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干货版)

拖延心理学(干货版)
拖延心理学(干货版)

拖延心理学(干货版) 导读

《拖延心理学》的研究和出版耗费了作者近25 年的精力。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伯克利分校咨询中心的成员简?博克( Jane B. Burka )与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从他们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经验分析中发现:从表面上看,拖延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关乎人的自尊的问题,涉及个人与其自身和谐相处的复杂心理。《拖延心理学》的问世,既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联系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找出了拖延的缘由,并给出了一些帮助我们征服拖延的建议。

一、拖延的原因

在字典中,“拖延”一词由两个拉丁词组成,写为procrastinate 。前缀pro 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 意为“属于明天”,合起来可理解为“往后挪到明天”或“以后再做”之意。如此,“拖延”从字源上本就带有正面与负面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一个好习惯,避免因冲动而牺牲精力,以保存能量;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坏习惯,比如,在必须完成的任务中表现出的懒惰或逃避。无论怎样,关键在于:“要弄清拖延有没有成为你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让你烦恼不已”。

在拖延问题上,有些人全无烦恼,因为他们本来就喜欢轻松自在的生活,或者说已经接受了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又或是他们容许自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另一些人,则让自己必须承受拖延带来的情绪困扰,从愤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

责直至绝望。拖延者的情绪波动呈现出诸多共性,被归

纳为七个阶段,称作“拖延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1)

“我得马上开始。”

2)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3)

4) “还有时间。”

“我这个人有毛病。”

5)

6) “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一个“怪圈”,有些拖延者可能会经历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而另一些人可能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尽管很多人很多次痛下决心,以一个坚定的誓言为拖延怪圈画上句号,但是大部分拖延者却仍会重蹈覆辙,在怪圈中一次又一次地挣扎。毕竟,导致拖延的原因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它们大多源自恐惧,而恐惧的对象却各不相同。

1.恐惧失败

对于恐惧失败者而言,为成就而奋斗像是一场令人恐惧的冒险,而拖延能够

作为其应对恐惧时的慰藉。在恐惧失败的拖延者心中藏着一道公式,他们认为,自身表现是其能力与自我价值的直接反映:

自我价值=能力=表现

若该公式成立,意味着,一次出色的表现就能证明一个出色的人,而一次平庸的表现就代表着一个平庸的人。当我们对一件事的评价不再是单纯的“做得好”或“做得不好”,而涉及“是否有能力”、“是否有价值”等判断时,唯有拖延可以消减人们心中的压力和恐惧。

当那些担心被人批评、害怕暴露不足、忧虑无法达到目标的人选择拖延时,他们坚信“是时间或努力不足而非我的能力有限”。这些人宁可接受“邋遢”、“懒惰”、“不可靠”等关于自身表现上的责备,也不愿出于现实地承认自己能力和价值上的缺

点。

对于那些恐惧失败的拖延者而言,他们往往没能意识到自身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心理学把“完美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型”,他们对自己要求高,并能如愿完成,从而奠定了自尊的基础;另一类是“适应不良型”,他们对自己要求高,却不能按理想完成,从而导致自责、自卑甚至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难以容忍的挫折与失望,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会选择拖延。他们钟爱一些信条:

?平庸招致轻蔑

无法忍受平庸的完美主义者们,希望自己每做一件事都能够达到优秀。如果无法实现,他们宁可采用拖延来避免自己小看自己。

?优秀不用努力

完美主义者一般相信:再困难的事情自己都能够易如反掌地解决。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确信,往往导致他们以拖延来回避努力,在对聪明的渴望中变得越来越无知。?一切都自己来

完美主义者常把求助看作软弱的表现,凡事都想亲力亲为。直到负担过重,他们才不得不以拖延来获取短暂的休息。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这似乎是完美主义者最喜欢的观念之一。他们认为凡事均有正解,并且找到

这个办法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因此,在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时,完美主义者宁可什么也不做,也不会冒险去犯错。

? 我无法忍受失去(或难道我是一个好胜的人吗?)表面上看,做事拖拖拉拉的人,似乎并不争强好胜。然而,完美主义倾向的拖延者所表现出的对竞争的漠不关心,其实是在掩盖害怕失败的真实感觉:在他们眼中,竞争是危险的,因为失败意味着自己一无所用。

?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这种在完美主义者身上颇为常见的心态,会导致他们在没有完成计划中的每一件事情时,在没有以原计划行事时,在有的事情做得不错但有的不够完美时,在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时,感到沮丧,甚至放弃所有努力。

2.恐惧成功你大概万万没料到,成功也会让人恐惧,从而引发拖延。试试询问自己的内心:你是否会在受到表扬称赞时感到尴尬?是否会在被很多人认可时感到更加焦虑?是否会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时,有意无意地把其他领域弄得一塌糊涂?是否会在一项计划进展顺利时,故意放慢前进的节奏?是否会在自己比亲戚朋友获得更好的机遇时,担心失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成功之所以让人害怕,因为它会带来变故,而变故意味着风险。为了避免成功引发的恐惧,人们往往选择拖延,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的心理状态: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这令我望而却步想要获取成功,你需要付出大量勇气、时间和精力,但有些人认为他们达不到这些要求,还不如站在原地更为安全。这些人当中:有的认为,成功需要

通过竞争来夺取,但竞争会暴露野心,即便成功也会带来更多压力,因此他们以拖延来避免全力以赴;也有人发现,拖着不做出承诺可以躲避竞争,这样就无法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往前迈进,更不会一蹴而就取得成功,因此拖延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对承诺的恐惧;还有人担心,成功会使自己变成工作狂,没日没夜地工作违背了他们自由生活的意愿,而拖延能帮助其夺回对自己生

活的控制权和选择权。

?成功是危险的:总会有人受伤

那些用拖延来逃避成功的人,会极端地认为,成功伤人伤己。对成功者而言, 他担心

优异的表现会使自己陷入险境,不得不忍受“高处不胜寒”的痛苦,

接受更多的挑衅、压力、嫉妒和批评,因此,要用拖延来保护自己;对其他人而言,一个人的好消息有可能是他们的坏消息,一个人越成功、越快乐,他就越痛苦。所以,那些会为他人考虑、害怕伤害到他人的成功者,更愿意把好消息隐藏起来,把成功看得轻描淡写,为的是通过拖延来消除内心对

“获胜欲”的羞愧,避免他人因自己的成功而受到伤害。

? 成功是禁区:让我觉得自己不太对劲儿

某些极端的经历会让人认定自己一生不配享有成功或幸福,心理学将其称作“幸存者歉疚”。例如,一位丈夫开车造成车祸,妻子不幸身亡,他自己却幸存下来,因为愧疚和悲痛,他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再努力,停止了进步,也放弃了享受生命的可能;又如,一对兄妹,哥哥在农村种地挣血汗钱,养活在城里上大学的妹妹,妹妹却因自己享有的这一切而感到愧疚,在学业上拖拖拉拉,不肯争取更多机会和更大成就。当成功来临时,人们却始终认定自己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便会以拖延来逃避,从而扫除歉疚感,重获内心安

3.恐惧失去掌控权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表现:对信用卡的还款日期视而不见;对于领导安排的任务迟迟不愿开工;对于假期打进来的客户电话,愤怒地挂断或多次不肯接通;对于父母要求的相亲约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这些常见的表现,存有一个共性:它们都与必须顺从的规则相关。当我们被工作、生活、学习、权威等压力强迫着必须去做某些事情时,拖延常是我们重新赢取自主权利和自由尊重的战斗武器。下面,有几种典型的战斗形式:

? 规则不废不立

规则总是令人厌烦,因为它是“以某种外在力量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限制或者期待的

形式出现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法律、

法规,到校训、公司条例、父母命令,甚至于购物退换货方法,它们在提供规范与便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如果这些法则让人显得无足轻重、任人摆布,那么打破规则的欲望会促使你采用拖延来获取自由。

? 弱势者的权力与拖延战斗有时会发生在权力等级之间,例如,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下属对上司等。不同于规则压迫带来的自我轻视,等级之间的权威足以让人感到自身渺小。为了赢得主权和尊重,地位较低者会以拖延来实现心理平衡。这让地位高者的权威受到挑战,因为他无法完全逼迫下属准时完成任务;同时,这也让地

位低者获得了自由掌控的感觉,因为他至少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推迟行事。

? 让我清静点当人们感觉受到了侵犯,拖延的欲望也许比被规则或权威压迫时来得更加强烈。侵犯往往涉及私人领地,比如,隐私、秘密、家传的做菜秘方儿、非工作日的闲暇时光等。如果他人的一个普通要求不经意触碰了“禁区”,那么拒绝的表现会异常强烈,人们会以拖延的方式请旁人离自己更远一些。

?与时间竞赛

有的拖延者偏爱“冒险刺激”,对于一件很容易成功的事或很快就结束的任务感到不满足,拖延能将普通体验转化为挑战体验,像是在与时间赛跑,看自己如何在倒计时中运用智慧和技巧把事情完美搞定。

?报复的滋味

拖延也可能带给人报复的快感。当面对同事的反复要求、伴侣的持续唠叨、伙伴的临时变卦时,你可以利用拖延加以报复。你不配合同事及时完成报告, 暗中期待他受到老板的责骂;你会“忘记”给家里买油添米,等着妻子难为

“无米之炊”时的愤怒;你会在下一次约会故意迟到,让同伴尝尝独自打发时间的无聊。在这些情境中,你其实想表明自己对某些人和事的不满,你甚至会享受对方因你的拖延而受到的痛苦。

?终极之战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拖延战斗是与“现实”的对抗。例如,一名叫林赛的程序员,她总是不认真工作,因为她认为自己足够聪明且抱着一个铁饭碗,哪怕并不了解某种计算机语言,也不急于学习,并且总期待公司给自己安排培训机会。虽然这类人常被劝告

说“现实点儿吧”,可他们依旧会固执地用拖延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4.恐惧亲近和疏远在心理学中,“心理舒适区”决定着个体与他周围人群关系的亲疏、远近。每个人的心理舒适区不同,有的喜欢与人亲近,有的却偏爱相对独立,一旦离开了心理舒适区,人们便会不遗余力地使用拖延来恢复平衡。

? 恐惧疏远的拖延当人们感到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或是渴望有人陪伴时,他们会采用一些策略来拖延。在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手足无措,必须等别人给出具体的观念和意见才能行动,如,很多在家被父母过度管教的孩子,上大学后难以独立去探索和学习。当有人愿意出头露面时,他们会努力成为那个人的副手并始终止步不前,因为保持与“一把手”不远不近的距离能使其获得安全感。甚至有人为了寻求他人帮助,故意用拖延给自己挖坑,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并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拯救自己。? 恐惧亲近的拖延与恐惧被疏远的人相反,有些人会因为与他人保持距离而更加自在,拖延是他们逃避亲近的一种方法。例如,同事想到你的新家做客,但你并不希望他们知道更多生活中的你,所以迟迟没有安排邀请;又如,你有很多创意和想法,但又怕自己的想法被窃取,所以迟迟不愿意分享;再如,你和别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却担心对方知道你过去的阴暗面,所以一直避免卷入更加亲密的关系在这些情况中,拖延能为你暂时划出舒适的界限,却无法解决根

本的人际关系问题。

二、拖延的根源

1.心理根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矛盾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即便请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解释也无法达到共识。现代人将时间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姓名:学院: 专业:学号:班级: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你总结写完了吗?”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

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翻读了由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每看一点便觉得书中所说如同枪棒,一次次的甩过来,自身却无力挡脱。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交,所以只好赶在今天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

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文档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拖延人格动机自尊 论文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就在下面,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感呀!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1】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 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 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 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 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 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2】 在翻开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 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心理学课后感受和心得

《临床心理学》课后感受和心得 11级网络二班 这学期我选修了临床心理学这门课。上了这种选修课后,虽然没有课本,但我的感触也挺大的,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临床心理学更是让我感觉好奇,但是通过我们武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课堂的授课方式我很喜欢,虽然我们非心理学专业的没有书,但老师依旧说,让我们好好学,学了有很大的好处,记得第一个问题好像是提问什么是健康,当时感觉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可仔细想想,要是换做我,又该如何回答呢,然后我悄悄的百度了下答案,原来健康分了很多,不仅有我自己狭隘的认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有幸福感。等等。那节课,我感觉很轻松,对这门选修课的印象很好。很认真的在听老师讲课。 回到宿舍,我上网百度了下心理学的定义,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例如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就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因而学习临床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临床心理这一门课。 老师还会在课堂上给我们举例子,如南工的学生写给他的信,从中让们进行启发,并且如何解决问题,那次记得是说的抑郁症,我有很大的感触,有时候认得生命不是说生老病死,而是被心理所做作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正确对待目标 我们拖延,因为我们看不到目标,无法产生渴望和紧迫感。设立目标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1、可操作的目标 根据“smart”原则所谓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完成时间,和细节步骤。 我们以前的错误设定是:“我今年想要为客户开发20个大客户”。而正确的设定应该是“里心能够开发几个客户,溪口又应该做哪些客户”。所有计划具象化,才能够更好的执行。2、务实的目标 目标的务实性是和可操作性相补的,它要求我们去完成可量化、能够做到的,具有相关性的目标。 比如说目前田哥田姐工作,错误的目标是“年底前,完成80个有效田哥田姐的开发”正确的应该是“在9-10月份肥料冬储季节,开展田哥田姐开发工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让他们尝到作为田哥的好处” 3、分解目标我们有时候之所以有了目标仍然拖延不前,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对于过大的目标充满恐惧,而分解目标到每一个小的容易操作的环节,就能够有效的避免拖延,日本一个著名的马拉松冠军就是用给赛道设定多个目标站的方法,消除自己对于长距离的恐惧,轻松战胜其他对手的。所以田哥招聘工作也是这般,前期的宣传,到赛选,在动投入工作前的带动工作,以及后期自运营时的跟进,步步为营方能致胜。 二、妥善处理时间 摆脱拖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合理的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要从以下方面最大化利用时间。 1、客观判断时间 拖延的一个诱因就是自己高估了自己的效率,自以为时间很充裕。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客观反思,这个任务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以及我们能够真正抽出多少时间投入。 想要做到这一点,光靠问问题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建立记录时间的习惯,来培养我们对时间的感觉,从而越发准确的判断我们自己的时间消耗。 所以下次不要轻易告诉自己明天就能有足够时间去做这个事情。而是要检查自己的时间表,根据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判断时间是否足够。 2、立即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想了一万个方法而不去做,白白烂费了时间。打消拖延的关键在于执行,即使在执行的过程发现错误和问题,也可以随时调整计划。既然目标已经确定,就停下手头的事情,调整事情的优先级,并立刻去做 3、只需要十五分钟 书中证明我们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集中15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多负担,只要做15分钟即可。这样做的有点十分明显,首先,我们不会因为时间短而不去做,可以从分利用时间碎片,另外十五分钟不会让我们感到厌倦和疲惫,可以让我们以最搞笑的状态将任务分段击破。 下次我们面对任务在想要抱怨的时候,不要说任务多不想做。应该鼓励自己,只要十五分钟,看看我能做的多好。 4、授权和删减 时间非常宝贵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要学会将不重要的任务授权给他人或者干脆放弃。比如告诉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我不会看朋友圈,无论显示的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大学学习篇1 一个学期的学习并不算长,但是我在一个学期中的收获不少,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学习其实是一种体会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媒介,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并且不断巩固旧的知识,从而享受学 习带给自己的快乐。 有人说学习不是自愿的,是被强迫的,这种观点会使一个人 进入误区,形成一种要我学习的观念。最后那根弦越绷越紧,一 旦超过它的形变范围,它便会断开。这样的学习是失败的,也是 我不赞成的。每个学习的人都要有一种这样的观念,学习并不是 为了别人,而是自己。一切的学习成果起初都属于自己,至于最 后与别人的分享那是另一码事。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个进入大学的我 来说,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自己是否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每天坚 持去自习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选择自习的场所也因人而异, 可以选择去图书馆或者公教区。每天都要有一种信念:“我要坚 持自习”。一旦形成了这种信念,你便会继续下去,无论是在大 学还是以后工作了它都会伴随你。我就是形成这种自习的习惯, 最终带给我许多的惊喜。 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展开的核心。有了坚持自习的信念, 你离成功走近了许多,有时外界的一些因素会导致你的学习效率

降低。比如学习的环境,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自己自习的 时候周围很吵闹,原先的一些思维过程全部被打乱以至于无法学 习下去,我是一个习惯于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的人,安静的学习 环境会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 逻辑更加的清晰。基于这些原因,我很少在宿舍自习,一般选择 去公教区或者图书馆,加上图书馆里有很多的书籍也有利于自己 知识面的扩展。在自己疲劳的时候翻阅文学书籍放松自己,从而 使自己在下面的学习中提高效率。 抵制诱惑的定力是学习能进行的前提。大学的生活当中有许 多诱惑,让你不想去学习。最大的算是网络游戏了,有些同学沉 迷其中,放弃学习,从而荒废学业。我了解了这些,所以我在大 学坚决不玩网络游戏,看到别人玩,心里也有一种冲动,但是最 后还是抵制住了。我相信我有一种这样的定力去抵制。一旦有了 定力学习进行也容易多了,可是诱惑太多,我承认我能抵制网络 游戏的诱惑,可是其它的我有时还是会去接受。 巩固旧的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的基础。一天的学习下来积累 了许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中有许多旧的知识,旧的知识的处理 对新的知识掌握非常的重要。就拿高等数学来说,重积分的学习 就是就知识的一些巩固,重积分中用到许多定积分的概念及公式,在做题中也是慢慢的显现出来。因此在接受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巩 固下旧的内容,翻阅课本或者老师的课件都是很好的选择。 习题的练习与思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一天的学习下来

《拖延心理学》解读

《拖延心理学》解读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拖延心理学》,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这本书中文版有3.8万字,我会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拖延症既是敌人又是朋友,学会与它相处,学习将会有更多捷径。 这本书,旨在通过对拖延症的讲解,助你克服拖拖拉拉的习惯;同时又能利用拖延的好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你一定听过或见过这样的事情: 在得知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时,有些学生除了能大大松一口气,还会这么想:这次一定要好好复习,考个好成绩。 可现实却是这些同学一直没有行动,今天想着时间还很多呢,明天再复习吧;明天想着,心情不好,后天再复习吧; 可后天来了依旧没有学习,心情这么好,何不让自己更开心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考试前一天,明天早上八点就要开始考试了,今天晚上才开始心急火燎地复习,结果可想而知…… 你看,这些人只是想着把事情往后推一推,但不知不觉就掉入了拖延的陷阱,讲到这里你可能深有感触; 因为你同样是拖延症患者,你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和身体重新组装一遍,

好让拖延症从根源上根除,但是彻底解决拖延症就是个完美的计划吗? 在这里,作者有话要说了: 你只看到了拖延症有害的一面,其实拖延症有益的一面也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了:想要识别真正有害的拖延是什么,关键在于事后你是否后悔、烦恼于它,它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这么说的话,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呢? 好了,关于拖延症的谜题我们暂时说到这儿,后面我们一点一点讲解。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她们经常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著名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从1979年开始,她们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后期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拖延症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上。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就让我来为你来详细解读书中的内容。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这实质上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何谓犯罪及犯罪的社会关系: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这学期课程学习比较紧而且难度有所加大,希望在这个学期能总结出来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放下工作的繁琐,放下家庭的牵绊,20XX 年8月18-22日,我有幸重回校园,参加了费县检察院、费县国税局***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干部素能培训班,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感受到了浙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杭州人的谦虚大度及创新精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每天都会有收获、有感动、有喜悦。 一、通过课程学习,感受浙大魅力 这次学习所确定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授课的老师均是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事半功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浙大法学院李华博士讲授的《预防职务犯罪与提高抵御职务风险能力建设》《新形势下犯罪疑难问题探讨》、浙大法学院博导胡铭讲授的《司法体制改革与检察制度完善》、浙大法学院叶良芳副教授讲授的《刑法解释的新问题》、浙江警察学院马列社科部主任杨持光讲授的《犯罪心理学》紧扣检察工作实际,对一些当前办案中的遇到的理论难点答疑解惑;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高国舫讲授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和政策,为我们的努力目标指明了大的方向;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蔡亚萍讲授的《干部阳光心态与压力调试》让我们认识了心理健康,学会了处理婚姻关系及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浙大人文学院教授计翔翔讲授的《解

读中国历史》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历史,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正视现实;杭州巴洛克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张博讲授的《音乐与人文素养》让我们认识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他通过音乐改变人、改变社会的人文关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立讲授的《创新思维与现代管理》从理论上给我们的创新提供的思路。这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巩固和充实,让一知半解的知识得到诠释和解读,同时还汲取了全新的理论营养,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参观交流,学习萧检精神 在学习之余,我们到曾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人民满意检察院、全国先进检察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等荣誉的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进行了考察,看到了萧山区检察院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通过座谈学习及对口交流,我们认识到萧山区检察院的众多荣誉并不是凭空得来的,领导班子的创新精神和规范办案理念以及建院思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差距。萧山检察院“业务立院、规范建院、科技强院、人文兴院、从严治院”的建院方针,以及“维护公正、勇立潮头”的萧检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萧检品牌的内涵。 三、通过城市游览,感受人文思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在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作品,更是让杭州充满了一层浪漫色彩。初入杭州,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十字路口设立的一个个遮阳棚,方便了行人和骑车的市民,街头随时可以看到的出租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关于拖延,相信大家在生活或工作做中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破呢?下面是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看看他们如何做!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1 读完《拖延心理学》,我又拥有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武器”——手术刀。今天,我要用这把“手术刀”,对准自己的拖延做一个手术——解剖自己。 五月份的作业,我一直拖到五月三十一号才上传。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这段时间工作太忙了,我真的是没有时间看书写心得;还有就是四月份的分享活动因为外出培训而没有参加,所以我不知道五月份的作业是哪本书的心得。我曾私下问过亚楠,在这件事上她和我知道的一样多。于是,我就在五月十四日想当然地开始读《拖延心理学》。开始读书的时间已经到了作业截止时间,所以我当时打算破罐子破摔,不交作业了。可当我在群里看到亚楠因为忙“六一”活动,没有时间推送作业时,我的想法又变了:我可以在亚楠“六一”活动结束前,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作业提交,就OK了。但我一直没有确认共读的书目,而我又绝不会在群里问。五月十八日中午,我看到于静在群里发信息,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私信于静,询问读哪本书。给于静编发信息时,我内心有些紧张,心脏有些紧缩,噪子处有些异常。万幸的是,我还是鼓足勇气将信息发出去了。等待于静回复我的时

间里,我如坐针毡、心乱如麻、度秒如年。我担心她故意不理我,看我的笑话……下午三点十六分,于静很认真地告诉我——读《积极情绪的力量》。我如释重负。终于可以正常地呼吸了! 我所描述的是我的行为和症状。读完《拖延心理学》,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敢在群里询问共读哪本书?我为什么选择了亚楠和于静私聊?答案是:因为我有恐惧。我担心大家知道我拖延交作业的事情,会给我差评,那么我之前树立的良好形象会轰然坍塌。我还担心这样的自己不被群里的大家接受,以及我不能遵守承诺按时交作业带给我的羞耻感。而选择亚楠和于静私聊的原因是我认为她们俩即便知道真相,对我的影响也不太大。 我为什么有恐惧?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过不被父亲接受的不舒服的感受的记忆,我拒绝那种不舒服,所以我才有了恐惧。脑海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在我们村办小学读书,而大哥、二哥被爸爸带着在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妈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爹看不起你,不让你去城里上学。你自己争口气,一定要学出个样子让他看看。”我不知道这话到底在我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就是从那年开始,我的学习状态开始变好,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为我们那所村办小学里第一个考上县城最好初中的学生。最终我成为我们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工作后,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拖延心理浅析》 摘要:综合来说,拖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与时间管理和道德无关。本文首先介绍拖延的概念及其来源,并探讨人格特征、家庭背景、任务性质、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后果,最后针对拖延行为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拖延行为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1 什么是拖延 一般认为,拖延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倾向:即个体在时间和精力都充沛的情况下,不断延迟执行任务的时间。Milgram 等①认为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执行任务或做决定时总是“慢半拍”。owell 等②研究发现: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对时间的敏感性显著较低。Chu 等③区分了两种拖延:被动拖延与主动拖延。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具有消极性质;后者则指人们通过拖延将自己置于压力情境下,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效率。 2 拖延的根源 2.1 拖延的情绪根源 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受情绪的引导,且这种引导往往是无意识的。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感受中,譬如恐惧、怀疑、焦虑、抑郁时,则往往会利用拖延来逃避这种内心失衡的状态。此外,一些研究发现,疲惫也是学生列出的三大拖延原因之一。 2.2 拖延的认知根源 这主要涉及对时间、任务目标与自我概念的认知。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这种态度激发更多的拖延。同时,若认为任务“没有意义”,就会产生“何必去做”的价值取向。此外,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有一个基本评价,而消极的评价则导致拖延。 2.3 拖延的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大脑面临消极刺激时会决定回避,而回避行为又会影响到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4 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 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而每一角色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位的。如果个体不能处理好这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拖延。除此之外,对自己在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上的忧虑或许也是构成拖延习性的一个因素。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

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各位教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日有幸第一次能以这样的身份站在那里,与大家分享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首先要感激我们的李春红教师、黄崇教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支持,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取得让自我满意的成绩。 回顾心理学的学习历程,最初与心理学结缘是因为复杂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我们夫妻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而女儿的叛逆更让我不知所措,我陷入了持续焦虑而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接触到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来帮忙自我解决问题。最初的效果并不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正悄然变化。 我感觉到夫妻关系变融洽了,因为我学会了用九型人格去剖析彼此。我了解到我是完美型,而我老公是和平型,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与女儿也开始正常沟通了。因为我明白了女儿在抱怨的时候,并不期望我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需要我的倾听,而倾听作为心理学最普遍的咨询技能是我们平时应对亲人时最难做到的。正如孩子常常说到的: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周围各种心灵鸡汤,我真的被你的唠叨烦死了……而倾听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信她有本事解决自身的问题。说到那里,我很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是什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引导语: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犯罪心理学心得(一)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 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 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 真实性所折服, 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 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 但配以实例, 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 感觉, 视野也开阔很 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

; 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 能很 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同学们关系和谐, 很好的融于集体; 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它吧!”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近日,翻读了由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每看一点便觉得书中所说如同枪棒,一次次的甩过来,自身却无力挡脱,这本书详细解剖了拖延是为何物,为何人会拖延,拖延的具体原因,方方面面解剖了拖延者的思维方式,并从中找出应对拖延的方法,本书写的详尽又极具针对性。 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过?或许你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又或许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看了此书之后我感受最大的一点莫过于对拖延者思维的剖析,我以前一直认为拖延是因为个人自身惰性所在,人懒了就变着法子不想去做事情,然而此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拖延可能会受人懒惰影响但更多的是拖延者自身的思维缺陷以及身边环境所致。就如书中所言“拖延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譬如书中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心理舒适区,有时候拖延是因为内心恐惧,恐惧即将要做的事或即将要打交道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不适应感,触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域,因此为了避免对结果的不适,便自发的不去做甚至拖延。书中所列举的一系列拖延者的思维步步击中拖延发生的要害,这些思维与条框不经意间就在自小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深入到拖延者的思维,有了这些思维,拖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