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使 是你 曾经觉 得不 美或被 你 忽视 的地 方 , 只要你 具 备 一定 审美 能力, 也会 从 中挖 掘 出 巨大 的审美 价 值 , 问题 就 在于 教 师要 如 何 在审 美教育 中引领学 生去认 识美 、 发现 美 。
1区分 文学作 品 中的美 与丑 。文学作 品对 客 观现 实 中美 和 .
中 所 展 现 的美 的 类 型 , 解 美 存 在 形 式 的 多样 性 ; 会 区 别 作 品 中 美 的 表 现 形 式 , 白含 蓄 美 的 最 高 境 界 。 了 学 明
【 键 词 】审 美 教 育 ; 美 感 知 ; 美 体 验 ; 美 再 创 关 审 审 审
例外 地都 觉得 马致 远 真有 化腐 朽为 神奇 的艺 术功 力 。 这时教 师 就可 以趁 热打 铁 ,启发 学生 不能 简单 地 划分 美 与丑 的 界限 , 否
l3 0
1 刊
墼塞
1 重 主体 。学 生 的兴趣 喜 好 、 质 性 格 和生 活 经 历往 往 . 尊 气
丑 的 反映 , 仅创 造 了怎 样反 映美 的形 式 , 不 同时 也反 映 着美 的 内容 , 语文教 学 中我们 不能机 械地 、 在 单一地 区分美 与丑 , 让 要 学 生 明白美与 丑还 可 以相 互转 化 。如马致远 的《秋思 》中提 到 “ 枯藤 ”“ 、老树 ” “ 、昏鸦 ”“ 道” “ 风 ”“ 马” 、古 、西 、瘦 ,如果 将 它们 置 于客观 现实 中孤立 地看 无法 引起美 感 , 至令 人感 伤 、 恶 。 甚 厌 但 作者却 将这 些毫 无美感 可 言的事物 组织 在一 起 , 得不 令 这不 人赞 叹作 者勾 画 出一 幅如 此完 整立体 的 图画 。 过这些 色彩 黯 透 淡 的事物 ,作 者将一 位离 乡背井 的诗 人在暮 色黄 昏 中孤独 、 沉 郁 、 魄的心境恰 如 其分 地展 现出来 。 教师 的点 拨 , 生无 一 落 经 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我见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去直接体验理解作品的形象,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这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感受,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实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前者具体直观,容易体会;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把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呢?首先,必须接触教材,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裁,都包容了丰富的审美内容。
如《松树的风格》中的崇高美,《小桔灯》中的朴实美,《背影》中的情感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趣美,《藤野先生》中的人格美等。
教师如能在课文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文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骈散有致,亦讲究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作者:潘勇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3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审美情趣的培养应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教材中发现美,体会美,拓展美,升华美。
一、美蕴藏在优美语言文字中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记叙文形象生动,诗歌用字精练,散文句式优美,戏剧格式独特。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欣赏、推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在语文教材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形象生动。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中冰心写道:“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课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其中的“喷花的飞泉”一词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海棠花的动态美。
“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多、密、满树都是。
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句式非常讲究,在写“生活的自由”这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读起来朗朗上口,把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自由自在的情感。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当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时,我们也伴随他三次养猫的不同情趣,跟随他不断地变化情感: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懊悔;意境深远而含蓄,留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有人称之为“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我却称它为“唤醒向善之心的警示之歌”。
如此朴素精美的文笔,如此深沉真挚的感情,也将它推至为具有很高人文价值的美文。
一、自学导入阶段第一步,在情感激趣的方式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当我将一组略带动感且活泼可爱的猫咪组图配以优美音乐的伴奏,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顿时兴致勃发:有小声议论的、有忍不住大声直呼可爱的,更有甚者看到憨态可掬的猫咪做出滑稽可笑动作时忍俊不禁的。
一堂课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始了。
第二步,因学生学习之前已有老师先期布置的预习任务,所以对于作家作品、课文字词的学习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大体具备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自然地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互学阶段以学生互相合作学习为前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分析的表达能力,是这一阶段的“重头戏”。
由完成效果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真积极,都能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短时间地实现这一目标。
概括文章内容就要整体把握课文讲些什么。
因为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有了相关的阅读经验,所以对内容并不陌生,可是提炼筛选也许会有困难,所以我以课题为中心稍作引导:“谁同猫的故事?”“几只猫的故事?”学生立时茅塞顿开,纷纷举手示意表示自己能够概括出大致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文中讲述“我”三次养猫的故事(经历)。
三、导学阶段本环节我以第三只猫作为重点,引领学生深度剖析作者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了说出自己的感悟,明晓蕴含的道理的目标。
由于本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侦破案”的形式展开,所以发言的人数较多,他们不仅准确地说出了每一步破案的步骤,而且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潘小平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
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同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中的美。
【关键词】欣赏美感受美陶冶美展现美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
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
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钻研教材——欣赏美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摘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固有的美学内容,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并逐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融入审美教育呢?一、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语言的艺术美审美教育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要认识对象的美,就必须以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
语文即“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语言的艺术美。
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
比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爱情;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美……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朗读教学,是使学生感知语言最直接的方式。
对字词句的教学。
在字词句教学这一环节上教师不能只对字词作一般的注音和解释,对句子不能只做简单的分析,应扣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创造的美的意境。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同样是写景,却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调。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一个萧条、悲凉的境界中。
那“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凄凉”的寒风,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衰落、破败的农村荒凉的景象。
在教学这一段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感受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凉,体会作者改革旧时代的强烈愿望。
但作者写对少年时代美好生活回忆时,却用了明朗、欢快的笔调:“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有着一种活泼新鲜、愉快动人的色彩美,更反衬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感情。
所以,讲好字词句,就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并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水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 多是 文质 兼美的名篇佳作 ,蕴涵着情感 美 、 语 言美 、艺术 美等 ,一 以说是一个琳琅 满目的美的世界。 第一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民族特
征和丰富的生活 内涵 ,最主要 的是作
者所要 表达的情感。 《 背影》 中,父
第二 、让学生从课 文中发 现 自 然 美。优 秀的文学家以高雅的情操 、优 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 了许多脍炙人 口 的佳作 ,给人们展现了一个 个丰富多
彩的 意境 。 比如朱 自清 的 《 荷塘月 色》 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 ,真是此 景只有 天上有 ,读完如 一幅浓淡 相 宜的水 墨 山水 画 ,如 闻一 曲幽远雅 韵 ,久久满屋生香。这样的文章 ,只 有通过反复诵读 ,细心品味 ,才能领 略到其 中的妙处 。教师要善 于发现 、 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 ,培养学 生 欣赏 、 热爱 自然的美德 ,提高审美情
意识与审美能力 。
总之 ,我们应在语 文教学中引导
第三 、 让学 生在课 文中发 现音韵
美 。文学在使用语 寿时 , 一般 都讲究 发音悦 耳 ,即要求语 音 的韵律 和谐 , 有抑扬顿挫 的节奏感 。文学语 言的音 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 诵读一下 《 离骚》 《 蜀道难》 《 琵琶 行》 以及 《 再别康 桥》 等优 秀诗篇 ,
三. 引导学生拓展美
叶圣 陶先 生说 : “ 要鉴 赏文艺 , 必须驱 遣我们 的想 象。 ”的确 如此 。 在教学 中,当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 后 ,随即而来便 是如何通过想象与联 想 ,把感知理解 的连缀成完整的艺术 形象 ,从而达到 “ 景外之景 ,弦外之 音 ”的艺 术效果 ,并 自然地拓展美 。 比如 , 解 路梨花》一文 中,曾几次
语文教学之美

语文教学之美作者:伍辉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9期摘 ;要:教学的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
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
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二、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美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新大纲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共识。
语文课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教材的艺术性与教学目的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过程中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试验本),试教以来,这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我在试教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了语文教材这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意境美”中提高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高度融合,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意味,一种生活氛围。
要理解作品的意境,首先要分析作品中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将事、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会有何种感情,这就是入境。
入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境界,使学生好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体悟,深入认识作品内涵和美学的价值,从内心体会到作品怎样“好”,“美”字又从何来。
入境,不仅要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同时也获得知识性的基本功,让自己一辈子受用不尽。
而作品“思路”是按照一定条理由此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它是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得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过程,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思维的具体表现。
思路清晰,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会连贯,条理分明;思路混乱,就会语无伦次,没有章法,颠三倒四。
总而言之,我们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分析作者的思路。
而长期形成的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规律,表现了章法思路。
思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依照语言规律、文章规律去训练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去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意图。
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性的文章,有的按时间的变化来叙述,这就是纵式结构;有的按空间的变化来行文,这就是横式结构;有的是按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的;有的是按照逻辑关系来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来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同时,还要仔细把握句子、文段的含义,理清局部思路。
一个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这就要从每个句子的内容怎样发展、怎样安排转移的。
掌握作品中美的影响以及行文中作者释放的内涵和让读者获得哪些益处、体会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欣赏其它作品也同样如此。
比如:目前高中教材所选的文章,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纯文学作品占60%,非文学作品占40%。
拿诗歌不讲: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选《诗经》中《伐檀》、硕鼠》这些具有阶级色彩的作品而选出表达美好爱情的诗《北风静女》等,针对这样课文,语文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篇知识性教学上,而要结合课文,挖掘教材中美的成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感,重视人文性,实施美的教育。
具体而言,诵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方法,诗歌、散文等都可以进行朗读,用美读法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感到韵味无穷,荡气回肠,甚至潸然泪下,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
还有的诗可以结合流行歌曲套唱,以增强学习效果,收获不错。
如闻一多的《死水》就可以用《七子歌》套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可以用流行歌《一剪梅》套唱。
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记、唱外,还要求教会学生品、赏。
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要结合高中第五册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作为指引学生学习美育的突破口,结合课文中的《碎与全不为美》,应给讲解一些有关美学的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读诗歌里的意境,找出意境特点,领会作者意图,品出诗歌中意境之美。
其他文体同样可以进行美育教育。
小说一般重在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葛朗台”这个形象,通过个性语言,它是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人物描绘达到极点,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家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就是为读者提高、升华到作品中美的享受,这样,不仅达到赏析小说方法,又能有机地凭借形象提示了“真、善、美”和“假、罪、丑”。
此外,教师课堂上语言要美,板书设计要扣住美,创设课堂气氛还要美。
还有仪表、教态等内涵美的因素都要极力注重,力争作到自身形象美,具有人格魅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努力变传统的唯智教学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求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用美来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进而完善教与学共同提高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