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族舞蹈宴席曲形态及功能
回族“宴席曲”历史及特点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回族“宴席曲”历史及特点简介导语: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2008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把结婚办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2008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之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作"宴席曲",它是热闹而又隆重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给吉祥欢乐的婚嫁场面增添了不少的喜庆和欢乐。
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场合是婚宴,宴席曲本质上是一种宴乐,它的名称渊源恐怕由宋元时期,宫廷宴饮间的歌舞"宴乐",演变而来。
据专家考证,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与回族的发展历史是相一致的。
它的传承历史至少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又名"家曲儿"、"菜曲儿",是相对于将"花儿"称为"野曲"而言的。
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时时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
回族有“结婚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尽管伊斯兰教禁忌“弹唱歌舞”、“音乐戏剧”,但回族仍有在喜庆场合贺喜唱曲的风俗。
特别是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宴席曲”这种古老的说唱表演艺术已有200多年历史。
回回是一个以丝绸之路为摇篮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模仿着哈菲玆们发音,用气方式高声诵读者《古兰经》、《赞圣词》,哼唱着诞生于中亚、西亚、波斯和大漠戈壁中的古歌,沿着丝绸之路漫漫东行,在蒙古族古调的影响和大西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宴席曲,。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回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回族的文化传统中,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回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形式特征闻名于世,本文将对回族舞蹈的动作和形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回族舞蹈的动作特征1. 肢体柔美回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肢体柔美。
回族舞蹈中的舞者大多是女性,她们的舞蹈动作柔美而流畅,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
在舞蹈中,舞者以手臂、腰部和头部等身体部位进行协调的运动,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曲线和舒展的姿态。
这种柔美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回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舞蹈力度强尽管回族舞蹈的肢体柔美,但在一些动作中,舞者的力度却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在《西北风情》这样的舞蹈中,舞者用手臂和腿部展示出强有力的摆动和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力度美感。
这种力度的展现使回族舞蹈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回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激情和坚韧。
3. 动作富有民族特色回族舞蹈的动作富有民族特色,这是因为回族舞蹈的动作多取材于回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和宗教仪式等方面。
比如在舞蹈《哈尼斯》中,舞者模仿着哈尼斯的灵动姿态,展现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母亲河》这样的舞蹈中,舞者则模仿着黄河的波澜壮阔,表达了对祖国河流的赞美和热爱。
这些动作不仅富有美感,更展现出了回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1. 色彩斑斓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色彩斑斓。
回族的服饰和舞蹈道具多采用鲜艳多彩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和绿色等,让人感到耀眼而美丽。
舞者们身着红色的舞蹈服饰,在舞台上如同一片绚丽的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舞蹈道具如绸带、手绢和彩带等更是五彩缤纷,犹如云霞般绚烂。
这些艳丽的色彩为回族舞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舞蹈场景丰富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场景的丰富多样上。
回族舞蹈多以室外开放场所为表现场景,比如在田野、树林或者村庄广场等地进行表演。
浅谈临夏回族宴席曲

浅谈临夏回族宴席曲摘要:宴席曲,是流行于临夏回族创痛的婚礼歌舞,在民间把“花儿”称做“山歌——野曲”,把宴席曲则称为“家曲”,是临夏回族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键字:宴席曲、临夏回族、散曲、叙事曲说唱曲、酒曲、一:宴席曲简介宴席曲是西北(临夏)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仪式曲。
它的曲调近似“花儿”,但是不同与“花儿”,可以说是“花儿”的姊妹歌。
为什么称为宴席曲?因为西北回族人民把有喜事俗称为“有宴席”,因此把凡在宴席场上能进行演唱的歌曲通常称为宴席曲。
这种民歌很早就在甘肃省临夏地区广泛流行,深受当地回族人民喜爱。
由于民间的接触、通婚和交往,撒拉、保安、东乡族人民在结婚时也有演唱宴席曲的习俗,只是他们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所变异,各具风貌,与回族不完全相同,没有回族那样系统,但显而易见,都受了回族习俗与文化的影响。
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能舞,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小曲的古老风貌,为我们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宴席曲的由来宴席曲产生的时代象“花儿”一样无史料可查,我们只能顺沿着我国诗、词、曲的发展历史以及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来追溯它的渊源。
据《回族简史》上说:“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第七世纪中叶。
那时,开始有阿拉伯的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不断发展,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而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由于东西交通打开而自愿来的商人。
这些人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元代管文书中通称为“回回”。
他们到中国后,绝大部分做军士、农人和工匠,一小部分做官、做商人,做宗教职业者和学术人士,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称回回民族。
”回族形成的时代,正是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产生并十分昌盛的时期。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回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回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
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回族舞蹈的动作特征是独特而优雅的。
回族舞蹈强调手臂的挥舞和腿部的轻盈跳跃,
舞者的动作流畅而优美。
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包括手舞、手心打开、反手、手臂交叉、一手
环抱等,这些动作表达了回族人民勤劳好客、善良热情的特点。
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丰富多样。
回族舞蹈可以分为纯舞和故事舞两大类。
纯舞是指没
有具体故事情节,以舞蹈动作本身表达情感的舞蹈形式。
这种形式的舞蹈更加注重动作的
韵律和表达力,展示了回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而故事舞则是通过具
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回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舞者通过动作、面部表情和服装等方式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回族舞蹈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
回族舞蹈常常在舞台上搭建特殊的布景,比
如模拟村庄、草原和河流等场景,通过舞蹈动作与布景相结合,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的
主题和情节。
而舞蹈的服装设计则是回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舞蹈的服装通常采用
亮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织锦,展示出独特的回族文化特点和艺术美感。
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独特而优雅,动作流畅而优美,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注重纯
舞和故事舞两大类形式的表达,同时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
回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回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回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动作与形式特征。
以下是对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的分析。
一、动作特征:1. 多样性:回族舞蹈动作种类繁多,包括手臂的摆动、身体的摇摆、脚步的跳跃等多种动作形式,丰富多样。
2. 柔美优雅:回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肢体的协调性,舞姿优美、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3. 手势表情丰富:回族舞蹈中常使用手势来表达情感,手指的动作配合身体的舞姿,能够传递出深情浓意。
4. 躯干的灵活运动:回族舞蹈注重躯干的灵活运动,舞者通过身体的扭动、摆动等动作形式展示出舞蹈的独特魅力。
5. 扇子的运用:回族舞蹈常使用扇子作为舞蹈的道具,舞者通过手中的扇子做出各种动作,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感。
6. 跳跃和旋转动作:回族舞蹈中常有跳跃和旋转的动作,通过舞者的跳跃和旋转展示出舞蹈的活力和激情。
二、形式特征:1. 团体舞蹈:回族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蹈,舞者们以一定的队形和舞步,在舞台上展现出团结、协调的舞蹈形象。
2. 对称性:回族舞蹈形式注重对称性,舞者的动作和队形往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形态,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感觉。
3. 地方特色:回族舞蹈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舞蹈以“三步一转”为特点,陕西回族舞蹈以腿部的动作为主要特征。
4. 跨文化交流:回族舞蹈形式在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民族舞蹈形式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样式,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展示出多样性与包容性。
回族舞蹈的动作与形式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柔美优雅、手势表情丰富、躯干的灵活运动、扇子的运用、跳跃和旋转动作等特点。
舞蹈形式多为团体舞蹈,注重对称性和地方特色,同时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展示出多元的风貌。
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彩篇章。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摘要】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回族舞蹈的舞蹈动作和形式特征,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回族舞蹈的舞蹈动作以轻盈、优美、舒展为主要特点,展现出回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回族舞蹈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特征,如舞蹈服饰、音乐伴奏等元素都融入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表演风格上,回族舞蹈以舞者身姿的舒展、舞蹈动作的协调和节奏感的表现为重点,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回族舞蹈的演变与传承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对其保护与发扬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同时展望未来回族舞蹈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回族舞蹈、舞蹈动作、形式特征、表演风格、演变传承、传统保护、发扬、发展方向、历史渊源、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回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回族舞蹈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展现着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情感和审美理想。
通过对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民族舞蹈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讨其舞蹈表达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回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并推动回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回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回族舞蹈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回族文化的特点和传统,还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分析回族舞蹈的动作与形式特征,可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为民族舞蹈的创作与演绎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回族舞蹈进行研究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回族文化遗产,促进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深入探讨回族舞蹈的动作与形式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回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回族舞蹈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回族文化,也可以为舞蹈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回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回族舞蹈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民间庆祝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回族舞蹈在表现形式上较为多样,既有单人独舞,也有群体集体舞,其舞蹈动作和形式特征受到了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二、回族舞蹈的动作特征1. 舞蹈动作简洁大方:回族舞蹈注重动作的流畅和大气,一般不会出现过于繁琐的舞蹈动作,而是以简洁、大方的动作来展现舞者的舞姿和气质。
2. 蹈动中富有力量感:回族舞蹈注重舞者在表演中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感和韵律感,常常以脚步的力度和节奏感来突出舞者个人的气质和魅力。
3. 动作中带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回族舞蹈动作中常常有一些复杂的舞蹈技巧,如跳跃、旋转、扭转等,这些技巧与回族舞蹈的舞蹈形式特征息息相关,为舞蹈表演增添了难度与挑战性。
三、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1. 以手部动作为主:回族舞蹈的手部动作较为丰富多变,常常以手部的舞蹈动作来表达舞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有时还会搭配上面纱或手帕等道具,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2. 以身体的轻盈舞蹈步伐为主:回族舞蹈的身体动作以轻盈灵动为主,常常采用流畅的舞蹈步伐和优美的舞姿来展现舞者的舞蹈魅力和气质。
3. 以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为主:回族舞蹈在表演时,常常会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来传达舞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这种形式特征使得回族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四、回族舞蹈的发展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回族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中一些传统舞蹈的动作和形式特征得到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表现。
一些新型舞蹈也不断涌现,为回族舞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作者:叶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回族民间舞蹈与回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时令、节庆、宗教、祭祀习俗等息息相关,无论从它的内容、形式、分类、动作以及艺术特征上,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回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44-01宁夏传统的回族民间舞蹈一般有宴席舞、座舞、念舞等。
从回族民间舞蹈表现功能上,可划分为:礼仪性的舞蹈(包括喜庆、丧葬两类)、自娱性的舞蹈、宗教舞蹈等几种类型,和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具有含蓄性、尚武性和即兴随意性等特点。
如“宴席舞”、“踏脚舞”、“汤瓶舞”。
在回族民间舞蹈当中,是流传最广、随意性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几种。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表现了回族男子们的阳刚之美。
一、宴席舞《宴席舞》又称宴席曲。
是回族群众在婚事喜庆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歌者为曲,动者为舞”,流传于宁夏银南地区中宁县鸣沙乡一带。
《宴席舞》是西北很有代表性的回族的一种婚礼舞,与伊斯兰教风俗融会在一起,反映了回族结婚的习俗。
宁夏回族人民习惯把有喜事称作有宴席,故把用于婚礼宴会及其他喜庆场合所表演的歌舞统称为“宴席舞”或“宴席曲”,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它以唱为主,唱曲间伴有风趣、优美的舞蹈动作。
回族青年娶新娘,当新娘下轿被迎进新房后,即摆上宴席。
席间开始有人表演,形式不限,有齐唱,亦有人领唱、众人合唱。
最多时达五六十人。
演唱曲目有《进门曲》、《恭喜歌》、《四姑娘》、《送丈夫》等,以唱《四姑娘》为主,曲调婉转典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演唱时曲目可随意更换。
随音乐的节奏,唱者和他们也随之舞动,其动作稳健、流畅、姿态美观大方,用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宴席舞》中的姿态造型也极具典型性,有的是对自然形态和动物形态的模拟加以艺术的表现,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起来,如:“凤凰展翅”“凤凰点头”“犀牛望月”“老爷抽刀”“风摆柳”等名称,都是用具体形象命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回族舞蹈宴席曲形态及功能
作者:章文儒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回族舞蹈宴席曲作为回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族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概况、民族心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观。
回族舞蹈宴席曲是甘肃临夏地区回族群众在婚礼上(俗称宴席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兼具地方小曲和舞蹈的双重特色。
其影响之广,从地域而言已延生至甘青宁地区;从群众范围来说,回族、土族、汉族、东乡族等诸多民族都在演唱宴席曲,群众基础广泛。
回族宴席曲舞蹈作为回族舞蹈的基本舞种之一,其中保留着回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及其特征,动作形象生动,舞姿遒劲有力。
特别是回族舞蹈中头部、手臂以及腿部躯干动作、动律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以及唱调。
除此之外还融合了部分武术动作,使其在表演时看起来更加潇洒自如,听众在接受回族宴席曲抑扬顿挫唱腔听觉审美想象的同时受到回族舞蹈遒劲有力的视觉审美的冲击,使得音乐美、舞蹈美和故事内容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回族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
一、回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
1.头部动作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来源于宗教生活,是宗教生活仪式——礼拜,头部动作提炼、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点头”“摆头”“摇头”等。
“点头”是指头部从深低头到平抬头再回到水平位置端正头部的过程。
“摆头”就是以舞者的颈椎最上部的关节为轴,以头顶为动力使头左右摆动。
“摇头”是指舞者头部端正以颈椎为轴,头部向左右进行平行摇动,它可以细化为“侧摇头”“碎摇头”“碎摆头”等多种头部不同摇动的动作。
2.手、臂动作
回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源于宗教“礼拜”以及对自然形象和动物肢体动作的模仿,主要有“花儿式”“划臂”“乡扇手”“摆手”“拉手”“搬手”“盖手”“扶手”“推手”“挽手”“背手”“手掌上下翻”“手掌平行翻”等。
由此可见,源于日常生活的回族舞蹈的手臂动作非常丰富,且每一个动作都有其蕴含的意义,极具艺术表现力。
3.躯干动作
回族舞蹈的躯干动作源于伊斯兰教中穆斯林在圣城麦加清真寺祈祷以及日常生活劳动中人们收麦子、挑担、扬场等动脚、跑脚和跟脚等不同的步伐来进行表现的。
腿部舞蹈动作主要有
“屈腿”“伸腿”“开、关腿”“全脚屈伸”“跟脚屈伸”“踮脚屈伸”“跪脚屈伸”以及“下蹲腿”等。
腿的跨度比较大,刚柔兼济、遒劲,充分体现出回族舞蹈灵活自然、稳中有轻、实中似虚、潇洒大方的特点。
二、回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1.灵活的头部动律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灵活自然、内涵丰富,是回族人民热情、乐观、风趣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源于对宗教礼拜头部动作(如“赛俩目”)的提炼变化和对自然界动物肢体动作(如蝴蝶、凤凰、鹤)的模仿。
回族舞蹈头部所表现的动律不同,其所表达的舞者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点”是下颚带动头部上下点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回族舞蹈动作有“凤凰点头”“杂麻雀三点头”等,舞者通过点头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自信和礼貌。
“摇”是通过头部向左右两侧自然摇动,来表达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侧摇头”“碎摇头”等。
“摆”是以颈椎为轴、以下颚为发力点使头部左右横向摆动,因摆动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分为单摆头和碎摆头,舞者通过摆头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甩”是指头部根据音乐节奏和情绪变化以不同方位和幅度甩动。
回族舞蹈与回族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民俗风情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自然动态的升华。
2.多变的手臂及躯干动律
在回族舞蹈中,通过对宗教仪式的再现、日常生活的加工以及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手臂及躯干的动律。
例如,通过舞者手臂及躯干相互配合的动作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形成了“蝴蝶飞舞”“凤凰展翅”“白鹤亮翅”“露水戏荷”“巧看牡丹”等舞蹈动作。
回族舞蹈独具特色的手臂及躯干动律使塑造出的舞蹈形象生动、轻盈、优美,充分体现出回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回族舞蹈的腿部动作屈伸幅度较大,主要是通过全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屈和伸是回族舞蹈腿部动律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是其他舞蹈动作的律动支点,主要通过全脚、跑脚、跟脚、跪脚等不同的步伐以及蹲的动作来进行表现,如左右屈伸步、十字屈伸步等。
全脚屈伸步动作幅度比较大、变化灵活,具有轻松、稳健、潇洒大方的特点。
跑脚屈伸步是双脚前脚掌交替前进的步伐,具有轻柔细腻、自然流畅的特点。
跟脚是先以前脚掌着地再压脚跟的动作,具有稳健活泼的特点,跪脚屈伸是用于表现女子柔美细腻形象的步伐,脚步自然流畅、轻松自如。
“蹲”的动作是腿部屈伸的律动核心,所有腿部屈伸动作都在“半蹲”的律动基础上进行的。
全脚踏步动律配合行情地慢板给人一种轻盈、细腻、刚柔并济的美妙视觉感受。
跟脚屈伸步动律配合快板节奏,体现出敏捷灵活、刚劲有力和稳健的脆劲感。
三、回族舞蹈宴席曲的功能
1、娱乐功能
回族宴席曲的表演者俗称“唱把式”,在文化资源及传播媒体极度匮乏的时代,回族宴席曲在回族群众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那家有婚礼,聘请“唱把式”来表演宴席曲,绝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因此,“唱把式”在当地是一种有名的职业,也是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艺人维持生计的一种谋生手段。
回族宴席曲唱曲众多,有叙事曲、酒曲、恭喜曲、打调等曲目,其中许多都是悲壮的内容,唱把式表演叙事曲时,声情并茂,配上娴熟的手臂及头部舞蹈动作,使现场群众感受强烈,如至若现场一样。
2、审美功能
回族宴席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其中演唱部分与舞蹈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一种强烈的艺术氛围,使观众感受深刻。
回族宴席曲带给观众的审美功能是强烈的,曲令和舞蹈是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提炼与写照,源于回族群众生活,与其紧密相连。
是回族文化的一个因子,从中可以窥见回族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回族宴席曲历史悠久,其源于最早可追朔至元代,在元曲基础上融合当地回族群众日常生活,逐渐演变而来,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民俗环境改变和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度消沉甚至濒临消亡,但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空间,依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