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国家一带一路的引导下,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点。

二、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展示材料并让学生齐读,通过展示故事性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将本课设置为三个模块:一张骞通西域;二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

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PPT展示招贤令。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张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ppt 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模块二丝绸之路;

PPT展示材料,引导出问题思考:中国的丝绸是如何运到古代欧洲去的?展开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讲解。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通过两条路线,名族产物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讲解。学生结合书本,小组探究明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并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陆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重要地点。教师通过ppt再次展示,加深印象。通过PPT图片展示东西方在经济交流的具体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沟通西域后两汉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通过ppt图片展示及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三)板书设计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2、原因:3、过程4.意义:

(2)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是课后说课。我的说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主要是课前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

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 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对“张骞通西 域”这个内容我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又对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现突破的;对“丝绸之路在 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是通过学生模拟导游的方式加以突破的。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是设置问题让学生转换角色展开课堂,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整理学生见解适当补充我的看法和观点加以突破的。 四、说课堂教学 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几种美食: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 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教师设置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学生看地图册确定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板书:1、西域的地理位置.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2、本课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练习题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检测 一、选择题 1. 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 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 年10 月 1 日上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 秦朝的建立 B. 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 C. 北魏统一北方 D.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3. 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 4.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 马来半岛 B. 印度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六甲海峡 5. 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张骞通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东汉初年,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7.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 通西域 B. 通南美洲 C. 通北美洲 D. 通非洲 8.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9. 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 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个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个重点问题上。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实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三、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使用网络,而且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能注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准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故事发,自主学习探究法,启发式讨论法等结合。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频。 八、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 九、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 播放一带一路视频导入,联系社会生活,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出示皇榜 出示汉武帝时期皇榜,引出张骞通西域历史学习。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挠,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 绸之路》说课稿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一、说课标 XX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课标要求是本课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

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我这是第一次教初中课程,对自己能否适应初中教学没有信心,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探求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历史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我主要是课前指导他们排演情景剧,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析疑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绸、抗”等14个生字,会写“立、记”等8个生字。积累“出使、荒漠”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练习用“终于”造句。 4.了解西域灿烂的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西域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能自己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肯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丝绸之路”上去看看了,好,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4.出示重点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抗kànɡ击荒huānɡ漠寡ɡuǎ不敌众忍rěn饥挨ái饿努nǔ力贯ɡuàn通 5.采取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荒漠:荒凉的沙漠或旷野。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1.选择正确读音,画“√”。 继续(xùmài) 努力(lǔnǔ) 软禁(jìngjìn)2.形近字组词。 运() 远()苦() 枯() 记() 纪()虽() 虫()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空间联系,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显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日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课标联系: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要求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

作用,了解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过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上的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难点是: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2、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大新庄初级中学王红娜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

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网站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从外国传过来的商品,宗教以及中国走出去的商品宗教等、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上的重大作用 二、教法方面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生动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须依据对于学情的掌握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2、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文等直观材料,使学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会看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1、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教学:运用启发式、问题式、多媒体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葡萄是我们都知道的水果,可是它最早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又是怎么传入中原的?从而自然进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张骞通西域 探究一:自主学习 1.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一 2. 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引探:①西域在哪? ②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4.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张骞通西域第二次目的 时间 结果 意义 5.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解决自学中的疑惑。

6. 活动一:故事会:结合地图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7. 设疑再探:教师出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材料,并提出问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如此顺利? 引发学生思考,联系以往知识,得出结论: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最后的胜利,匈奴西迁了。 8.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辛,终于成功,你如何评价张骞? 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威武不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二.丝绸之路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点二 2.活动二:穿越时光之旅 ---目的:攻克重点丝绸之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如果现在你是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甚至欧洲做生意,你会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的出行路线是怎么样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①设计长安到欧洲的路线图: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西亚)--(欧洲) ②明确从长安去西域所带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计划从西域带什么土特产回来:______________ 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习成果展示: 4. 教师演示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官方往来之路科技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 5. 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6. 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地图,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最南端和斯里兰卡三.对西域的管理 1.自学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目的:完成对西域的管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