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圈地价空间结构模型研究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空间联系格局与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水安全协同保障机制研究 (21GL007)㊂作者简介:潘娟(1990-),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经济㊂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空间联系格局与协同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例潘㊀娟(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摘㊀要:都市圈已经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研究发现,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加强,其中南京都市圈内呈现散点分布㊁单中心集聚的特点,区域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苏锡常都市圈各节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多中心㊁网络化特征,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区域联系格局呈现均衡化,都市圈核心城市周边重要支点城市正与中心城市相互影响发挥作用㊂关键词: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引力模型;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160㊀引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十四五 期间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㊂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把 区域经济布局 列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㊂当前,都市圈正成为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建设高质量的都市圈能够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㊂面对长三角内部都市圈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㊂城市空间联系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㊂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学者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彭芳梅(2017)运用TOPSIS 评价法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㊂另外,引力模型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群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制定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卫星城发展情况评估等㊂还有学者从经济空间联系角度运用引力模型提出城市联合和城市组团融合实现协同发展㊂1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域南京都市圈由以南京市为中心㊁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规划范围增加了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扩大到南京㊁镇江㊁扬州㊁淮安㊁马鞍山㊁芜湖㊁滁州㊁宣城8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1750.78亿元,占全国比重4.1%㊂在都市圈相关规划对空间结构发展方向要求上,‘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构建 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 的都市圈空间格局㊂苏锡常都市圈以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主要包括:苏州市区㊁张家港市㊁常熟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无锡市区㊁宜兴市㊁江阴市㊁常州市区㊁溧阳市,共包括10个节点城市㊂2020年GDP 总量为40240.5亿元,占全省39.3%,常住人口2207.74万人,占全省30.1%,城镇化率已达81.1%,目前,苏锡常三市主要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三产占比均超过50%,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㊂1.2㊀数据来源两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基础数据来自都市圈各城市的统计年鉴㊁政府统计公报㊂受数据样本限制,本文关于南京都市圈的分析仅限于地级市,常州的溧阳㊁金坛不在数据分析范围之内㊂1.3㊀研究方法1.3.1㊀引力模型的改进在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中,通常是基于引力模型来分析区域之间的吸引力㊂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反映城市间双向联系,而经济联系的腹地层次的划分则是以隶属度为划分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模型分析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各节点城市水平联系的强度㊂基本公式如下:经典的引力模型为:R ij =㊀P i G i㊀P j G j /D 2ij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为:R ij =k ij ∗㊀P i G i㊀P j G j /D 2ij ,k ij =G i G i +G j公式中,R ij 表示城市i㊁j 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 i ㊁P j 分别为i 城市和j 城市的常住总人口数,G i ㊁G j 分别为i 城市和j 城市的GDP,D 2ij 表示两城市间最短距离的平方,k ij 表示城市i 对两个城市间经济联系的贡献率㊂经济联系隶属度公式为:F ij =R ij /ðn i =1R ij经济联系隶属度通常用来衡量区域内较低级别的城市对其周围高级别城市经济辐射的接受程度㊂公式中F ij 表示城市j 与城市i 的绝对经济联系量在城市i 与所有城市的绝对经济联系总量中所占的比重㊂1.3.2㊀距离的改进在以往的研究中,传统直线距离一般不能完全显示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本文采用最短时间距离代替传统直线距离,能够尽量减少城市间的距离误差㊂由于南京周㊃04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边及安徽省内城市间距离较近,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暂不考虑城市间飞机和水路的通行方式㊂城市间公路最短时间来自高德数据库,铁路距离数据来自12306官网㊂表1㊀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淮安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城市芜湖市南京市-扬州市202.48-镇江市195.69496.62-淮安市30.1132.2427.60-滁州市206.3239.0334.2540.96-马鞍山市97.7512.8011.5313.8413.37-宣城市9.72 3.45 3.18 3.83 3.77 2.89-芜湖市89.6319.9717.2120.5319.1013.6513.94-总量831.71806.59786.09169.10356.79165.8240.78194.02总排名12364785经济联系隶属度24.8%24.1%23.5% 5.0%10.6% 4.9% 1.2% 5.8%表2㊀苏锡常都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苏州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宜兴市溧阳市江阴市苏州市区-无锡市区114.35-常州市区30.2537.71-昆山市81.0611.28 4.09-常熟市48.819.74 3.229.61-张家港市23.48 6.44 6.28 3.2916.03-太仓市17.13 1.190.5424.26 3.16 1.18-宜兴市8.32 3.79 4.280.630.690.760.35-溧阳市 3.080.58 1.010.170.200.290.11 4.25-江阴市20.3216.1027.88 2.858.3529.49 1.76 3.25 1.41-总量346.80201.17115.26137.2499.8187.2349.6926.3111.10111.42总排名12436789105经济联系隶属度29.2%17.0%9.7%11.6%8.4%7.4% 4.2% 2.2%0.9%9.4%图1㊀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度2㊀研究结论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呈现不同的现状格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南京都市圈内呈现散点分布㊁单中心集聚的特点,南京作为中心城市地位较为明显,但都市圈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㊂经济关联度比较靠前的是南京-扬州-镇江-滁州,由于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㊁安徽两省,在空间㊁经济与行政壁垒带来的条块分割以及各城市发展水平的显著差距使得两省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㊂图2㊀苏锡常都市圈经济联系度(2)苏锡常都市圈各节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多中心㊁网络化特征,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均衡㊂区域内关联对最高的是苏州市区-无锡市区-昆山,并且关联强度超过常州市区,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地区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强,苏州市区和无锡市区之间经济联系最强,其次与昆山的联系较强;溧阳人均GDP水平较低,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较弱㊂可以发现,都市圈核心城市周边重要支点城市例如昆山㊁江阴㊁常熟㊁张家港正㊃14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与中心城市相互影响发挥作用,不断形成区域内更大范围的网络体系㊂3㊀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3.1㊀加快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完善都市圈交通枢纽节点,加强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打造互联互动㊁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在都市圈周边外围县市实现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㊁城际轨道交通㊁过江通道的有效通达㊂一方面,南京都市圈要进一步增强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国内服务和国际开放功能,提升南京周边城市镇江㊁扬州㊁马鞍山等区域性交通枢纽服务水平㊂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镇江㊁扬州融入南京枢纽布局,加快实现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以及与周边马鞍山㊁滁州优势互补,联动发展㊂另一方面,苏锡常都市圈区域范围相对联系紧密,地理上受到长江阻隔的影响,需要强化南北向的交通系统的构建,需要突出网络化城镇格局优势,更加关注加密通行上海的城际轨道,以及西部金坛㊁溧阳等地交通网络的构建㊂3.2㊀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强化上下游科教资源统筹整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造跨区域跨行业创新型企业联盟㊂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经济水平存在落差,资源禀赋存在梯度,南京核心城市引领功能相对不足,因此要强化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充分放大南京创新首位度的优势,深入推进南京创新名称建设㊂深化创新资源整合,都市圈内共建研发平台,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形成跨区域产学研创新综合体㊂苏锡常都市圈要始终把创新引领摆在核心位置,发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重要引擎作用,率先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㊁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以科技创新㊁智能智造与现代服务互动融合为标志的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关键环节控制能力㊂3.3㊀强化产业跨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制造业规模化㊁集群化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产业之间合理分工布局,推进中小城市加快融入中心城市,有效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整合,产业高效分工协作㊂苏锡常三市拥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行业门类,需要围绕自主可控要求,聚焦物联网㊁人工智能㊁电子信息㊁新材料㊁新医药等领域,协作推进细分行业或工序环境的技术突破,联手打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㊂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基础存在差异,需要强化区域产业链引领能力,推动加工组装等非核心环节向都市圈其他城市转移,加快形成错位分工㊁交叉渗透㊁跨界融合的都市圈产业生态系统㊂3.4㊀充分建立各地间的统一协调机制,更加注重打破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都市圈协同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制定政府协商合作责任清单,打破地域分割㊁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㊂建立多元协同参与机制,构建城市间共商共建机制,营造统一开放㊁包容协同的发展环境㊂与南京都市圈不同的是,苏锡常都市圈网络结构相对完善㊁均衡化,呈现多中心㊁高经济联系强度的特点,更要围绕稀缺要素和核心资源,提升资源精准配置效率,要更加关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抱团意识,推动资源高效整合㊂3.5㊀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打造都市圈绿网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都市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环境保护规范标准,引导跨行政区的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开展多元化生态补偿,打造都市圈绿网系统㊂南京都市圈要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加快推进长江㊁京杭大运河等跨江水环境联保共治㊂苏锡常都市圈要坚持把太湖流域治理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工程,加快推动宜兴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修复防治与环保绿色产业并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㊂3.6㊀打造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圈,合力增强高品质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适应集聚人才的需求,合理引导优质公共资源配给㊂打造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圈,建立与城市规模㊁功能定位㊁服务半径相适应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㊂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㊁种类㊁品质与发展阶段挂钩机制,制定区域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逐步向功能配置标准衔接过渡㊂鼓励优质中小学跨区结对,实施医疗服务信息协同联动,推进合作办院㊁组建医联体㊂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开发㊁人才资源共享和人才工程互认,构建人才协同支撑格局㊂参考文献[1]郭源园,胡守庚,金贵,等.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2):67-72.[2]李博雅.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山西省城市经济联系分析[J].经济问题,2018,(7):116-122.[3]王海军,翟丽君,刘艳芳,等.基于多维城市要素流的武汉城市圈城市联系与功能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7):50-58.[4]钱春蕾,叶菁,陆潮,等.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237-245.[5]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 37(12):57-64.[6]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704.[7]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4(11): 1398-1408.[8]邹晨,欧向军,孙丹,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47-53.[9]张红凤,王鹤鸣,何旭,等.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山东省城市空间联系与格局划分[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1(3):110-120. [10]俞艳,童艳,胡珊珊,等.武汉城市群城市间相互作用测度[J].城市问题,2017,(1):44-52.[11]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等.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6):82-89.㊃24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_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_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42-11收稿日期:2002-07-02;修订日期:2002-09-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1035)作者简介:陈彦光(1965-),河南罗山人,副教授。
从事地理分形和地理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
E-mail:ygchen@w 。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陈彦光1,刘继生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 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长春 130024)摘要: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
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借助1949~1998年5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以北京-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关 键 词:城市引力模型;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功率谱;分形中图分类号:K901.8;O31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城市体系是相互作用的城、镇集合体,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地理概念:没有相互作用就没有城市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空间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是描述城市空间作用最为重要的函数形式之一[1,2],基于引力模型的潜力模型与Wilson 的最大熵模型[3]一起构成了地理系统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方法基础。
近年来,人们又从新的角度对空间相互作用和引力模型展开了有益的探讨[3~7],虽然一些研究与最大熵模型有关[6,7],负幂式引力衰减规律仍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对象[3~5]。
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

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何颖【摘要】引力模型是衡量两地间空间相互作用力的常用模型。
文章首先选取多个衡量地域质量的指标,对两地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估。
用两地间多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速、货币成本等因素来取代传统惯用的空间距离,构建了新的引力模型表达式。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用新的表达式测算了新旧城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分析了新旧城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并指出了对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Gravity model is a commonly-used model which i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loca⁃tions. First of all,this paper makes an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wo locations with a couple of selected measuring pa⁃rameters.While representing the traditional distance with the weight,speed per hour,and monetary cost of various transport means,this paper sets up a new gravity model.Then the paper proceeds to take Nanjing as an example and works out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old and new towns.Finally,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s pointed out.【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引力模型;新旧城区;南京【作者】何颖【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根据国务院发展2研1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一项课题研究报告,世纪,随着全球化、科技进步背景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治理模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布局随之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城市为主的时代[1]。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课件

引力模型的计算公式
引力模型公式:F=G*m1*m2/r^2
G:引力常数,通常取1
m1、m2:两个物体的质量
r: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引力模型可以应用于城市空间引力模型的计算,通过计算城市之间的引力,可以预测 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引力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引力模型参数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 确定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参数值 应用:用于城市空间引力模型的计算,预测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注意事项:参数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需要谨慎选择和调整参数值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前景
数据来源:大数据时代 的海量数据为城市空间 引力模型的应用提供了 丰富的数据支持
模型优化:大数据 技术可以帮助优化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 提高预测准确性
应用领域:城市规划 、交通规划、商业选 址等领域都可以利用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进 行决策支持
发展趋势:随着大数 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在 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前 景将更加广阔
城市规划与布局优化建议
利用城市空间引力模型,分析城市 内部各区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 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城市空间引力模型,制定城市 发展规划,引导城市产业布局,促 进城市经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根据城市空间引力模型,优化城市 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降 低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城市距离的远近会 影响城市间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交流
交通条件
道路网络:城 市道路网络的 密度、长度和
宽度
公共交通:公交 车、地铁、轻轨 等公共交通设施 的覆盖范围和便
利程度
交通流量:城 市道路的交通 流量和拥堵情
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作者:夏楚瑜刘婧鸣陈继伟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也是商品,且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有价格,城市土地的价格就是城市地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城市土地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城市地价问题一度成为土地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
城市地价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能够综合反应城市土地优劣和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也是反应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风向标。
本文研究的范围为江苏省各县市自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经济与地价的关系。
【关键词】重力模型城市地价经济发展一、数据来源西方学者对地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地价内涵出发,通过对区位要素的综合分析来探讨地价的评估方法,或者对地价进行评估实例的研究;二是通过分析市场地价资料,解释地价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城市区位要素的关系,以完善空间地价理论,我国由于土地市场形成较晚,且不成熟,缺乏系统的地价资料,地价资料不易获得,有关地价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地价影响因素、地价时序变化、地价政策和土地市场研究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地价的因素地区经济做以分析经济gdp数据和地价数据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往往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
由于江苏省发展极其不平衡,所以将其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经济gdp数据来源于2007到2010年《江苏省年鉴》,地价水平数据来自2007到2010《江苏省地价报告》。
二、研究方法正是因为江苏省各个县发展不均衡性,才有了经济发展的县有“热点”、“温点”、“冷点”之分,同时由于政策地域等等复杂的原因,也使地价水平的县有热点”、“温点”、“冷点”之分。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
根据聚类分析,利用spass软件对研究区的地价和经济水平进行分别分类,分别分出“热点”、“温点”和“冷点区域”。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课件

7. 参考文献
1. Wilson, A. G. (1971).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s in geography and planning. Wiley. 2. Isard, W. (1956).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 market areas, land use, and urban structure. MIT Press.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 PPT课件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是研究城市发展和人口迁徙的重要工具。本课件将介绍该 模型的原理、组成和应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和市场定位中的作用。
1. 引言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研究城市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可追溯到20世纪初。它在城市规划、人口迁徙分析 和市场定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模型原理
阻力因素的考虑
模型还考虑了阻力因素,例如地理障碍和交通拥堵对城市间交互的影响。
4. 模型应用
城市规划
通过模拟城市间的引力关系,模型可以帮助规划师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划。
人口迁徙分析
模型可以预测人口迁徙的趋势和位应用
通过分析城市间的引力关系,模型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最佳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5. 模型优缺点
1 优点
模型能够提供对城市发展的定量预测和分 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缺点
模型假设简化了现实情况,无法完全模拟 复杂的城市现象和人的行为决策。
6. 结论
本文介绍了城市空间引力模型的原理、组成和应用,它在城市发展和人口迁 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模型的精细化和专业 化。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指的是一种以人口结构为基础,用以分析城市内地理空间中活动重心及非均衡性的数学模型,引力模型把城市空间组织描述成源和接受引力的网格空间,可以准确把握城市空间组织状况,并用以调整和优化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是以城市辐射形式产生的空间因子勾勒出城市空间结构。
整个模型把城市当成一个拥有“行政人口”的密集的源地,“行政人口”也就是指居住在辐射范围内的人口总量。
模型将每一份辐射地按其与源地的相对距离分类,从而实现了城市空间快速拓扑定位。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看重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而非空间因子的变化。
模型的改善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多样化,以满足准确的空间定位和更系统的空间组织来进行空间秩序的布局。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秩序,预测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衰变状态。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发展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城市更加合理组织,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和有效环境管理。
基于引力模型的广西城市空间联系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广西城市空间联系研究
韩健可;毛蒋兴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5
【摘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广西当前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对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选取相应指标,利用引力模型对广西城市的城市质量、城市
间综合距离和城市间的吸引力进行计算,评价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空间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南宁中心地位高;广西整体城市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呈“西南密、东北疏”联系网络,南北区域的城市空间联系差距明显;受屏蔽效应影响的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城市。
【总页数】4页(P128-131)
【作者】韩健可;毛蒋兴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K902
【相关文献】
1.基于引力模型和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2.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3.基于引力及要素流动空间模型
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4.基于空间自相关与引力模型的
闽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5.广西北部湾城市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引力
模型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