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本剧

《愚公移山》课本剧
《愚公移山》课本剧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

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

愚公移山课本剧

《愚公移山》剧本 剧情简介: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愚公家进出的道路。愚公下决心挖掉两座大山,打通道路。愚公的想法受到了妻子的质疑,最后形成共识,于是动手挖山。邻居的寡妇的儿子也来帮忙。 同村的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被愚公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说得无言以对。愚公的所为被山神得知并告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大山,使得愚公梦想成真。 人物: 愚公的妻子愚公的儿子们邻居寡妇和她的儿子智叟山神天帝夸娥氏 第一场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座大山高耸入云,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山间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如真似幻。 一位老人站在自己家的茅草屋前,只见他须发皆白,一身粗布衣裳。年纪不小了但精神矍铄。他就是村里被人们称作愚公的长者。今年快九十岁了。他手捋着胡子,表情沉静,凝神远眺,好像在思索一个严肃的问题。他想了很久,忽然,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像作出了重大的决定似的,转身走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场 (愚公一家围坐在一起,在座的有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们。他们在商讨着什么重大的事情。) 愚公:

我们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我们进出的道路,使得我们每次进进出出都要绕好远的路。我想把这两座大山铲平,开辟出一条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你们觉得怎么样? 一儿子: 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一儿子: 我同意。 一儿子: 爹,你就说怎么干吧。 愚公妻: 老头子,别怪我泼你冷水。你的这个想法也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吧。就凭你那一把老骨头,把山上的一根草一棵树都没有办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出来的土石又往哪里放呢? 大家: (纷纷说)把这些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愚公妻: 你们可要想清楚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吃很大的苦头的。 大家: 我们都已经想好了。做好了准备。 愚公妻: 既然你们这么说,我也无话可说了。就依你们的吧。 愚公: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

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愚公移山1

愚公移山(剧本)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场景一: 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出场,手中拿一购物袋,望望手中的袋子,再望望两 座山,望望袋子,再望望山,如此三遍,开始说话。 台词(缓慢地,苍老的)My name is Y uGong, usually the foreign friends call me Mister Simple. But my neighbor who is much respected for his wisdom call me Foolish Old Man. May be er, er ,I am really stupid, but(加重语气),I don’t want to discuss anything about my name. I fell so discomfortable when I see the two mountains in front of me .How repugnant they are! I must make a detour when I go to the market every time, I fell so angry today. So I have a good idea and I will tell it to my family. (大声地)Dear helpmate, children. Come here and we have to hold a meeting. Be quick! 场景二: 环境:太行,王屋二山及愚公的家。 人物:愚公,愚公的妻子,愚公的孩子。围成一圈开会。 YuGong: It is so inconvenient for us to get in and out because of the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愚公移山新编

愚公移山新编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在东安江畔,坐落着两座巍峨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脚下坐落着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村庄,人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繁衍生息……村庄里有一位年迈的老头子,叫做愚公。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开会,非要把这山铲平不可。(此处有婚礼进行曲想起来,一家老小聚集开会) 愚公:“今天召集你们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彻底铲平咱们家门口这两座大山。” 家人:“啊!这么伟大的工程你也想得出来,太酷了,支持。”众人惊讶。 愚公的大儿子站起来:“爹,我支持你的决定,我今年才70岁,还很年轻。”(摆个姿势) 小孙子:“爷爷,你不用亲自去劳动了,只管在家歇着,由俺爹和叔叔运土搬山就行了。” 愚公妻子说:“老头子,算我一份,我也支持你。可是老头子,移山挖出来的泥土我们堆到哪里啊? 家人:放到东安江边,可以做一个大型游乐场。 愚公充满一脸笑:“好,你们都是好样的,说干就干,出发。”正式移山:播放西游记主题曲,一人扛一面“移山敢死队”大旗,众人手提扫把跟在后,有人喊口令“向右转,齐步走”,一些人转错,齐踏步走,逛一圈到山下。

旁白:此时,愚公一家人信心坚定,众志成城,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大山,不管是刮风(配上刮风声音),还是暴雨(配上暴雨声音),不管是烈日还是闪电(配上闪电声音),他们都埋头苦干、坚持奋战在挖山第一线。一天,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经过愚公干活的工地,听说此人聪明过人。 智叟老人:愚公。 愚公:“智叟啊,老同学,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此时,“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是否真的在乎我……”一首歌响起,两人共跳一曲舞。跳完,两人坐下。) 智叟:愚公啊,听说你准备把王屋和太行两座大山移走? 愚公:唉!我为人处世这么低调,想不到这件事还是让你给知道了。 智叟(边笑边摇手指,用轻视嘲笑的语气说):“哈哈哈哈,愚公啊,你说你怎么那么笨啊,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折腾什么呀,山那么大,你又没有推土机,什么时候才能搬得完啊。愚公愚公,真是一个愚蠢的公公,I 服了YOU.,哈哈哈哈。” 愚公(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原本我以为你是来帮我的,现在你却来动摇军心,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改变移山的决心的。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孙子的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山还是那座山,怎么会移不完呢?!你走吧,不送。(愚公起身离开,退场。) 智叟喊:“愚公愚公,哎,哎。”(智叟无奈地离开,一步一回

愚公移山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6 更新时间:2007-2-23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大(1) 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 (2)方:指面积。高万仞:形容山极高。(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4)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5)塞sè:阻塞。 (6)迂yū:曲折,绕远。 (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们。 (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9) (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16)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荷,扛,挑。簸箕:jīběn:竹子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17)扣:敲、凿。 (18)京城:姓氏。霜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 (1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 (21)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活动——编演课本剧

语文综合性活动——编演课本剧 执教泉州八中王丹红 活动目的 1.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和观看活动中,让学生具体、形象地学到戏剧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接受审美教育。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锻炼组织能力,发挥个性特长。 2.调动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充分肯定学生的智慧和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进而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活动准备 一.在学习戏曲单元之后,在掌握戏剧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此项活动。 二.组织观看话剧《日出》,在鉴赏中学习与模仿。 三.成立两个剧组,并帮助他们确定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等人员。剧本可由编写小组编写,也可利用现有课本剧资源(最终选用了本校获奖的剧本《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语文教学通讯》上刊登的《<愚公移山>――<愚公新传>》)。 四.对导演的工作进行指导,拟订工作计划、物色演员、组织排练、组织彩排。 活动形式 1.选出两名学生当公证员,其他学生分成两大剧组,用一节课进行展演和比赛。 2.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将课桌排成“凹”字形,中间部分为舞台。两大剧组学生分坐两边。进行对抗赛。 3.事先将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同步播放。 活动步骤 1.热身赛。 2.《愚公移山》剧组表演。 3.《邹忌讽齐王纳谏》剧组表演。 4.自我评价。 5.知识竞赛。 6.颁奖。 7.布置作业。

活动反思 首先,《编演课本剧》这一活动,采用分两大组进行对抗赛的方式,从上课效果来看,这一形式是成功的。这主要是这一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在比赛的各个环节都有亮点,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积极地进行排练、彩排(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剧还是导演自己编写的);自行设计了表演之前的集体亮相;舞美设计别出心裁;知识竞赛争先恐后;“自我评价”环节更是彰显自信和个性。总之,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采用这种形式是在贯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来的一种方法。因为,激烈的对抗赛往往最能展示人们的风采,,也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的的确确地感受到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增长了。 其次,从这一活动课的内容安排上看,我觉得还是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学科性、语文的综合性及语文的实践性。选编的两个课本剧,源于脍炙人口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不但适于表演,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编演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增长戏剧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安排的两个竞赛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戏剧知识,在质疑、辩论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环节增进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信的表述中,锻炼了口才。 另外,这一堂课的几个环节安排也较紧凑,而且高潮迭起,在课前是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构思的。 但是,回想一下这节课,也有不少缺点。例如:课件没“打包”,以致课件播放效果不佳;第二轮知识竞赛中,由于学生不是自己教的,没办法引导他们在提问的问题上做深度的挖掘;教师自己也还有点紧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014.03.26

《愚公移山》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列子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 (一)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作结语,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二)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四读《愚公移山》 小学读《愚公移山》,当它是个童话; 初中读《愚公移山》,学到韧劲; 高中读《愚公移山》,发现要寻求创新,不能一味傻做; 大学读《愚公移山》,领悟——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可是具有这种信心的人并不多,能够“移山”的人则更少——成功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强信念的普通人。

《愚公移山》案例分析报告

钱梦龙《愚公移山》案例分析评价报告 一、案例说明 一九八一年,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参加了“西湖笔会”,在杭州学军中学初一(3)班讲授了《愚公移山》一课(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案例分析 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首先从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来分析案例的整体架构,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师生互动、教学语言层面来关注整个课堂的活动,最后再从宏观上对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概括。 (一)宏观 1.设计思路 钱老师把《愚公移山》的教学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并讨论自读中的问题。第二课时是列出人物表,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比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第三课时是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证明愚公到底“笨不笨”,并当堂完成一道文言文断句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目标(1)有三个子目标,实词和虚词属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目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属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词义、书写词语、运用词语属于语文技能的学习。句式也属于语文技能目标。目标(2)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则寓言故事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目标(1)是目标(2)的基础和前提,目标(2)是目标(1)的深化和提升。

(二)微观 1.教学方法 (1)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 钱老师善于“曲问”,言在此而意在彼,钱老师不会直接问“且”“孀妻”等文言字词是什么意思,那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感到学习枯燥,钱老师往往会拐一个弯来问,通过充满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得知文言字词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以下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钱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了“且”字的含义,他不是直接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是问“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有的说九十,有的说不到九十。“到底是九十,还是就是不到”,老师不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顿悟“不到九十”。“不到?从哪里知道?”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落到了“且”字,学生回答“年且九十,有个‘且’,‘且’意为‘将近’”。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九年级下《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九年级下《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 《愚公移山》课文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èn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迂yū魁父fǔ 荷hè担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始龀 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厝c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3)杂然相许许:赞同。 (4)且焉置土石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5)寒暑易节易:交换。 (6)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7)何苦而不平苦:愁。 (8)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反通返解释为返回 (2)汝之不惠惠通慧解释为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解释为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解释为放置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 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