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关系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作者:崔姝声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4期[摘要]东北地区的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而在东北地区更是生活着较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艺术与东北小调共同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歌系统,在丰富东北地区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因此,本文主要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演唱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093-02东北地区主要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东北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中衍生出的东北地方民歌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东北民歌是东北文化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东北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和人文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欢迎。
通过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风格特点和演唱的研究,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发展东北地区是对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的泛称,其共同属于东北平原。
而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因此不论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还是语言特点基本上都是比较类似的。
但对于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就必须给予“闯关东”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很多东北人最初都是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闯关东之后留在了东北。
此外,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赫哲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这些民族中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歌。
在东北民歌之中,包含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三大类。
在调式方面,小调这个种类又是东北民歌之中数量最多的,更是流传和传唱度最广的曲目种类,当前也仍旧流传在东北地区的各个剧院剧场和街头巷尾中。
东北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民歌——从罗伯特. 芮德菲尔德的“大传

当代音乐2016年12月号(下)MODERN MUSIC 东北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民歌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小传统”说开去陈旸[摘要]若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所分,东北民歌当属“小传统”,亦即“民俗文化”之一部分,但正如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所言,在上层文化人看起来很粗鄙的民间活动,在一般人的生活世界里倒是非常重要的,它才是真正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东西。
李泽厚先生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乐感文化”,从这个角度去打量,东北民歌与东北的民俗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是一体的,“小传统”之东北民歌唱出的恰是“大传统”之中国“乐感文化”的精神。
[关键词]东北民歌;大传统;小传统;民俗文化;精英文化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6) 12-0006-04文化有传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其《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一书中将文化传统一分为二,—■为“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二为“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
他是这么说的:“在某一种文明里面,总会存在着两个传统:其一是一个由为数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 创造出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一个由为数很大的但基本上 是不会思考的人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
大传统是在学堂或 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然后它就在它诞生的那些乡村社区的无知的群众的生活里 摸爬滚打挣扎着持续下去。
”[1]所谓“不会思考的人们”和“无知的群众”,似乎透 出一种“大传统”中人的傲慢,而“大”和“小”也是相 对的,盖因为“大传统”中人为数的确很少,“小传统”中人为数总是很大,这里有一个中国古代现成而又著名的 音乐方面的故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大”“小”传统之 别。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 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 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 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 者不过数人而已。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
东北地域是中国的文化大省之一,民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审美
价值。
从文化内涵和音乐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
价值。
一、文化内涵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
这些歌曲多是反映农民劳动生活、民间传说、历史风情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例如,著名的《二人转》中有
“老虎屯”、“龙凤呈祥”等歌曲,反映了东北地域民俗文化和传说,这些内容带有浓郁
的土地气息和民间色彩,令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同时,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中还体现了民间智慧和人生哲理,例如《放生鹦鹉》中所
唱的“放生一条鱼,长命百岁无疾苦”,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这些内容不
仅富有启迪意义,而且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音乐形式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也得益于其独特而美妙的音乐形式。
这些歌曲
以简洁明快的旋律、韵律和节奏,独具特色。
例如,常用的唱调有“慢板”、“快板”、“三板子”等形式,音乐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同时,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也具有浓郁的表演艺术特色。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有时会运用吐字、撇嘴、拍手等表演技巧,营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演唱者在《红
花朵朵开》中会运用配乐以及手势、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这种表演艺术形式也是东
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独特的审美价值。
东北民歌地域环境因素

东北民歌地域环境因素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长的年代里共同创作的一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东北民歌的形成与东北的地域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东北民间音乐历史文化悠久,这里孕育着满、赫哲、锡伯等民族文化,后来又吸取了蒙、汉、朝鲜、回族等文化,从而对东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诙谐、风趣,有“活、俏、浪、逗”的评价,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这种特点。
东北的汉人很多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他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
东北的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的那种热烈、宰直、豪放、淳朴的性格。
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很少修饰,旋律优美、自然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并且东北民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入到了每个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他们劳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东北民歌是流传于关东地区汉族小调的统称。
小调历史十分悠久,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其分布最广、数置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
东北民歌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
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东北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表现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东北民歌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十分鲜明。
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等。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与启示研究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与启示研究作者:赵书一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源性特点上。
这种同源性的艺术特点使得民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
关键词:东北民歌;东北民俗文化;同源性关系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
”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俗文化在艺术分支的情感发展上形成了民歌的表现形式。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源性特点上。
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的文化特质,东北民歌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东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民俗生活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信仰生活等构成,民俗文化是民族生活状态与轨迹的沉淀并涵盖了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北民族的在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民俗文化,从而在东北民歌发展初期涵盖了大量的“猎歌”“渔歌”等题材内容。
这类民歌的典型特点是歌舞表达中具有生产现实的痕迹,随着明清以后中原人涌入东北,使得东北民俗文化发展了新的改变,在中原民俗文化与东北民俗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东北地域特色的“新型关东人”,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民俗文化改变,民歌的内容及形式也发生的改变。
如辽宁的蒙古族居民,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也改变对蒙古包的赞颂为对房屋的描述。
如《海青房》中唱道:“海清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檩子和房梁。
草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门窗和土墙……”。
满族的“悠悠调”尽人皆知,这也是他们民俗生活的反映。
再如东北的劳动号子具有典型东北民族特色。
如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一些农民浇田时的“打水号”等等。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作者:熊付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东北的民族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它们都是以激昂、欢快的节奏来体现我们东北人民豪爽的性格。
在唱腔上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東北独特的色彩。
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要将其运用到我们当代的歌曲演唱中,把我们东北民歌精髓都流传下去。
【关键词】东北;东北民俗;汉族民歌;地方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一、民俗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说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的关系,人们就常常会想起一些古老的文化,但这些并不代表着文化的全部,文化不但包括了那些最古老的经典文化,还包含了各种民俗在里面,每个地方的民族往往在某种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最集中、最具体的民族精神,因此,民俗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大众,文化服务于百姓的文化。
(一)东北民歌的意义东北民歌的意义有两种,广义上指的是东北各民族的歌曲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东北的汉族小调以及蒙古族、满洲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等;狭义上讲东北民歌主要就是东北小调的一个统称,东北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东北民俗的文化特征1.多彩的差异性风俗习惯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生产的条件不同、区位和特定的生活不同,因此造就了东北缤纷多彩的不同民俗。
只要是风俗它都具有着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方面就存在着差异性。
2.多样化的兼容性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都在相互吸收渗透共同发展,东北民族是多元文化兼容发展的地区,民族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的文化。
3.猫冬文化与东北民歌猫冬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一种民间习俗。
这个习俗是因为东北地带比较寒冷,没有可以耐得住严寒的农作物,所以东北地区可以算得上唯一的一个纯粹冬闲的好地方,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才发展出来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文化形式,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室外温度比较低,老百姓们都在温暖的室内度过,所以“猫冬”就是这样由来的。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
赵德山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12(030)004
【摘要】本课题着眼于东北民歌,从与之血脉相连的民俗视角探寻东北民歌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从中探寻东北民歌的生存、传承与未来发展.
【总页数】8页(P122-129)
【作者】赵德山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东北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民歌——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小传统”说开去 [J], 陈旸
2.从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角度谈东北林区的劳动号子 [J], 张乐
3.从歌曲《家在东北》看东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J], 孙显微
4.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传播
——以东北民歌为考察对象 [J], 刘莹
5.东北民歌的弘扬与发展 [J], 孙欣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的关系
10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 10205042
摘要:民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
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而民歌是反映人们生活,社会,自然等各种事物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从中可以看出,民歌的起源、演变、发展都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民歌与民俗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本文以东北民歌为中心,从民俗的视角来探讨民歌与民俗之间血脉联系。
关键词:东北民歌民俗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不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劳动人民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和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歌谣。
东北民歌是居住在东北的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记录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反映他们的民俗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们无法否认民俗与民歌之间如孪生姐妹间的亲密联系,只能从民俗的角度,去更加深入的挖掘民歌在起源、发展过程中民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东北民歌在内容上与民俗的联系
东北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以狩猎、游牧,打渔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明清以后,大量中原地区的人们带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涌入东北,为东北民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使东北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风格。
民歌的起源、发展都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的关系极为密切。
从东北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可知民歌的主要内容。
如以狩猎为主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歌”就是他们民歌的主要题材。
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乌苏里江》、《捕鱼歌》、《四季》等反映打渔生活内容的民歌就源于此。
随着农业发展、进步,农耕生活便代替了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民歌内容也由与狩猎,打渔有关变为与农业生产有关,东北的劳动号子产生与此。
劳动号子的种类很多,有直接反映劳动场面、劳动情景的,如《哈要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也有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心态的,如《姐妹上场院》、《生产忙》、《打桩歌》。
还可以按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来分类。
除了这些本地居民创造的民歌外,一些外来民族,如17世纪朝鲜族迁入东北,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创造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民歌,最典型的要属《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哟长在山里,只要我能挖上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篮子……”
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反映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歌的一个代表,如《东北风》、《月牙五更》、《小拜年》,还有传统曲目《蓝桥》,演唱的内容是蓝瑞莲向魏公子介绍自己家住哪里,不仅介绍了东北房屋建设的结构特色,也充分展示了东北农家的生活面貌。
二、东北民俗赋予东北民歌的独特性
东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都使东北民
歌在创作打上了独特印记。
众所周知,满族的规矩多是出了名的,满足妇女不准“缠足”,与汉族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以自然的“天足”为美,这与她们参与耕作有关。
在当时,这种健康清新的风尚也有一首与之相应的民歌——《做绣鞋》“:找个鞋匠锛鞋底,找个木匠做鞋帮,绒线用了一板半,细布用了八皮箱……姑娘伸脚试绣鞋,鞋小脚大箍得慌……”这些歌词将满族姑娘的大脚描写的夸张有趣,也反映了满族妇女的生活面貌。
不仅如此,她们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粘食是满族最喜爱的食品,什么峰糕、五花糕,金丝糕、盆糕各式各样,逐渐也形成了风俗习惯,饮食风俗反映在民歌里,也被赋予了特殊感情,如“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这是一首通过粘食来表达男女间爱情的民歌,“粘”也有暗示两人感情越来越好之意。
朝鲜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也保留其自身的一些特色。
跳板舞是朝鲜妇女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而不得出庭院半步,为了观赏庭院外的风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跳跳板,跳跳板,……踢球做了,我们结伴来跳跳板……”就展现了该种舞蹈的内容。
以前,朝鲜族有一风俗习惯,就在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小伙子就会用木架子搭一个台子,他们叫“望月台”,请数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台子上,当明月升起时,哪位老人先看到,就说明这位老人将来全家会幸福,望月之后,就用树枝、木杆等燃起一个火堆,人们就会围起火堆唱歌,这种歌曲就叫“轮舞歌”,它的历史久远,早在朝鲜卫国战争时期就已流传,像《强羌水越来》、《快吉那庆庆那捏》就是轮舞歌。
除了少数民族,汉族也有自己的民俗民风,如在黑龙江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有秧歌队,每到过年初二开始,就有秧歌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演出,一进院就开始演唱,扭秧歌,演唱的歌词大多都是即兴编的,有《拜年喜歌》、《贺年调》等。
三、民俗也对一些民歌的形成具有约束性
我们知道民歌的起源、形成都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民俗对一些民歌的起源、发展也具有限制、约束性。
一是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约束,从上面举出的民歌的例子中能够感觉到,东北民歌中对歌形式很少,很多都是单独演唱,如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他的发源地本是东北,后迁至新疆的,早期就有这样的婚俗,在女方举办婚礼的时候,男方要带来几个擅长即兴对歌的小伙子去赴宴,席间,他们要向女方亲朋好友对歌并胜过他们,才被视为有能力娶女方。
因此,在这里,对歌作为一种婚俗就显的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东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时间也有限制,如朝鲜族在拔秧和插秧时在不同时间唱什么歌也有限制,早晨的歌是:“太阳升起,太阳升起……梅花正月正复返,为何还不下地去?”上午劳动时唱的歌就是:“三响水田要插完,只剩半边月亮大,……”中午时就这样唱:“太晚了,太晚了,中午时间已过去。
……芹菜水灵菠菜绿,为尝新菜来得迟。
”等等,几乎不同时间就有不同的歌曲演唱,这些歌都与劳动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大多是休闲、娱乐性质的。
再如,在辽宁地区的蒙古族,婚礼在程序上也有相应的仪式歌,定亲的时候、娶亲的时候、在宴会上,都有不同的歌曲。
如果有女儿要嫁人,在将要离别娘家时,父母、兄长就要唱《送亲歌》:“……不要以为炕沿矮就跳上炕,不要以为丈夫厉害就顶撞,妹妹哟!哥哥嘱咐的话可就记心上。
”以表示眷恋之情。
四、总结
东北地区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不仅给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内容,也赋予了属于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色彩斑斓民歌深深地打上了东北乡土的烙印,是东北民俗文化最好的展示。
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块艺术瑰宝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在保持它的原始形态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使之更具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宏. 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10-04。
【2】赵德山.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