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对二战的态度 - 副本

合集下载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最终同盟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

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

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

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

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2015年6月6日至9日,4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

光明日报社12日在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片客观、真实记录了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具有较高的说理性和说服力。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李乐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和对二战遗留问题的处理,是直接影响德国(本文专指联邦德国)、日本与受害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997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周年,对德国和日本的二战史观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国形成不同的二战史观的原因开展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历史态度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深度上有本质的区别。

德国不仅承认侵略事实,承担战争罪责,并且认为纳粹政权和纳粹统治是导致战争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因此,二战虽然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但由此导致了纳粹政权的崩溃,它归根结底对德国人民是“解放”。

日本只提“终战”,回避侵略事实,掩盖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

第二,在认识过程上德国表现为逐步深化,由消极变为积极,从政府到民间,正确对待二战历史问题的正义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在认识二战历史问题上几十年徘徊不前,主张彻底反省侵略历史并承担战争罪责的力量始终处于劣势和少数地位。

第三,绝大多数德国政治家,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有政治远见和政治责任感,在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表现得比较深刻和超前。

日本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有勇气、有远见的政治家为数极少。

相反,民间少数有识之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远比政府深刻。

第四,从对外关系的大局出发,德国在处理二战历史问题时,尊重被害国家和被害民族的民族感情,注意国际舆论的监督,采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

日本在二战历史问题上顽固坚持原有立场,采取不合作和自我孤立政策。

造成德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重大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可以总体上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包括:盟国战后对德国和日本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处理结果;战后各受害国、受害民族在二战历史问题上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的不同态度。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国家因素,如政治体制和政府的有关措施及政策导向等;第二,非国家因素,如新闻传媒、教会、工会等非政府机构的作用;第三,国民素质,如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治教育水平等。

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不同历史态度评析

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不同历史态度评析

管 陆 海 将 士 勇 敢 奋 战 , 官有 司励 精 图 治 , 亿 百 一 众 庶 克 已 奉 公 。 裕 仁 一 直 到 死 也 没 有 对 日本 ” 侵 略 过 的受 害 国和 人 民表 示谢 罪 之 意 。 在 战 后 历 届 首 相 中 , 有 前 首 相 细 川 护 熙 惟 I
立 场 和 态 度 大 相 径 庭 。 国 由 于敢 于 面对 历 史 , 德
得 到 了 世 界 人 民 的 普 遍 谅 解 和 赞 赏 。 而 日本 朝
18 9 5年 。 茨 泽 总 统 在 纪 念 二 战 结 束 4 魏 O
周 年 的 讲 话 中 指 出 : 这 点 越 来 越 清 楚 了 , 天 “ 今
于 东 亚 之 安 定 , 如 排 斥 他 国 主 权 , 略 其 领 至 侵 土 , 非 朕 之 本 志 , 自交 战 以 来 已阅 四 载 , 固 但 尽
该 年 度 诺 贝尔 世 界 和平 奖 。
・1 8 ・ 1
维普资讯
华 中科技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刻反省; 后者 却歪曲历 史事 实. 为军 国主义 招魂。德 国和 日本对二战形成绝 然不同的历史态度 , 与二者政 治 这 体制、 宗教信 仰和外交政策 等方面不 同的历史 背景 密切相关 。
关 键 词 : 国 ; 日本 f战 争 态 度 ;原 因 德
中 图分 类 号 ;K0 ; 0 3 K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0 3 2 0 )30 1.4 6 17 2 ( 0 60 —1 80
道 歉 。1 9 9 6年 , 赫 尔 佐 克 的提 议 下 , 国政 府 在 德
将 每 年 的 1月 7 日定 为 纳 粹 受 害 者 哀 悼 日。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日本是个相对孤立的岛国, 周围的中国、朝鲜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而言都是
一些弱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真正遏制住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亚洲国 家对日本的行为更多的是言语上的指责和道义上的谴责,这在客观上也纵容了 日本,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必须要在亚洲安插 一颗钉子, 来遏止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扩张”, 因此在战后对 日本的处置上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保持住日本的实力而又不给其它的反法西 斯国家以口实, 至于日本是如何对待二战、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省和认识究竟 有多大的实际成效等问题, 是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甚至连战争索赔这 一重大问题, 也在美国一手操纵下, 于1951 年9 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给免 除了, 使日本得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惩处,日本就这样在美国的多方庇护, 缺 少亚洲各国的批判、清算、追查战争罪责的压力, 国内进步的政治力量无力推 动国民自觉地进行战争反省的情况下, 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三) 从战后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来看

德国政府重视对国人特别是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 所以不论是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还是年轻人, 基于对纳粹罪行的深恶痛绝, 他们不仅 主动协助政府缉拿漏网战犯, 而且不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与右翼势力进 行斗争。德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右翼势力的不懈斗争, 给德国领导人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后盾。勃兰特在波兰的下跪忏悔, 并没有遭到德国人民的鄙视, 反而更加受到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人民的支持, 使德国政治家在 反省二战历史时不但没有孤立感, 而且感到有着强大的动力。
一、德国、日本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一) 国家政要的态度:

德国: 自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 整个民族都在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 上至 国家政要, 下到普通民众都在致力于消除德国纳粹主义污点, 一直在明确无 误和真心实意地为当年的受害者——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人民表示 歉意和悔恨, 甚至把忏悔和弥补过错放到了与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同等重 要的地位,1970 年12 月7 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 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 万犹太人的哀悼, 并代表 德国表示忏悔。2004 年6 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 周年纪念 活动时说:“在德 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眼下,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亚洲国家反对日本“入常”的呼声高涨,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日本没有彻底反省其侵略历史。

每当人们说起日本右翼势力回避、掩盖甚至篡改本国侵略历史的时候,几乎都要提及与日本似乎有相同历史,却能彻底反省的德国。

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它们“入常”的要求在其周边国家产生的反响也因此截然相反。

在欧洲,德国的绝大多数邻国都表示欢迎,而在亚洲,日本的愿望则遭到普遍拒绝。

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会忏悔,而日本却不会呢?笔者认为,德国之所以与日本不同,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有以下几个客观的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原因。

德国是第二次战败,与日本不同,德国二战战败的的确确是德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战败。

表面上看,日本与德国都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与战败国。

但是,此“二战”非彼“二战”。

从1914年到1945年,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以失败告终。

1918年德国一战战败后,德国右翼势力极为不服,宣称德军的失败是后方的革命造成的。

对《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罚,德国人感到非常愤慨。

一战后的德国人只知道自己受到了的不公正待遇,却看不到自己的战争责任与给邻国带来的灾难。

举国上下一致要求推翻《凡尔赛和约》,有争议的只是手段与途径问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便马上准备一场复仇与扩张战争。

二战初期的战果,使得德国民众为之陶醉疯狂。

但“好景”不长,他们最终得到的是比一战更惨的败局。

历史悠久的德国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与帝国主义的梦想彻底地破产了。

如果说,一战以后还有众多的德国人不服的话,那么二战以后,德国人可以说是真正地服输了。

除了极少数新老纳粹分子以外,没有人能够否认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滔天罪行。

而对于日本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外战争一直是节节胜利。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冲突之一。

起因于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起因与结果。

一、德国的复兴与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

这种状况为极端主义政党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渐将权力集中在他的手中。

纳粹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宣传,通过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宣传,赢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并实施扩张政策。

二、侵略与扩张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开始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之一。

1936年,德国重新武装并重新占领了“划定无军事区”的莱茵兰和“划定武装禁区”的自由城市但泽,这凸显了德国对于《凡尔赛条约》的蔑视。

随后,希特勒指挥德军成功地吞并了奥地利,并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签订了同盟协议,形成了所谓的“轴心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战争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

战争持续了六年,并且涵盖了几乎整个世界。

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包括种族灭绝政策和大规模的战争犯罪。

然而,随着苏联、美国和其他盟国的干预,纳粹德国的扩张被遏制,最终在1945年被击败。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个占领区。

战后的历史进程使得东德和西德形成了两个国家,并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力量对峙的象征。

冷战期间,德国经历了分裂和对立,但最终于1990年实现了统一。

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并未完全消失。

二战中的战争罪行令德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对战争感到极度厌恶。

为了确保这些罪行永不重演,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致力于宣扬人权、民主和和平。

综上所述,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是复杂而深远的。

起因于纳粹德国的侵略政策和希特勒的极端主义思想,战争最终导致了全球的失衡和混乱。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导读: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

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

德国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日本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

论二战给德国带来了什么(1)

论二战给德国带来了什么(1)

二战后联邦德国(指1949—1989年间的西德与1990年后的统一德国)对纳粹 德国的罪恶历史作出了彻底的反省,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0年联邦总 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 象征。但是,除此以外,国内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情况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兰 特下跪一幕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倾向于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二战后,德国人彻 底反省了。这一结论虽然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 的反思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三、80年代:反复与争论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又出现了波动。这与在1982年底以科 尔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60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史以 及德国保守传统的批判一直耿耿于怀。科尔上台之后,宣布要实现“政治与道德上 的转折”。科尔本人并不想给纳粹历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却认为重新评论德国 历史的时候来到了。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著名的《明 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 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 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 是真实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4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历史日子的逼近,欧美各国都在准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联 邦德国也因此再次兴起了反思纳粹历史的高潮。但这次反思却变了调。有人认为,5 月8日对于战胜国来说是一个“胜利与解放的日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一天却 意味着战败与灾难。难道德国人还能与战胜国一起把它作为“胜利与解放的日子” 来庆祝吗?
启示
牢记历史,不让二战惨剧重演,是人类的共同心声。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是检验 参战各国特别是原法西斯轴心国良知与和平诚意的试金石,也是攸关人类福祸的 大事。对人类犯下罪行的民族只有悔过才能自新,只有认罪服罪才不会重蹈覆辙。 在这个严肃问题上,原轴心国呈两极分化。 德国能正视历史,对纳粹罪行进行深刻反省和真诚忏悔。德国领导人一再表 示诚恳地认罪悔罪,甚至向受害者纪念碑长跪谢罪请求宽恕。德国政府规定在历 史课本上详载揭露纳粹罪行的内容,还制定法律禁止任何人进行任何纳粹主义活 动与宣传,从根子上防止纳粹死灰复燃。这些表明德国有改恶从善、弃旧图新的 决心,和彻底同法西斯主义的过去一刀两断的良知与道德勇气,赢得了国际社会 的谅解、信任和敬重。现在,德国摆脱了战败国阴影,成为维护和平的力量。在 欧洲和国际事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反观日本,至今仍没有在心灵深处和行动上 真诚反省和彻底清理其历史罪行。日本不深刻反省历史和真诚悔罪认罪,即反映 了其良知和道义缺失,也说明它没有彻底清算和完全解构其军国主义思想体系和 精神内质,这对日本自身、对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是福是祸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整个国际社会都在隆重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发出 了时代的最强音: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摒弃战争,永葆和平。这再次证明,世 界和平,正义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和邪恶力量。世界和平、进步、正义的洪流是任 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民对二战纳粹的态度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之前我一直
我曾经看过一部德国电影名为《希望与反抗》,它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影片主要讲述了二战中二位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年轻人索菲‧绍尔和汉斯‧绍尔兄妹和其他四名青年共同成立了反纳粹组织“白玫瑰”,并以散发传单的形式反对战争和纳粹的统治。

最后因在散发传单时被人告密而遭纳粹逮捕。

影片中描述了一九四三年,索菲被捕后短短几天内的审判与被处死的过程。

兄妹二人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刻发出“自由万岁”的呼喊让无数德国人汗颜,也震醒了不少麻木的心灵。

影片中,索菲在法庭上对法官说的话让我无限感慨:“我今天站的地方,就是你们以后要站的地方。

”“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

”战争结束后,绍尔兄妹成为了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索菲甚至还入选了当代十大德国伟人的行列。

绍尔兄妹的伟大事迹和的国人对他们的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