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课外古诗赏析

十首课外古诗赏析
十首课外古诗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试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

无穷。

【注释】①金城:古地名,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岔)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前四句描绘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色?先概括特点,在进行描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绝句①

杜甫

迟日②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②迟日:春天日渐长,故说迟日。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特点,再进行描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③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里指高空。

1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 ?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2?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戏题盘石①

王维

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②可怜:可爱。③解意:领会心意。

1诗的一、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③,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

条。

【注释】①西山句: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海内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指杜甫的颖、观、丰、占四弟。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全诗以什么为诗眼(线索)?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六、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别董大①(其一)

高适

② ③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现今河南商丘县)重逢,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董大,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②黄云:天上的

乌云。③曛:昏暗。

1诗的一、二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春①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③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②杨花句:杨花,指柳絮。榆荚(ji d), 指榆钱。才思,才气、才华。③惟解:只知道。

1请简要赏析一、二句中“知”和“斗”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对“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是揶揄,还是赞许?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春夜洛城闻笛①

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 )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

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情思,所以写下此诗。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折柳:是《折杨柳》省称,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3 ?

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

-4 ?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书湖阴先生壁①(其一)

王安石

茅檐②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③手自栽。

一水护田④将绿绕,两山排闼⑤送青来。

【注释】① 这是诗人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组诗《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本

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诗人晚年居住金陵(今属江苏)紫金山时的邻居。②茅檐:这里指庭院。③成畦(q ):成垄成行。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④护田:护卫环绕着园田。⑤排闼(t d):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

1.前两句的“长扫”和“手自栽”,有何表达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①(其一)

陆游

迢迢天汉②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③首怆④平生。

【注释】①这首诗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初秋,陆游被被罢黜后,退居家乡山阴

(今属浙江)诗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

了。将晓,天将要亮。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②天汉:银河。③搔:抓、挠。④怆:悲伤。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

答:—

2.“出门搔首怆平生”中的“搔”字,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绘了一幅苍凉雄壮的边塞景色:站在北楼上向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汤汤的水依傍着连绵起伏的山峰,这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水浅之处,急奔的水流声响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城头上空,高

-5 ?

悬的一轮弯月犹如一张悬挂着的弯弓。

2.典故。诗人以姜太公的际遇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像吕尚一样得到明君贤主的重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二、

1.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滩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描绘了春光灿烂,山川明丽,百花竞放,芳草竞荣,馨香飘逸,飞燕衔泥筑巢,鸳鸯静睡暖沙的景象,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露了诗人对初春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或:诗歌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丽悠远的初春景物图,表达了诗人安适、欢悦的心情。)

三、

1.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2.尾联写干枯的野花被风一吹,纷纷飘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也表达出对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或:诗中的“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四、

1.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恬淡宁静的画面:清澈的泉水上面,矗立着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春风习习,花片飞舞,岸边飘拂的垂杨,不时地轻拂着高高举起的酒杯。

2.反问和拟人。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五、

1.以“望”为诗眼(线索)。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 之情;

尾联点明“望”的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深沉忧虑。

2.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亲伤己的思想感情。“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诸弟隔”

“一身遥”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孤苦,“迟暮”“多病” 与“未答圣朝” 表达不能报国的遗憾,最后一句表达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六、

1.营造了送别友人凄寒悲苦(或悲凉凄苦,或凄清伤感)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作衬托和铺垫。(或: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铺垫。)

2.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2)气势豪迈,胸襟开阔,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坚定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或;于慰藉(劝慰)中满怀信心和力量,鼓励友人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七、

1.“知”指知道,“斗”指争着比高下,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树人的情思和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草树木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动人景象。

? 6 ?

2.赞许。因为杨花榆荚不因缺色少香而消沉,而是积极地化作雪花随风飘舞,为晚春增光添色,表现出“杨花榆荚”自信,珍惜光阴,乐观向上的个性与品格。

八、1.描绘了一幅春夜宁静,笛声悠扬的画面:春夜里,不知何人悄然吹起玉笛,悠扬的笛声乘着徐徐春风,散落整个洛阳城。

2.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折柳”,指《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诗人的思乡之情,正是由听到《折杨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九、

1.“长扫”即“常扫” ,“手自栽”即“亲手栽种” ,写出了杨德逢的朴实勤劳,清静脱俗,表现他爱洁净、热爱大自然的品性和高尚的情趣。写出了杨德逢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秀美),暗示其生活情趣的高雅,“无苔”举重若轻地写出庭院洁净清幽之极,“成畦”不仅写出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花木的秀美。

2.拟人。这两句的一“绕”一“送” ,把山水拟人化,山水具有了生命感情的人,环绕护卫着园田,闯门而入送来秀丽的风光,既写出了景物之美,也表现了主人高洁品格和爱美情趣。

十、

1.描绘了一幅苍茫(辽远)、静寂(空寂)的景象:广袤无垠的银河正朝西南方向缓缓地坠落,邻居家里的雄鸡连续不断地喔喔啼鸣着。

2.“搔”是抓、挠的意思,“搔”这一动词(细节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凉,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叹,表达出诗人一心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哀怨。

-7 ?

36首中国经典古诗词

中国经典古诗词 郭瑞喆 2018。01 01.《将进酒》·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得《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得推荐,但从艺术与诗得角度瞧,仍然就是一首十分完美得诗。此诗在喜欢喝酒得广大群众中影响就是不同凡响得。?《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得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

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得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得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得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就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就是著名得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得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得赞誉与喜欢。就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得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得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得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得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得风格。这首《水调歌头》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一、山水田园 (一)村居(北宋张舜民七言绝句)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能自作山水。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二)野望(南宋翁卷诗作)南宋诗人。工诗,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诗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三)村行(北宋王禹偁七言律)王禹偁[chēng同“称”]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二、爱国忧民 (一)塞上曲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二)秋叶纪怀[宋]陆游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一、《赠从弟》(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1、 [主题]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2、[理解题] (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主旨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赠从弟》中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比兴)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情感]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2、[理解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李白面对友人汪伦折柳相赠,满怀激情地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这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很伤感,这时你可以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劝慰她;还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36首描写天气经典诗词

人有忧喜,岁月四季。 而在四季里,又分风、云、雨、雪、霜、露、虹、雾、雷等多种天气。 可谓是气象万千,变幻莫测。 一雨一露,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风、云、雨、雪、霜、露、虹、雾、雷” 一、风 1.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7.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唐诗鉴赏100例(含答案)

2015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 目录 1.罗邺《早发》 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3.王绩《野望》 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 5.贾至《春思》 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8.姚合《闲居》 9.严武《军城早秋》 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12.杜甫《曲江对酒》 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4钱珝《未展芭蕉》 15.刘眘虚《阙题》 16.李商隐《霜月》 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 20. 雍陶《天津桥春望》 21.薛涛《送友人》 22.柳中庸《听筝》 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24.杜荀鹤《自叙》 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6.郑谷《题杭州樟亭》 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8.李商隐《风雨》 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 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2.刘方平《梅花落》 33.陆龟蒙《吴宫怀古》 34.许浑《旅夜怀远客》 35.栖一《武昌怀古》 36.李白《清溪行》 37.韦应物《春游南亭》 38.贾岛《寄韩潮州愈》 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40.雍陶《塞路初晴》 41.杜甫《孤雁》

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43.韦庄《忆昔》 44.戎昱《塞下曲》 45.王勃《咏风》 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 49.吴融《子规》 50.杜甫《九日》 51.陈子昂《感遇》 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 53.赵嘏《长安秋望》 54.崔湜《边愁》 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 56.曹松《南海旅次》 57.白居易《琴茶》 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 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 60.元稹《高荷》 61.李中《舟次彭泽》 62.高骈《风筝》 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64.杜荀鹤《闽中秋思》 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66.温庭筠《赠少年》 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68.崔道融《梅花》 69.崔道融《溪居即事》 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 72.李中《舟次彭泽》 73.寒山《杳杳寒山道》 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 77.万楚《骢马》 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 79.徐通《春日闲居》 80.陆龟蒙《离别》 81.张乔书边事① 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 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 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

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习题】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读书学习 09-19 2248 :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

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一.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以下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4.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以下问题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以下问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完成以下问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附答案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八下期中前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下期中前】课外古诗词赏析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式微/《诗经》 二、子衿/《诗经》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一、《式微》 【原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主题思想】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 【原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十首古诗词阅读题

---------------------------------------------------------------最新资料推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十首古诗词阅读题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 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1 / 7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