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一)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一)

一、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与价值)

一堂好课应该这样描述:

(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素养得到提高;

(3)教师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共同参与创造性劳动;

(4)教学联系学生的真正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师德,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保障。有德无才干不好事,有才无德不干好事。这里所说的师德,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它体现为:

(一)教师的爱与责任

1,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2,教师应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3,教师应欣赏和鼓励学生,做到“爱”有温度。

(二)实现公平的教学管理。

每位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讲的唾沫乱飞,可偏有一些学生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梦乡。。。。。。面对这些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大声怒喝,批评,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一是听之任之,只要你不捣乱,你就安心地睡去吧。殊不知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教师的爱心,说重一点就是师德发生了偏移。我们更应该从自身教学找原因,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之一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都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在这方面,每位教师都应多做功课。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技能,是从整体来说的,一堂有效地课堂教学,总会用到一些技能,什么技能在某节课堂上能最大化的收到成效,这不能一概而论。什么是最好的方法,最切当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管运用何种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学的一根主线就是要让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了解﹑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有效技能,就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化。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某些特殊的行为或做出某些特别的动作以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行为方式。

注:

①教学技能可通过学习来掌握,并可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教学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和阶段;

③“教学技能”不等于“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一种可描述﹑可观察﹑可迁移﹑可培训的具体教学行为方式,而“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日常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等。“教学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技能的逐步成熟也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教学技能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的光大和升华。

(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

传统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调控技能、结束技能、反思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组织技能、导入技能等

新课程技能:

情境创设技能、课堂互动技能、有效探究技能、课堂合作技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技能、课堂参与技能、随机生成技能、发展性评价技能等

这些技能中,传统教学技能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新的技能,每位教师能灵活运用3—4种技能就可以了。

下面我先谈谈传统教学技能

传统教学技能

1,讲解技能————基本之技

2,提问技能————交流之技

3,板书技能————门面之技

4,演示技能————动手之技

5,调控技能————风格之技

6,强化技能————巩固之技

7,反思技能————发展之技

8,导入技能————入门之技

课堂教学技能之一:导入技能

(一)导入的作用

1,奠定课堂基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

2,沟通情感的桥梁;

3,集中学生注意力;

4,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5,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入的作用归结为四个字:激趣,设疑。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与程序

1,原则: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性﹑目的性﹑关联性和简短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并使学生关注内容。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以主动的内心状态进入后续的活动中。

目的性是指要及早告知学生关于学习的主题和目的并且保证导入设计直接指向所学习的内容﹑目标,是我们课堂航行的灯塔。

关联性是指已知的导入材料和未知的新材料要有连接点,并且联接点要准确,自然而不牵强;同时,不宜坡度过大。因此,导入所选择的引入材料就要密切联系课时内容的主要目标。

简短性是指导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不宜分配较长时间,一般为3----5分钟,导入为课时的主题服务,过于拖沓会喧宾夺主。

2,程序:

导入技能的基本程序是: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阐明联系——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实际运用中可以将步骤合并,跳跃运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应变。

(三)导入的常见方法

1猜谜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2,故事引路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3,设问引用法。教授新课时,巧妙地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思维,积极的思考问题。4,对联揭示法。对联数字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门见山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6,简笔图形法。用简笔画导入,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7,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

8,创设情境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

9,以旧带新法。这种方法就是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度平稳。

总之,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趣味性,启发性,以达到激趣、设疑的目的。

课堂有效技能之二:提问的技能

“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他设计以下问题:1,短文的主要人物是谁?2,他做了什么事?3,做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4,结果怎样?在课堂实施中,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反映热烈,纷纷发言,整个场面热热闹闹,师生互动看起来十分充分。那么,这样的课堂提问有效吗?什么是有效地课堂提问呢?(一)概念

有效地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有效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问。

2,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启发性原则。提问,应付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乏,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我们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现实问题

(1)、课改后,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却让“满堂问”独领风骚,用满堂问请君入瓮。

我们常把一堂课设计的犹如一张设计精巧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试卷,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提问,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设计好的套子里。

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语文中一篇传统范文,每次教学本文,我们老师总是传统的完成两件事,一是让学生理解这篇记事散文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题。二是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的文字深情。为了让学生达成这样的阅读目标,备课时精心设计着每一个问题。

如:导入时,教师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抓住什么来写?学生因此就有一番精彩且有个性的发言。接着,教者便深情并茂地去朗读课文,努力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而后,让学生带着自以为精致巧妙的问题去解读课文,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意蕴。

这几个问题是:

1,课文中几次写了背影,分别在课文的哪一段?

2,试在每一次的背影之前加一个恰当的修饰成分(即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3,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深情?

以上问题在学生们自己学习与讨论后,便交流。就这样通过几个问题,学生也很顺利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并且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学生积极性高。于是,教师与学生便乘热打铁,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研究和解析课文,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新一轮的提问便开始了。

“四次描写背影中,那一次写的最详细?”

“在这第六段中,哪些词语或者哪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者说,你认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

“文章的前三节并未写到父亲的背影,这是不是多余的笔墨呢?是否可以去掉?”。。。。。。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积极交流,步步深入课文,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按理讲目标达成度很高,应该说,课堂上是肯定体现了“师生合作,共同研究”的精神,也是力图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及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但去细想:这堂课是否真的做到了“自主”呢?整个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还是有老师掌控着吗?因为所有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学生们也基本上在沿着教师的思路走,看来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美

丽的陷阱,请君入瓮。),

(2)、貌似深刻的“伪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仍充斥于课堂。

(3)、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影响了教学效果低下。

(四)有效提高问题技能的策略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降低沉默率。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量“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N=1-P/W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N在0—1之间取值。当N值为0时或接近0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N为1或接近1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N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作出正确回答,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优化课堂提问率。

我们的提问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例如:钱梦龙讲授《社戏》一文,引领学生理解结尾的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

我们看钱老师设计的几个引导问题:(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的那些事?

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联系课文,大部分学生很快探索出结果:1,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等等。摆脱了大人的管束和羁绊,自由﹑放任,玩得尽兴,怎能忘怀?2,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能不让人陶醉?3,那夜的事,摇船箭一般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煮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抢我抓,实在难忘。

通过这几个问题,准确调控问题的难度,进行梯级设问,探寻,就把结尾弄得水落石出了。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满堂问”“满堂跑”这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而这些“满堂问”“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来进行的。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看似多,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关教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不要无效提问,为提问而提问。徒以提问高了提问的频度,与其设置这些无效提问,不如让学生合理想象,复述故事的内容。这种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提问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类问题,每节课以25—40为宜,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共,适当增减。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搭配自己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他是为了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面设置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这类问题的设置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开放性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拓展宽度。也就是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交流。

二是挖掘深度。平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浮光探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时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就更能领略到只是的奥秘。尝到探究的乐趣,有时还会引发创造性的火花,有惊人的发现。

一般来说,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比例以6:4为宜。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自提问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等候3——5秒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以30秒左右为宜。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之三:反思的技能

“反思”这个概念,是随着新课程的制定实施而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要教师掌握的一项新的技能,这个名词接触的早,每一位老师可以回头看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几人反思,反思几回,这也包括我在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课后反思,因此,有的学校就出台了一些硬性规定,每堂课都要有课后反思,甚而在被课本上专门设计这个项目,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我们来看一教师的反思案例:

今天的课上的很顺利,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按预定的计划完成了。学生很认真,问题回答得很好,笔记记得很全。

学校的规定看似重视反思,其实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篇反思明显是应付之作,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反思是谈不上什么效果的,并且语言笼统空乏,让人看不出这堂课到底是怎么上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什么不足之处。比如第一句,“今天的课上得很顺利,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按预定的计划完成了”,课上的怎么顺利没有交代清楚,更没有分析顺利的原因;目标按规定的计划是怎么完成的?既然完成了预设的任务,也就说明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少或者没有。一堂课下来,没有新的东西生成,是好课吗?而恰恰是因为没有生成,课堂一帆风顺才值得我们去反思。可是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反而恰恰认为这是自己的得意之处。

由此可见,反思,在目前的教学教育实践中,还停留在口头或形式的层面上。

(一)什么是“自我反思”?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教育改革家李镇西根据自身的成长实践,给出了“反思型”教师的定义:“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

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反思的客体是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反思以课堂实施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其结果具体体现在课堂实施效率和实际效率的有效改进中。其中,既蕴含着学生群体的发展,也蕴含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反思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群体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教研的模式是——“说课——授课——议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斯指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他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多只是肤浅的知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执教24年,当了22年班主任,担任38个社会兼职,讲了650多次公开课,做了1100多场报告,接待了全国各地42000多人次来校听课访问,处理22000多封国内外来信,写了260万字的日记,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出版了主编的22本书,3本专著。。。。。。。有人问他成功的方法,他说,“每天反思,坚持写日记”,实际上就是对每一天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思考,并认真记录。长期的反思,是他成为教育界领头羊的奥秘。

(三)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特别要反思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情况。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强。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年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就必须反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灵魂,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不要只是形式上的摆设。

2,反思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在霸占话语权,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是朋友,是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和谐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师生间的真诚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就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3.反思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考试的需要,教材仍被奉若神明,教师不敢越教材一步。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注意对教材的建设和创造,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项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是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该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将其记录下来。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和共享,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因材施教

目前,各个学校的班级编制,一般都是平行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存在差异,优秀的教师总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擅长朗读就让他读,擅长表达的就让他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造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一学生为本”,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6,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是否有效

平时听课(特别是参考课)经常发现,只要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就立即围成几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讨论戛然而止,再有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知识、方法、技能就不得而知了。学生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这种合作探究掩盖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和发言的权利,其实是一种“伪探究”。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找出改进策略。

(四)反思的方法

(1)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反思中关键的一环,缺乏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的教师,永远不会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自我反思可以从以下方向进行:①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知识传授的效果为何等。②反思教法情况’: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步骤与方法调整的原因,以便今后进步深化和完善。③学法指导工作情况: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归纳、思维训练等方法指导是否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知识等。④反思教学中有哪些最不满意的教学环节并能从中总结出恰如其分的教训。⑤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当学生意外提问时或学生做小动作时甚至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时,你是如何机智处理的。

⑥反思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的忍受和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2)同行互助。古诗云“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之谜,旁观者清。教学反思,就应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各类同行走进来,同学科教师他们能从教者的角度发现问题,异学科教师他们能从学者的角度发现问题。只有打开自己的课堂,才能使更多的问题得以暴露,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专家引领。常言说,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臭棋篓加臭棋篓还是臭棋篓。许多经验型教师在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过程中,缺少的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引领。要想做大师,需拜大师为师。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虚心请教,向大师、专家学。专家高屋建瓴的一席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4)课堂重建。

反思以后,不能一撂了之,应该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重新修改教案,制定性的教程,有条件的,应该对本课进行重新上过。

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之四:板书的技能

(一)板书设计的概念

板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精心构思,有计划地在黑板上书写精要醒目的文字或图表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板书的特点

板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精炼的概括性;清晰的条理性;鲜明的形象性;深刻的启发性;显见的直观性。

(三)板书的作用

有利于知识传授;

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

有利于学生情操陶冶;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本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

(四)板书的形式

1,提纲式板书。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设计程序,用大小括号和编号排成的一个系统。这种板书优点在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字句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板书。

2,对比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运用对比方法显示出知识的异同的板书。这种板书对比强烈,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清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3,词语式板书。它是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关键性的重点字、词组成板书提纲。这种板书我们语文教学用的比较多。

4,线索式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某种联系,按一定顺序,反映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的特征是能够显示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教学小说)

5,图画式板书。也称造型板书。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的淋漓尽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6,分析综合式板书。它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揭示教学内容,展示思维过程的一种板书。它的特征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启发性强。

(五)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版面一样,应精心设计,严密布局,决不可满纸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充分利用黑斑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

2,布局合理在板位安排时,应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美感。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成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绘画区、便写区等。

3,主次分明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的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六)造型板书的设计原则

造型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四求”:

1,求实。

力求使每个图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不搞随心所欲的为美而美,为新而新。要针对每篇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体裁的课文设计形式也因文而异,富有变化。

2,求美。

力求使造型、字体、色彩皆有美的价值。值得欣赏回味,是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求新。

力求使造型形式新颖、独特,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有新鲜感、奇特感,刺激强烈。易于激活学生思维,产生丰富想象。

4,求精。

精有两点含义:一是构成图形的线条简单;二是词语精炼,词语要从文中筛选,也可用课文外词语概括。图形精当才能使印象深刻,容易记忆,改变臃肿、冗长的面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