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合集下载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回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回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
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回族舞蹈的动作特征是独特而优雅的。

回族舞蹈强调手臂的挥舞和腿部的轻盈跳跃,
舞者的动作流畅而优美。

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包括手舞、手心打开、反手、手臂交叉、一手
环抱等,这些动作表达了回族人民勤劳好客、善良热情的特点。

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丰富多样。

回族舞蹈可以分为纯舞和故事舞两大类。

纯舞是指没
有具体故事情节,以舞蹈动作本身表达情感的舞蹈形式。

这种形式的舞蹈更加注重动作的
韵律和表达力,展示了回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而故事舞则是通过具
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回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舞者通过动作、面部表情和服装等方式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回族舞蹈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

回族舞蹈常常在舞台上搭建特殊的布景,比
如模拟村庄、草原和河流等场景,通过舞蹈动作与布景相结合,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蹈的
主题和情节。

而舞蹈的服装设计则是回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舞蹈的服装通常采用
亮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织锦,展示出独特的回族文化特点和艺术美感。

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独特而优雅,动作流畅而优美,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注重纯
舞和故事舞两大类形式的表达,同时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

回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文狮舞材料

文狮舞材料

“槐店文狮舞”又名“海狮子舞”或“文狮子舞”,是流传于豫东沈丘槐店回族镇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至今已流传 700 多年,每逢节日庆典都会巡街演出。

目前全国仅存沈丘一处,蕴含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

作为民间舞狮的形式之一,不同于武狮子的夸张热闹,文狮子舞表演突出狮子的温顺文雅,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

一、文狮子溯源“槐店文狮子”舞始于元代,由被征军到此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

历史上,沈丘槐店回族镇居“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1],先后有匈奴、沙陀、女真、蒙古等民族来这儿,在中原建朝立国。

南宋绍定四年(1229 年),蒙古军强征一批波斯人及中亚人攻打金国,海鼻耳就是这次被征军到中原的。

蒙古人统治中原时期相当残暴,为感化元统治阶级少暴政、多仁政,海鼻耳就结合春节、元宵节期间当地居民舞龙灯习俗,在沿承西域胡狮舞技同时又吸纳中原古图腾文化,进行结合融会,编创出一套既反映中原风俗、又展示西域舞伎的“文狮子舞”。

根植于豫东回族镇的狮舞发展到明代,又逐步融入“独角虎”和“麒麟”,形成了目前三兽共演的“文狮子舞”。

沈丘回族文狮舞蹈分游街表演和场地表演两种,表演顺序为独角虎舞、麒麟舞、狮舞。

以鼓点敲击导乐,在乐器鼓锣镲的节奏中舞蹈,以“别里子”(波斯螺号)奏出的麒鸣、狮吼、虎啸之音转换情节。

每项舞蹈形象均由两人表演,一个舞头、一个舞尾,幼狮一人舞。

“独角虎舞”《神兽獬豸》主要表演独角虎评判来物相“圆笼绣”,通过观察、迈、踩、闻,然后用独角触之,衔起来,判定其有罪;“麒麟舞”《吉祥麒麟》主要表演麒麟面对外来物相“圆笼绣”,一点一点近距离接触、观察了解发现是逃难弱者,便衔起来、亲吻拥抱,接纳了它。

“狮子舞”《母子狮情》表演主体为雌狮子,有“巡山抖毛”、“吞卵孕狮”、“母子嬉戏”等,体现雌狮子的温雅柔和。

(图1-3)二、道具制作文狮舞狮、虎、麒道具各一套,小狮子道具一式两套,圆笼绣一个。

道具全部由本地老艺人制作。

三兽道具制作均是一样:头部用土坯塑型,反复张贴纸张或麻布后上色;身子上缝制长长的棕毛。

中国舞蹈史简介

中国舞蹈史简介

民间舞蹈
唐代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代 表作品有《踏歌》。
戏曲舞蹈
唐代戏曲舞蹈开始萌芽, 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的影响
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唐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影响了中国舞蹈的演变
轨迹。
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舞蹈对诗歌、绘画等艺术形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艺术
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舞蹈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更多的优秀教 师和教学设备投入到舞蹈教育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舞蹈教育与职业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舞蹈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培训 和比赛等方式,为未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中国舞蹈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1 2 3
舞蹈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
早期舞蹈的特征
舞蹈的宗教色彩
在原始社会,舞蹈经常与宗教仪式相 结合,成为一种祭祀和祈福的方式。
早期的舞蹈多以群体形式出现,模仿 动物动作和狩猎场景,展现出人类对 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夏商周的舞蹈
夏朝的舞蹈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舞蹈多表现日常生活和战争
场景。
商朝的舞蹈
商朝时期,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出现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
的发展。
对国际的影响
唐代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舞
蹈艺术发展。
03
宋代舞蹈的演变
宋代舞蹈的演变
• 中国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包括宋代舞蹈。宋代舞蹈是在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种类繁多,影响深远。下面将详细介 绍宋代舞蹈的背景、种类和影响。

回族舞蹈花?花儿赏析

回族舞蹈花?花儿赏析

回族舞蹈花?花儿赏析回族舞蹈花儿赏析。

回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回族舞蹈中的花儿舞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回族舞蹈花儿进行赏析,探索其舞蹈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回族舞蹈花儿的舞蹈特点。

花儿舞是回族舞蹈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以其轻盈、柔美的舞姿和舞蹈动作而著称。

在花儿舞中,舞者们手持鲜花,轻轻摇曳着身姿,仿佛花儿在微风中摇曳。

舞者们的舞姿柔美而又优雅,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花儿舞还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回族服饰,舞蹈中还融入了回族传统音乐和歌曲,使整个舞蹈更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花儿舞的文化内涵。

花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的未来。

在回族文化中,花儿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花儿舞在回族舞蹈中被视为一种寄托情感和表达美好愿望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手持鲜花,舞动着身姿,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整个舞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此外,花儿舞还承载着回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回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花儿舞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回族服饰,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如回族传统音乐和歌曲,使整个舞蹈充满了传统的韵味和历史的沉淀。

通过花儿舞,回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使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回族舞蹈花儿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它不仅展现了回族人民的优美舞蹈艺术,更承载着回族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成为了回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花儿舞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优美的舞蹈艺术,更能够深入了解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对回族舞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民族舞 萨吾尔登礼赞简介

中国民族舞 萨吾尔登礼赞简介

中国民族舞萨吾尔登礼赞简介中国民族舞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富有艺术魅力的表演,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爱好舞蹈的人的关注。

其中,萨吾尔登礼赞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舞蹈形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舞蹈。

一、萨吾尔登礼赞起源与发展萨吾尔是塔里木盆地且林州人的族名。

萨吾尔登礼赞起源于新疆的且林县,属于塔吉克族的传统舞蹈。

这种舞蹈是在祭祀仪式上演出,是一种献祭、感谢自然的舞蹈。

舞蹈传承在且林县,经过多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萨吾尔登礼赞”。

二、萨吾尔登礼赞的特点作为一种典型的民族舞蹈,萨吾尔登礼赞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塔吉克民族音乐及舞蹈的独特魅力。

它以俏皮欢快的舞姿,配以轻快的音乐和舞蹈间的互动,展现出一个自然、优美、和谐的塔吉克男女生活场景。

同时,它充分地展示了塔吉克族人向往自由和幸福的精神追求,使人们感受到塔吉克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三、萨吾尔登礼赞的表演形式萨吾尔登礼赞通常由一男一女或多个男女组成,舞蹈伴奏器乐由塔吉克族的弦乐器胡琴、拉格、搞叶、鼓等器乐组成。

表演时男女相对而立,跟随音乐的动感,手舞足蹈,邀请对方跳舞,通过相互追逐和跳跃,展示出跳舞者的技巧和力量,同时也传递着舞者之间的爱情和友情,表现出暖心、快乐、和谐的一幕场景。

萨吾尔登礼赞所传递的文化意境,展现出一种向往和寻找的态度,更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

四、萨吾尔登礼赞的艺术价值萨吾尔登礼赞是一门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表演形式上,还在于它为塔吉克族人传承和保护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以及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萨吾尔登礼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了各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在传递中国民族舞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舞蹈类型发展历程简述

舞蹈类型发展历程简述

舞蹈类型发展历程简述舞蹈作为一种表达艺术的形式,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舞蹈类型的演变简述。

舞蹈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舞蹈形式是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源于人们的本能和祭祀仪式,以展示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表达社会情感。

这些舞蹈通常是原始社会、部落或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它们主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命、死亡、灵魂等方面的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越来越多样化,演变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

古代希腊文明是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古希腊舞蹈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神话和戏剧的热爱。

这些舞蹈非常注重身体的表现力和优美的姿势,舞姿优雅、肢体协调是其特点。

在中世纪,宗教舞蹈成为主流。

这些舞蹈主要在教堂中进行,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宗教舞蹈还分为教会舞蹈和民间舞蹈,前者通常是由僧侣和修道士表演,而后者则是由普通民众参与的,由此演变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舞蹈开始走向宫廷舞蹈时代。

宫廷舞蹈以法国的巴洛克舞蹈为代表,它讲究舞者的优雅、儒雅和优美的舞姿。

例如,古典芭蕾舞就发源于法国的宫廷舞蹈,通过收拾身体、舞姿优美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美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舞蹈开始走向民众化。

民间舞蹈在欧洲各国兴起,例如华尔兹舞、波尔卡舞等。

这些舞蹈让普通人也能够轻松享受舞蹈的乐趣,促进了舞蹈的普及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现代舞蹈和街舞等新兴的舞蹈形式开始盛行。

现代舞蹈突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更注重舞蹈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强调个人创造性和独特性。

街舞则来自于城市街头文化,以其自由、动感的风格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舞蹈也开始与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数字舞蹈、虚拟现实舞蹈等新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利用科技手段,将舞蹈与影视效果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

总结起来,舞蹈类型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原始舞蹈、古希腊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现代舞蹈和数字舞蹈等阶段。

每个时期的舞蹈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表达了人们不同时代的情感和文化。

见证舞蹈背景

见证舞蹈背景

见证舞蹈背景
【原创版】
目录
一、舞蹈的历史背景
二、舞蹈的演变过程
三、现代舞蹈的发展
四、舞蹈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一、舞蹈的历史背景
舞蹈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对生活、自然、宗教等方面的表达和倾诉。

在我国,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舞蹈的记载。

那时的舞蹈多与宗教、祭祀、庆典等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二、舞蹈的演变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舞蹈逐渐演变成了多种形式,如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

在我国,舞蹈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舞蹈:商周时期,舞蹈多与宗教、祭祀、庆典等有关,形式庄重、严谨。

2.中古舞蹈:汉唐时期,舞蹈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舞蹈作品,如《霓裳羽衣曲》等。

舞蹈风格优美、婉约,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3.近现代舞蹈:明清时期,舞蹈逐渐向民间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如狮子舞、龙舞、剑舞等。

三、现代舞蹈的发展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舞的传入,我国舞蹈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影
响。

现代舞蹈强调个性、自由,表现力更加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现代舞蹈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舞蹈家,如杨丽萍、黄豆豆等。

现代舞蹈已经成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舞蹈的未来展望
面对未来,我国舞蹈艺术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求发展。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族舞蹈;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舞蹈表现形式,使舞蹈艺术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幼儿回族舞蹈

幼儿回族舞蹈

幼儿回族舞蹈
幼儿回族舞蹈是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舞蹈形式,是回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舞蹈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增进对回族文化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协调性和团队精神。

幼儿回族舞蹈的特点是舞姿婉约、轻盈灵动,表现出回族人民热情豁达、友爱和团结的生活态度。

在舞蹈动作中,经常出现手臂交叉、踏步、转身等动作,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在音乐方面,幼儿回族舞蹈多采用传统的民乐,如马头琴、板胡等,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觉。

幼儿回族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教师来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舞蹈能力,灵活地运用编排技巧,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学习回族文化知识,让孩子们在舞蹈表演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之,幼儿回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教育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体验。

通过幼儿回族舞蹈的学习和表演,孩子们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健康向上、自信自立的优秀品质。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1 -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摘 要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

ABSTRACT 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2 -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因受信仰与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习惯与文化,而回族舞蹈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传承与发展的。回族在我国居住分布地域辽阔,其民间舞蹈又因此具有地域性特征形态和特色。 一、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 回族舞蹈作为回族文化的有机部分,从一开始就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并在中国历史的坎坷进程中完成着本体的塑造。公元前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域乐舞传入中国,成为回回乐舞的前身。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天宝九年四月,波斯曾献《大毛绣舞》、《延长毛绣舞》、《延舞》。以后又献《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观柘枝舞二首》中有“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的诗句,描绘了西域乐舞高难度的技巧变化和婀娜柔美的舞姿表现。据史料记载,西域乐舞在“开元、天宝以后盛行于长安,后更遍及于中国各地”。 到了宋代,西域乐舞已广泛流行于市井民众中,并由于回汉之间长期的密切联系和人口杂居,明显表现出了波斯、阿拉伯和汉族民间舞蹈混合一体的民族风格,继而形成了回回乐舞。回回乐舞的形成发展,发生在元明两朝民族大融合的中国土地上,其文化艺术必然受汉文化影响,回汉舞蹈交融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元明时代中国戏曲艺术正值繁荣昌盛的阶段。当时,纯粹的舞蹈艺术很难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这一时期,舞蹈只能以程式化的动作溶入戏曲表演的唱念作打中。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回族舞蹈很难脱离舞蹈被戏曲兼并、与百戏混杂的命运。在舞蹈的分化和失重中,必然使回族舞蹈的历史延续形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3 - 脱节。所幸的是,回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审美追求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以自己的存在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汤瓶舞》、《坐舞》、《念舞》、《跳花儿》、《宴席曲》、《口弦》充分展示和保持着回族人的舞蹈观念和实践。回族舞蹈在历史的坎坷进程中,曾与武术、体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清王朝统治的三百年,对回族实行残酷镇压,回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回族舞蹈亦趋消沉。在这个断裂层上代之兴起的回回民间武术和民间体育,为回族舞蹈艺术架起了桥梁。虽然武术、体育不是舞蹈,但在历史进程的相互影响中,各地优秀的回族民间舞蹈均吸收了许多武术和体育的动作技巧。流行于西北一代的《耍场》、《踏脚舞》以脚和腿部的动作为主,是从回族拳术“弹脚”的套路演变而来;华北的《武术落子》, 柔中有韧、粗犷彪悍、沉稳的动作韵律,也曾是回族人走口外、做生意的健身防身之术。东北一带流行的《小鼓高跷》则是源于体育高跷,在蹁腿转身的动作中追求力量、稳健、勇猛、顽强的风格。这种在武术、体育动作的基础上,遵循回族人的生活习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回回人的精神财富。 二、回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回族舞蹈在宗教文化中的体现 “艺术源于生活”,伊斯兰教作为入世的宗教,渗透在回族穆斯林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这种打上伊斯兰色彩的“生活”,当然会在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宗教生活是回族人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回族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如《心泉》,天幕上一缕晨光、一弯新月,在浓郁伊斯兰风格的音乐声中,一群头戴白色盖头、身穿白色纱裙的穆斯林少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4 - 怀抱“汤瓶”,迈着急促的脚步会聚成为一个形式感很强的女子群舞。舞蹈者怀抱“汤瓶”挺胸抬头、微微塌腰、碎步移动的动态造型; 那绿色、白色盖头端庄秀美的造型,燕子穿林般流畅的舞步,象征着在向往和平与安宁的路上,经历了一次心灵旅程之后,舞蹈者找到了生命的泉水。虽说舞蹈中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舞蹈语言非常简练、纯朴、清新、含蓄、婉约,但作品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没有让舞蹈停留在回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积极从生活习俗和礼仪中提炼舞蹈语汇,做到肢体语言与形象的完全统一,进而探寻出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虔诚,把回族人民崇尚和平、崇尚绿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人感受到回族人民虔诚的宗教情怀。 回族舞蹈传承伊斯兰传统文化艺术在宗教仪式之中,并且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汤瓶舞源于宗教习俗,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人爱干净,讲究饮食卫生,喜欢沐浴和洗涤。在回族饭店和家门前挂的“清真”牌,即为洁净的意思。洗手、洗脸、洗澡均用流水,沐浴时常用“汤瓶壶”。“汤瓶壶”是唐朝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传入的,回族人称洗澡为“净洗”、“冲头”,有固定的程式动作,也称“洗把数”、“换水”。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如河北的舞蹈《沐浴》、宁夏的《汤瓶舞》,便是取材于回族人“净洗”这一特定的风俗的舞蹈。作品把“净洗”中“倒三把手”、“洗肘”、“抹头”、“抹耳”和民族生活中的“接都瓦儿”动作夸大变型,从而产生舞蹈的主题动作。这些民族的特定语汇,作为舞蹈的典型动作,营造了神圣、静谧、崇高、庄严的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了回族舞蹈的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时,手臂动作较多,身体动势较大,当念到“都瓦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5 - 时,均将头部左右转动;念到“大赞”时,身体和头部均晃动,因此“摇头”这一动势,正是回族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另一方面回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习俗中充分展示和保持着回族人的舞蹈观念和宗教色彩。例如,“宴席曲”是广泛 (二)回族舞蹈源于生活习俗的体现 流行于西北地区回族人民婚礼、喜庆宴席中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源于喜庆活动,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后来随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一些曲目逐渐发展成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民间歌舞,并以“宴席曲”作为这种形式的名称,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广泛流传。“宴席曲”源于喜庆活动: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后来随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一些曲目逐渐发展成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民间歌舞,并以“宴席曲”作为这种形式的名称,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广泛流传。“宴席曲”表演者多为男子,其形式以歌为主,行腔自如,曲调流畅,歌词内容广泛,有叙事歌、祝愿歌、颂赞词以及即兴编唱。舞蹈一般不表现歌词内容,只用以烘托气氛,各民族的表演形式略有区别,并有地区的特色。回族人把办婚事叫做有宴席,因此婚礼上表演的歌舞通称为宴席曲。这种歌舞形式各地略有差异,但以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数最多;也有只歌不舞或只舞而不歌的。宴席曲多以方阵队形对舞,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由于回族歌曲常用凤凰、蝴蝶、牡丹、鸽子等雍容华贵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与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起兴,所以舞时手臂动作多变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风凰展翅,动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羊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自如、头部和眼神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