毂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
(13)二十余年:司马迁自元狩中为郎,至太始初报书,确是二十余年。
(14)惟:思也。
(15)拾遗补缺: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对皇帝进谏规过。
(16)岩穴之士:指隐士。
(17)搴(qiān):拔取。
(18)累日积劳:谓循年资长进。
(19)厕(侧):置;参加。
下大夫:古代有上、中、下大夫之称。
汉吏六百石以上也称大夫。
司马曾为太史令,秩六百石故称下大夫。
(20)外廷:指外朝官。
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
太史令属外朝官。
(21)维纲:《文选》作纲维。
指法度。
(22)方形:即方势。
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之人。
(23)阘茸(t r ng):猥贱。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1),长无乡曲之誉(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3),出入周卫之中(4)。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5),故绝宾客之知(6),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7),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8),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①今平原君乃以为羞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②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D.①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②臣请为王言乐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酷吏列传序》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
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
作品原文酷吏列传序孔子曰①:“导之以政②,齐之以刑③,民免而无耻④。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老氏称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⑦;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⑧。
”“法令滋章⑨,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⑩!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11)。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11)然奸伪萌起(13),其极也(14),上下相遁(15),至于不振(16)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17),非武健严酷(18),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19)!言道德者,溺其职矣(20)。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21),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22)”。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23),斫雕而为朴(24),网漏于吞舟之鱼(25),而吏治(26),不至于奸,黎民艾安(27)。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28)。
作品注释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②导:引导。
《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③齐:整齐。
此为约束之意。
④免:免于死罪。
⑤格:革。
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
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⑥老氏:指老子李耳。
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⑦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