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关于德国、日本二战史观的文化比较

向世界展示 了在 自己 “ 保护”之 下的长春的欣欣 向荣 。 日 本认 为 自己
给与 了他 国一个 相 应 的 地位— — 己 为兄 尔 为 弟 ,尽 管 是个 低 微 的 位置 ,他 国也应 当听从 安排 ,这种 安排并 非一 种侵 略行 为。
3 德 国—— 作为 一种对 比的展现 3 .1 “ 罪 感文 化” V S“ 耻感 文化 ”
敲 虽有诸 多原 因 ,但 本 文仅 选 择于 意识 形 态 的层 面入 手 ,从 宗教 、 民族
气质 、历 史文 化传 统等角 度进 行综 合 比较分 析 ,探 求两 国关于 二战 史观迥 异 的原 因。
关键 词 :德 国; 日 本 ;二 战 ;史观 中图 分类 号 :K 1 5 2
2 .1 神道 :军 国主义 的温 床
在 《 浮士 德》 的一个 早期 版 本 中 ,记 载 了 浮士 德 死 时 留下 这
神 道是 日本 民族 的信 仰 ,明治 维 新 后 ,经 明 治 天 皇敕 令 确 立 般 的遗 言 :“ 我死 了 ,我是 一个 坏基 督徒 ,我 同时 也是 一个 好基 督 ” 歌 德同样 自称 : “ 既善 且 恶 ,恰 似 自然 。 ” 罪感 文 化 来 源 于 为 国教 。原始 神道 是 一 种 荒蛮 的 自然崇 拜 ,其 原 始 性使 其 欠 缺 成 徒 。
1 德 日两 国的 同与不 同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5— 0 1 9 1 — 0 2 在情 理之 中 。这 种 为 已、 自保 的倾 向让 E l本 人 认识 不 到 自己的 错
读 过越 多有 关 于德 国和 E l 本 的 书籍 ,就越 发感觉 这两个 国家有 误 所在 ,从而在 陷在 这潭 泥淖 中无法 抽身 。 着太多 的相似性 。德 国和 日 本都是在 1 9 世纪末 、 2 0 世纪初发力的资本 2 .3 “ 各 得其所 ,各 安其分 ”与 “ 大东 亚共荣 圈 ” 的野心
2223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用

对工业加强 计划指导
调整 农业政策
通过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 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 竞争。
压缩产量、稳定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积极推行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 “以工代赈” 会秩序。
突出特点( “新”的核心体现)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成效:美国经济回升,逐步走出了危机。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著名战役是 ( )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巴尔干战役
3.二战中,成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 )
A. 莫斯科保卫战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中途岛海战 D. 台儿庄战役
4.二战中,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投降的顺序是
()
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一战交战的双方:
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
协约国
(英国、法国、俄国)
二战交战的双方:
法西斯集团
(德、意、日)
反法西斯同盟
(中、苏、美、英等)
意(1943年5月)、德(1945.5.8) 、日(1945.8.15)先后投降
为什么反法西斯战争能最终取得胜利?
一方面 ,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 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侵略殊死斗争; 另一方面 ,法西斯反人类的本质必然使它走向失败, 而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必然取得胜利 。
读图文,析原因
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
1870年
1914年
英 31.8% 国
德 13.2% 国
14% 14.3%
英国和德国占有殖民地世界排名
位次
英国
1
德国
4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李乐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和对二战遗留问题的处理,是直接影响德国(本文专指联邦德国)、日本与受害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997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周年,对德国和日本的二战史观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国形成不同的二战史观的原因开展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历史态度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深度上有本质的区别。
德国不仅承认侵略事实,承担战争罪责,并且认为纳粹政权和纳粹统治是导致战争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因此,二战虽然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但由此导致了纳粹政权的崩溃,它归根结底对德国人民是“解放”。
日本只提“终战”,回避侵略事实,掩盖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
第二,在认识过程上德国表现为逐步深化,由消极变为积极,从政府到民间,正确对待二战历史问题的正义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在认识二战历史问题上几十年徘徊不前,主张彻底反省侵略历史并承担战争罪责的力量始终处于劣势和少数地位。
第三,绝大多数德国政治家,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有政治远见和政治责任感,在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表现得比较深刻和超前。
日本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有勇气、有远见的政治家为数极少。
相反,民间少数有识之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远比政府深刻。
第四,从对外关系的大局出发,德国在处理二战历史问题时,尊重被害国家和被害民族的民族感情,注意国际舆论的监督,采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
日本在二战历史问题上顽固坚持原有立场,采取不合作和自我孤立政策。
造成德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重大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可以总体上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包括:盟国战后对德国和日本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处理结果;战后各受害国、受害民族在二战历史问题上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的不同态度。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国家因素,如政治体制和政府的有关措施及政策导向等;第二,非国家因素,如新闻传媒、教会、工会等非政府机构的作用;第三,国民素质,如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治教育水平等。
德日对侵略战争历史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

了 日本 首相五 年未访 华 的外 交僵 局 ,充 分表 明 了他
对 改善 中 日关 系 的决 心 和勇 气 。但是 正如胡 锦涛在
帝 是公 正的 ,它必然 宽 恕我们 的罪过 ,洗清我们 的
一
切 罪过 ” E 他 们认 为人 生 来 就有 可能犯 罪 ,因 。 i。 l
会见安倍晋三时所说 ,实现中 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J ANGS P I U OLYTEC HNI C UNI VERS TY I
V0L 7No. 4
De . 0 c 2 06
中 图分 类 号 :K17 0 文 献 标 鸸 :A 文 章 编 号 :17 9 4 ( 0 6 4 0 7 —0 6 2 0 8 20 )0 — 0 3 4
德 国和 日本是 二 战的发 动者 ,但 战败后 两 国对
一
一
赎 罪 。 民族信 仰 的宗教 产 生的历 史条件不 同 , 各
清算 自己的过去 。1 7 9 0年 ,西 德总理 勃兰特 在波 兰
西 方学者 埃克森 等认 为德 国文 化是建 立在 “ 罪
感”基础 之上 的 , 日本 文化则是 建 立在 “ 耻感 ”基
础上 的。众 所周 知 ,德 意志 民族 9 以上 都 信仰基 O
督 教 ,基 督教 的基本 教义 之一 ,就 是原罪 一一认 罪
解, 重新融人欧洲 ;日 本则不 断否认甚至美化其发动的侵 略战争。 究其原因 , 两国不 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及由此形成 的民族心理 是
其根由之一 . 而战后 国际社会对德 日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 的改造措施、 程度以及两 国战后所处国际关系环境的不同也是非常重 要
智慧树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第三章

智慧树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第三章一、选择题1.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日本和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因此,当时美日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种情况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2.关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新闻报道中,不正确的是A.决定成立联合国B.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C.苏联承诺对日作战D.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3.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
”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A.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反对纳粹暴行的联盟C. 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D. 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4.一部电影中有如下场景日本干的蠢事是指A.制造“南京大屠杀”B.轰炸美国本土C.对美苏不宣而战D.偷袭珍珠港5.斯大林曾经称赞道:“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
”斯大林称赞的这次行动是A.德国突袭英国B.德国突袭苏联C.日本偷袭珍珠港D.诺曼底登陆6.下列组织按成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欧洲联盟②联合国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④世界贸易组织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7.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演讲:“昨天,1941年12月7日——它将永远成为国耻日……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侵略,美国人民将以自己正义的力量去赢得彻底的胜利。
”材料中“昨天”发生的事件是指( )A.珍珠港事件B.莫斯科保卫战C.诺曼底登陆D.慕尼黑阴谋8.丘吉尔说:“(德国)入侵俄国,只不过是入侵不列颠岛的前奏。
浅谈德日两国对二战罪责之不同态度极其启示

浅谈德日两国对二战罪责之不同态度极其启示作者:钟政洋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4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挑起战争的主要国家,在面对战后的罪责时,却是持着完全相反的态度。
德国秉持着正面积极的态度,承认错误,勇于面对史实,主动赔偿其他国家;反观日本,却始终是消极逃避的态度,被动承认错误,甚至还修改史实,两者之间可谓是完全不同。
本文将从是否承认史实、面对史实的态度以及战后赔偿的不同态度去分析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二战;德国;日本;战后态度一、关于德日两国二战罪责概述(一)德日两国的二战罪责简要1939年9月1日,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了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日本的加入,无疑是为这次战争添加了一把最烈的火,偷袭珍珠港,直击美国。
而日本侵华,更是将战火直接蔓延至亚洲。
至今为止,每年南京大屠杀的日子依旧是所有中华儿女心头之痛。
德黑兰会议,把欧洲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战场,又是新一轮的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高达7000万。
而战争前,据统计,中国伤亡人数为1800万。
对于全世界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像一场浩劫一样,人为扫荡整个地球,不管是战争挑起者,还是应战者。
(二)德日两国对二战罪责态度不同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罪责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纳粹政府机构组织直接被粉碎,纳粹残余民党被消除,甚至在当下,还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永久追捕纳粹逃犯。
而日本当时仅是只有被美国制裁,其他国家并无话语权,因此,对其制裁并没有像对待德国那样那么大的力度。
此外,文化也是一个原因。
德国崇尚理性文化,对于事情的起承转合有着辩证的认知。
而日本的耻感文化太重,不易承认如此羞耻的事情。
因此,二国对待战争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
二、德日两国对二战罪责的不同态度(一)承认二战罪责的不同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两国对于已经发生的史实的认知程度可以说持着完全相反的态度。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日本是个相对孤立的岛国, 周围的中国、朝鲜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而言都是
一些弱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真正遏制住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亚洲国 家对日本的行为更多的是言语上的指责和道义上的谴责,这在客观上也纵容了 日本,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必须要在亚洲安插 一颗钉子, 来遏止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扩张”, 因此在战后对 日本的处置上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保持住日本的实力而又不给其它的反法西 斯国家以口实, 至于日本是如何对待二战、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省和认识究竟 有多大的实际成效等问题, 是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甚至连战争索赔这 一重大问题, 也在美国一手操纵下, 于1951 年9 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给免 除了, 使日本得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惩处,日本就这样在美国的多方庇护, 缺 少亚洲各国的批判、清算、追查战争罪责的压力, 国内进步的政治力量无力推 动国民自觉地进行战争反省的情况下, 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三) 从战后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来看
德国政府重视对国人特别是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 所以不论是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还是年轻人, 基于对纳粹罪行的深恶痛绝, 他们不仅 主动协助政府缉拿漏网战犯, 而且不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与右翼势力进 行斗争。德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右翼势力的不懈斗争, 给德国领导人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后盾。勃兰特在波兰的下跪忏悔, 并没有遭到德国人民的鄙视, 反而更加受到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人民的支持, 使德国政治家在 反省二战历史时不但没有孤立感, 而且感到有着强大的动力。
一、德国、日本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一) 国家政要的态度:
德国: 自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 整个民族都在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 上至 国家政要, 下到普通民众都在致力于消除德国纳粹主义污点, 一直在明确无 误和真心实意地为当年的受害者——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人民表示 歉意和悔恨, 甚至把忏悔和弥补过错放到了与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同等重 要的地位,1970 年12 月7 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 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 万犹太人的哀悼, 并代表 德国表示忏悔。2004 年6 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 周年纪念 活动时说:“在德 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
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
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
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
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无耻的十个国家第一名:苏联列宁在世时许诺将侵占中国的土地奉还,到了斯大林就完全不认帐了,而且还在1929年对中国进行了小规模的入侵。
二战前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
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也从背后入侵波兰,一路上对混乱的波兰军民说:“我们是来打德国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导读: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
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
德国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
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
日本
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
199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公开承认,日本过去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
对此,他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2001年~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
靖国神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