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护理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护理课件

阴阳学说在疾病护
04
理中的指导作用
疾病分类与阴阳学说
疾病分类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疾病可以 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类。阴证多指 寒证、虚证,阳证多指热证、实 证。
症状表现
阴证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舌苔白滑等寒象,阳证表现为 面红耳赤、高热烦躁、舌苔黄燥 等热象。
疾病护理中的阴阳调理原则
调整阴阳
在疾病护理过程中,应根据阴阳 失调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措
护理原则
平衡阴阳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调节阴阳平衡,使机体处 于最佳状态。
调和气血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促进 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 免疫力。
扶正祛邪
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康 复。
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调节阴阳平衡

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促进身心健康。
指导护理
根据阴阳学说,护理人员 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的病 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 案,促进病人的康复。
阴阳学说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强调整体观念
重视环境与心理因素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护理 时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病人的生 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阴阳学说认为环境、心理等因素也会 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护理时应关注 病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 系。例如,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
在人体中,阴阳的互根互用表现为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 支持,如心与肾、肝与肺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 持,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第四版第二章

《中医护理学》第四版第二章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对立、依存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 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如用四气候逐渐变冷,即所谓“阳消阴 长”的过程,维持了一年四季的动态相对平衡。阴阳消长是绝 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是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正常。在疾病状态下,阴阳消长 变化超过一定范围,阴阳平衡遭到破坏,称为阴阳失调、阴阳 失衡,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失常处于疾病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 阳的变化规律来调养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 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对阳虚阴盛体质者 ,夏天可用温热之药培护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阴虚阳亢体质 者,冬宜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易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 护、夏病冬养之法。
阴阳学说还用来概括食物、药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能确 定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的原则。寒性或凉性的药物、食物属阴, 能清热泻火,阳热证多用之。热性或温性的药物、食物属阳,能 散寒温里,阴寒证多用之。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六)指导养生保健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环境的阴阳消长必然 影响到人体的阴阳变化。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如果能与自然界的 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祛病延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 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提出调整人体阴阳是治疗、护理 及养生的最终目标,主张顺应四时,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即“ ”春夏季节要保养阳气,秋冬季节需固护阴精,并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达到养生防病健身的目的。与 之相反,如果不能顺应四时,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 础
目录
•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论 •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 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护 理理论和技术。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通过调理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 况,达到全面护理的效果。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1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 势,通过中医理论和技能,对慢性病患 者进行全面的调理和管理,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中医护理注重慢性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等 方面,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能力。
VS
预防观的实施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健 康教育能力和健康管理意识,能够向 病人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03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论
望闻问切四诊法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判 断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皮肤等来 判断病情。
01
02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排 泄物等来判断病情。
3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强调个体化的 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护理 效果。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中 医理论和技能,促进患者的
康复和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注重康复过程中的 全面调理,包括患者的心理 、生理和社会状况等方面,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强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如寒热、虚实等。

3.五行理论:中医将事物按阴阳五行分类,即木、火、土、金、水,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4.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划分为五脏六腑,即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汗臭等。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4.切诊:通过对患者脉象的触摸来判断病情,包括脉率、脉势、脉象等。

三、中医护理方法1.食疗: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包括药膳疗法、五谷杂粮等。

2.中药疗法:中医将草药按其性味归纳,并用以治疗疾病,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3.经络疗法: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途径,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法来调节经络的平衡。

4.气功疗法:中医强调调节人体内气的循环和运行,如太极拳、气功等。

5.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医护理常见病症1.感冒:中医常用草药或中成药配合食疗来治疗感冒,如鲜姜、葱白等。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气滞、血瘀所致,常用艾灸、温热敷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3.失眠: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虚弱有关,常用补益药物和针灸来调节气血。

4.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火亢盛有关,常用中药和调理饮食来降低血压。

5.便秘:中医认为便秘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常用艾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肠道蠕动。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方法以及常见病症的处理等。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是指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运用中医方法进行护理和疾病预防的一种综合性医学方式。

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认识和认可度的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护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1. 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是在阴阳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调节和平衡阴阳关系,达到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人体分为五脏和五脏对应的五行属性,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达到治愈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中医护理的疗法——针灸、推拿、草药中医护理的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和平衡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草药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达到治愈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常见技术和方法1. 脉诊中医护理中,脉诊是一种通过触摸人体动脉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 舌诊中医护理中,舌诊是通过观察舌状况来判断人体的状况。

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疾病情况,通过舌诊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指导后续的治疗和调理。

3.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中,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头部的太阳穴、颧骨下穴等,胸部的涌泉穴、胸乳穴等,腹部的关元穴、神阙穴等。

三、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1. 慢性病护理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通过中医护理的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以加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及恢复机能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整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其操作简便、易学易行、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

1.中医理论基础(1)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影响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2)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常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3)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体内的经络部位相当于一个人的能量系统,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2.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中药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包括草药、矿物、动物内脏等等。

中药的药效多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咳化痰等多种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技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为主要手段。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推拿推拿是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推拿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肌肉的运行情况,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3.中医护理的应用(1)预防保健中医防病于未病,强调通过营养调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例如,不同季节需注意保养不同的脏腑,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的预防保健效果。

(2)疾病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机体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总体来说,通过中医护理等方法进行病理治疗和保健预防,可以对人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调节和干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综合论治,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

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

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2.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3.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4.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
B.阴阳相互转化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制约
E.阴阳相互交感
6.肾水泛滥,影响脾主运化功能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及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7.五行中的木“所不胜”是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8.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9.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10.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
B.我生者
C.我克者
D.克我者
E.我侮者
答案:1-5 DDBCD
6-10DDDAC
二.填空题
1.根据阴阳消长的理论,从夏至秋及冬,属于()的过程;从半夜至早晨至中午属于()的过程。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

3.以五行学说来分析,肝病及肺称()。

答案:1.阴长阳消阳消阴长阳长阴消阴消阳长
2.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消长互相转化
3.相侮
三.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互根:
3.五行相克:
4.制化:
答案:1.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成为阴阳互根。

3.五行相克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互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或制约。

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制化有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在一起而言的,五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也就是制中有化,化中有制,亦制亦化的关系。

四.简答题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2.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3.五行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预防。

2.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第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第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

3.“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