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亢 进
的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减 退 的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二节
阴 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 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阴阳交感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中阴阳二气的交感有两种形式:
Hale Waihona Puke • 一是在上之气(阳气)的下降,在下之气 (阴气)的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协调。 如心肾相交,龙虎回环。以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为喻,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为理论依据。 • 二是在内之气(阴气)向外运行,在外 之气(阳气)向内运行,阴阳二气协调。 如经气的运行, 营卫出入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 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 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 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 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 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 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 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 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 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 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类经附翼 .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 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 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 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结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划分其阴阳属性。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说明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例如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均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的。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则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四、用于疾病诊断。阴阳学说用于疾病诊断是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症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五、用于疾病防治。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是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五行基本概念,可概括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的。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和乘侮和母子相及。一、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是古代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伸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伸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3、土的特性:“土爱稼墙”,“稼墙”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土。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冶炼)而产生的,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因而引伸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水。在五行学说中,五行已脱离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涵义,而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是指木火土金水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以及制化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次序是: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之间的递相克制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水。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三、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必然影响到作为子的一行,结果母子皆异常。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会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结果母子皆异常。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
概念 ①指气,是充塞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
的精
源于“水地说”,受人类生殖繁衍现象的启发;
基
源流 首见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
本
后汇流于气学范畴中。
概
概念: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根
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随之增长——雨水增多 阳生阴长
互
自然界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降水减少 阳杀阴藏
用 表现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举例
生理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人体
互根失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病理 互用失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中医哲学基础
11
概 的 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是相互密切关联的。
念 特 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在同一范畴或同一层次)事物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性
阴阳属性的转化性——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相对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通过相互比较而划分——随着比较对象的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发生改变。
含义:是指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
①互藏互寓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机理 ②不停顿的阴阳消长是转化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
阳 转
条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化
阴
渐变——如一年四季中的寒暑交替
含
阳 转 化
形式 意义
突变——如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生理——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
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阴阳消长平衡
1、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 2、阴阳皆消与阴阳皆长。 3、阴阳平衡。 4、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 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 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变 为属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重 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⑴自然界无形之气中的精华或精粹 部分。 ⑵泛指自然界中的无形之气。此精 即气,又称“精气” 。 ⑶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有形物质, 如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和津液等。 此乃“广义之精”。 ⑷专指肾所藏之精,即肾精,亦即 中医学精气神学说中所指之精。
2、神的几种不同含义
⑴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 内在规律。 ⑵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⑶指人看生物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 现,亦即诊断学中所指的“神气” ⑷专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 括心理活动。 ⑵、⑶、⑷三种含义与中医关系密 切。
中医学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 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 官、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 并以“取象比类”或“推演络绎”的 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态、性质和 作用,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 水“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 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 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 “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 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即是“形 化气”的气化过程。此即说明无形之 气与有形之万物是相互转化的。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由无形之气聚合生成的有形之物, 在气的推动激发下,相互之间还可以 发生转化。
3、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土、金、水五行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 中,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克我” 和“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 称为“所胜”与“所不胜”。克我者 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故五行相 克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 所胜一行的制约与克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四)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 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肾阴虚
•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
木(肝)
水
火
金 土(脾)
•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肺
木(肝)
水
火
肝火犯
(肺)金 土
角
平 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徵
日 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笑
宫
日 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商
日 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哭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五行相生 • (二)五行相克 • (三)五行相乘 • (四)五行相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 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 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 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 。 (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的,而 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 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
气化的形式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 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阴阳互损 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望、闻、问、切——四诊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 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 阴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 阳 中有阳,阳中有阴。 学 对立——— 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 说 结果“阴平阳 秘”。(相互的动态 的 平衡) 基 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本 阴消阳长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 内 阳消阴长 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容 由阴转阳 形(促)成事物的转化 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用以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宇宙观,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得以长足发展,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盛行于天文、地理、历法、政治、经济、兵法、农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并且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运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关于宇宙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思维模式,归纳总结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认识人类生命的发生,阐释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养生和诊治的规律和原则。
第一节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由此形成“气一元论”的思想。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一)气概念的形成“气”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
《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
”“气”指云气,是一种可见的客观实在。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气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
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气精细无形无象,微不易察,但却是客观的实在。
《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
气无形而生有形,是构成万物之本原,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充满整个空间。
宇宙间包括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生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h
5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 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包括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
基础和纽带;
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h转化的内在根据;
15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1)阴阳互为消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 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h
6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
了破坏——疾病产生。)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
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
本的关系;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 h
1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3、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
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
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
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h
8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
h
9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
(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象;
变化的过程。
h
3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h
4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二)气的基本概念:古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 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 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h
2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h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古哲学中,一 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 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
h
16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属阴的事 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阳总体 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
渐变
突变
h
17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以事物和现象双
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发
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阳属
性划分的标准。
(3)用取象比类(比较)的方法来划分事物
的阴阳属性。
h
Hale Waihona Puke 10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
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h
7
第二节
阴阳鱼太极图
阴阳学说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阳 学 阴阳的
中有阳,阳中有阴。
事物的对立
对立——— 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 统
一
说
结果“阴平阳 秘”。(相互的动态
的
平衡)
基
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一 阴 一
本
阴消阳长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
阳
内 容
阴阳的
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 阳消阴长 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由阴转阳 由阳转阴
形(促)成事物的转化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事物 永远 处于
谓 之 道
质变过程
运动 之中
h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
h
13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
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
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 。
(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的,而
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
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
h
11
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 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
阴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