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尺度小
五带的划分
自然带的分布
秦岭的阴坡和阳坡
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
中: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
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组成要素的差异 导致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地 域分异规律
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它是永久性积雪与 季节性积雪的界限。
(夏季,山上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雪线
夏季冰雪带的下限
冬季冰雪带的下限
雪线-雪线的影响因素
1.气温(热量和纬度)
阳坡 阴坡
坡向-雪线阳坡高于阴坡
冰川带 ① 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融雪快,
雪线
雪线高
草甸带 ② 阴坡太阳辐射弱,气温低,融雪慢,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内容索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一、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 能量运动的结果。
1.地域外部条件
①太阳辐射量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 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 同,使得水循环、生物 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 青藏高原区 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 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相对高度越大
5km
4km
3km
相对高度越小
2km
1km
0
高山冰川 高山荒漠 高山草甸
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山北水南为阳 山南水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冰川带 草甸带 森林带

上海中学地理等级考++专题2 地域分异规律

上海中学地理等级考++专题2 地域分异规律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带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气候——苔原带
寒带冰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1 3
D
4
2
C B
A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
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几内亚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2、温带草原、荒漠带的非地带性分布
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 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 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 陆性气候,东岸西风漂流 (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 沿岸的干燥。
4、热带沙漠带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地区三:非洲大陆东岸 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亚洲大 陆吹来,干燥少雨;
二是夏季盛行来自非洲大陆的西 南风越过索马里,干燥少雨
三是夏季沿岸为上升流(索马里 寒流),使该地沿岸降温、干旱
5、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非地带性分布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延 伸至北极圈内:
(5)南北半球的判断: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 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 山顶
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基础:以水热状况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纬度 变化的方向

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安思展
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目 录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
0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概念: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 差异性(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减),引起地理要素与环境整体特 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的分异现象。
世界植被分布图
热带雨林带 (第一站)
纬 依 次 更 替
热带草原带 (第二站)
从 低 纬 向 高
热带荒漠带
(第三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四站 地中海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五站)
亚寒带针叶林带(第六站)
极地苔原和冰原 (第七站)
热带雨林带(第一站)
热带草原带(第二站)
热带荒漠带(第三站)
亚寒带针叶林带(第六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五站) 极地苔原和冰原 (第七站)
荒漠
草原
森 林
的 地 域 分 异
从 沿 海 向 内 陆
干湿度
地带分异规律
景观 差异
表现:沿经度方向变化 成因: 距海远 水分
(基本因素)
近不同
差异
典型分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四站地中海地区)
大陆西岸自然带由低 纬度向高纬度分异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站)
亚寒带针叶林带 (E站)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带 (A站) 热带季雨林带 (B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站)
纬度自然带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成因:
纬度
不同
热量
差异 (基本因素)
差异
典型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注意:
纬度地带性具有复杂性
热带雨林带(A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阳坡
南半球


阳坡
北半球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 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 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 所示: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背风坡
迎风坡
冰川
雪线低 降雪多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3)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锋冰川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 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 亚热带常绿阔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叶林带
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 热带雨
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 林带
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地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与当地水平自 高山植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
形 青藏高原地区
然地带一致 物区 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2.内陆: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更替Fra bibliotek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简单
图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产业、人口与城市等)
1.温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人口城市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2.热带极地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1.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交通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南北方2月景观差异
西北内陆某地
东南沿海某地
以上两组图片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土壤
气候差异
水文
植被
地貌
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
自然带
自然带的命名 温度带 + 植被 + 带
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沙漠和绿洲相邻
鸣沙山和月牙泉
想一想: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探究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是 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 的景观有何差异?是什么因素导 致这些差异?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及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 西半部的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 吗?

为然
例 )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 荒漠
草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表现:在__中__纬度大陆表现的更典型
“一山看世界,一天游全球”——珠穆朗玛峰南坡登山探险
(点击景观图可放大)
从山麓到山顶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1.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发生改变。
2.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哪种地域分 异规律相似?

课件4: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4: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热 量 为 基 础 水 热 共 同 作 用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热 量 为 基 低纬、高纬明显。 础 水 热 共 同 作 用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 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目录
01 地域差异 0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0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04 地方性分异规律
01 地域分异
▋地域差异的表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 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世界(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分布
1.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极地冰原带 极地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到内陆到分异规律
冰原 苔原
森林 草原 森林
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分异基础:水热组合
分异规律:山麓自然带与当地 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变 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规律相似
&活动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点击输入正文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 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 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 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喜马拉雅 山脉纬度越低,海拔高,南北坡 的山麓处于不同的陆地自然地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

2.改变了自然带的分布。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3.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 沿海岸分布。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如:荒漠带中斑块状分布的绿洲 。
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
地方性 分异规 律(非 地带性 )
地方地形、 气候、较大 范围地面组 成物质、洋 流等
沿一定地 比较普遍,如华北 势剖面发 平原、沙漠中的绿 生变化, 洲、南美南端东西 有序性和 差异、马达加斯加 重复性 岛东西两侧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 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 原、洪积—冲积平原,各部 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 系、地下水位、矿化度、排 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 盖、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 显的差异。
规律
活动: 从地形、 植被、土壤等方面 描述地方性分异现 象。
答案:从图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地域内,由于地方地形
石灰岩山坡 (碱性土壤
) 柏树
花岗岩山坡(酸性土壤)生长的油松
5、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
马达加斯
15°
加岛西侧
为热带草
原带,而
20°
东侧为热
带雨林带
25°
非地带性分异
概念
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引起自然 景观的无规律性分布。
表现
缺失 改变 斑状分布
1. 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方性)
2020/9/15
沙漠中的绿洲
想一想:
为什么荒漠中 会有绿洲?
地方性分异规律
成因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 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 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由沿海到内陆: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由山麓到山顶:
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高寒荒漠—苔原带—冰原带
形成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
水分条件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
更替
方向
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简单
图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产业、人口与城市等)
1.温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人口城市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2.热带极地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1.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交通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 Nhomakorabea性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2.内陆: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