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教学提纲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教学提纲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课后笔记解析教学提纲

新编教育管理学课后题解析

1、管理活动的意义

1.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2.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

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

4.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

5.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

6.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

2、管理活动的特性

1.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

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3、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

1.相同点:a.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b.对象都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

c.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d.管理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

2.不同点:a.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于定论和把握。

b.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教育管理很多方

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评判标准。

c.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育

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d.教育系统中,教学专业化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冲

突现象。

e.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复杂多,因为其中的影响因

素太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往往无法控制。

f.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

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4、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5、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

6、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7、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

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8、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

三、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五、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六、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

七、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

9、古典管理理论基本主张:

(1)把提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2)分工和专业化。

(3)统一指挥。

(4)工作标准化。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

(6)看中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10、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影响:

1、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

2、问题:①它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

②它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完全适用

③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调动人的

积极性。

11、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古典管理理论只重视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注重组织中的人;行为科学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

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位将行政和行为科学加以关联的人,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

2、西蒙的决策理论

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3、领导行为的研究

①领导行为描述问卷;②“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两维层面理论;③“管理方格理论”;④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⑤“情景领导理论”;⑥豪斯“路径——目标理论”等。

4、激励理论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③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④弗鲁姆“期望理论”;⑤亚当斯“公平理论”;⑥“超Y理论”等。

12、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从理论角度来说,20c5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的理论要么属抽象哲学思辨,要么是单纯的经验总结;50年代中期后,在行为科学影响启发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大量理论,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是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和科学化运动时期。

(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出现以前教育管理研究主流属“根据常识的价值判断”,实证研究虽然有但不被重视。行为科学基本的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使得教育管理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

(3)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行为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极大改变,科学成分大大增强,学科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1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重视事实问题,更重视价值问题

(2)提倡人本主义,而非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

(3)持有女性主义教育管理主张。

14、教育管理体制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

15、、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利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16、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

·划分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权责的分配关系。

·含义:A.中央集权制:社会公共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

领导统治。<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

事业,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法

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美国>

B.地方分权制:国家管理教育的权责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

理为主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上有各自的权责范围,维

持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呈现一种平行的管理

体制。><法国>

·利弊:A.中央集权制:

利:①利于统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从而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

②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扶持和

帮助;

③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根据统一的标准评估和检查教育发展状况。

弊:①不顾地方特点强求一致,不利于因地制宜;

②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

③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

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B.地方分权制:

利:①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管理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②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利于地方及时处理有关教育问题,避免出现是事情是中央,提高效率;

④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履行宏观管理职能。

弊:①不易在教育领域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统筹兼顾;

②容易造成教育不平衡发展;

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减弱,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协作。

·注意:

(1)两种体制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文化基础;<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式还是地方分权制,有其产生、形成、运作的客观基础,是该国长期形成的历史

文化所造成的>

(2)两种体制各有利弊,难断言孰优孰劣;<对这两类教育管理体制的利弊不可偏执一段,不可因为一定时期某些改革的需要过度推崇某一而贬斥另一种> (3)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解决教育领域的所有教育问题。<更多影响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事务,对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17、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①1978年,修订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中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

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大政方针和公关规划中央决定,具体教育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利都交给地方>。

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期管理的制度。由此,“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强调地方对发展基础教育的权责>

18、组织的含义

①静态上看,组织就是社会集团,是一个集团内各种关系系统的总和;

②动态上看,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

③生态学上看,组织有事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19、组织的功能

(1)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2)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3)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4)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

20、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2)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3)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的原则;(4)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原则

21、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加上中学、小学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学校机构设立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表现在:

(1)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没有设有政教处的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教导处统筹管理> (2)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

(3)有些民办学校存在特殊架构;

(4)有些学校不设传统的“两处”或“三处”,该设有关的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直接领导想换职能部门;

(5)一些学校设有教育科研室<越来越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设,统筹协调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心理健康咨询室;

(6)一些学校特设国际交流部;<为开展师生的国际交流工作>

(7)校办工厂(或校办商店、校办农场)。<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成立>

22、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

(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教育因素。

23、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种模式:

A. 理性模式:理性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金丝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B. 渐进模式: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C. 团体模式:又称为政治协商模式,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24、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1、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指导约束;导向作用的大致体现>

2、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检验完善;八项成就>

25、教育立法的意义

(1)通过教育立法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通过教育立法协调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3)通过教育立法明确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规范教育行为

26、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

(1)教育行政立法(2)制定其他规范性教育文件(3)教育行政监督检查

(4)教育行政许可(5)教育行政处罚(6)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27、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8条对学校权利做出以下规定:>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我国《教育法》第29条规定的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28、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如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学生的而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9、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受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

(2)受教育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教育法》规定学生的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注意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30、教育领导者的角色

(1)组织发展的导引者(2)组织运行的指挥者(3)组织沟通的促进者。

32、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以下三个原则至关重要:

(1)相关原则;(2)能力原则;(3)权限原则。

33、校长职级制的意义:

(1)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增强了校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

(3)建立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

(4)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

(5)形成了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

34、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1)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3)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35、教师管理的基本特点

A.(1)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体现灵活性特点;

(2)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参与性特点;

(3)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

B.(1)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一般以柔性管理为主;

(2)在权力管理和参与管理上,一般以参与管理为主;

(3)在定量和定性管理上,一般以定性管理为主。

36、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

(1)显性与隐性的关系;(2)定量与定性的关系;(3)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37、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1)制度保障;(2)资源保障;(3)文化保障。

38、教师群体激励

·教师激励的基本目的: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加速实现学校预定的办学目标。

·群体激励必要性: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以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为基础的。

·注意:群体激励作为教师激励的着重点并不意味着搞平均主义,也不主张平均分摊教育资源,而是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激励效应。群体激励的基本原则:既考虑全面,又突出重点。

时,积极推出骨干教师制度>

39、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计划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旨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40、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

·英国的学舍制:对小学的学生管理较简单,教师课内是任课教师,课外是学生辅导员,负责照看学生。对中学的学生管理通常采用学舍制和学级制。

·日本的生活指导:学生管理的许多内容通过生活指导完成。

·美国的家长参与:美国教育行政机构是地方分权,地方和学校负担学生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在学校层面上,对学生管理主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家长的参与实现。近年来美国加强了家长合作,以求达到有效管理学生目的。

·法国的教师监护制度:自1983年起,法国部分初中开始进行教师监护制度的试点,随后逐步全国推行。

41、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3)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42、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组织管理中,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追求目标> (1)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意义:

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

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

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

(2)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途径:

一般先由学校或教师向学生统一提出要求,并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养成执行集体组织要求的习惯,逐步地转化为约束自我行为的规范,最终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

43、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制度、课程实施等作出一定规定。

44、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45、课程管理的意义

(1)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可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现提供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

(2)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来加强课程管理,可以使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所急需的经费、设备、师资、教材等必要的条件发挥最大效益;

(3)有力促进课程系统的顺利进行。

46、教学管理的意义:

(1)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2)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3)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4)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5)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47、课程管理的内容:

(1)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性作用;

(2)组织并领导专门的课程委员会或专家工作小组进行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起草有关课程文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的课程审议机构,审议已起草的课程文件;

(3)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颁布审定的课程文件,作为有关机构/人员编制教材的依据;

(4)实行教科书国定制的国家,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和部署有关团体或人员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实行教科书审定制的国家,由地方教育部门、学术研究机关,以及专门的研究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文件各自编写教科书;

(5)组织、领导课程教材审定(审查)机构对统一编写的教科书或分散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查、审定;

(6)向各级学校颁布经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供学校采用或选用;

(7)监督和检查学校实施课程计划、执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已有的课程方案。

48、教学管理的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

49、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发展

·含义: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教育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所有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受到一些条件制约,不可随心设计>

·分类: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教学制;

(3)导生制(又称倍尔——兰喀斯特制);

(4)“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5)小班化教学;

(6)“走班制”分层教学;

(7)远程教学。

50、德育管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一般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德育渗透于各育之中,贯穿于各育始终,决定者诸育的本质,既为其他诸育提供方向,也为其他诸育提供动力。也就是说,学校中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德育的意义,德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51、德育队伍建设四方面:

(1)思想建设;(2)组织建设;(3)培训提高;(4)考核评定。

52、德育评估的定性与定量

只有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才能对德育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3、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育人的目标。

54、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原则

(1)体育与卫生相结合(2)体育卫生活动与品德、智力发展并重(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普及为主(5)因地制宜地安排活动内容。

55、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1)体育教研组的岗位职责(2)卫生室的岗位职责(3)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4)卫生教师的岗位职责(5)班主任的岗位职责(6)科任教师的岗位职责。

56、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

(1)可以促使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2)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提供条件;

(3)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5)为有远见、有抱负的教育改革家提供了教育实验的舞台。

57、教育科研管理的过程

1、教育科研计划的制定

2、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

3、教育科研经费的下达和管理

4、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评选、奖励和推广应用

5、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

58、教育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2)知识结构;(3)能力结构。

59、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于解决问题的学校教育科研

·目的:

(1)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

(2)通过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学校教育科研,形成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创新的文化和机制,促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达到目的应做到:

(1)在研究类型上,更倾向于应用研究,而不宜纯思辨、纯理论;

(2)在研究范围上,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小而集中,是学校能够承担的;

(3)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倡导以行动研究为基本范式;

(4)在研究时间上,所需时间不宜过场,力争在两到三年完成,时间一长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原来项目的实施。

二、校长对教育科研的重视

(1)校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2)校长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保证和引导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3)校长要有教育科研的决断能力。<校长对学校教研要有宏观把握和决断,分析学校教研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三、妥善处理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关系

首先,要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在中小学,教学与教育科研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

四、加强教育科研的专家指导

·专家分类:

(1)校内专家:熟悉学校情况、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并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本校教师;<他们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主力和基础>

(2)校外专家:主要指来自于教育科研部门,或高等院校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熟练地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得力指导者和顾问>

·以下方面着手加强专家指导作用:

(1)有条件的学校,成立以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通过专家的引领作用来保证研究课题的质量。

(2)定期举办针对学校教师的校本科研培训,就教育科研的方法、意义、研究过程、研究效果等问题请专家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请专家谈自己的研究新的和体会,借此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3)借助校园网、互联网、网上专家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多种交流通道,以充分挖掘校内外专家的资源,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答疑解难。

60、教育经费的概念

教育经费是指一国为其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活动提供的费用支出。

61、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

(1)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的比例。

62、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

(1)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2)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3)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4)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6)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7)学杂费;

(8)其他教育经费。

63、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1)均等性原则;(2)效益性原则。

64、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1)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3)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和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得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5)提高管理水平。

65、教育设施管理的含义

教育设施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事业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的管理。

教育设施,是指开展教育工作必须的物质资料。包括a.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空间、环境,b.以及有关教育教学设备

·教育基建:指学校的基本物质环境建设 a.以校舍为主的建筑物建设

b.学校用地的建设

·学校设备: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

·社会教育设施: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设施<包括少年儿童校外教育设施+成人文化教育设施,目的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校外培养兴趣、扩充知识、锻炼身体、游戏娱乐的有益场所。

66、学校设施管理的任务

(1)整建环境;(2)完善设备;(3)管好设施。

67、校园环境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一、校园的选址

二、校园环境及其特性

三、校园的规划设计

四、校园环境的日常管理

五、校舍的配备标准

六、校舍的管理和维护

68、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管理(必要性、意义)

(1)减少决策的随意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化;(2)改变封闭化的办学格局,促使学校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3)打破单一的教育资源获取途径,扩大教育经费的来源;(4)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

69、社会工作管理的任务

一、争取办学资源

二、参与课程开发

三、改善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育环境

五、参与教育决策

70、社会工作管理的保障策略

一、注重观念先导,为社会工作管理铺平道路。

二、完善法规政策,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保障。

三、进行制度探索,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平台。

广州大学教育管理333教育综合918教育管理学参考书目备考技巧复习笔记

关于成功考研的经验 考研:选校、选专业、找辅导、买教材、买资料,一样不能少 由于选择了跨专业,如何学好专业课也是个问题。兴趣对于学好专业课有帮助,但只靠兴趣考不了高分。我根据考研目录买了专业课的教材,还买了一些参考书、习题。然而,自学,特别是一个人自学,没人答疑解惑是个大问题。跨专业学习专业课最郁闷的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字都认识,连在一起看不懂;找遍参考书、习题答案也无法解惑。还有一个问题是分不清重点非重点。这样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大量时间。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学会的一些内容,后来发现根本无足轻重,考试也不考。每天在学校漂着,自然想到去蹭课。两门专业这学校课都有,用的教材和也我的一样。蹭课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大,还很费时间,转向专业课的辅导机构。 学校里充斥着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从食堂到厕所,从教室到宿舍无处不在。我比较幸运,通过鸿知广大考研网找到了目标学校的直系学长,他的考研总分很高,400多分,无疑给了我一个定心丸,跟着他学肯定没错!他们做考研比较久了,资料和专业课的班也是信得过的。虽然整体上价格不菲,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经验和几年的工作经验认为,不怕花钱,就怕白花!只要找对了人,等于一脚踏进成功的大门了,起码学习的方向不会出错,只管跟着努力学习就行。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专业课有了巨大的进步。 自我总结主要有几点: 1. 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备考主要的学习时间有半年到十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时间太长太短都不好。自己底子怎么样,这段时间自己能提升多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感觉踮踮脚能过线,就可以规划考研。 2. 决心和毅力。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对考研来说,决心和毅力付诸实践就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夏天没空调也能学得进,冬天早上没暖气也能起得来;这样坚持半年到十个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3. 明确的学习规划。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学习规划,这样每天都有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如果没有规划,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没人能坚持一星期。 4. 交流信息、经验。这点也很重要,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和走弯路。初试专业课的方向、复试时每个学校侧重点能否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可能直接决定了考研的成败。 5.运气。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运气常常眷顾有准备的人。做好前几点,以积极的心态处理考研中的各种事情,也许就会有个好运气。 参考书目 333教育综合: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 I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i Z(! r A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7 i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12分,共12分) I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 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B)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专业课真题参考书分数线考试重点复习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真题复习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丁文锋老师的网络教育管理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丁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丁老师,由于该方向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该研究方向,很有必要跟丁老师提前沟通。 二、导师介绍 丁文锋,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文锋,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陕西杨凌人,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11年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三、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 1、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竹立家、李军鹏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年。 四、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 国家行政学院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由学院自主命题和阅卷。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国家行政学院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 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 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 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a、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 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3、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4、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5、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6、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7、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8、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9、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1)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核心人物)和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和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

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与他人及通过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 管理人员需要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构想技能。 (一)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包括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知识、工具、或技巧的能力。 (二)人文技能 人文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亦称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群体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能力,并能在所领导的群体中发扬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简言之,即理解、激励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 (三)构想技能 构想技能亦称思想技能或观念技能,是指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部分的改变如何影响其他各部分,并进而设想个别企业和整个产业、社团间,以及与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间的总体关系。管理人员应能胸怀全局,认清左右形式的重要因素,评价各种机会并决定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层次的管理对各管理技能的需求比例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罗制,是泰罗所极力倡导企业建立的一套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基于科学管理“四原则”。在具体运用时,泰罗又提出了作业管理原则、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一)科学管理“四原则” 1.“一个最佳的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员。 3.经济刺激。 4.职能上的分工。 (二)作业管理原则 1.高的日作业定额。 2.标准的作业条件。 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3.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即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此由德鲁克提出,经由其他一些人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受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其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6、德尔菲技术这是兰德公司提出的,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这种技术的第一步是要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然后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如遇到差别很大的意见,则把提供这些意见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并综合。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7.非正式组织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8.权变理论 (1)又称情景理论。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情景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F,S),其中: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f——函数关系。 (2)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①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②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③途径-目标理论。 9.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10、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权力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与制度权(或称法定权)。 12、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 13、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